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世界尽头】回顾展。避开了《柏林苍穹下》,反而觉得《咫尺天涯》美得更加动人心魄。相比前者,后者的童话性质来得更纯粹,爱的客体不再拥有姓名,而是所有、全部。只是这大爱似乎又与背后对于德国国民性精神危机的忧心忡忡有些许矛盾:调用好莱坞式类型元素最后又刻意逆反观众心理,难言文德斯对于美国文化复杂的心态;用纳粹产权下的胶片点燃走私录像带和军火,也是其用最浪漫最决绝的方式向德国近现代悲剧的告别。其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本,放置于一,天使的牺牲是否只意味着无暇的脸庞上一行热泪? |
|
是这几天看的文德斯中最通俗的一部,后半部融合了好莱坞元素,照顾观众了(全场甚至有共同笑点),但牺牲了整体美学。
还是很喜欢,一个战后浮士德的改写,天使变成人类,和上部的纯粹感受生活/爱不同,他也会堕落,但这也是游历人间的一部分。威廉达福扮演着靡菲斯特的角色,他观察、引诱,在必要时刻拨动时钟,促成了卡西奥作为人类的死亡和天使的新生。
天使游历的价值在于证明爱的可行性,时间、记忆,通过人与人间的共同情感留存。这正是后现代社会需要的。全片最爱场景:卡西奥靠着老人回顾他的一生,一切时间碎片都有了价值。 |
|
竟是《柏林苍穹下》的续集,前一半延续了风格,后一半突然变成了柏林犯罪团伙厮杀片。角色有一点多,比如我真的没看懂威廉达福是干啥的?当然,那种“天使变为凡人后会是感情最细腻敏感的那一种,因为他们再也听不到别人的思想”以及“没有爱生活的意义在哪里”的感觉,真的很好啊... |
|
昨晚看的,2017-8-8,从开头的镜头就是牛逼。果然是和《柏林苍穹下》一脉相承。尤其看完《战狼2》后,更发觉这是佳片了!天使爱人类,即便看到人类世界如此龌龊黑暗,仍愿意为了人类牺牲自己。比戈达尔容易看懂多了。140分钟不觉长。散场时开始下大暴风雨。中国电影资料馆小西天店1号厅。2019-6-15 小西天二刷 文德斯电影回顾 数字版应是 更喜欢这部了 落在地上和我们更贴近 也因为和柏林苍穹下的剧情串起来了而结局更令人心痛 但有些地方还是不太懂比如威廉达福为什么人类天使都能联通还不放过卡西尔以及最后牺牲那一下子有什么用 喜欢原名 观众约六七成 散场前面区域又因为屏摄还是什么的嗷嗷起来了 |
|
[柏林苍穹下]续篇,1993戛纳评审团大奖。1.终于,另一位天使也体验了下凡成人的滋味,只是,跨越了咫尺天涯,却至终没能逃过迷失与堕落的命宿,一如倒塌的柏林墙也消弭不去的疮疤。2.娜塔莎·金斯基演的女天使拉斐尔至为惊艳,比及[德州巴黎]更添一抹历经沧桑的美,而全片最动人一幕便是在卡西尔唤起老者童年记忆后,拉斐尔俯身倾听与回应他的灵魂。3.威廉·达福饰演的堕落天使亦正亦邪,不断念叨着关于时间的哲思,永恒难解的谜题呵。4.英法意德俄语轮转,剧中人却似超越了语言的鸿沟,自如沟通,英德混合的句子真是奇妙的存在。5.卡西尔倾听戈尔巴乔夫真人俄语思索,确为亮点。6.Lou Reed音乐会,又见文德斯对摇滚的痴狂。7.轮船上摇移过所有人的后拉长镜头,直至圈出收尾。8.我们不是信息,我们是使者 | 我像往常一样寻找,什么也没找到。(9.0/10) |
|
#维姆文德斯电影回顾展# 你看不见我,你以为我远在天涯,其实我近在咫尺。我们是信使,在暗处观察世界,也用另一种身份感受生活。初入人世,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一时误入歧途并不至于人生无望,只要内心向善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依旧可以发光。 |
|
