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津首部有声片,也是从松竹蒲田向松竹大船过渡时期作品,茂原声音系统。180°空间和小津式空镜已经确立,跳轴现象存在并一直延续。本片煽情十足,田中真澄对此片的社会文化意义有详尽论述。片中片是奥地利导演Willi Forst的《我的歌在轻轻祈求》。本片有删节。 |
|
“亲子关系一建立,便开始了人生悲剧的第一章。” 只言片语,悲悯道尽,每看一部小津就如生命轮回完了一遭。 |
|
空镜过多。仿佛《东京物语》的前篇。“要是当初不来东京就好了。”最重要的一场母子交心的戏安排在以大型垃圾处理厂烟囱为背景的荒草地上。懂了为何火车在他的电影里这么重要,在东亚的现代化进程里,火车把年轻人送到巨大型城市里,成为她的工蚁,为她耗尽青春,却始终有负于家乡父母最初的期盼。 |
|
几次出现的长空镜,是自省的空间。有长幼之分,却非尊卑的虚伪,有贫富之距,却无贵贱的虚荣。我认为这才是好的励志片,因为你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和自己的无助,却仍可以被亲人原谅与宽恕,那还有什么理由再逃避呢。 |
|
亲子关系一建立 便开始了人生悲剧的第一章 |
|
简单的故事,简朴的励志意义。小津的第一部有声片。每个人都有一幅永远端庄的笑容,但笑容下面尽是百事哀。但这样的哀伤下面还是有向上的力量。 |
|
1.小津的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战前的“东京物语”,也是此期他最好的作品;2.Old Black Joe温柔迟缓如摇篮曲般的旋律首尾相接,好喜欢这种南北战争前后的美国民谣。3.儿子带母亲看的电影,是《未完成交响乐》;4.垃圾焚烧厂边和深夜里母子的两场对话听不得。也许是为了让观众从情绪里缓过来,拍那张防止孩子夜哭的符的空镜停了好久。孩子没有哭,成年人却在夜里想着生活的悲辛,痛哭不止。 |
|
后来又看了一遍,然后给我妈打了个电话。 |
|
CC的画质太赞!小津有声第一部。父母与孩子,不变的主题。东京:被工业围困的城市。一个母亲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念及自身,泪水不尽。低角度、静景,空镜在转场。画面的构图。声音的利用。前半段节奏上稍差,除了孩子的哭戏,整个片子不突兀,默默涌动的温情,感同身受。 |
|
卷首语的沉哀,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生前的债;生活的底色是苍凉,生来病死婚丧嫁娶,无论怎样欢笑,到头来终究哀大于喜,第一部有声片便已出落得如此沉静沉稳,大师气象——风中的衣服,两人踽踽的背影,身后的烟囱,初来东京的光和配乐;母亲在工厂的三组镜头,折射时间的更替和心绪的转换。 |
|
日本版《上海屋檐下》。小津难得的母子题材,母亲说很满意,对儿子有希望,回到家的她透露的何尝没有失望。时代快速向前走,前景是平房,后景是崛起的大厦,电影也有声了。满怀志向的我们来到了东京,却被沦落成了普通人,看似美满的家庭背后有多少艰辛。母亲老了,我们长大了,时间走得太快了。 |
|
小津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三部影像中的影像(去电影院观看外国有声电影)(我出生了但、东京之女),双重客体化视角。小津的任务构图模式已经显现。母亲初入东京,汽车视角看到的东京街景。空镜很多。东京的垃圾焚烧厂的烟囱。尝试着将苦情气氛提升至顶点的长达近一分钟的空镜头。 |
|
尊严和梦。如果说《东京故事》是流水一样的电影,那独生子就是风一样的电影。几笔勾画出每个人物的卑微与快乐。东京是个梦,儿子的伟大也是个梦。东京有大桥,有最新的电影,甚至连垃圾焚烧场也是梦美好的一部分,但就算是神符也止不住落空的悲伤。空镜头、前后景和转场剪辑是毫无疑问的大师水准。 |
|
