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联红军倾情出演 |
|
单看那个数千人真实场景的胸甲骑兵就是前无古人 |
|
8/10。继承了苏联拍摄军事题材的大国胸襟,金碧辉煌的宫廷舞会、人头涌动的炮兵阵地、步兵拼杀方阵的空中俯视,拿破仑受伤后躺在硝烟未烬的战壕,头顶风雨雷鸣的黑夜惨败离开,全都壮阔非常、情意苍凉。生动塑造双方统帅的运筹帷幄,又以普通兵的牺牲与冲出去呼吁和平,侧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讴歌人性。 |
|
战争场面还是无以伦比,只是如果纯粹的只是描写战争的话,感觉有点流水账的嫌疑,这一点战争与和平里面平衡的很好。
另说一点,片子里的拿破仑又胖又挫还喜怒无常,但就算这样一个形象也让人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拿帝是我的偶像。就我看来拿破仑不是输给威灵顿,他只是必败的逆天而行。
|
|
本片和后来中国的《大决战》一样,是苏式计划经济才能拍出的电影:不惜工本,动用上万军人演出战争实景。如今再也不可能重现了。还有一点也非常类似:胜利者的魅力远不如失败者。身材发福、胡渣未剃、喜怒无常、惦记儿子的末路霸者拿破仑的形象胜过绅士威灵顿,而《大决战》中的蒋介石、郑洞国、黄百韬、陈布雷、傅作义给人的印象也深过毛刘周朱林刘邓粟。 |
|
这才叫大片啊!了解西方宗教与哲学后,看这种战争历史题材能更好理解,他们在战争中也使用谋略,但是并不提倡,他们更加歌颂勇敢,这并不是因为西方人没有《孙子兵法》,而是宗教信仰不同。中国人拍战争片在“军师”帐子里运筹帷幄一场仗就打完了,人家的将领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
|
滑铁卢战役也算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场战役了,没想到以这个事件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却如此之少,能找到的电影貌似也就这么一部了,甚至还是苏联的导演拍的。当然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拍出过《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巨制,让他拍这部影片自然很合适。奥逊·威尔斯还在片中路易十八,戏份很少。 |
|
滑铁卢 中英双字幕版本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3299658o1p2.html |
|
其实战役之外是两种人设及凝聚背后的两套意识形态对决。威灵顿说波拿巴‘头脑值一万五千人但依然算不上一个绅士’,对后者的看不起不源自对其天才的否认,而是认为其出身‘不配’这样的才能;私下里说底层军士‘不外乎是骗子和乞讨,爱国心全靠杜松子酒驱使’,充满不屑了。波拿巴则从开头退位一幕展现其视军士如己出的一面,凭个人魅力感召普通士兵而复辟,无需等级和身份加持而深受拥戴,如他自述‘是人民给我加冕’。威灵顿拘谨坚毅,有贵族身份带来的高傲自信,反衬波拿巴乖戾大胆,但通过在其他将帅面前贬低对手和自夸谋略的表演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波拿巴之所以是老欧洲的眼中钉肉中刺,原罪是他是一个等级制度下的‘僭越者’,这里牵扯到对权力来源/人的本质/行为规范等一系列问题的、在特定意识形态框架下的判断。以一场决战窥历史进程,聪明 |
|
延续了《战争与和平》大场面的风格,这部几乎都是战争戏份,不过调度上最终还是向市场屈服了,拍的相对更加美观,所以没有了《战争与和平》里的那份残酷和本应有的悲壮感,但是上千龙骑兵冲刺的场面还是太震撼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大银幕看一次 |
|
真正热爱这部电影的恐怕都是军事历史爱好者吧,单从电影来说,节奏和结构都有问题,战役重头戏开始的时候电影已经过去快三分之二,冗长的文戏和表演让观众筋疲力尽。如果是西方导演拍的话估计会在开头把拿破仑击破布吕歇尔的战争戏拍出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再展开。苏联导演学院风格太重,西方观众不买账,所以本片票房惨败。 |
|
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居然是奥逊威尔斯饰演,看时没发现。眼熟的威灵顿公爵,原来是《音乐之声》的男主。来自科西嘉的胖小子拿破仑啊,你牛,你为何非要回去呢。最触动我的是一个英国士兵绝望的呐喊:“我们素未谋面,我们为何要自相残杀?!” 欧洲那边打来打去,仅为了个人的荣誉么?不,自然是王朝的统治失了民心,不得不反。 |
|
