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悲悼时光流逝,感怀生离死别;2.“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3.镜头里的光影弥漫着淡然的哀伤,幸有几抹温暖的人情在。 |
|
跟友人都看哭了,不刻意煽情,就是淡淡地、缓缓地把现实呈现给你看,想到了小时候,那些记忆,我有把握地说会记住一辈子啊…光影很漂亮,小演员老戏骨都很赞,寥寥几笔勾勒清晰群像、事件、大背景,是导演功力。没有这种电影的土壤,是当下的悲哀。 |
|
当外公看见京京站在码头唱京戏的时候,留下了一滴眼泪,仅仅是一晃而过的镜头,却给我内心强而有力的震撼。 |
|
第五代的浓郁写意、台湾新电影的温厚写实、混乱的南北时空自洽在一处 |
|
相识满天下,知己能几人 |
|
结尾不太好,把余味都冲淡了。构图和布光可以用惊艳来形容(碎掉的观音像,屋内外的共舞,老宅大榕树),配乐也是大气深沉,虽然南方城中城的那种深与静还没有被完全展示出来,但已经可以感受到光影里流动的生死、时间与难以名状的乡愁。 |
|
朱旭老爷子真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推广大使…《刮痧》、《变脸》、《洗澡》还有这部充斥着传统文化符号(京戏、龙舟、古文、胡琴、祠堂、观音、守候、慰灵、落叶归根)的《心香》,他总是担当着传统的继承者,不停地面临着新旧世代的断裂,却永远显露出那个心中秉承旧规矩的辛酸老者形象,在他身上我们总能找到自己长辈的影子而略去他们骨子里的陈腐,某种程度上这应该也算是记忆的美化。而此类电影也多采取传统且亲民的古老叙事方法,吴天明(伙同第四代)是拍摄此类电影的佼佼者,孙周很难有所超越,加之本子偏单薄又采用了稍显刻意的儿童旁白(不知为何国产儿童电影非常喜欢使用旁白,如《谁说我不在乎》),更是落了下乘。但本片的打光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加深了电影质感。并且京京这个男孩形象没有落入窠臼,写得算是可圈可点。拷贝状态不佳亟待修复。 |
|
《心香》在经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这种对抗和冲突上显得没那么刻意 |
|
中国人该拍这样的电影。情真!动人! |
|
一部难得的中国电影,难得在于其中立性。并没有预想的煽情和强塞观念,而是用细致构建的美学去打动观众。 |
|
功夫茶,赛龙舟;广东祠堂,吹拉弹唱;文化的传承,亲情的碰撞,倔强中坚守,含笑后离世。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
|
京剧已成老朽,电影也要死绝了吗? |
|
古韵悠然。 |
|
一个导演,能找到朱旭老爷拍部戏,值了。。外公家那高阔敞亮的大房子,可把我欢喜坏了。。。。 |
|
因为《孙子从美国来》而得知的《心香》。看完后想说:就演员的表演而言,感觉《心香》更胜一筹;不过,从故事剧情上看,我倒是更喜欢《孙子从美国来》。 |
|
被伤害的儿童转向传统寻求庇护,却发现温情的传统自己也饱经风霜伤痕累累,但儿童最终重获力量、信念、担当。与其说是在哀悼传统,不如说是在与传统的互动中迎来成年。清算债务亦是继承遗产。四个人物都很生动。我也想有个家。后半段叙事用力过度,略显苦情,但整体还是让人惊艳。在岭南唱京剧? |
|
董桥书里推荐了好几次,终于看了。这个感觉是在广州拍的吧,趟笼、老荔湾那些巷子和屋顶、黄沙那边的珠江边、五仙观…京戏、台湾、隔阂,好看但不成熟更不完美。 |
|
人生就像一场京剧,有起幕,就有谢幕。