都在说东京物语,其实小津上过两回京,本片饭田蝶子的母亲独往。小津强烈崇古,对“今”随片而异。物语中“贬”意更浓,特别是孙辈的撒泼和女儿夫妇的算计。而独生子中的儿子媳妇,却本性善良,母来东京,借钱也要陪游尽孝,怎奈人穷志短较为消沉,才要强母激励。……此时的小津,稳雅静风格已成,只是与这个困苦落魄意志消沉的故事不够统一协调。 |
|
7.6/7.6 小津第一部有声片。小津的故事总是简单,其中却倾注了无限悲悯的情怀。 |
|
小津安二郎的片子是踩在地上的,踏实,真诚,立足点依然是家庭和社会,柔缓的人物性格在这样现实尖锐的社会背景下还是让人感觉到了向上的力量 |
|
小津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片,同时也是贫苦版的《东京物语》。《东京物语》里的儿子好歹是个医生,拥有一个像样的房子。这部片子里的儿子只是个老师,而且住在陋巷破屋,相邻垃圾焚化厂。如果说《东京物语》里的父母放弃了对于子女的期待,那这部《独生子》则是母亲放弃了对于东京的期待。这个时期的小津镜头下的东京全部都是其萧条的一面,而关注点则是一个个落魄的失业者。被众人描绘得五彩斑斓的东京中,也总会有人对着一片荒凉的田野感慨“东京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里面关于亲情的核也是东亚传统的那一套,母亲默默背着孩子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可孩子的成长却背离了母亲的期待,所有生活的意义都在所追求的远方变得虚无缥缈,进而责怪自己无能。 |
|
摄影相当粗糙,杂音很大,不及默片时代的作品 |
|
母亲在决定继续供儿子上学后不仅受到经济的压力、精神的困惑,仿佛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
|
小津导演的第一部有声故事片,并没有特意强调声音的作用,还是按部就班的讲述亲子关系,除了对话发声,只是增加了一些环境背景音。题记和三次时间变化都是用插入的字幕卡,还是有一些默片痕迹。
少年时梦想靠读书改变命运,拼命到大城市去,等到成人走入社会后,终究要面对现实的挫败无力。经济发展进程到一定瓶颈时,困顿的个体总是会产生如此同感。
(母亲到东京第一次和儿媳见面那段,似乎几次有些硬切的不连续,不确定是否有胶片残缺。) |
|
首尾各一曲老黑奴,道尽母与子的忧伤。CC版嘈杂得很,不知是制作问题还是胶片损坏的缘故,封面却真棒,东京垃圾焚烧厂前的浅草地,杂陈世间千百味。 |
|
日本的昨天就是中国的今天,因为大学扩招,贫富加剧,房价每日一变,“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大批寒门学子身兼父辈希望在大城市做蚁族,除了嫁娶本地人,希望渺茫的创业外翻身几率越变越小。 |
|
“亲子关系一建立,就开始了人生悲剧的第一章。” |
|
背景音乐好嘈杂,很多空镜头,小津第一部有声片,常见的故事他擅长的主题。父母对儿女的期盼与失望,儿女对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而产生的压力和愧疚,这永恒不变的亲子之间的话题真是不管时代还是国家都是一样的,只是理想与现实总会是有差距! |
|
3.5星,东亚人之殇。“有很多人成功……就算很少也是有的……”“但这不容易”“你不可以这样想!”结尾还是积极的= =|一眼认出笠智众,竟去卖猪扒—— |
|
小津早期更灵动,趣味性更强啊~对我来说,生活的难与苦与温暖来源于即使笑僵了也要彼此笑脸相对,也来源于怎么忍也忍不住的泪水,还来源于默默放弃自己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动情的描述。因为之前reading时看过独生子的对话正反打镜头语言分析,所以现在大屏幕看有种“原来如此,的确有趣”的感觉^^ |
|
