|
捷克新浪潮代表作,不羁而放纵,漫溢着毁灭、破坏、亵渎与解构之力。1.大量的碎片拼贴(不论是叙事形式还是内容元素,如室内墙上的拼贴画)和高速剪辑,不时插入的密集同主题照片快剪或单镜头内的照片堆叠。2.两种对传统电影空间的破坏游戏:匹配剪辑(动作或视线)时骤然变换空间,打破连贯性;同镜头或同空间内变换不同滤镜(同戈达尔)。3.炫彩特效镜头:飞驰火车后的铁轨。4.在两位堕落少女恶作剧或捣乱时搭配古典圣洁之乐,颠覆道德与宗教。5.首尾的战争(空袭、爆炸、核弹)镜头为全片定调和点题——集体性的、甚或全人类的恶与破坏欲。6.剪刀是重要意象,先是随意将香蕉、鸡蛋等事物剪成片,直至将双方身体剪碎-拼贴。7.高潮的宴会偷吃、脚踩及互扔食物场景易引起生理不适。8.点燃悬挂纸带,以蝴蝶标本遮体,捆绑报纸衣。(9.0/10) |
|
片尾说这部电影献给精神生活一团糟的人们,简直深得我心,五星力荐的神经病片 |
|
跟《水牛城》一样,这部也让我有疯狂截图的欲望,每一帧都想收藏。 |
|
看的人头疼,前半个小时还能有耐心把牛逼的摄影截下来,到了后半个小时就真是...... 跟雏菊沾边的东西果然正常人不能理解,两个傻逼少女的声音快要穿破我的头颅了。看的时候不禁在想我那位黑白色盲的同学看这片会不会控制不住骂爹 |
|
9/10。神作!剪辑碉堡,画外音碉堡,仿默片云云,视觉系流光溢彩,趁着青春干尽各种疯狂事,表现无政府主义必死。心想导演绝对是个逗逼,片尾字幕打出来时笑得前仰后合了。。。大致看了下豆瓣短评后怒打五星!谁说电影一定需要故事的?人家形式主义者肆无忌惮玩地玩结构、直捧电影阐释理论照样牛!!! |
|
通过两个恶作剧少女的破坏行为来批判战争,高级的隐喻。许多电影是情节的有趣,但本作是作为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有趣,拼贴式的剪辑,大胆的色彩,非常理的音效,充满律动的节奏。结局先以明快的氛围让观众共享破坏的快感,再以复原这一行为让我们痛感暴力的徒劳虚无与讽刺,脱离剧情、直接操纵情感。 |
|
超现实的杰作,各种实验手段,在角色上,俨然女版狂人比埃罗。印象中这片被审查机构加以罪名为浪费食物。 |
|
最喜欢的两个镜头是阉割的暗示和互相将对方剪成碎片,结尾她们俩在水中抱着柱子(阳具的隐喻)呼救徒劳地试图重新回归秩序,精神生活混乱的夜里看这片令人感觉悲哀。ps一种斯拉夫语言居然被讲得这么嗲(但是做作的天真和娇嗲也是挑衅姿态的一种) |
|
瞪着眼睛很仔细地看完了,并没有get到笑点,但是因为姑娘可爱服装新潮,觉得还算悦目(虽然她俩真的糟蹋了很多食物)。大概长得好看的人连发神经都有特权吧。虽然电影看不明白,但是大宸短评好好笑😂 房间如此邋遢的情况下她俩的裙子没有褶,脸上粉很完整,假睫毛也形态完美… 学习了💅 |
|
玩得很过瘾,几乎不讲任何逻辑道理,布景滤镜艳丽色彩自由变换,让人目瞪口呆。人物不开口还算可爱,说话一秒智障。但是!这对姐妹不就是pop team epic吗!!!结尾扔蛋糕处还出现了名台词!!! |
|
★★★★★★★★★★★★★★★★★★★★★★★★★★★★★★★★★★★★通常会克制自己使用诸如words fail me的语汇去描述一部电影的频率 下意识认为拒绝描述的泛滥只能导向一种思维和表达的惰性 但在「雏菊」逻辑匮乏的意识流影像面前 任何用理性编织的言语都失效了 当密集到窒息的呓语和过载的蒙太奇意象群如轰炸碎片般袭来 波普和叠化的饱和色彩进一步加深眩晕状态 秩序破坏者抵抗着下坠的重力以完成一种“向上的堕落” 我只会惊诧于希蒂洛娃是施了怎样的魔法 才将齿轮转动式机械的肢体灌注以最丰沛的情绪 用事先张扬的毁灭之必然留下挥之不去的震撼 而对于每一帧都错位的影像 则无力阐释也无需阐释 毕竟最愚蠢的行为莫过于强行赋予无意义以意义 在世界崩毁的一刻 沉浸在错愕中的我们都是“精神生活完全混乱的人” |