#SIFF2023第八部:文德斯将《神曲》倒置,从地狱-天堂变成天堂-人间(地狱隐于其中),贝阿特丽切指引但丁去天堂,此处天使下凡带Raphaela(神圣的医者)经历人间。上帝之眼是非黑即白的,光明是白,魔鬼是黑,但人间是彩色的,充满诱惑也充满模糊的人性。恶魔(威廉达福太帅了吧!)操控着欲望和时间,Cassiel被勾引着尝试酒精,金钱,黑帮,暴力,历经一切他才明白对抗欲望的困难远比上帝视角更困难。最后的蒸汽船(陆上行舟)是诺亚方舟,是接受了天使拯救的人们最后的庇护所。比《柏林苍穹下》更混杂的风格(感觉文德斯在玩风格游戏,而不是真的在做柏林苍穹下的续集),音乐品味一如既往的好,U2,Nick Cave当然还有Lou Reed。大光明看这部感动到落泪,好爱文德斯,和他不染尘间的心。 |
|
#2022文德斯影展深圳站#柏林苍穹下的续集,连看真的是妙极。命运是一本摊开的书,时间到底是什么,是你踏入的那条河流。投身于生活之中,投身于罪恶之中 投身于谎言,欺骗,伤害,投身于时间之中。我们是时间的创造者、谋杀者和受害者。和上一部组成了虚与实、入世与出世、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完美映照,看完甚至觉得只看柏林苍穹是不完整的,因为入世并不是目的,像悉达多那样,踏入生活的河流并再度抽离,将苦难和绝望具象再抽象,才是完整的旅途。结尾太棒了,天使是传递爱的信使,重要的是我是你是我们每一个人。我想不到比这个更浪漫的结尾了,远航的船载着所有人,轻盈地托住了所有立意。@深圳bc |
|
75/100 不那么值得被拍出来的续集,太想与《柏林苍穹下》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映照(几乎像是犯了近十年各商业ip重启续集的各种臭毛病),以及太沉溺于满足文德斯对美式冒险类型片的迷恋了(又是美国电影对他的负面影响)。但仍然,比较认真地研究了天使下凡和墙倒塌的后续,部分像是相对轻盈的“个人柏林文化生活史”,试图捕捉五年多时间以来城市生活和政治气候等方面在墙倒前后的变化,以及历史在当代的遗留问题。卡西尔的角色身上带有“拉扎罗式的圣愚”,在现代浮世人潮和不可逆的时间洪流之中仍能让人非常心疼,而达福那个角色更神秘,同时带有撒旦和时间命运本体的意味。接近结尾与Peter Falk一起的偷盗部分再现了文德斯对电影本体作用的反复强调和《直到世界尽头》里旅程终点重聚、庆祝的气氛,如果电影能想办法提前结束就好了。@武汉百美汇 |
|
你以為很遠其實很近,你以為很複雜其實很簡單,你以為咫尺天涯,但卻相差甚遠.天使易作,人難當啊! |
|
卡西奥受够了黑白电影想要看彩色电影 点燃作为引线的胶片炸了黑帮军火库(。//文德斯放松了表达的厚度 而是显得有些戏谑地表现卡西奥的人间游历 也差不多符合人对天使的幻想 敏感仁爱天真单纯略微不分善恶地想要体验复杂//威廉达福的眉压眼太适合扮演反面角色了 “我不是残忍 我只是不仁慈”//混杂的语言模式仿佛巴别塔并不存在 德式英语口音好性感//文德斯对演员的选择好对我胃口 光是看都很享受 更别说金斯基的拉斐尔也太美了 |
|
哇真的好神奇,《柏林苍穹下》和《直到世界尽头》的混合体,是德国与美国文化出人意料的嫁接,实际上也是前者的进一步深化:如果说1987年柏林墙倒塌还是一个梦想,1993年的文德斯则面临更加实际和迫切的社会重组和混乱:色情和暴力需要毁灭,分离的家庭需要重建,胶片是爆炸的引信也是时间的媒介。甘茨义无反顾前往世俗人间去爱,山德尔则不仅要学习生活,更要进一步选择塔科夫斯基式的牺牲。彩色的人间并不十分美好,黑白的世界又过于寡淡,正因如此,我们必以人的目光观察,也要以天使的身躯行为。 |
|
作為《柏林蒼穹下》之一續作,《咫尺天涯》的台詞和拍攝手法仍高度詩意,延承了極強的文學性。不同處是《咫尺天涯》在情節上加入了美國因素,在拍攝手法上亦部分借鑑了美式通俗劇的典型形式,以處理柏林牆倒塌後柏林的全新社會狀況和心態,例如以托尼·貝克爾家庭為代表的分離家族的重建。2022年7月29日19:30於百麗宮天環巨幕廳,“直到世界盡頭:文德斯電影回顧展”場次乙。於2021年秋張慧瑜“影視文化與批評”課獲贈DVD。 |
