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能说,Billy的童年太幸运啦!故事离我太远,无法感同身受。只有影片开始时的一段触动到我——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上午,Billy和妹妹在院子里玩耍,姐姐吵闹着要干什么(估计是情窦初开了),这时广播里播放了英国向德国宣战的新闻。父亲走到院子里说:(大意)今天天气多好啊,正适合做宣战的日子!——是啊,很多人想象中像战争这种重大事件的发生一定是有很多征兆的。其实是不会有的。战争,对于个体而言,往往都是在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上午开始的。 |
|
表面上看是家庭生活琐碎剧,混杂一些狗血的中年老年甚至儿童情感戏。往深了看,这简直就是英国人戏谑战争的教科书。也只有英国人才拍得出这样二逼作死片子,但最后那句“thank you Adolf”点睛之笔让我在黑暗的教室里狂笑不止,于是我被英国佬同化的笑点不允许我说我不喜欢这部电影。 |
|
果酱就是果酱,全世界都一样,多简单的人生哲理 |
|
对温暖人性不遗余力的鼓吹,如何在战争中活得有尊严、有乐趣,大团圆结局让人心生感激。想起汪曾祺的《跑警报》和一些文革叙事,大乱中总是有小静。 |
|
靠细节动人的电影。但是做起来真他妈的难啊。这么多人、一整条街烧起来、巨大的氢气球的陨落,这是什么调度难度啊!现在看到过得有明显象征性的大东西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的还有《尤利西斯的凝视》《再见列宁》《雾中风景》 |
|
小男孩眼中的战争记忆,当记忆中的痛苦和仇恨时间冲淡了以后,是否还能保留纯洁。导演隐喻了生活中的虚伪性。各种各样的谎言都在这个奇异而又普通的生活中存在着。而孩子则在成人世界的谎言中学习、成长。 |
|
少年不识愁滋味 很独特的观察角度 更喜欢前半段 到了该懂的时候总会懂的 |
|
war from kid's perspective. Thank Adolf, how similar to the CR, when chaotic becomes fasinating |
|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独特的二战题材的电影,也是我看过的除了喜剧之外最乐观的战争题材电影了。本片通过家庭和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二战初期英国本土的状况,正如片名一样,影片中的人物心中随时都充满了hope,使得这部影片非常独特也非常有味道,战争仿佛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板,而作为观众也很难不被影片的乐观氛围所感染,影片的结尾也非常有意思,学校被炸后孩子们欢呼雀跃,虽然多少带点讽刺意味但和影片整体的基调也是相当吻合,我个人是十分欣赏这部电影的。本片虽然都是一群不知名的演员,但群戏却非常到位,小男孩的表现很不错 |
|
没想到二战会和英式冷幽默在一部电影里发生关系。对纳粹受害者来说,战争是黑暗的苦大仇深,对参战国的民众来说,他们的生活保持了一定的和平,除了偶尔的霰弹和空袭,小孩子们甚至可以在乡下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一个九岁小孩眼中的二战,最开心的一天是学校被希特勒炸了,不用再去上学,以及,一颗炮弹扔河里,炸出一船的鱼,可以把乡里乡亲请过来吃全鱼宴。英式日常生活代替了血腥与毁灭,外公说,“为什么要给女儿们起名HOPE,FAITH,GRACE,是你外婆说我个性中缺少这些品质,你瞧,这就是婚姻”,而生四个女儿,外公又说,“我能想到的是让她们四个人组成一支弦乐四重奏”,所以逼女儿们从小学琴。每个人都擅长讲冷笑话,气氛轻松愉悦,以至于你都不记得有一场二战正在发生。对于战争,我们要是帮不上什么忙,至少自己过开心一点。就帮了大忙。 |
|
这个题材和故事是真好,只可惜被生涩的表演和调度拖了后腿。可惜。 |
|
满满的五星,实在是好,我都不想去搜索枯肠找词汇来形容感受了。童年的题材很喜欢,讲这个的电影也很多,能拍的如此贴切而又放弃回顾审视角度的片子恐怕再也难找,这就是我们成年后一遍遍回想却总也找寻不到的童年吧。 |