|
10/31/16课上重看,这也许是最好的新浪潮电影之一,由于多数桥段中的社会主义隐喻与讽刺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其内容并非重点,重要的地方是它是对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的检视,突破电影依赖于格式化戏剧故事的限制,通过主题上相关联的镜头语言与视觉元素来构建其属于自己的独特叙事。 |
|
完全先锋派手法拍成的“剧情长片”,却难于纳入先锋派的谱系(这儿有个大弯子要绕哎),这片儿搁在60年简直潮爆了~ |
|
8.6;贪新鲜有如娃娃爱天下/浪费他直到花花地球全摘下 |
|
五星怎么够给啊要把全部星星都敬献给希蒂诺娃!洋娃娃们戴着纱巾与雏菊花环,玩弄格里菲斯,玩弄梅里爱,玩弄维尔托夫,玩弄戈达尔,玩弄所有男的。娇滴滴的破坏者,听着男人的求爱狂剪酸黄瓜烤香肠鸡蛋和香蕉,无法无天自由放浪。 |
|
一切都无所谓。像许多东欧动画一样把暴饮暴食蹂躏精致食物作为更甚于性的挑衅。那段剪断各种段状物的太好笑。色彩超超超超级好看!捷克时尚跟西欧零时差,妹子发嗲的口音莫非是想把捷克语说出法语味么... |
|
世界越發混亂,唯有我們才是真性情,大癲大肺的折騰任性妄為的我們是沒有精神支柱的....很多剪輯哈場景都相當的迷幻波普,好片子 |
|
开头提及女孩们失业,以及最后女孩们劳动时身上包裹着报纸,以及片尾本片献给生活混乱一团糟的人们,这三处是了解本片的落脚点,非常隐晦地表达劳动对于人的异化,还有对于劳动最光荣的反驳。两个女孩没有工作后,就只能调戏老头们,暴饮暴食,在家发呆,甚至开煤气自鲨,正是工作占用了她们的时间,她们才无法思考,在闲暇的时候不知道做什么!而劳动就像是那些报纸,它们替代了美丽的裙子,让她们灰头土脸,行动不便!审查当年给的意见是浪费粮食,而女孩们俩人吃出十几个人效果的片段,恰恰是影片最美最被韩团抄袭的画面,可见审查是毫无美感!最惊艳的画面是女孩俩人互相剪对方,最后画面有无数个小格子,她们身首异处吐舌头,拼贴艺术的极致,这段好像是导演老公的手笔,天才啊!女主花环和挡三点的蝴蝶标本和漂亮裙子,非常适合做成周边!造型好评 |
|
导演显得太聪明,演员显得太蠢,会让电影蠢得或者聪明得使人难以忍受。这是各地所谓新浪潮最大的弊端——不够谦虚。 |
|
【BFI Player】长评 - 被压抑的女人的内心世界。女性主义超现实题材,摒弃了叙事的连贯性,重点放在视听上。我认为黑白少女似乎象征着一个女人的两个意识体。生活区域内的彩色画面更像是独自一人时女性的一种放松的状态(当向窗外扔桃核时响起了阅兵感觉的音乐,父权的外部环境?)。而黑白化妆间更像是意识输出前(包装)的缓冲地点。两种意识在后期着装出现了改变,从纯黑白变成了白底黑斑和黑底白斑。再在亲吻男子后,斑点瞬间变大,也是两个意识体有方向变化的一种表现。后期又回归纯“黑白”(我此时陷入了一种模糊的状态),感觉电影更像是讲述一个被"压抑"的女人的内心世界。 |
|