一切逆来的事情,都要顺着受。 |
|
老广州风情拍出来了,两小孩的戏比较有趣味,朱旭演得很棒,结尾俩人唱上去有些概念,我们处理这种题材始终后劲不足。 |
|
片子哪儿都好,尤其是用光和人物,还有一条始终无法交合但意味深长的台湾线,但这个价值观实在是太保守了:从菩萨到京剧,流动的满是依依不舍,最后的无奈分别如果只从爷孙角度上考虑自然是极好的,但传统不是一个筐,所有东西的分别都需要“无奈”…可能也是政治风波之后文艺受到的影响吧。可与朱旭的《变脸》对看,一破一立。 |
|
节奏悠缓,但看得并不着急,难得。广东的老房子、老榕树、老街以及唱戏的老人,慢镜头都有滋有味,关于生死的追问抒情尤其动人。和同是朱旭主演的《变脸》有些重复,一个川剧一个京剧,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但这部在前嘛,而且同样不管老人孩子都演得好。 |
|
算是国产片里被忽视的一部佳作了,搞定过巩俐的男人还是有实力的。光影表现得真是厉害,老房子南方小乡镇,好多场景就是在阴暗角落里的表演也是那么的有力量,恰似模糊的回忆,期待资料馆的修复版,纳闷摄影师后来怎么就没作品了呢。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长大后也总是如此,老人望去也在唱戏的小孩时,他眼里满是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儿童的视角和旁白,把那些抛出去也没有答案的问题用古书本和童言无忌的大白话说了出来。在门口隔门画脸的那场戏堪称最美的一段少男少女关系,与去台湾丢下的遗妇和丧妻后的老年恋之映射对照。父母是不能选择的,被迫远离家乡和离异的弃子也要多想想他们的好,生活里的感情维系是如此的难,更别提传统的继承了。纪念朱旭老爷子回顾展。 |
|
传统的思想教化和自由资本社会的冲撞,以京剧串联这一时代的断层,孙子满头大汗、神采奕奕唱起戏的时候,导演对这个时代寄出了尤其悲状的希望。 |
|
美丽的光与影,虽然节奏缓慢,但感情细腻!观影之佳品…… |
|
许久前,蓝带出的碟。 |
|
听不懂也不喜欢京剧,就像重金属摇滚般吵闹,但是无法阻挡我对该片方方面面的喜爱。 |
|
这才是中国电影应有的样子。什么时候才能拾回这缓慢流动的诗意?好电影应该有更多人来看。如果结尾在“云在啊”的时候停止就更好了。 |
|
即便已同父亲心生罅隙,女儿依然让孩子学习京戏;不愿外公教戏的孩子,为助外公完成莲姑遗愿加之外人对戏子蔑称,当街卖艺亮出功底;隔辈人的情绪感染加之清纯异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谁愿断舍这情?哀愁与温情交织。当徒弟访师、外公逞能、京京给珠珠画脸谱(即便不料是花脸非花旦),已喜欢京戏元素。 |
|
孙周是个守望者 |
|
美编,花了功夫啊!不少镜头都是画卷! |
|
同样是讲述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消失,《心香》比《百年朝凤》高出了几个level。既合适宜,影像语言又先进,不那么声嘶力竭,但余韵悠长。 |
|
京剧成了链接三代人的纽带。最后外孙跟外公一同唱起京剧的那个时刻,一份弥漫在他们心中的芬芳,让人倍感陶醉。 |
|
祖孙情,淡淡的很感人 |
|
超喜欢栅栏内外 化妆大花脸那场 喜欢那老房子。。。 |
|
一首浅浅忧伤又默默温情的暮年赞歌,让人对导演孙周肃然起敬。京剧作为了祖孙情感和时代印记的双重载体,成为了影片中城市化边缘的江南小镇里感情纠葛的魂归之处。朱旭老爷子赋予角色的质朴、亲切和人情味,容易让人联想自己祖辈的夙愿和那个时代的牵挂。 |
