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主这个念台词方法太迷人了。把一句话破为一个个音节,然后胆怯地把它们放在一起,看能不能产生一点意义。 |
|
伟大之作,我的影史爱情片十佳。1.简约,沉缓,肃穆,一种决绝、从容、高贵的理想主义,爱是生命中的一切,若没法寻得同样将爱看作至高者的伴侣,则宁可遗世独立,悠然自处。2.长镜头最大程度取代了剪辑,摄影机也仅作必要的、跟随人物行动轨迹的运动,克制而温和,极少特写,多用中全景。3.以室内戏和封闭式构图为主,却蕴藏、导引着开放、无限的精神空间;人物表情凝重,行动滞缓,女主更是全程目光出神,面容哀婉,实而暗潮汹涌,内心情感激荡。4.对门框、镜像(以点燃和吹灭昔日礼物镜子边的蜡烛喻指回首往事与掐熄旧情)、油画、歌声及雕塑的精妙运用。5.影史最佳结尾之一,动人至极(当面烧掉所有未读之信-超然于文字&身体的知己情谊,读少女时期的爱之诗,畅谈墓志铭,在两重遥远的门边两次挥手作别,钟声)。PS:大幅修订了字幕~(9.5/10) |
|
2022-12-11重看。4.5;几近完美的天鹅之歌,室内戏基本都是舞台剧的结构和念白,布光考究,人物站位和走位的调度臻于圆熟,包括人物的坐姿与距离也贴合其关系,几乎一场一镜,堪称双人/多人构图的巅峰;最高潮就是演讲会之后的四个男性之一一登场,调度形成的内部戏剧张力甚至比对话信息更富冲击力,随人物运行的镜头在场景移位的动态中达成情感饱和度的调节;过去和未来都用光过曝,形成一种时间的『梦幻』感。
葛楚如棱镜映射出男性的虚伪、自私、傲慢,一个信奉“爱是一切”的激情灵魂永远在寻求生存的究极意义,她不会吝于爱,也勇于去爱,而在认清生活的真面目之后也不会怯懦地囿于舒适区,而宁愿在孤独的沉思中隐居。
最爱人镜对话,镜像的景深距离仿佛是两人之间的鸿沟与天堑。 |
|
第一次看德莱叶的电影,却是他拍的最后一部。表面上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内里应该是导演在暮年回望人生时的自述。在爱遇到虚荣与玩世不恭时,它是无力的,所以选择爱的人注定孤独。可即使孤独忧郁也不妥协的人,才不会失去爱的能力。因为所有爱的给予,都是基于仍然对爱保有真切的感受。 |
|
在处理场面上和斯特劳布-于耶等人共用了许多相同的形式、方法和原则。双人镜头用到最大化了。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指的是“文学意义”的语言。尽管影片在布光上拍摄出了一些辉煌的片刻和电影镜头,但是实际上用光还是过度了。 |
|
221211大光明。德莱叶的最后一部电影,如同古尔德最后一张哥德堡变奏,是回望一生的箴言。政治家关心权力与荣誉,诗人说爱与思想,但只关心肉体的欢愉,留下灵魂无法弥补的孤独。年轻的音乐家沉迷声色犬马,女人只有爱与自由。博士说,意志来源于选择,于是他们保有了持续一生的友谊。 |
|
@2022德莱叶作品展。
人人都说爱却从不对视,房间是寂静冰冷的,镜框是为了套住她欣赏她。灵魂的骄傲是有罪的,回忆里室内总是开阔亮堂的。
葛楚说不想做丈夫偶尔的玩物,心想那永远的玩物呢?和伯爵夫人的耳环相似,丈夫和情人实为同盟,但葛楚的先锋在于她不看Fidelio,最终独自出走,去巴黎找“药”,钟声不停,一直到最后一幕,老去的她说话节奏都变了,不再卡顿,不觉得结局唏嘘,倒很释然。德莱叶很温和呀。
寻求被爱,得到的只有以爱为名的束缚或玩笑,于是去爱自己,自己束缚自己,“我需要孤独和自由”,葛楚告别后静静关上了门。
怎么让已经死去被埋葬的生活复活呢?建立事业梦想的破灭是德莱叶的心声吗?