看得我整个人都精神混乱了...呵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捷克影史十五佳NO.13 |
|
半夜很困的时候看的,本来以为肯定会看睡着,结果越看越清醒,真是很绚的片子。献给那些精神世界极度混乱的人,呵呵。就是那俩女的不停吃东西,半夜饿得我啊…… |
|
Collage.既然世界这么坏,我为什么不能坏。无论是浪费食物还是鄙视男性,恣意妄为的背后,不知是自由意志的骄傲,是掩饰不住的空虚,还是证实自己的存在,或就是精神混乱的展现。有几段还是颇为精彩的,两个女孩在餐厅和沙发上的对称/不对称构图,火车的超现实色彩,被剪刀解构的人,电梯小口中的窥伺,餐桌上的时装秀,破坏囤积的美食以及报纸裹身吊灯坠落的隐喻,还有奇特的音效。1960年代的东欧能有如此尺度,令人吃惊。 |
|
色彩真美 好跳跃 应该没有人能看懂吧 果然是神经病电影。
这就是艺术 欣赏不能 就像印象派的画一样 仿佛谁都能弄出来
但是自有牛逼之处 只是你我这样的凡人不能理解而已。 |
|
感觉先行,大道自解。逻辑、故事皆不重要,“好玩”才要紧。两个不良二逼欢脱少女,用极其轻浮且放浪的方式,破坏、摧毁、消解、挪揄社会的规制。什么理由?没有。说不出来。不要这么严肃。想起《局外人》,她们是捷克的「局外人」,用身体欢娱道德,以堕落寻求快感。女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隐喻说有也行,却比较牵强附会。导演仅是想拍一群精神混乱的人,她们正好是女孩。虽然没有逻辑和故事可言,我还蛮喜欢的,可能我内里也有这种邪恶之花吧。 |
|
古灵精怪。是我最喜欢的那种新浪潮,它就是具有那种肆无忌惮的孩子气,而女性在这样的语境里是“无性”的。女孩可以发疯,可以咒骂,可以偷窃,可以蹦跳大醉、纵火高歌,可以坐得四仰八叉,可以在路上大嚼玉米再随口吐掉。想吃就吃,想笑就笑,想躺就躺。她们是自由又可爱的精灵。“捷克”的部分也很突出,政治隐喻、田园、食物,有些部分甚至还像定格动画,尤其肢体切割的部分,就莫名觉得希季洛娃跟史云梅耶还挺同调的。 |
|
太酷 社会主义国家居然拍出这样的电影 可以说是毒草之王了 |
|
又一部【无意义】力作,也可能是关乎食欲元素的电影里面最为伟大的存在之一。堕落延伸为破坏秩序,这里面少女们的食欲就是一种异化了的破坏欲,片头片尾的战争爆炸影像与其形成奇葩的共鸣。刚开始她们的木偶式对谈就坦诚没工作也不愿工作,中后段被劳动者无视、最后清洁的那场戏也在【歌颂劳动】的梦呓式洗脑话语下显得格外讽刺,所以即使吊灯坠下也无损片子作为“懒人自由”赞歌的存在(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80 |
|
耳目一新,这个女导演好厉害,见识捷克新浪潮了,真浪啊。眼花缭乱、色彩斑斓,蒙太奇玩得溜。1966年我们水深火热的开始,人家捷克就有献给精神生活一团糟的人们的电影了。 |
|
像极了这个爱女(伪)又厌女(真)的世界,所以“堕落”的少女们可能被砸死了。色调,调色,变换。吹泡泡(幻彩),彩色的河流。场景,台词,服装,道具,发型,拼贴。一直审美在线。当然要是两位疯批少女,如果是两个男的,没人会“忍受”长达一个小时十六分的时长看两个男的发疯。如梦如幻,堕落癫狂。蝴蝶标本。那个跟到她家门口敲门,打电话絮絮叨叨的男的(一上来就聊理想的空洞男),而她无情的在玩耍(床上吃东西的那段戏和花睡衣)。这个电影真的都可以出画集了,审美太棒了。饭店吃的小蛋糕和最后吃饭的场景,馋,想吃奶油蛋糕和鸭脖了。女性视角露肉但不男凝,完全可以和男凝导演的镜头做对比,区别还是很大的。交叉轨道上的二人。女演员演得太好,她们太美。蓝光版颗粒感和质感都很好 |
