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必然是站在人性高度反思人之过错的。电影中的梶和囚犯头子隔着电网平等的交流——“真正的人,终究会找到他的同类”。小林正树之伟大也正在于此,他大胆的摒弃了角色的国籍、身份、地位,不矫饰,不煽情,一切的视角都对准“人”这一个体,人之好坏与其他都无关。 |
|
一个导演拍一部惊世之作很难,但小林正树的每部作品都很震撼我。这种震撼是黑泽明没给我带来过的。 |
|
日本人不是反战,而是反战败。所以才会有像这部电影里宣传的一样,先杀人侵略剥削奴役,再居高临下的摆出一副善人的姿态对被占领区的人民施舍同情心。日本人天真的以为当年要是对中国人友善一点,就能让中国人心甘情愿地被统治,从而赢得侵华战争的胜利。 |
|
这部里日本人扮演的的中国人角色其实口音不是大问题毕竟我可以脑补,但是台词里的形象描写是一种日式的伟光正,这违和感太强烈了让我有点噎不下去……虽说都是为了男主的成长服务,但是对日本人配角的描摹明显就比较自然。我最喜欢的是导演在看似explicit的主题下利用各种微妙的对比传达出的暗讽,比如开头“太平南门”的城门门匾慢慢转到一列巡逻的日本兵,比如中间男主把三十名慰安妇送到六百人的特殊集中营之后镜头突然一黑倏忽转到了他温暖的家中老婆平静喜悦的脸庞,再比如中国人头子老王在三个士兵被杀男主终于受不了开始反抗的时候才领头发出呐喊,还有最后拿失去爱人的春兰追着男主夫妇这对重逢的爱侣扔石头作为本部的终结画面,太多地方让人脊背发凉。 |
|
目前为止日本对侵华战争反思最为深刻的电影,第二部的砍头部分,王恒利鼓动中国劳工喊杀人,尤为感人。男主角的妻子更是妻子的典范,相濡以沫,支持理解,不多问问题。爱,生死,仇恨,自由,战争片的典范。 |
|
作為一個裝逼小青年。這種經典電影是必須看那麼一點的。我能很裝逼的說我喜歡小林正樹多於黑澤明么? |
|
黑白摄影非常精致,日本反思侵华战争的严肃作品,有些乏味 |
|
"人之所以为人,大概是因为人有人的同类吧." |
|
“我是日本人并非我的错…却成了我最深重的罪孽!”男主背对妻子说这句话时,矿山污黑巨大占据整个背景,只留一线天空。他对俘虏说你到现在都不相信我时,镜头中仿佛被囚困住的是他自己。这确实是部伟大的电影,身为日本人的小林正树拍出此片比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拍出《辛德勒名单》更值得尊敬。 |
|
这部对日本二战军国主义自我批判的作品里,国家这个最高权力机构至上而下对军人乃至百姓的意识形态操控带来的人性扭曲异化令人发指。每一个热血澎湃的军人口里满是爱国二字,你干了什么就是不爱国,你说了什么就是不爱国,全然不管对与错,这样的极权式爱国意识形态正是日本输掉战争的原因之一,因为容不下不同意见也就无法反思与进步,这与如今某新兴“强国”何其相似。爱国主义走到极致培养的都是井底之蛙。男主在三部中分别以占领区管理者、前线军人、战俘的不同身份见证这一乱世。这一部里他试图改变劳动营里中国劳工和战俘艰苦的生存环境和日军的暴行,却落得两头不讨好。他以一个有良知的智者形象出现却一步步陷入无力的窘境,逃跑的劳工被殴打处决,他也被暴力对待,唯一的亮色来自于中国妓女与中国劳工的爱情,但一切又都被暴力毁灭。 |
|
以个人血肉之躯对抗人间地狱 |
|
举世皆浊,男主独清,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疯狂的、暴力的、机械的世界。纵使代价很大,也要登上人本主义的列车,真的伟大了,堪比辛德拉的名单。铁网内外的对话,饿殍遍野的夺食场面,共同发声的反抗意识,残酷生活中的些许爱情,都足够震撼。力道千钧,振聋发聩。从电影制作上来说,光是很努力地让日本演员说中文,中国观众听起来确实有些别扭,但是其用心之处可见一斑。 |
|
个人豆瓣第800部电影。小林正树6部10小时的鸿篇巨制。第1、2部讲述男主角身为满洲国看管中国劳工的日本理想主义青年,与军国主义、殖民主义体制斗争,为中国劳工谋求权益,却最终幻灭的悲壮故事。没有战争场面,人性的美好与懦弱,残忍与阴暗却暴露无遗,震撼人心真挚动人。比国产抗战题材片伟大百倍! |
|
