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
|
这两句我记住了:: "能红起来的乐队 都是外面反叛 里面听话的"呵呵 ,这里的黑和你们香港不一样,香港的黑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摸到电灯,而这里的黑,就他妈黑麻麻一片,想他亮就只能等到天亮 ! |
|
想不到给北京摇滚唱挽歌的,是香港人。能看到十年前的这么一部不成熟的吃力的涂鸦,该知足了,好歹有点残存的体温。现在才是真的“一无所有”,没有过去也没有回忆,这是一个“亡命之徒死绝了的时代”。 |
|
有人说: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
说这话的人,既不明白爱情,也不明白秘密。 |
|
虽然很多很多的批评,可是作为我看的第一部有关于摇滚人的电影,我还是被深深的震撼了。我一遍一遍的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们就是这样,他们就是这样,很多都是这样…………
我看这个片子,看了两次,哭了两次。不管你们怎么想,我觉得我找到了他所要说的。 |
|
“自杀的方式有100种,其中最痛苦的是嫁给摇滚”。
怀揣摇滚梦的北漂青年,在操着一口地道京片子的耿乐面前,显得多少有些违和,反倒是走穴睡通铺发型也不乱的吴彦祖,和青春少女的舒淇二人的感情戏,有几分动人,豆浆油条也能帅出天际,尤其是摆地摊卖美国垃圾打口CD的片段,一个端着老北京炒酸奶、一个吃着麦当劳,一起坐地铁逃城管,一起牵手踩过京郊外的银杏叶,很是浪漫。
北京的摇滚是在愤怒中成长起来的,黑旋风李逵失去了它的主人,鲍家街43号吟唱着《晚安,北京》,香港农民干了一口二锅头雪碧、墨西哥跳豆不再跳,唐朝怒吼着《国际歌》,西城大爷摇着蒲扇拉着二胡遛着鸟,日子还得继续。 |
|
耿樂那句臺詞,“北京搖滾樂的特色是窮”
|
|
我可太他妈喜欢这部片子了(忍不住跟着片子骂脏话了),
这部片是纪录片吧,
曾经的北京摇滚太真实了,
耿乐演得很让我动容,
最后死的也非常理想自我,
吴彦祖和舒淇又帅又美,
小清新心动。
里面的bgm味道特别对,
劲劲的很冲又很有意思,
北京摇滚是在愤怒和逆境中发展的,
没有这些就没有摇滚乐,
可有这些却无法让摇滚登上大众舞台。
|
|
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后,又一次看了这个电影,尽管演员的表演太夸张太假,很多事情拍摄出来的和乐手们的真实生活大相径庭,但是也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在这个极少人关注摇滚的社会里,居然还有人敢拍摇滚题材的电影,这本身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导演想说的已经都表达了,至少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真诚…… |
|
一直想看,也是为了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看的,虽然不曾玩摇滚,可是会想起一些飘的日子,一些什么都没有仅仅剩下梦想的年轻岁月,晚安北京和回忆之前忘记之后,还是默默的看完了整个字母,闭上眼睛聆听。 |
|
还是上大学那会儿在学校礼堂里面看的,当时很震撼,很想到北京看看摇滚乐手的生活。如今在北京已经呆了不少日子了,反倒没有那种冲动了。或许,摇滚只是年轻人的呐喊,而我已经老去了... |
|
复习了一遍,并在公号上推荐了。跟朋友们说,这部电影有缺点,现在看也是。但它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再也没有了,它是唯一。当年你挑剔它,因为觉得这只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开始,当时你要知道是现在这样,你就不挑了。 |
|
7分,拍得是真不咋地,故事段落间非常断裂,处理得很不流畅,镜头也缺乏设计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三个演员实在是太太太青春了,所以实在不忍心扣分。耿乐真是很有那个劲儿,虽然在舞台上唱二手玫瑰还是有点违和,后半部分让人心疼,看到老父亲眼泪都下来了;一直不怎么喜欢吴彦祖,在这个片子里也演得跟角色设定很贴切,舒服养眼;舒淇不用说,穿那么土依然很可爱,跳舞萌死了。北京的风很大,秋很美,那时候的电影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光影质感,后来不知道是设备换了还是大家的审美变了,反正那种质感就没有了,因而让人怀旧。很多有趣的段落,现在看来依然可以会心一笑,也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吧。#补遗# |