|
你好,色彩。画面牛逼。 |
|
片名应该叫饕餮,或吃货。3星半。 |
|
三星半。天书 无规则 捷克新浪潮电影, 色彩和静帧有意思 很前卫 像是岩井俊二的[梦旅人]的世界末日堕落 战后的世界就是堕落的世界 对存在的意义探讨很有趣。致敬[少女堕落日记]。 |
|
1.开篇战争与转动齿轮的蒙太奇,随后情节中姐妹两人与转动齿轮的对切镜头,如果这象征着轮转与重复的话,那两人的生活也仿佛如此,即使两人不断的通过纵欲寻求某种新的开始与刺激,但欲望却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直至自身无法控制。2.农夫与骑车工人无视两人,构成两人的追问,既我们缺少什么 为什么他们没有注意到我们,前段情节呈现两人有追随与爱慕者,但其都对那一密语予以沉默或无视,但在遭遇他者(农夫与工人)沈默或无视时又对其发出疑问,又表现出那一被关注与被爱的渴望,既两人渴望被爱但爱又会让其产生焦虑。3.在超现实画面下,被分离与剪断的四肢与头部,最后至整个画面,而这也正是自身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焦虑与两人破碎的生活本身的映射。 |
|
3.5//或许人在陷入拨不散的迷雾中时 食欲和性欲会化为最直接的表现 仿佛只要用弗洛伊德就能说通 但转念一想 这样的欲望表现好像更符合印象里的男性态度而非女性的 电影又使用了两个少女角色作为最主要的表现形象 就……她们看起来玩得很开心//疯了就疯了 还需要挑日子吗 |
|
雏菊与青苹果🍏所象征少女之们的年轻稚嫩,一种只能在青年时代所具有的颓废、堕落、毁灭、虚无。战后世界将所有人从“伊甸”逐出,她们也只是“时代病”或战后创伤的侧影。她们想被人看到,高呼着“我们存在,我们存在”却无人看到,一种存在主义式的诘问。整部电影镜头高度密集,伴随各种炫彩加速处理,像是LSD后的致幻体验。身穿Flapper伴随爵士乐跳摇摆舞的轻佻女子,上世纪20年代战中女子利落短发以及裁剪优美的裙装留下的时尚。带有几分嬉皮士精神的少女在打闹中寻找一种堕落,配乐却是古典乐,解构了宗教的圣洁与优雅,展现一种亵神圣化的调侃与反讽。电影是综合媒介,六十年代也是艺术探索“前卫”的时期,墙壁上各类拼贴画以及剪刀剪开画报上的玫瑰、牛排,剪开水果、香肠与鸡蛋,再到后面剪开彼此的身体,镜头也做了一场拼贴游戏 |
|
捷克新浪潮作品。惊世骇俗的画面构图,俩小女生神经质的生活日常,可以说无主题无情节,情绪性先锋实验电影。不难想象岩井这些青春片后人从中获得了多少养分,致敬特立独行的青春年少,片尾那行字幕即是明证,“谨以此片献给那些精神生活混乱的人。” |
|
你们可以自由随性,你们可以恣意妄为,但为什么你们还是在寻找一种存在感呢?因为是生物吗,活着就是不断寻找存在感。you are not belong to this world?【画面色彩很赞!女孩真的很率性很可爱啊】 |
|
@IFC Center|吊帶襪天使在歐洲新浪潮,捷克人真是前衛先鋒得無與倫比。在影院觀影時,感到影像不再是某種書桌對面的對手,而是疏鬆、恣意的生存狀態。瘋狂切換的彩色濾鏡完全達成與《拋掉》孑然不同的情緒宣洩(東亞性),而色彩分離的黑白膠片攝影更簡直前所未見,想不到怎麼拍的(明明RGB通道分離是數碼才有的概念?)。「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those whose sole-source of indignation is a tampered-on trifle」:雖然不能在房間裡隨意點燃電線,但掛滿藍色彩帶與拓片其實也可以。 |