硬着头皮看了一个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很平庸的一部电影就被豆瓣捧成了神作。战争场面大就好?那么《大决战》系列应该拿奥斯卡了。 |
|
时不时冒出来的反战思考太突兀 |
|
内伊猪突英军空心方阵的航拍镜头真是漂亮。但是结尾威灵顿派人劝降老禁卫军的情节又太过戏剧,哪有把炮兵摆在距离敌方步兵不到100码 |
|
4.5/5 配乐棒呆了 战场拍得非常壮观 斯泰格尔演的很棒 对普鲁默有些偏见 眼神中歹气太重 邦达尔丘克是不是有特权啊 拍什么都可以向苏联军方借人借东西 |
|
以前以为魔戒里面的白城之战最震撼,直到看到了邦达尔丘克的电影……CG特效虽然亮眼但和真正的史诗战争场面差得太多呀!抽空一定要把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看完 |
|
这样耗费人力财力的大场面电影再也不会有幸运的导演会掌控了曾经的国家财力电影。『网盘720p国语版』 |
|
为了凤凰男的年度大片《拿破仑》提前补课这部拍摄于70年的旧作。影片中规中矩聚焦于战争本身,没太出彩,也没过分浪漫成为法国的《珍珠港》。 |
|
太好看了!17世纪旧制度的落日余晖,信仰、武器、战术都有种旧时代的朴素和娇憨感。滑铁卢战役后,一个革命与复辟交织、浪漫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场面恢弘,对拿破仑和威灵顿的刻画又很仔细。拿破仑是颇具魅力的,不是有高度自信(自恋)的人喊不出「法兰西就是我,我就是法兰西!」片头和片尾面对失败的苍白颓唐的脸互为呼应,这么个愈挫愈勇的传奇人物在历史上不吸引人是不可能的。看完才知群演都是苏联军人,50年前又无CG,全都得真正来一遍,这调度能力真是可敬。 |
|
从失败开始,以下一场失败结束。拿破仑第一次退位以及如旋风般归来,这段文戏拍得好。而后为了聚焦滑铁卢战役这一场大战,省略跳过了前期战斗过程,花费很多篇幅在战斗前夜的细碎小事,用于建立人物性格,有些拖慢节奏。
1815年6月18日,一天定胜负,影片的重头戏都在这里,占据将近一小时。大量双军骑兵冲锋的壮观场面确实精彩,只是感觉比起导演前作《战争与和平》还是显得规模有所缩减。而这场战争的性质很模糊,很难讲哪方是正义、哪方是邪恶,不像那种反侵略卫国战争一般更适合带入情绪。难怪惠灵顿公爵在战后看着尸横遍野的战场时会总结道:“胜利是除失败之外的最大悲剧。”
影片中双方主帅都有频繁插入内心旁白,和林奇1984年《沙丘》一样风格,二者联系在于是同一位意大利制片人迪诺·德劳伦蒂斯,估计都受到他的干预影响。 |
|
两人交锋,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和复辟的过程拍的很好。内伊负责搞笑的。老近卫军死的很壮烈 |
|
就是《战争与和平》的那风格,拿破仑演员挺有气质,除了看人多打仗,别的也没什么可看的。
|
|
滑铁卢之战是战争史上罕有的以此一战来决定整个战役最终胜负的战例。导演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景式的展现了这样一场起到决定性作用、至关重要的战役。
可叹英雄迟暮,天纵英才也无回天之力。
无比浩大的实拍场景与群演,可称人类电影史上的奇观,想来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
|
将近一个小时的超长战争场面,气势恢宏,雄伟壮丽,那几个壮观异常的俯视镜头恐怕在电影史上也排得上号。拿破仑的形象也刻画得立体,阵前看儿子照片的柔情和呼喊着「我就是法兰西!法兰西就是我!」的霸气都生动,大大冲淡了全程英语的违和感。 |
|
编导摄影乃至配乐都是一时之选,造就了杰作。而这些演员又何其幸运,生逢其时,在电影艺术最辉煌的年代参与进来,留下痕迹。
西方文化与欧洲人文主义精神的真正传承与发扬者,恰恰是不入他们眼的,种族身份暧昧的斯拉夫人,真不知道是幸事,还是可悲。
虽然说是国际联合制片,而且主角还是好莱坞演员,但是这种苏联电影特有的崇高与悲壮就像水印一样印满每一幅画面。这种高度政治性,高度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保有极高艺术水准的电影,只能诞生在二十世纪的激荡的变革之中,诞生在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先锋的理念的冲突,纠缠与融合之中。以后怕也是后无来者了。 |
|
上个世纪凡是有意大利团队参与制作的电影,动作场面绝对是一流的,是当时的美国电影都比不了的,苏联在《战争与和平》拍的战争场面乱哄哄的、除了人多就没有任何看点,在动作领域的艺术性根本比不了意大利的电影。 |
|