场刊的最后一页,在片场的德莱叶坐在木长椅的一侧,正是老去的葛楚坐的地方 |
|
诗朗诵一样的舞台剧,可是仔细琢磨没有一句是生活般的真实,电影也不等于话剧,感觉德莱叶还停留在默片时代。。。只能通过台词表达情感你妹啊,演员的眼睛经常目视远方深邃你妹啊,爱情至上你妹啊单纯的爱情才是残忍呢。。。生活是长长的梦的链条。一个真正的灵魂不用掩藏在思想之后 |
|
德莱叶后期作品是壮美的日出,却总被指为暮气沉沉.他减慢念白速度又引入休止,将丹麦语特有的顿挫构造为一阕断续的如歌行板:有意义的句子不复存在,只剩"葛楚""厄兰""孤独""我爱你"的短小音型,在各个音区以不同时值和力度反复鸣响(录音室似的声效使它们就像听力材料:"每段对话读两遍.");强调清晰乐音节奏的对白预告着《眼睛一直不想闭上》《柏蒂娜的苦泪》《几度春风几度霜》这样的影片.身为歌手的主人公是个搜集言语的女收藏家,她怀疑面孔(故说话时绝不看对方)而相信嗓音,甘愿以自己的言语作饵,引爱情之声从虚无中浮现,可惜这声音来得不是太早就是太迟.一切对话皆在phono-grasping的欲望之下带上超验的情色意味,因为开口交谈已然意味着彼此唇舌的相触――那是作为隐喻的接吻,黑暗里一张嘴巴寻找着另一张. |
|
1.“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2.一个大龄女与丈夫、情人、旧爱纠葛不清的爱恨情仇... |
|
看到这部晚年之作,基本确定我和德莱叶的美学风格是八字不合了。极重的话剧腔,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所谓室内长镜头调度滑向僵硬,任由悲伤和吊诡肆意弥漫。葛楚的目光总是看向别处,几无在男人身上流连,“爱与死亡”都在远方,她不断确认并实践爱的宣言。可惜无法破解念白之间的停顿,语词之间缓慢碰撞,但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意义,把空间和主题重新组织在一起。 |
|
我首先尝试通过人物间的眼神交流构建完整的人物关系图,然而失败了,因为所有人大多数时间都在看着空气………所以换个角度想来,似乎大多数对话都是回忆与爱情观的交流,而不该简单理解成角色间的交流。 |
|
6/10。男人们忠诚于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激情。德莱叶反复利用弧形的空间强化陌生感,当葛楚在新欢的工作室,从全景拉近到钢琴前两人的中景,镜头再沿着弧形轨迹拉远,接着跟随葛楚进入卧室门口,然后绕回钢琴边,再如弧形平移的镜头跟随列队致敬的学生穿过宴会。公园的维纳斯雕塑、壁毯上被狗包围的裸女,艺术品的姿态都正对观众,角色在空间内渡着慢步你一言我一语,无论停在哪个位置、姿势,双方总错过眼神接触,但葛楚停歇的姿势一定像艺术品般正对观众,将她微妙的转身和眼神的注视提升至纯粹美学层面。门和镜子是葛楚的心理参照物:吵架时丈夫说葛楚‘‘你这扇门又关上了’’,她离开丈夫那刻身影嵌在厨房的门框里,结尾定格于关上的门,而镜子投影的方向都会与葛楚移动的方向相反。但陌生化的电影语言消灭了艺术的感知,造成内核贫瘠的美学灾难。 |
|