|
这不是一个超越孱弱、委琐的父亲而投向孔武有力的祖父即“寻根派”的作品中被通俗地定义为“杀了爸爸找爷爷”的叙事母题的故事,而是超越传统、秩序的破碎带,重归传统的怀抱,再续父子秩序的故事。 |
|
心~香~~ |
|
老爷子这个形象啊,太中国。 |
|
以孩子的视角映出一对老年人的爱情,继而传达城与乡、传统与现代、隔辈之间的疏离,日渐式微的京戏在最后时刻唤醒了隔辈亲情的遗失与回归。 |
|
是一部制作精美的影片 在这部影片中 孙周赋与这一都市边缘处的世界一片黄昏时刻的辉光 一缕古瓷式优雅的光泽 是悲悼 但不是送别 是流逝 却不是淹没 那个为垂暮之年的老人所维系和体现的 优美的 传统的生存与信念构成了人生舞台上温馨 忧伤的一幕 影片中那片传统的天顶便不再会随老人的逝去而坍塌 沉沦 |
|
很真实 |
|
朱旭真棒。 |
|
在急促前进的旅途中,是否我们失去的东西更多?古老的文化,恬适的生活,以及素朴的人情,这一点不仅仅反映在生活,甚至于今天与那个年代的电影亦是如此。飞速建设的城市在吞噬着记忆中的祠堂,乡村,文明,那一抹淡淡的心香,是否还能永驻每个人的心头。如同片名揭示的那样,真心于我们而言确实远去了 |
|
个人觉得,所谓的“心香”应该是讲一种文化的根,就像里面的连姑和身在台湾的丈夫一般,无论相隔多长多远,终究还是会葬在一起,葬在中国的“根”里。那段时间,外来文化迅猛,人们都在追求着时尚,而对于自己身边的东西,往往就会忽视掉。中国人的那股“心香”,也越来越淡,只剩下少数人默默的留存。虽然结局并不是好的,但我觉得还是充满着希望的,至少仍然有人在回应,或多或少地继承着这份“心香”
另外有两场戏看着特别有感觉。一场是小女孩脸上画着京剧脸谱跳着芭蕾舞,中西文化就这样“融合”在一起,显得荒诞不经;另一场是爷孙俩在江边唱着“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这时帆船慢慢地行驶过来,声画结合,颇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
|
如今的电影已经没有这种味道了,越来越快,越来越假 |
|
委婉的感情,通过京剧的形式传递,爷孙在黄昏之下,千帆过尽的江边,喊出独特的传递情感的念白时,是中国电影里最美的童年 |
|
http://so.56.com/index?key=%E6%9C%B1%E6%97%AD+%E5%BF%83%E9%A6%99+%281992%29&charset=utf-8&type=&kw= |
|
悠长的情义与时光中,浮现的是老中幼三代人的世界观,跨越数十年台海两岸,也跨越年龄的鸿沟。镜头拍得出雕梁画栋,水光潋滟,也拍得出明明灭灭的表情。至亲离世,月朗星疏,庭院跪别,都落在阴影里的孩童眼中。这是古老的情义,是与现实和电视剧里的理性一面截然不同的感性存在。 |
|
影片沉静而舒缓,有些散文式地文本表达,在隔阂冲突的设置上并没有太过激烈,基本是以中国式的智慧来进行化解,整条故事线的脉络清晰,朴实而又自然地表达了人的状态和生活的景致。 |
|
《心香》中艺术、文化、亲情、乡土等元素是均衡的,不偏向于任何一方。《心香》最特别之处就是将这四种元素与平淡的日常生活巧妙融合,讲好了故事,一些不懂京剧的观众,也很能产生共鸣。电影最后,外公嘱咐京京“自己的路要自己走”。京京有没有学京戏成了一个悬念。然而这出传统与现代交织出的生活大戏,这种老人摆渡新人的美好情怀,已让京京倍感鼓舞、珍惜。云乘风行,云来了,风便是同在。外公与京京虽为两代人,心却有一处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