只有前苏联拍的战争电影能让我满意,前苏联国师邦达尔丘克在拍摄完《战争与和平》后的又一部史诗巨制。虽然只能称得上是迷你版的《战争与和平》但依然调动了近2万名苏联士兵参与拍摄。战争场面宏大优雅,战后地狱摄人心魄。拿破仑输掉的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输掉了法兰西的未来。现在对调动了前苏联举国之力完成的《战争与和平》望眼欲穿了,你永远可以相信前苏联。 |
|
美苏在电影界合作的又一例。斯泰格尔的表演是全片亮点,虽然拿破仑的面目暧昧不明,但演出上是有气度的。至于全片后三分之一的战争场面,除了目测上万人的堆积外,无拍出来的必要,剪辑混乱,不借助文字资料无法梳理战役进程,场面如同团体操,除了祸害马以外实在不像打仗。拍法是十足白银时代路数 |
|
军事、历史爱好者福音,对其他观看人群可能不太友好(另,作为配音爱好者提醒一下同好,目前已知的国语版应该是广东草台班底,非常糊弄,非常不推荐)。就英雄史观而言,格鲁希的选择对于成败确实影响不小,茨威格拿他做文章倒也合乎情理,但从唯物史观来看,那个时期拿破仑其实已经死了,只是他自己还没意识到。 |
|
巨星云集,场面宏大,然而当时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并没有使用电脑CG,全部以真人真马完成,这也是这部电影之所以了不起的地方。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站在反思战争的角度,俯看着拿破仑与惠灵顿这一场没有胜者的较量,将耳熟能详演绎成荡气回肠。 |
|
制作实在太宏大了 但拍摄手法实在没太赶上这个预算 电影本身有一种overkill的不真实感 |
|
拍的是真好,相较于战争与和平我更喜欢这部,战争场面调度极佳,用诗意的长镜头反战,结尾没有煽情,点到为止,但依旧拍出了英雄迟暮的悲怆感。战争与和平和这部影片塑造出了最经典的拿破仑影视形象,相比之下,英国人拍的法西斯拿破仑只能显得自己是个小丑,毕竟“伟大的”威灵顿公爵,除了英国人外,谁不是因为拿破仑,而知道你这历史中的无名小卒呢?哦,还有可能是因为牛排吧 🫠 |
|
经典之作,让我想起泽连斯基也曾经演过一次《拿破仑》。但这位现实中成为总统的演员,当年的眼神中却只有空洞 |
|
法国会追随我到星星上,只要我再给他一次胜利 |
|
《关于我一个法国皇帝但导演和军队是苏联人演员是美国人出品是意大利人这件事》.jpg |
|
说起来。漏洞很多,也许是因为年代比较早。
内衣那个XX带骑兵送死那段很精彩,可以在鸟瞰镜头里面看到红色的方阵被冲散的样子。 |
|
还以为会看睡着,太壮观了怕等会儿睡不着,CG还是比不上人堆出来的,镜头也有关系。两边的对比,特别是对威灵顿的美化,皇帝的疲惫就更显得好了。 |
|
邦达尔丘克拍的史诗大片,确实跟好莱坞拍的风格不一样,虽然是战争片但更让人联想到诗意和油画这样的词,想想跟导演之前拍的战争与和平是一个味 |
|
这片的合拍方真没谁了,苏联红军和奥森威尔斯 |
|
这个版本的拿破仑演的真的很棒,尤其那段回归的激情演讲,极具感染力! |
|
玩拿破仑全战就有这种感觉
战争的胜负可以一瞬间易手
但是,我们不认识对方,又何必彼此厮杀呢
实拍大场面很难见了
期待老雷的拿破仑 |
|
决战的俯视视角下,战斗很激烈,战场很迷人。 |
|
2017.7.23那个年代没有特效,只有几万人的群演和马匹。拿破仑不再是画里面那样英气威武,而是一个中年胖子,时常患有胃痛。当普鲁士军队赶到战场那一刻,我不禁感慨:法兰西亡了!France has fallen! 2023.11.20趁拿破仑上映前补一下法国大革命史和相关电影,重看这部电影就觉得它不值得这么做。因为最好的拿破仑已经拍了出来了,如此大气磅礴,富有时代气息的巨作除了苏联再也不可能有国家拍得出。雷德利版拿破仑预告初看觉得像史诗,再看便觉得是一出好莱坞的小丑戏了。 |
|
纯顶着奥逊威尔斯看的。即便是好的战争片一直以来也都提不起太大兴致来看,可每次看完又都会被深深触动。这场被载入史册的史诗级战争,用这么一场气势恢宏的鸿篇巨制呈现在眼前,甚至让人有一种穿越的真实感。 |
|
真实的千军万马在真实的战场上驰骋搏杀,这是再先进的电脑特效都无法实现的震撼效果。 |
|
文戏冗长,昏昏欲睡,邦达尔丘克在战争与和平里全靠托尔斯泰撑着;战争戏份虽然调用大量苏联红军实景拍摄,但节奏上其实很散,如果不是时间点提示,只会看的人一头雾水,中途甚至出现了反战情节;实拍时代的战争场面现在看来已经不够用了,放烟后倒地只会让人觉得节奏卡顿,没有真实感。只能说这部片子不适应当今时代。 |
|
与好莱坞风格迥异的战争史诗,庞大恢弘又细腻动人,人物刻画尤为饱满。 |
|
壮烈的艺术,决定性的战役,恢宏的场景,不屈的士兵,魅力的领袖
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前面的铺垫永远都不会显得冗长
文戏很粗放(很有俄式风情的)
但整部电影大场面的调度,场景的转换真是叹为观止
并且真的很难再欣赏到这么波澜壮阔的场面了 |
|
邦达尔丘克老爷子稳定发挥。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