(20160416一刷五星)集大成之作:从《审判长》就开始的对闪回的重视;有《吸血鬼》的梦幻与光影游戏(Gertrud在Erland家卧室更衣、Gustav夜乘马车去歌剧院);有《神谴日》与《词语》的pacing、声音、空间观念(两场公园拍成室内剧感也是绝了);不再有明显的宗教元素,但仍有惯用多回的钟声在(至少6次),还借答谢Gabriel的晚宴上的青年代表道出——过去的世代里人们被宗教禁锢了爱的天性;有长期延续的一丝不苟的布景设计。除以上,还有精致、极限的照明:两次闪回(在E家和Ga家),不现实的高调加上窗户均匀过曝的效果;Ge与Ga初次独处时关灯后的主光很柔,且做出了微妙的亮度过渡(见人脸);两场公园(前者晴后者阴)的表演区域都做了个工布光,柔光为主。最后,对极少对视的对话的分析不应局限于Ge,男性们也多次如此。题中之爱是爱情,也是奉献,与基督暗合。 |
|
9.8;I hear my echoes only when they're dying |
|
#北师大北国剧场 很像舞台剧般的形式,镜头跟随人物于空间内移动,并强化了空间环境在整部影片当中的重要性。葛楚游走在不同空间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同类型的男性,从而导致她采用相异的交流策略。从此时开始便能够看到演员的表演已经开始在表情这一块儿有所收敛,可能影响到了后来一众北欧导演的创作风格。 |
|
9.0 完全出乎意料的杰作。通篇难以不代入葛楚视角,一个渴求爱情但又无比骄傲的人。遁入自由的独处,是她终了必然的选择。爱情这种东西,稍稍理性加身的人总觉得它又俗又小,可它却是葛楚们墓志铭的全部啊!作品本质上是三幕有声“默片”,晚年德莱叶还是爱着他的字幕卡,有始有终。构图已入至臻之境,场场考究,镜子内外对视的一幕尤甚。台词和表演方式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成为我的心头好。角色不断抛出优雅而磨人的长句,像拓印般呼唤彼此的名字,目光直面摄像机,仿佛面前就是万人的剧场。送别老友,关上长着皱褶木门,德莱叶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谢幕影坛。 |
|
2022.1211大光明。构图太绝了。对费德曼来说,葛楚是一段乡愁;对古斯塔夫来说,葛楚是一尊神像;对杨森来说,葛楚是一个玩具;对Axel来说,葛楚是一段回忆。但对葛楚来说,她想要的是爱是激情冲动与浪漫的结合,她不想被其他任何束缚,所以她注定孤独一人。 |
|
可能也只有德莱叶老师,把一个女人与三个(也许四个)男人的狗血故事拍到如此庄重圣洁的地步,叹为观止的精致与考究,每一幕都值得拉片细读,点燃蜡烛,仿佛从镜子里走出来的葛楚,惊人迷人的场面;比起后来的侯麦老师,德莱叶老师早早就拍出了这份“理直气壮”的爱的最高宣言,对女人而言爱高于一切,对男人而言爱是需求、是“带的出去”的体面部长夫人、是牌桌上“睡过多少女人”的炫耀资本,钢铁直男不打一星已经给德莱叶面子了;其实此片倒不见得是德莱叶在独独为女人说话,而是他本人浮萍身世的一抹折射,爱情可以延伸解读为超越生理欲望的精神要求;如果、万一、有朝一日发生奇迹我能有机会拍电影,一定要向本片学习,少用那正反打,两人肩并肩优雅的并排对话不好吗!#德莱叶展#@大光明重看 |
|
光影很特别。还有这句话:“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一下子击中了我。 |
|
B/把三维空间的深度切成一个一个平面;每个面中又勾勒出人物相互退避的目光之线;眩晕则表现为这种垂直面平行关系的崩解。时间也仿佛失去速度,而呈现出每个场景内的无限致密感;人物在这褶皱中宣言布道,如机械零件般相交又错开。这种质地让空间的层发生着隐形的内爆,破裂最终被四目相对的时刻抚平。声音则从名字、称号与旋律转换为一种无调的书写,一种与爱同样转瞬即逝的空名——近乎布列松。 |