|
没有了柏林苍穹下的神韵,东西德统一后也只是多了更多的混乱,前边天使视角和摄影上的亮点还有一些,但后边威廉达福出现后多了好莱坞类型片的尝试更娱乐化了,几个上部主角也沦为客串。资料馆胶片版。 |
|
似曾相识?查查,居然是《柏林苍穹下》续集。夺路而逃啊 |
|
两部皆资料馆胶片。但比之于第一部更为惊叹。第一部的冗长(主要是马戏团肉体看不下去)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堕入凡尘的迷茫与找寻。
维姆文德斯的天使没有品尝过人间的滋味,而是枝裕和《下一站天国》的天使都是受尽人生的幽灵。多么有趣哇。 |
|
前段的黑白视角与《柏林苍穹下》形式类似,城市漫游,倾听每个人的心声,展现九零年代柏林墙倒塌后的社会现实。从卡西奥入凡之后,故事变得有趣了些,从散文诗变为工整叙事。既有天真单纯的天使被恶魔引诱继而沉沦为酗酒者/打工人的主线,又有命运般的前后对照、伏笔回收、对好莱坞类型片的戏仿。因此竟然也拥有了不少文德斯电影序列中少见的类型化趣味场景——以纳粹电影的胶片点燃遗留的纳粹军火与盗版电影、如马戏团空中飞人般挪军火/救人,以及靠着老人说出他一生的故事,直白而又动人。 |
|
没想到与《柏林》类型如此不同,虽然故事和叙事方式上一脉相承,却是个有趣的喜剧片。《柏林》中两个天使里,就觉得卡希尔是比较严肃冷静的那个,代表一种理性对应冈茨的悲悯浪漫主义。结果这次意外退休竟然充满欢乐。大概是全球化最甜美的尾巴了。威廉达福那一弩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好心疼啊。 |
|
看之前没做功课,但是第一个镜头似乎就暗示了与《柏林苍穹下》的关系,很多镜头设计得很有意思,杂技和人性的善是好看的一部分,还糅合了一些哲学与宗教的元素,还有幽默风趣的一面,结局略显仓促,但也算是完结了,天使到人间一游。 |
|
7.0。失去彼德漢德克的劇本後文學性大幅下降,看起來支撐得有些勉強。 |
|
数梦的字幕真是垃圾。这什么大乱炖……配乐诗朗诵插入蹩脚剧情混乱类型和明星打酱油是吗,感觉到后面编剧已经放手了,但是蠢的地方都还比较可爱(看到达福和法尔克还是蛮高兴的)。达福这角色纯粹是来泡卡西奥的吧,不拐上床很难收场。@ SZBC文德斯影展 |
|
we are messengers,not message.天使是爱,是灵魂的关照,人类需要救赎只能靠自心,天使就在心中。一如既往的wim wenders ,经典的哲思,诗意的灵魂。 |
|
其实是《柏林苍穹下》的续集,一部稍显冗长的作品。这一部的剧情感觉复杂一些,不过影片缺乏有机的粘合力,主题上与前作也有不同,表达的是天使在确认自我后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风格更自由轻松,整部作品属于轻量级。P.S. 上集有Nick Cave,这集则是Lou Reed出来客串一把。 |
|
或許對圍牆倒塌後的柏林,Wenders有非拍續集不可的衝動,但電影本身實在有落差... 感謝Wenders請了U2、Lou Reed、Nick Cave... 好像聽完Stay就不用看這部片了。 |
|
文德斯特有的“文艺类型片”,实在太杂了…直接从上一部串到《美国朋友》的片场了。当然几段分开看,尤其是衔接段观感甚佳,除开这完全脱线的结尾,感动点分布得挺均衡的,还有看到Lou Reed出来时太激动了! |
|
落入凡间的天使,配乐依旧很赞。 |
|
【BC文德斯展】唠唠叨叨但不让人讨厌的Fandics,尤其是最后前作角色大集合式的登场更是一路走到底。不如说,面对前作的神性大爱,竟然有勇气如此接续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此时柏林墙已成历史,或许不必再俯瞰时间了,或许也是时候以人的姿态作终结了。 |