一个好心但天真的士兵的旅程,他从一个劳改营的监工变成了一名帝国陆军士兵,最终成为了苏联战俘。不断试图摆脱腐败的体制,但一次又一次地发现自己的道德是一种障碍,而不是优势。 |
|
切入点很多,这次只想引用: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其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有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几个烈女,仿佛亡国遭劫的事,反而给中国人发挥“两间正气”的机会,增高价值。” |
|
小林正树把史诗片拍出了哲学高度,仲代达矢把“圣人”演成了“人”。影片中的日本演员说国语确实挺别扭的,但无伤大雅。 |
|
人道主义直面极权的悲歌,群体意识出售英雄的丑剧。【9】 |
|
剧情太糟糕了 战争时期讲人道主义 太TM扯了 把观影者当幼儿园的小孩么?看完一二部已经不想再看了 小林拍了这片子注定是比黑泽明矮半截了 仲达的演技必定是比三船好太多了 演啥是啥 不像三船老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影片唯一的亮点就是男女主之前的对手戏 但这儿女情长对于影片要表达的人道主义感觉没有什么太多帮助 女主太养眼了 哈哈 |
|
泥萌,嗦的种果画,喔系姨菊也挺布东,人物刻画,矛盾描写的很不错,老高死的太惨了。日本能拍出一个反战反军国的人性片真是着实不易啊 |
|
【宽银幕】第1部《純愛篇》(104分钟);第2部《激怒篇》(101分钟)——一、二部主角以人道改革方针对待中国工人而遭失败的经过,并探讨殖民者的良心问题。 |
|
由于条件所限,所有人的中文都不太好,没有英文字幕还会有很多不懂的。撇开历史背景的真实性(虽然我也无意去考证),无论是中国角色还是日本角色,其功能都只是为了把冲突集中在仲代达矢一个人身上。简而言之,虽然你是好人,还是要谴责你。以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处理就太emotional |
|
小林正树是唯一令我肃然起敬的日本导演 |
|
补课系列,一直等到要见仲代。how to justify the innate false? |
|
(9/10)强烈推荐。和《战争与人》是同一个作者写的。《战争与人》观点偏近大陆但政治色彩更浓一些,而《何以为人》更突出普通人的人性挣扎。 |
|
勞工從火車上下來那場戲拍出了喪屍片的感覺,棒。對於我這種獵奇分子,裏面的迷之中文反而是觀看動力,但是用日本人的邏輯演的中國人行為太詭異了。日文特溜的中國囚犯老頭隔著電網對仲代說教是什麼鬼。。。。。。勞工喊口號保仲代又是什麼鬼。。。。。。春蘭和老高那對又是什麼鬼。。。。。。 |
|
【A+】一次伟大的尝试!并不是做到完全客观,甚至对双方都有些理想化的塑造。不过小林是将自己完全放在中国人的视角、却仍处在日本人的方向来看这场扭曲的战争,没有过度渲染战争本身,反而有些人性自身的拷问的味道。置于两难的道德困境,信仰的崩塌、希望的堕落、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上升到对“人”本身的思索。剧本本身也细致入微,全片也能当做调度教材,无可挑剔。火车出笼及行刑两段惊为天人。如果偏要鸡蛋里挑骨头,唯一的瑕疵也就是瘪嘴的中文口音,还有后半段的说教意味略重。 |
|
1、2部合并3小时26分钟,也只是整个系列的三分之一,看了一天真累。这种超长篇一定要看完全部也会有整体评价的,不然只能纠结于拖沓了。仲代达矢在里面是作为一个反思的良知者,宫口精二饰演中国老劳工:人是可以无限坚强起来的,片中的中国人都是日本演员操中文表演。为劳工找慰安妇的情节有点假 |
|
宏大而悲壮。战争年代的人性探索显得格外尖锐。 |
|
印象最深的全是中国人的戏。出火车的行尸走肉,山岭上第七封印般的长队,片尾的反抗以及高的爱人的仇恨。日本导演这样拍已经太少见了。男主角作上位者时,再怎样为工人们打算,也注定不能建立丝毫友谊,立场使然;而当他直面真正的残忍,受到同样的压迫,为他们的逃亡鼓掌时,终于算是“人”了。 |
|