|
德莱叶的电影完全是情感的,因此尽管他的空间看上去很凝滞,实质上全部在流动;尽管形式很像话剧,但却是完全电影的。缓慢却动人心魄的《葛楚》里,人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被完全情感化,成为心灵之间的张力地带。这是心灵的炼狱,拷问着人是否可能相爱。女主角秉承着德莱叶一贯的殉难路线,将一辈子作为爱情的背书,并因此看似相悖实则无可避免地获得了最大的孤独。爱是折磨,也是人类必须背起的十字架。 |
|
#资料馆留影.德莱叶回顾展#黑白修复版,文学化又类似舞台剧,真正的爱稀有又可遇不可求,渣男说以为你是那种骄傲的贵妇,没想到你的灵魂如此骄傲,那些她所爱的人都不是真的爱她,所以她看透放下了,余生孑然一身诗书田园。因为活过爱过,所以无怨无悔。这一生青春和爱终会失去,最后只剩苍老与孤独……尽管如此依然相信爱,她的墓志铭只写四个字——“爱是一切。”别具一格,不再宗教思辨只剩爱的箴言,难以想象这是德莱叶的作品,在遗作里回顾人生路,致敬一代电影大师。 |
|
at大光明。剧情完美踩中所有狗血点,以至于到问“爱过”那里,现场已经窃笑声四起。不过我觉得这片在塑造人物上也能联想到贞德,假如把爱看成信仰的话,也就是说,圣徒般的作派。开场15分钟大概就3个镜头,直到女主和甘宁互望,才出现全片难得的正反打——此后葛楚基本就维持着标志性的目光safari,像是在寻找提词机,也像在追寻已经消逝、或尚未到来之物,一种对超验之爱的乡愁,不在具体的人,而在人与人之间,透过那些唇齿之间的字节展现,就像洛丽塔之于亨伯特,当然,这取决于观众的经验,毕竟林心如也能给人类似的观感。不过对镜子的调度无疑是妙笔,不仅实现同框互望,而且也是某种定格的幻影,爱之圣徒的肖像。 |
|
德莱叶或许是最被后世低估的电影本质主义者了,其纯粹的电影构成完全服务于他的母题(个体意志和精神选择),并倚仗他禀赋的调度嗅觉进行文火煨制的角色探研。信徒自然不乏大师,而就在世纪末,为处于新浪潮和好莱坞夹攻下的北欧电影发声的,恰恰也是来自童话王国的纯洁誓言。Amor Omnia。 |
|
完全展现了一种新的电影形式。演员的无表情人形化,动作和情动的抑制毫无疑问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布列松。摄影棚搭建室内舞台,构图极其对称讲究,即便人物移动但始终位居画面中心,椅子的多用(动作进一步被克制),无处安放的视线。配乐极少,台词诗意。工整之美好似舞台剧。 |
|
在 Anthology闷到闻得见前排汗味的小剧院里用辨别字幕都有些困难的16毫米看的,本就异常缓慢的台词朗读更像从白日梦里一点点掉出来的。意识到经历了一部极重要的电影,但还很难确定自己究竟看见了什么。 |
|
A. 前半程真觉得困顿不前,直到结尾才恍然意识到,这种停滞或许才是对“爱”最纯粹且超验的显影,也是德莱叶对毕生信仰的一次漫长回望。由走位构建起的空间又被视线所瓦解,坍塌成一种永远持续却从未在场的抽离,也正因此,结尾的四目相对才更凸显出自我告解般的动人:两人占据画面的两边,火焰带着几十年的往事,在他们之间静静燃烧。葛楚用一辈子看透了爱的缺席,却仍然选择信仰它是唯一;而毕生寻找神迹的德莱叶,是否也在这样超脱里找到了他的永恒?2022.12.11 大光明 |
|
一个纯粹的女人,从头至尾把握了自己的命运,她做出选择,她承担后果,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
|