|
一头扎进火锅里,跳进这沸腾的生命里。 |
|
如果在零几年,可能会觉得没那么好看吧。可是二十年过后,回头再看看北京那个时候的样子,听听过去的音乐,港台舒淇和吴彦祖那么美和甜的身材与眼神,那么格格不入的倔强大陆耿乐。欣喜、惆怅,一丝丝孤独,风一起就没了。被踩碎的魔豆,被舒淇偷偷放入花盆,再转头继续陪着吴彦祖笑。 |
|
龙精虎猛的小狼狗耿乐、在水一方巧笑倩兮的舒淇、墨西哥跳豆吴彦祖。摇滚还是玉米?洗洗睡吧,醒了再说,晚安北京。 |
|
我非常喜欢,比预想中好很多。之前以为是从香港人视角的猎奇,还觉得导演取巧,索性用吴彦祖视角,和导演的视角重合。但真的看了以后发现还是有非常细腻且准确的捕捉。子曰秋野和罗大佑的歌是惊喜。耿乐真好啊,脸上依稀是年轻时候的高旗、郑钧、丁武,完全是因为过分年轻、过分脆弱、桀骜不驯的摇滚少年的样子,我的男孩也曾经是这样,后来他长大了,而电影里的耿乐没有长大的机会了。舒淇乍看有点跳戏,越看越顺,确实有一种鲜活的美,她和吴彦祖之间看上去更和谐,但我非常懂她对耿乐的那种“离不开”。年轻的吴彦祖真是美如雕塑。 |
|
杨颖(舒淇 饰):我知道自杀的方式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的痛苦,又痛又快。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唱摇滚的够酷,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站在天安门的台上,唱一首歌 。如果可以跳一支舞,就他妈的更好。—— 片名来源:该片在上映前夕一直是贯以《北京乐与怒》的名字,因为摇滚(Rock & Roll)在香港被翻译成“乐与怒”,但北京与“怒”相联系就显得不适宜,因此电影局要求导演对影片的名字做一下修改。经过一番讨论后,将片名改成了《北京乐与路》。 |
|
虽然我的青春平淡无奇的过来了,但在我内心的深处,我知道,我也曾幻想过我可否留一头摇滚的长发,拿着一把吉他,在夏天的校园中,甩甩头,用力吼几嗓子。
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想法,但99.9%的人不会去做,他们会穿干净的衣服,进入社会,过平淡的生活。 |
|
王以培最后的推荐,真抄呀,完全一剪辑片儿,左拼右贴的 |
|
94红磡的中国火看来不止载入史册这么书面,更是叫香港人们对北京摇滚有了全新的理解、想象。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是开放的黄金时代,人们争先恐后向前冲,放肆冲,连颓废都满是想象力,魔幻的新浪潮,再愤怒都要帅,再穷困潦倒都要大丈夫。无论如何,人们都是最真实的样子,连装B的样子都真真切切,是真实,就不可以被审判对错。 |
|
平路最后撞向装玉米的卡车的情景让我想起张炬,而在那个小火车站里与父亲的相见则让我看到现实的温情,和残酷的现实。想起《燃情岁月》里一刀说催斯汀的那句话:一个人若是遵照内心生活的话,他要么成为一个传奇,要么成为一个疯子。 |
|
香港没有摇滚 |
|
新旧时代的交替,传统与现代、不同地域文化间的碰撞磨合,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亲情爱情友情中的矛盾纠葛,张婉婷想讲的东西太多,最终也没讲出个所以然。这片子应该是合拍片吧,片子里的京味儿挺浓的。发现早期的一些合拍片在文化理解上还是蛮精准的,这后面的就越来越不伦不类了。 |
|
今天下午我又重看了,还是觉得有些部分挺烂的,但是又不至于特别的烂。总之就是有些无法定义了。 |
|
音樂比電影搖滾,太多了,如果沒有第三幕的撲火浪漫,還會更多。思來想去,吳彥祖或舒淇的角色都應該擇其一退一步,如果是吳彥祖的角色退一步,作為一個旁觀者或者敘述者,記錄一個生命放肆燃燒的一生,如果是舒淇的角色退一步,那便是兩個長不大孩子的反叛故事,一個走向妥協,一個走向毀滅,可是,或許因為是吳彥祖和舒淇,張婉婷和羅啟銳沒有那麼做。 |
|
不舒服。苦逼摇滚losers的故事。别人都是真唱,但是这片儿的精神领袖却是放着子曰的歌假装是耿乐在唱,怎么那么青黄不接呢哇哈哈?本来北京摇滚味儿挺到位的,结果安上无敌魅力二人组舒淇吴彦祖在里面,别人都看不上眼了。最后大家穿黑服那儿,怎么看都是他俩在演黑帮片儿,舒淇衣服上还有阿迪的标。。 |
|
前几天是“树村声明”20周年,没看到任何响动,应该基本被遗忘了。现在重看反而多出不少好感,至少记录下2000年北京的一些样貌,应该归功于内地制片的神通广大——车祸是封了四环路拍的,还有一大段城管在复兴门地铁站里追舒淇的戏。故事雏形很可能来自日本鼓手Funky未吉的半自传漫画《北京之夏》,舒淇说想去天安门唱歌其实是原作里最重要的一段情节。《北京之夏》故事发生在1990年,1994年在香港发行中文版,王家卫曾有过同名的拍摄计划但最终流产。说起来,娄烨在古迹片里用Don't break my heart,倒刚好呼应上漫画的细节与情绪。 |