|
22/10/2006 5:30pm UA Langham Place |
|
一个精神分裂患者在精神病院待了十年,逼疯了五个主治大夫,出院后又磕了两粒摇头丸,顺便在街上找来另外两个精神病患者,三个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拍出来的东西就是这样的👇👇 |
|
片尾字幕:这部电影献给那些精神生活完全混乱的人。—— 在2024-08-01注册豆瓣13周年之际的观影:《八月的雾》《第一滴血》《泳者之心》《走走停停》、2023年《郊游》、1966年《雏菊》。原来只预定了《泳者之心》和《走走停停》;今天临时又挑选了《八月的雾》与《第一滴血》;本来第五部打算观看1983年《南方》,下载后发现1988年也有部《南方》我没看过,计划观看2023年《郊游》的我想到自己曾看过2013年《郊游》,看过2006年《雏菊》的我便决定不看《南方》改成观看这部知名已久的1966年《雏菊》。2024年→四部片名有四字,两部片名有两字。 |
|
献给精神生活一团混乱的人 |
|
捷克新浪潮导演希蒂洛娃个人风格浓厚的先锋作品。 |
|
像是看了一部迥异的动画,风格不断地建立,打破,再建立,而感受也是背离逻辑的。但它的整体却离不开战争阴影,在此之下产生的虚无和混乱也代表着恶的无解以及人们无法掌控命运的痛苦 |
|
前面还一直觉得,这不就是“大闹天宫”么,一边看一边觉得自己精神生活还是完整的~~ 最后七分钟确定自己就是精神生活一团混乱的人~~~╭(╯^╰)╮ |
|
利用大量的拼贴画面和变换的彩色观影来完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趣怪又美丽。比起古今中外电影中呈现出来的放纵来说,本片的两位女主的行为充其量只是调皮而已,除了战后的腐败和虚无,那份对男性的嘲弄和不屑最后还要被反省,不,秩序如此无聊,努力工作不会开心。六十年代,环境真好,物质真丰裕啊,还有年轻的青春,这些都是堕落的本钱。 |
|
色彩构图配乐服装剪辑手法都牛逼到家了,乱中有序的结构,女导演前卫奔放的想象力啊!片中的这两朵奇葩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起村上小说里的双胞胎姐妹。结尾一句“谨以此片献给精神生活一团混乱的人”实在太太点题了。 |
|
32:Pearls of the Czech New Wave。没有人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糟糕。我们也要变得越来越坏。我们胡闹,我们饕餮,我们酗酒,我们还是好女孩吗?镜头色彩对比,胶片色彩变化,剪辑切换,各种奇奇怪怪眼花缭乱的手法非常亮眼,就是俩姐妹的念白方式太作实在无能欣赏。 |
|
色彩,俏皮,超现实,热爱生活,破坏,反秩序,女权,精神混乱,毁灭,被毁灭,这一切足以使它成为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的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