不妥协不退缩,爱的理想主义,多少人能坚持到老?德莱叶带给我的不仅是非凡的电影更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
|
和上一场贞德大量特写和面部表达有着很强对比。这部戏几乎全是有台词来表现的。演员长时间表情凝固的看着面前的空气念台词,既不看镜头也不看对方。全程都在适应中… |
|
http://f.xunlei.com/153902835/file/aa870246-85a8-483e-bd1c-7bac7d032ced |
|
爱是一桩悲剧,因男女爱情观和爱在男女生命中的比重的差异使然。爱是女人的迷信也只存在于女人的想象之中。男女相处后难免走向不断的挽留和必然的告别(内在实质)。影片结束于葛楚关闭的独居的屋子,也成了女人孤绝而不得的爱的隐喻。对话多,避免正反打,同处一个空间而无视线交流—疏离感,绝望感。 |
|
啊,通篇都在讲人的亲密关系,但却令人这样的无助,尽管镜头上都是她停下来说,她也不看其他的说话对象,但就是有一种在旅途中的感觉,情感不是永恒的,它是漂泊着的,大家想出了那么多的定义试图圈养起它来,但它就是很孤独,这也许是女主角人生中偶尔的一个问题,但却让她不知不觉的接触到了无垠的爱情本质。 |
|
葛楚与她身边的四个男人,丈夫、情人、前任、朋友。室内戏长镜头拍摄,大段大段的对话,谈话的二人几乎很少有对视,都是眼神空洞地望着别处,仿佛缓慢念经般说着没有抑扬顿挫的台词。和德莱叶上一部长片《词语》近似的拍法,但因为人物数量变少,镜头运动的流动感降低,节奏进一步放慢,观影过程会很疲惫。
实质是”他爱她,她不爱他;她爱他,他不爱她“的多角恋通俗故事,但用如此严肃庄重的拍法表现,祛除男欢女爱的浪漫,角色普遍陷入痛苦虚无的情绪状态,提炼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考。何为爱,何为自由意志的选择,何为生命追寻的意义。
至此我把德莱叶导演的全部长片及短片都已看完,恰巧发现今天是德莱叶的诞辰,意外的巧合。 |
|
最终你发现世上只有两件事:爱与死亡。“看着我。我还活着吗?不,但我爱过。”|https://mp.weixin.qq.com/s/SG7BueWghSjfFD3jJbyQlQ |
|
爱情是这么好的东西,却不好保存。 |
|
这一部的字幕卡不像《吸血鬼》里的字幕卡那么出戏(《吸血鬼》的字幕卡明显是德莱叶还不会拍有声片的马脚)。《葛楚》里第二人称的字幕卡文本形成了某种类似与我在相对的我思(拉康版本),但也就这一处亮点了。葛楚这种不事生产贵妇人的思考并不比她所离开的那些个男人更有价值。 |
|
德莱叶自始至终都在与镜头中原已有之的一些原初之物进行半角力式的对抗,其间蕴藏着的张力将从第一镜持续至末镜,流溢不息,络绎不绝,难见其断流停绝之日,河床愈高,愈轻松跨越角色的全身,他们就愈沉至周遭几近为泥沙淤积裹缩应无活动余地的河底深处,德莱叶坚持的于摄影机纪录前反复波折的排演就如同这自地上流过的悬河,带来许多的同一时刻也卷去我们更多:目光、注意力、思想、甚至还有颜色,他从不尝试颜色,但奇迹时刻(较之《词语》更值得我们注意的“词语”)也随即接踵而至,那就是不偏不倚正熊熊燃在每一个场面调度中央的火光,它发生于镜头内而非外部。
2024.10.5 |
|
群狗围堵壁画仿若预见梦人生构成,无调性钢琴曲里不存在确幸。唱成歌仔就是:爱情食物链里啊个个嚼完松,搞学术滴朋友们呀地久又天长 : ) |
|
德莱叶倾注满腔的真情实感,以悲天悯人的对白和气壮山河的情节,书写了这爱的缠绵,情的纠葛。
舞台剧式的表演为电影注入了极其凄惨悲壮的色彩;高曝光的侧面打光使人物仿佛散发出爱的光芒;长镜头的对白似乎拉长了时空,使爱情沉淀升华;室内空间布局好似监狱,束缚人物的灵魂,是内心走不出的困境。