|
like the mexican hopping bean. Don't like the attitude of Shu Qi in relationship |
|
在综艺节目里看见胡湖,想起这个电影,翻出来又看了一次。印象里拍得矫情,演的夸张,对镜独白和舒琪的口音一样难忍。重看觉得好看了起码 50 倍。耿乐拧巴执拗,舒琪俗气可爱,吴彦祖简直帅出天际……虽然还是有一大堆问题,还是矫情松松垮垮乱七八糟,却在矫情之中发现了一些真情,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真和勇敢,一首摇滚的挽歌。 |
|
2012Aug21,吴中路117号,PPS网络观看。
香港人想象中的北京摇滚吧,觉得有点不是那味,喝完酒,一帮人骑着自行车沿长安街经过天安门广场?不过,北京摇滚到底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也只是我的想象。 |
|
本来只想随便找部乐队片来追忆一下千禧曼波,没有料最后一场真的是神来之笔!好久没看到这种桥段设置了,像钩子一样立刻拉住了我,上一次被结局震到还是爱乐之城的最后8分钟。当那颗豆子被悄悄埋入土里的时候,杨颖不再只是一个单薄俗套的花瓶圣母,一位涉世极深又拥有着赤纯之心的好人形象彻底立住了。谁能不爱舒淇呢555555 |
|
跟摇滚乐没什么关系 |
|
我就冲着那句“男子汉大丈夫,不喝跌份酒,不挣窝囊钱,不抱小骚货”看的这部电影,结果TM找了三个版本全把最后一句删了。还有一句喜欢的台词是:“北京摇滚的特色是什么?穷啊。”一定要看完整版,有粗口,有20年前的拘留所,还有吴彦祖和贾贵队长的世纪同框。 |
|
摇滚的精神没看出来,就看出神经来了。 |
|
異鄉人的故事,導演編劇演員來自五湖四海當北漂,漂完再漂尋找理想。裡頭有不少精景的對白,諷刺、調侃的,借音樂來反映年輕人的所思所想。裡面用的音樂也很有心思、也許是導演們的回憶與青春,由八十年代老崔、九十年代唐朝到子曰樂隊、汪峰,呈現了中國搖滾與城市、人民生活的連繫。電影裡呈現文化差異也折射了當時香港人對內地的看法,舊時真好。 |
|
看完。为啥把香港青年叫港农啊…… |
|
一个香港出生的文艺腔导演为什么要去拍北京的摇滚文化,不伦不类,两颗星给耿乐的表演 |
|
因为片名里的“北京”和“摇滚”,所以选择了在异国的电影院里去看这部电影,缅怀我们的这座城市。只可惜挖掘既不深刻,导演对大陆终究还有着不自觉的习惯性的俯视。她还是拍香港最好。 |
|
除了耿乐,导演,演员,我都喜欢。虽然舒淇说着蹩脚的普通话,但是那些粗俗的脏话从这个性感诡艳聪明的女人口中说出反倒增添了电影的独特性和戏剧感。 |
|
听到国际歌的时候,想到了初中的岁月。最瞧不起伪摇滚,一群人装X。但是真正的摇滚是什么,又说不清楚。总之,我不是文艺青年,不是愤青,那些个愿意走形式的,去吧。 |
|
一个毫无美感的电影又不写实。故事俗套,摇滚乐的梦想和现实的冲突;暧昧庸俗,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遭受着现实的挑战,暧昧趁虚而入;死亡雷人,仿佛是必然却又突然;煽情蹩脚,煽情是用来感动的,本片是用来搞笑的。此类题材需要北京人、爱摇滚乐的人、男人,可惜导演都不沾边。 |
|
3.0 平路张楚傻傻分不清楚;本是同根生,父与子的感情从来就不是那么好说出口,更何况在中国,但也并非就是你有你走,我有我路;北京穷摇滚,就没有再富过;对生活的热爱,梦想的坚持,现实的绝望,我们都一样。 |
|
很早很小时候看的片子,我只是记得耿乐给经纪人公司送去的Demo名字都取得格外不政治正确,格外缺。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是不得不死的一个因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也不应该是这样被解释的。但既然这么被解释了,你觉得正确,那就是对的。 |
|
让耿乐用张炬的死法再死一遍于很多人而言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和冒犯 |
|
很早之前看的了,今天不知道怎么想起这个名字,发现没有标记,就标记一下。对当时耿乐的造型印象深刻。 |
|
还好。。。就是有点不伦不类。。。他妈谁走穴还带喷漆去涂鸦汽车阿 |
|
我终于发现了一部比《死了都要爱》还tmd难看的讲乐队奋斗史的影视作品!!!看到秋天的虫子那帮人我好伤感又好想嘲笑啊! |
|
张婉婷想玩一点新东西,不过玩得不怎么好,只有关于北京摇滚的那句话实在 |
|
喜欢摇滚但不喜欢嚎叫。有爱的同志原谅我没有一头扎进火锅里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