第二遍看。只能用精彩绝伦形容,一部人性史诗。男主角梶是极端人性之恶的环境中,一个近似于尼采意义上的“超人”般的存在。他尊重人的价值,做事有极度严苛的道德准则,但环境在一步步把他往非人的方向逼迫。 |
|
值得六星的伟大作品,下半部尤其震撼,隔着电网的对白,刑场上的呼喊,极痛苦中的挣扎相拥和奔逃,是让人看过一次永远无法忘记的片段,尤其是考虑到原著和导演都曾在满洲生活过,拍下这几幕时小林正树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啊… 在满洲殖民地的恐怖环境里,如果不想成为“鬼子”,继续做一个人,是需要带着赴死的心的。然而即使这样,还是几乎沦为半个“鬼子”,并将进一步被抛弃到离地狱更近的战场,只这一部已经震撼到让我久久缓不过神。另外,虽然出现了很多角色,但演员们的演技都好精彩,即使说出来的常常是并不流利的汉语,也不会出戏,这么努力的大量使用中文台词,也好真诚。哪怕仅凭人间三部曲,小林正树对我而言也足够成为最杰出的日本导演。 |
|
仲代达矢的理想主义,放在大背景之下,无论是与军国主义对抗,亦或者建立与中国人的信任,都是注定的悲剧,他能要求的只有自己,最后时刻他阻止日本军官杀人,为中国人逃走高兴,他满足了做人的条件,好难! |
|
刚看完这鸿篇巨制的前三分之一。形式没有什么技巧,只是朴素的现实主义。但故事是伟大的。一个人道主义者,在民族主义的战争狂潮中,极尽所能地、艰难地践行人性的要求,内心还要承受天人交战的冲突。这虽然是在历史语境下的故事,但实在太现实,就是关于每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都要承受的痛苦。继续往下看。 |
|
终于下定决心观看久知其名、备受好评的小林正树导演《人间的条件》系列。& 纵使影视观片量已16000+,有些作品依然能让我收获到“开眼界”的观感。
——
-王亨立:-我们都犯过小错,那些是可以原谅的,但在关键时刻犯错,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行。你的工作和你自身间的冲突已给你的生活造成了一系列的过错,那些过错是可以纠正的,但这一个不能。
-梶:什么意思?
-王亨立:你要么不过是个带着人本主义假面的刽子手,要么是个真正配称为“人”的人。
-梶:我懂了。
-王亨立:你试图相信人却又对人缺乏信心,无论你是怎么想的,真正的人,终究会找到他的同类!
&
老高:中华民族…永远不会亡!→泣泪!|群众:…别杀好人!…… →含泪! |
|
只看了第1、2部,日本奴役下的满洲,苍痍满目的土地。根据电影内容来看,Human Condition---应该翻为做人的条件,而不是人间的条件 |
|
这是部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堪称伟大的电影,日本难得对战争作出反思,小林正树了不起。战争中有人性的人本主义是行不通的,军国主义让人异化,人本主义就变成了理想主义。秉持人本主义的梶寸步难行,存在于人间就是煎熬。如此观之,日本右翼至今还不具备做人的条件。 |
|
横下心用一天时间把这部10个小时的电影看完了,也许再也没有人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了——我们生来为人,从不需要为自己的尊严作证,也从不会质疑谁的生命更有价值,但这恰恰又不是人间,人非人,尤其是一个行将败亡的国度,当一切依托的巨大神祇坍塌的时候,他们又应该如何自证?如何去证明自己活着的价值?战争也许会停止,但作为人的证明不复存在,在战争中,他们一点一点被仇恨、妒忌、贪婪、残杀所吞噬,而经历过这一切的还能算是人吗?可是他还真真切切地活着的! |
|
人总是有同样作为人的伙伴,从火车下来和一起跺脚两幕都很震撼 |
|
删除标记重新刷一遍!!!重刷的感觉果然是震撼。仲代达矢演技凶残,小林正树重现日据满洲时代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对立及战争与人性的斗争。从日方角度思索那段军国主义下的罪恶历史。片中演中国人的日本演员中文水平不看字幕完全不懂,小高的中文基本只能听懂最后一个“呸”字。 |