|
前后风格差的也太多了吧,后面完全就像是类型片,而且有了种前半都在为后半铺垫埋伏笔的感觉,还好结尾收回来一些。 |
|
at长宁来福士LUXE厅。3.5,本片体现文德斯弥合德国哲学与美国故事的裂痕,永恒之不朽在黑白斯坦尼康上有多轻盈高邈,犯罪之人间在彩色正反打就有多浮夸笨拙,根本问题是两种影像时间的疏离:美国类型依赖悬念/运动,用剪辑和动作来实现情节在时空上的连续,而天使代表超脱的全知视角,是“去历史”的时间,一旦撇除《柏林苍穹下》的"fall" in love后,坠落就演变为道德剧的戏剧事件,由威廉达福象征的导演编排。感觉文德斯想用一众文化icon表征剧变后的风云际会,可伦坡、卢里德和戈地图共存于柏林,再度打开历史的旋涡(包括回溯性地揭开二战流离,一种家族记忆的弥赛亚)。加半星是巨幕看开场的航拍实在太顶了,结合影片刻意的多语言杂糅,就好像在绕着巴别塔遨游,结尾则让人想到《亚特兰大号》,把爱还给流逝。 |
|
生活际遇是一本摊开的书书写成了怎样的故事,各不相同。时间会流逝消失所以珍贵。关于时间的讨论的片段时候那急促的钟表秒针的声音,那是时间就是的声音。最后的片尾曲We've come to bring you home, Haven't we, Cassiel. 和那一艘在天使视角里黑白的远去的轮船……又回到了最初的那种孤单美丽悲伤的感觉。 |
|
2022.7.30 尽管不是先看“柏林苍穹下”,但一点也不妨碍这一次大银幕重温。天使永远都是天使,你永远可以看到他们眼中的光芒。 |
|
回家补完睡着的早八场…什么!赫尔佐格的Klaus金斯基长得那么灵异,女儿怎么美得这样!(跟德巴判若两人)杂技运货impressive - 那段配乐也好。跌跌撞撞入凡间,举轻若重做好事。时间是什么?最值得的还是Konrad🥺🥺🥺 Lou Reed演得不错??风味与柏林苍穹唔同嗮。Sander真是天生大善人的脸。#SIFF2023# @大光明二楼 |
|
天使变成人,体验人间的邪恶和冷漠。
娴熟的镜头。
马戏团,高空杂技。
“人们习惯了接受光芒而不是自己内心发出光芒,他们忘记了光来自心灵的窗口,它从心灵发出通过眼睛发射出去”
“我们是信使,爱是我们传播的信息” |
|
宏伟而又脆弱的人性。本片有着多方面的象征意义。我们的生命因为短暂所以独特而激烈,时间像一团火灼烧我们的激情与欲望。电影或许告诉我们时间的双重性像硬币引向不同的结果,善或者恶。 |
|
2022.7.30广州百老汇-很喜欢文德斯一贯特别的选景,柏林规整的立体建筑、这楼与楼之间马戏团般的蹦极场所、点燃胶片烧着盗版碟与纳粹军火、给老人回忆时间碎片、主题依旧很感性,体验成为人的生活,就像是一张白纸,世界的好坏也都在影响着他。 |
|
以坠入人间为分界,电影后半部分生出的混乱,或许就像墙倒塌一样,远在天涯时无法切身体会,游历其中方可感受意味。 |
|
三星半,优酷版没注意老戈。柏林苍穹下是期待两德结合,这部天使下凡是大量涌入西德的东德人无法适应资本主义新生活,色情录像带和军火真的是万恶之源吗。中国人摇摇头。威廉达福差不多是路西法,专诱天使堕落,天使酗酒酗得没道理,成瘾行为要么遗传要么心伤无解。结尾稀里糊涂,只完成天使硬牺牲,反派人呢?他有什么诉求?Lou Reed才是人间天使 |
|
又升仙了哦不又还俗了 |
|
剧本、拍摄方式都是《柏林苍穹下》的延伸,天使降落凡间的故事,摄影依旧迷人,伴着一堆摇滚大牌的音乐,看得有些虚脱。 |
|
历史终结之后的柏林,戈尔巴乔夫,卢里德,纳粹遗孤,黑帮军火和退却到暗处的世界之恶的网络。如果说《柏林苍穹下》中的天使暗示了与诸神的起源,《咫尺天涯》则大量援引了其基督教起源,所以故事和人物虽然延续,但内核已彻底偏向后者而变得单调,卡西尔的理性导致在人世的疯狂,理性智慧的结晶无碍成为屠杀帮凶。 |
|
灰色人,彩色天使,我喜欢灰色,但Otto的红雀斑蓝眼睛好美,所幸他为人短暂。df又演个temptation……?(已经两次被移除短评,整天一群人瞪大了眼忙着封别人嘴巴可太擅长了吧,怂还是贵瓣怂啊。 |