男人的事业,男人的伟大,都与爱情相冲突,葛楚不在乎那些虚无缥缈的伟大,只求全心地投入,完全地属于。当爱情被冲淡,唯一留下的是曾经有过的回忆,当这种回忆成为诅咒,离开便是唯一的结局。
时隔多年以后,当沉淀的感情化作文字,随着火焰化为灰烬的时候,他们释然了"你看我漂亮吗?不,但我爱过。你看我年轻吗?不,但我爱过。你看我活着吗?不,但我爱过。"
在长长的房间两头,他们不舍地挥手告别。门关上了,钟声响起,纪念这不朽的爱情。 |
|
“苏修馆”德莱叶作品展映开幕片,也是这位电影巨匠生涯的最后一部电影,看映前导赏介绍,这部注重长镜头的影片拢共也就89个镜头,因此剪辑只用了3天时间。
虽然这种极致克制的镜头和表达的确构成了一种美学,并贴合了导演想要呈现的一些风格和主题,但是全片看下来基本上属于看着几个主要角色念了两个小时的纯对白,中间再夹杂几页好词好句。
所以当女主最后用力说了两句“So tired So tired”时,这也是我内心的OS,特别是在本就春困秋乏的下午。
当然,最后女主说出“爱情是一切”的墓志铭的时候,当朋友把未读书信直接付之一炬的时候,的确也很浪漫。只是,单纯从这么多的对白里,并不是很容易捕捉到前后的情感逻辑,当然我能理解为什么拍这样的题材会比较容易得到肯定,尤其是在当下。 |
|
4.5,作品中的台词如果要放在其他常规爱情片里,那估计会是一个带着浪漫氛围的狗血故事。而德莱叶完全相反,场景、镜头、人物几乎都被简化,台词也因演员半真半假的语气带着一股抽离感,配合着简约不简单的调度功力,便将这种多方关系变成了一种对爱的审视:它自由奔放、热情似火,在虚幻的荣誉和名声面前又如此脆弱,但也正是如此我们才可以选择,可以守护,可以随着释然带入尘土 |
|
3.5.内容很棒,但德莱叶应该去写小说 |
|
是个不错甚至挺现代的主题,但拍得着实有点无聊,前半段我又又又睡着了,奇怪看德莱叶的片子总是下半场慢慢看进去。几部看完觉得德莱叶堪称“丹麦人艺”,制作精良,选题正确,偶有精品,总体过时。 |
|
横向与纵深流畅运动,简洁的镜头呈现出立体的张力。优雅且刻板的台词,和着光影明暗的交替,营造出梦幻般的小说或戏剧朦胧美。三个男人分别指代过去现在将来,无所谓谁抛弃了谁。德莱叶对影片的整体布控游刃有余,只是矫情的表演实在欣赏不来。 |
|
24.01.21 1号厅 3.5
理论上这可以和《复仇之日》作为姐妹篇,德莱叶镜头下为爱痴狂的女人和圣女贞德里面的贞德没什么分别,都是极致到带有一种神性不可玷污的气质在身上的。“爱是一切”这四个字份量实在是太重了,重到不是简简单单拆解为葛楚流连在几个男人之间就可以证明出来的。
丹麦语在我耳里真的和天书没什么两样… |
|
论在凡间追寻完美的不可能与代价。绝对是最佳的导演收官之作之一。去年在Anthology Film Archives放非常褪色的16毫米胶片版本让我少有的看不下去中途退场,此番放映的修复版不仅清晰悦目,还补进了之前遗失的诗歌字幕卡,也算是意外收获 |
|
119min|20161030 RÉTROSPECTIVE CARL THEODOR DREYER重看(减分) |
|
映前视频导赏
2小时仅89个镜头,每帧画面都唯美
追妻火葬场
熊熊燃烧的泉,光彩照人,又陷泥潭
伟大诗人,渣男艺术家,不囧,巴黎小伙伴
难道这世界上还有你喜欢却不喜欢你的男人吗
一张小纸片毁掉一生中唯一有生命的3年
看上去好玛丽苏
威尼斯费比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