|
拥有战争记忆的成长,笑中有泪,与众不同,看似轻松而不轻松并且诙谐的阳光永在。 |
|
猛一看海报真像波兰斯基的雾都孤儿 电影真美好 这样让人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的电影是绝对不会差的 就是看的版本很奇怪 一会儿中文一会儿英语 ps:剧情简介还真复杂啊 |
|
这是一部以小孩的视角来描绘二战初期伦敦生活情况的片子,画面中虽不出现传统战争片血腥场面,但还是能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两位小演员出色的表演令人难忘,特别是扮演主角妹妹的小萝莉,因为台词不多,所以全靠眼神!国配版被剪了大概4分钟的戏,不影响总体剧情但有损主题表现。 |
|
大乱之中的平静,其实是对战争更大的嘲讽吧。 |
|
962M .D9.3Audio.MiniSD-TLF.mkv |
|
用儿童式的戏谑风格来呈现战争生活,儿童视角,全片洋溢着希望与欢乐的论调。最让人难忘的是对战时生活细节的展示:手电筒、飞艇、防毒面罩、果酱、“国王的演讲”等等,即使遭遇不幸,电影最后总是转折为幸运,开学第一天,学校被炸,感谢希特勒,在孩子的世界里,战争永远都只是场游戏。 |
|
所谓的孩子眼中的二战除了非常吵闹之外实在没有太多新意和打动人心的地方。 |
|
笑中带泪,泪中带笑,戏谑,苦闷,赞美,感动,各种感情互相融合得非常和谐。不仅展示历史风貌,同时阐述人生哲学。此片无一处我不喜欢。两个小演员的表情语言真是绝了,特别是小男孩每次看到感情戏的那种不屑。这俩孩子太可爱了,特别能激发为人父母的欲望。 |
|
《希望与荣耀》是一部颇为与众不同的二战电影,它并没有用残酷的战火直面战争之殇,而是选择了从二战期间,一个英国本土家庭和孩子的视角为展开,在电影里战争不再是血腥残酷,而就是那么真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它饱含着希望,又不乏童趣的美好,在古难面前的乐观,无可战胜。 |
|
温情又有喜感的战争题材,以二战英国后方孩童为视角,战争的残酷就在他们身边,纯真被这残酷一点点消磨殆尽。“They blew up the school! Thank you Adolph!” 辛酸又讽刺的一句台词,战争改变很多人的生活,但愿苦难不再降临。 |
|
与《美丽人生》在集中营里父亲用带泪的欢笑包裹着残酷的生活保存孩子心中最后一份童真不一样,它纯粹以喜剧的形式传达着一种纯净和童稚,甚至连外公的疯癫都透着世事洞明的智慧,以至于最后德国鬼子的轰炸让学校停课时,孩子们高呼“希特勒万岁”的欢笑也那么富于传染性的感染力,让你想说教也无从说起 |
|
美好欢乐的童年,弥足珍贵的记忆。温暖人心的电影。 |
|
丰富的声音 废墟中弹钢琴 战时也要维持的平常生活 傍晚邮递员从歪倒的埋了半截的邮筒中取出信件 生命之河与stolen days 小小年纪看透一切的双眼 别人的爱恨情长没意思 但还是要给小外甥偷摘果子 |
|
8/10。代表着权威的校长在大会上激动地做着国家荣耀的演讲时,台下走神的比利质疑着战争的意义,课堂上老师指着地图说英国要为了殖民地而战,其崇高感立刻被空袭的警报所消解。或许贪玩的孩子眼里,战争就像开战日那闲暇的午后,废墟之中孩子们的间谍游戏和隐藏弹药的小小组织,稚气地说起脏话模仿成熟;给敌机设陷阱而升起的飞艇,在围观的居民眼中好似欢乐的庆典;老警察小心翼翼地逮捕落在街道的德国伞兵,提醒他别踩着甘蓝菜;爸爸休假带回的德国果酱和试毒闹剧;亲戚吹着口哨来修补炸毁的房子,妈妈拂去钢琴上的灰,手缠着绷带弹唱起来;让比利用黑笔在腿上画丝袜线的姐姐去参加士兵的舞会,她的恋人拍完结婚照就被部队带回,在车上笑着挥手告别;纳粹摧毁不了平凡的幸福,结尾不用上学的孩子们为学校被炸欢呼,其乐趣正是孩童脱离成人控制的喜悦。 |
|
开学当天学校被炸,我多年的梦想~ |
|
都去看哈利波特了 |
|
战争充满伤痛,但童年还是美好的。小男孩在战场后方学会了变向曲线球,完成了性启蒙。终于还实现炸了学校的愿望,“希特勒万岁”! |
|
像极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应该说《阳光》像它,另类的战争片,很多事情在儿童视角下看来就会换了颜色。
万岁,阿道夫。 |
|