|
結尾處的兩個女人都奔向他,一個是恨他並罵了他「日本鬼子」;一個是愛他而選擇來到滿洲的愛人。一個在二戰時期並且有著人道主義精神的日本人,討不好俘虜,也贏不得自己人的信任。身上背負的恨與愛太重...... |
|
日本人拍的,很少中国人了解的抗日神剧。第一二部中Kagi推开妻子的阻拦,“Michiko,如果我不去,我就不算是个人了”。然而Kagi终究被时代绑架着。结尾以慰安妇对Kagi的骂声结束,“日本鬼子,不得好死”。 |
|
小林正树对于侵华战争的严正批判,影片重现了日据满洲时代中国人与日本人尖锐的对立与矛盾,对帝国主义的残暴行为进行深刻的控诉,从日本人的角度去痛斥那段泯灭人性的罪恶历史...仲代达矢的演技太彪悍... |
|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角度来表达反战,各种对比和反讽也颇为精彩,也是印象中仲代达矢最饱满和立体的一个角色了,主线之外穿插的两段爱情都很美而可贵,整个片子非常动人。 |
|
远山的呼唤. |
|
#DVD 长评 - 终将能找到。影片的整个故事推动的非常好,以开场无法承诺幸福反映出大环境下个体的无力,反战也只是到个体层面,后借由矿上工作把问题上升到了群体的层面,以人道主义视角的反思才得以展开,当他在思考是否要去偷偷释放要被处决的罪犯的高潮部分则把影片拉到了更高的高度,一个抛弃了群体而以人为根本的思考,直至见证人的消亡而决心反抗。影片到最后又以征召收尾,但是经过所有遭遇,让前后对比有了更强的张力。视觉上大量低角度仰拍,尤其是让人物占比更多,放大了角色情绪和立场。镜头多使用深焦镜头,在群像戏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室内戏的构图调度也非常好,搭配上镜头运动很容易把人物立场表现出来,而户外戏也非常的细腻,大多利用仰拍搭配头顶留白不拍脚的构图让人物处于画面的偏下位置,把人物的焦虑与迷茫利用视觉效果展现。 |
|
难得遇上打五星的电影 小林正树的人间的条件系列代表着日本战后艺术界的反思之作 虽然仲代达矢所饰演的梶无法在大环境下力挽狂澜 但即便在泯灭人性的暴政下依旧有微弱的人性之光的闪耀 我们难道不也抱着同样的态度重新审视历史而给予他人一份宽容吗
影片中日本演员的中文发音也是此片的亮点 |
|
“满洲新来的青年人”携带着“人本主义”的正义信念进入到矿山公司现场,亲身体味着战争后端的焦虑和kpi压力,理念的长鞭被抛出去,但是这生产链末端的偌大空间只给青年人留下一个狭窄的地带,而日常生活事务也被挤压侵占,青年人见证着自由思想与政治乌托邦的幻灭,在“带着人本主义假面的刽子手”和“真正配称为‘人’的人”之间摆荡动摇,而当长鞭挥向自身,捶打在精瘦的背脊上时,精神与肉身的痛苦焦灼难耐,崩溃延伸到自身,眼睛承受景象的崩塌,肉体感知到生命的脆弱。 |
|
“人之所以为人,大概是因为有他的同类吧”,前两部基本就是在“满洲”尾作为理想主义的殖民者与劳工、政府之间的纠葛,看完六部再评 |
|
他们说的中文根本听不懂哈哈哈,但是让那么多演员试图说中文本身挺有心的。这两部的情节讲了所谓平庸之恶产生土壤的一体两面,即如果在特定的环境中试图保持基本的良心,就会陷入梶所遭遇的矛盾。火车站送别同事那场戏奠定了基调,他不能如时代洪流中的其他人一般狂热而麻木,但同时也无力控制局面,往往无法依照自己的本心行事,终于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
|
松竹映画实打实走在本土反思前列,可积杂着小林正树的名言症,前现代电影,观感不如《厚壁》,想来是编剧不及安部公房,说教更重,主人公圣人的姿态大过了作为人的行动。行刑部分基本是《厚壁》那段的复刻,非常神奇的对应,日军对中国人,美军对日本战犯,一样的语言,表达一样的观点。整个来到南满铁支援劳工模式改革也是看上去比较奇怪的前提,基于结构和体制做产业分析得出的战败预测,反倒落在非常具体景象的人本主义立场上,却没能凸显这样的主题,如果晚些年拍摄可能小林会想得更好些。好的是老虎岭的风土摄影,火车那段镜头运动太多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