|
前半段的疏离感和后半段的娱乐感反差太大,个人觉得有点过于娱乐化。在叙事、表意,与抒情间徘徊,每一项都没有做到最好。不算文德斯最好的影片。 |
|
【2023上影节】这续集的意义是……?主故事太美式了,粗糙且缺乏美感。卡西奥衣品不错…… |
|
2024年文德斯电影展。以天使的角度体验人间的爱恨纠缠,最后还以牺牲真正做了一把「守护天使」,总体上情节比较松散凌乱,完全没有之前看《柏林苍穹下》这种灵动和神圣的感觉。 |
|
#文德斯电影回顾展# 来福士百丽宫Luxe,3.5星吧,感觉是一部处于《柏林苍穹下》和《美国朋友》之间临界状态的文德斯,前半部分还是挺有意思的,继续着柏林苍穹的温柔与悲鸣,倾听者人间疾苦的天使们,啊抱着将死之人流泪的天使金斯基老师!读诗的戈尔巴乔夫,天使会轻挽他的肩,世界的颜色变成彩色,似乎意味深长的一幕,还是天使时的卡西奥穿着长风衣气质文雅,坠落凡间就成了瘦版的特朗普了,靠在你的肩头、奔跑在大雨中与布鲁诺老师相逢,两位天使的人间相遇简直是另一种金风玉露(bushi;愈往后愈发莫名变成另一部电影,断代明显,莫非是构思了两部片,或者莫非是为了高空特技的兴趣而拍的;威廉达福老师最厉害两个世界随意切换;人间不易,你看要做彻底的好人对天使来说都难;打算回家就把小酒杯放到冰箱冷冻下 |
|
《咫尺天涯》与其说是前作《柏林苍穹下》的续集,倒不如说是更独立的作品。虽然《咫尺天涯》延续了前作的设定(杂糅超现实主义元素的现实主义叙事,以天使的视角连接起了德国的当下和她那段带着伤痕的历史),一样有文德斯所关注的“时间”母题,但二者的美学表达还是挺不同的。我个人觉得这部片的对白深度就不如前作——毕竟这次汉德克没有参与编剧——但在画面上却有更好的表达。比如片中有个我很喜欢的场景似乎也是整部片剧情高度浓缩的象征:墙上挂着马克斯·贝克曼的画作,镜头反打,我们看到了凝视着画作的手表叔啊不卡西欧,他不由自主地摆出一副蒙克《呐喊》的姿势,接着表叔的脸、脖子、身子在扭曲,画作在旋转,直到表叔倒地。 |
|
@小西天。用续集实力证明柏林苍穹下的好只是偶然。没了汉德克写剧本,文德斯那故作深沉的时间截句,让人分不清他的矫情是认真还是自嘲。庄严调性的音乐使用起来毫无节制,与后半段的好莱坞式犯罪喜剧情节拼贴之后更是将悲剧性宗教感彻底消解。想想也是,文德斯对戈尔巴乔夫的引入,本来就与安迪沃霍尔用梦露头像如出一辙。这种过时的后现代风格与彻底的商业类型片并置,谁比谁更高贵呢?像片中的大量主观镜头很漂亮,而蜘蛛侠视角比这更炫更好看。 |
|
如果《柏林苍穹下》是精神虚无的具象化,那么《咫尺天涯》就是时代更迭的抽象化。迥异于亨利·阿勒康绵亘的长空镜,于尔根·俞格斯用大量宛若醉酒般晃荡的主观动作镜头,扫视着芸芸众生浑噩的疾速生活。对生离死别的微观多视角深入,赓续到聚焦于同时期社会的《二手时间》。急剧的现代化过程,不留余地冲击着真实个体。彼时柏林墙已成历史,世界资本文化互相侵蚀,社会价值观日趋倾颓。误入嚣尘的天使获得灵魂重量,却失去飞翔自由,岂能不失望迷茫?电影借天使之口,毫不含蓄地指控人类从不给予。但德国影坛特有的冷调,难掩文德斯的温情——天使慈悲的双眼徒留黑白灰的空茫,他们笃信的光芒,却化作真正的色彩绘给人间百景。恰如黑塞所言:我的理想并非是要抹煞国家与民族的个性,在我们弥足珍视的、可爱的地球上,多样性、差异性和阶段性将是永存的。 |
|
前作的气韵还是有的,大航拍,很有史诗感,仍在尝试探讨各种,哲学、宗教、战争、悲悯、善恶...但这剧本,前后有些断裂,演一出是一出,没有深沉到底,后段又喜剧了起来,也许我也没太看懂。 |
|
用太长时间讲了简单的故事。承接柏林苍穹的脉络,但由于表达方式更回归传统,加强了故事设计,使文德斯的诗化风格被削弱。如果论故事能力,文德斯实在不可恭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