named it after the vitues we lack. |
|
那么欢乐和令人激动的与战争有关的影片还第一次看啊 |
|
曾经铁与血,化为绕指柔。 |
|
一部很特别的二战反战电影,不但从孩子的视角去经历伦敦大轰炸,而且居然在战争中找到了童趣,寻找榴弹壳跟朋友炫耀、帮助姐姐偷情、德国的轰炸带走了家园,却也炸毁了学校令孩子们欢天喜地,这是部叫人乐观的电影,即使是在二战中,人们也要照常恋爱结婚打球钓鱼,面对巨大的苦难发出由衷的笑声,才是真正无法被战胜的人性之光。影片从一开始就是一部不错的儿童片,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孩子们反而像期待什么特别的事要发生一样兴奋,看伦敦轰炸如看烟火,飘在空中的飞艇成了稀罕物。电影用了一个太散文的方式来叙事,战争成了一种极致情境,人在战争中的状态都是极端的,渴求的,要么爱,要么死,这也是母亲的“出轨”与姐姐的怀孕并不狗血的所在。 |
|
战争真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人性展示载体,当然人们走不希望有战争!文学音乐美术服装没得挑 |
|
想起那句“今天我们向德国宣战了,是个适合钓鱼的好天气。” |
|
战时细碎,细腻温情,真正孩童视角,高潮是炸学校也没谁了,德军当空照,我要炸学校。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邪。 |
|
约翰保曼作品的片源特别少,更别提字幕。在俩大娘三小时的叽叽喳喳中,我陪着主角小屁孩们把炮火当做烟花、把空袭警报当做下课铃声。和他们的无忧无虑一起,战争后方成人们的插科打诨,使一部二战背景的影片变得非常诙谐欢快。配角独爱暴躁的外公。开学第一天学校被炸,“感谢希特勒”,童年的心声啊! |
|
ICS把Grace[人名]翻成[优雅]你也就知道这台的水平了 |
|
真实却也很独特,对大人而言,战争苦大仇深,事关生死,可在孩子看来,战争既来则安,一同嬉戏 |
|
以小男孩的视角来展现英国在二战时期的民生状态 |
|
儿童主视角的大后方故事。战争不只有生死决战的大前方,在后方的阵地上,家眷妇孺们经受着旷日持久的轰炸,面对破碎的街道、燃烧的房屋,惶恐度日。在艰难的时日里,战争变成了日常,对于战争的恐惧也随之变成了日常:孩童的生活敷演成了一出出无知无畏的冒险,少女的生活变成了情窦初开后的摘食禁果,母亲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开始重拾过去的时光…… |
|
真是一部好片子!故事情节 笑料 人物关系什么都刚刚好!今年看的第一步我认为节奏感最恰当的电影. |
|
轻松愉快的战争童年,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想到同期的中国人民,好为中国人民感到难过。 |
|
战争也不都是坏事。年龄越大越喜欢看这种小情绪十足的电影。分寸把握的很好,那种恰如其分的好。 |
|
weird! |
|
神奇的战争片,并没有着眼在战争,反而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去寻找战争生活下的乐趣,主人公太聪明了,姥爷萌爆了 |
|
这部电影,单从反战题材来理解,可能是非常窄化的。
个人还是倾向于从战争和教育的两条线,杂糅交错来看。
毕竟,父亲在去现场前教给了儿子打球的新招式;也是因为战争后不幸的火灾他们得到格外的宁静;战争毁掉的学校却是祖父与比利的“心愿达成”……
其实,儿童题材的反战电影挺多,印象深刻的有铁皮鼓 伊万的童年……牵涉到其他的线,不多。
宁静的小河生活与废墟上的疯野闲荡,毁掉孩子天性的学校与支持本性自然的乐学;明白过来就可能更会理解电影《希望与荣耀》的片名由来吧。
之前记成了“痛苦与荣耀”,还想牵强解释成国家的荣耀与平凡人的痛苦来着。完全不是这样的嘛。 |
|
轰地一声学校没有了……算是苦中作乐! |
|
在和平环境里待久的人,对一次次的空袭警报已经麻木嫌烦。第一枚炸弹落在街区,有的不是害怕,而是争先恐后的拥出防空洞,去看大烟花。明明可以把年幼的孩子转移到澳大利亚姨妈家,但在车站还是因为舍不得而领回家了,死亡都是因为没想到最后会这样。见过战争恐怖的人不会再轻易陷入战争,无知者无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