小津的首部有声片。一个少年对母亲说:将来我会成为一个伟人的。于是,守寡的母亲竭尽全力供他读书,让他到大城市去生活。十余年后,母亲来到东京,看到的却是窘迫、失落的儿子。这样的故事,几乎发生在所有的时代和大多数人的身上。虽然是有声片,但我们仿佛于无声处听小津讲述母子的故事。 |
|
小津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其实已经道出了他一生所追寻和探索的母题:还乡。自从《东京合唱》之后,一直到《东京物语》这座高峰,小津电影所讲述的都是关于人从乡下(异乡)试图返回都市(故乡)的心情。换句话说,他在试图重塑一种充满美感但却已然不复存在的家庭生活秩序。结果多是以喜剧形式包裹的悲剧作为「终」点。首尾空镜就已奠定了《独生子》的基调:亲密关系只能带来矛盾、伤害和无奈,人生是一场接一场的空欢。有趣的是,笠智众的父亲形象也已经在这部作品里正式确立,而且是以人生导师的身份入画。但小津的目的地显然在过去,所以你只能在银幕上或是在他的电影空间里体味到那种时间流逝的美感。这正是他与成濑的不同之处。成濑将现代人的家园筑建在现代化的路上,而《售票员秀子》也一直充当着同路人的精神向导。这一观点无疑又与阿巴斯心有灵犀。 |
|
形式上已经非常非常的小津了!让人惊讶的是第一次有声片,声音的运用竟如此传神,家里焦躁不安的噪音一直打扰。。除过形式,我想说,这部30年代的影片,里面讲的东西不是和现在一样一样一样吗!你以为你能混出个人样,结果在北上广...... |
|
第56分钟那个空镜长得让我以为网络卡住了。。。电影院里让男主角两次望向观众,把他的尴尬和孤独无声无息就全带出来了。当时日德关系真是好啊,去电影院看的是德国电影,回家还挂着德国海报。黑泽明写《达摩寺里的德国人》也是这一年呢。第二年小津就来中国当军曹了。 |
|
几乎满眼都是诉说人生无奈的空镜头,看似平和,实际上充满了感伤的情绪。等到二战以后,小津在空镜头的运用上收敛了许多。 |
|
小津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战前的日本社会让人无比感兴趣,似乎看到了多年后东京物语的影子,不过这部还是讲的一个很简单,但是又很伤感的故事,小津的镜头永远是那样的美妙,情感上比之后期作品要外放不少,可能也是故事结构比较直的原因,看完之后不免唏嘘。哎。。。 |
|
忍不住抄一遍片头引用那句芥川龙之介:“人生悲剧的第一幕,从结为亲子开始”。《东京物语》的先声,与《父亲在世时》相对,小津拍摄贫寒人家的亲情(小津的绝望,寒凉刺骨,不下于成濑)。儿子向同事借钱,同事装聋作哑的冷淡;儿子、母亲、老师,对东京各怀憧憬的三人,到后无不失落:“我没有放弃,能做的也都去做,可在这么多人才的东京,再怎么努力还是没有机会”。世间当然是哀大过喜的,为天意翻弄、充满缺憾;结缘总要伤心,即使有过甜头,也抵消不得那苦的。 |
|
SIFF2020天山电影院:可以看作是为《东京物语》试水的一部作品,“一旦建立了亲子关系,便开始了人生悲剧的第一幕”,每年都要被小津致郁一次,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真是一件让人绝望的事情。 |
|
这是小津从无声过渡到有声电影的一部重要作品。1936年,这是在东方。与此同时你会发现,影片中在电影院那场戏,男主特意强调“这是有声电影”说明小津是认可有声电影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表达更多。这一点与卓别林极度反对有声电影,是正好相反的!
作为小人物的悲惨命运,都说是枝裕和是当代的小津,但不同的是,是枝裕和导演是用影像把当代的柔情写入心灵,而小津是把人性刻在骨髓。这就好比是枝用的是毛笔,写意且浪漫;而小津是钢笔,刺痛且警醒,每一帧画面都用温暖透露着他犀利的“笔锋”,这一点犹如鲁迅。
所以通过小津你会发现,文学是枯燥的,戏剧却是生而为人可以得到触动的。在感同身受这一点上,肉体的泪水证明了与灵魂的思考是可以融合的!
作为第一部小津安二郎的有声电影,它是伟大的作品! |
|
非常朴素的故事和情感,就是一个人要如何面对自我和亲人的期许,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并不丧失直面生活的勇气。镜头多次停留在那张可以防止小儿夜哭的画上,可惜对成人无效。 |
|
母与子,别人的期望与自己的责任,似乎构成了生活意义的全部,这是东方传统的价值,不在个人而在家庭,即使这个家庭只剩下最小的一个单位,它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延续。而用西方人的说法就则是谁在为谁牺牲的问题。 |
|
记不清多久没看小津了,这个故事在他那里倒是常见。勉力把独生子送到东京的老娘去拜访断了音信数年的儿子,发现后者生活拮据精神困顿,整片就在这种压抑苦逼的气氛里度过了,儿子的最后一场戏给了个似是而非的励志可能。片名点出的独生子似乎在注解这类人身上的懦弱跟退缩,反正就是挺无趣的一个片子 |
|
15分50秒处,摄影镜头放置在车灯后侧,仰角拍摄大路两侧广厦,前剧阴霾之气一扫而光。但亮丽的心境是暂时的,日本1936年版的《蜗居》随即上演。最终,含辛茹苦的母亲,在老黑奴的音乐中潸然泪下!【★★★★】 |
|
在世间那么多的母子情深中,我最中意你。 |
|
说真的,真的了解母亲么? 2020.07.31 上海影城 小津在36年就已经做出了时间影像啊 |
|
8。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 |
|
La cruauté de la vie et les affections cohabitent tjs les Ozu. Dans ce drame social poignant aux tons néoréalistes, les plans contemplatifs saisissent les détresses des petits gens mais garde tjs une distance pour laisser exhaler la douceur de leurs sentiments inavoués. |
|
8.0/10。单身母亲辛勤供养她的独生子上学望子成龙但最终儿子在东京却只是泯然众人(好在人品不差),这让母亲心情复杂,内心有些揪心和失望。影片不乏温情与辛酸,在影像与视听上是很典型的小津(《东京物语》),但比起后期的小津整体更抓马化/情绪化很多,与自然主义的影调不够契合。 |
|
小津人物的高光时刻全在于对命运的接受,用一种赏庭院花谢月落的姿态。 |
|
生肉。纱厂女工们,劳作的女人们,一直背着孩子的妻子,两手空空的日本男人。不容易,竟然拍了母亲的悲伤与不易,下层街区。御用的男演员那时候倒是很年轻,和年老的气场不太一样。蝶子女士演得真棒。非得手欠动马的人类幼崽。最后一幕,老母亲擦完工厂地板去后面院子倒废水,捶捶腰(生孩子肯定会老了腰更疼),坐下,悲伤的表情。户田家那部的对话,他所有电影里的对话。有时候觉得他电影里的人物笑着对话是平稳,有时候觉得恐怖(不是因为演技 演技很好),这部的“强颜欢笑”就有些恐怖啊。片头曲,配乐 |
|
有《我出生了,但......》的影子,孩童时期一晃而过,小津早期的电影要简单得多,从这个时期的母子关系到后期的父女关系,永恒不变的仍是亲情这条主线 |
|
确立小津风格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其中,时间观念被空镜头放大,所以影片主题兼具现实和哲理。 |
|
#第23届SIFF#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便从亲子关系的建立开始」
小津安二郎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也是奠定其风格的作品,的确看到了很多后来佳作的影子,可谓是小津许多作品的前身
小津的电影真的永不过时,1930年代的东京和现如今的北上广差不太多,经济飞快发展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关于母子关系,小津早已点透
原本因为家庭情况并不打算孩子继续攻读,却在老师的游说下,孩子的欺骗下,顺水推舟一个单身母亲抚养自己的孩子去了东京读了大学。父母都会尽己所能对自己的孩子好吧,这份好不求回报
良助跟母亲抱怨东京太难的时候,母亲反驳她一个女人供你读大学,我就不难嘛?有被戳到,母亲一个人也付出了很多扛了很多啊
那个大时代,我们正在经历
不过啊,比起争气,孩子们健康成长善良更让父母宽慰
对不起,没成为伟大的人 |
|
太小津了。固定机位的内在力量在这种情感表达中被释放地非常足,看到最后总还是会落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