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年代法國意大利德國還在情色B級片裡夾帶lesbian sex吸引眼球,荷蘭已經開始探索真的lesbian queer film了。 |
|
Eva太美了,配乐太美了,and这是我加入亿万同人字幕组翻译的第一部作品。 |
|
七十年代的电影已经拍到了这个程度,近几十年除了清晰度变高了真的进步缓慢… 甚至电影里面讨论的几大主题在当下仍然无解 |
|
笑死我了,“女同性恋是一种时尚的流行病,也是女性独立的必经之路。” |
|
最后,她找到自我了吗? |
|
为我不喜。 |
|
Nouchka第二部长片,看着技法已经比Debut成熟很多,处女作里对social taboo的细腻描写在这部里刻画得更立体。Eve以“母亲”的形象初登场,其后剧情围绕的是她作为“女性”在不同身份间的挣扎,直到随着她本人讲述的亚当夏娃而回归到“女性”的定义(PS:此处儿子在偷尝一口“禁果”后将其丢进水里的行为剪接上赤身裸体的“伊甸园”画面不得不说很妙了)最终在车站停留的即便仍是“母亲”角色呈现的矛盾状态,Eve却已是完成了自我解放的“女性”象征。导演了不起! |
|
伊娃一开口就觉得声音很熟悉,肯定是看过她演的电影,不过一时想不起来,后来感觉可能是Maria Schneider,可是后来遇到农场的女人,才发现那个才是Maria Schneider,查了豆瓣才知道伊娃是Monique van de Ven,土耳其狂欢的女主,的确是看过的,声音很有辨识度 |
|
这居然是50年前的电影:女同性恋,女权,合作社。这就是La Corbeille。 |
|
伊娃这样的女人,在经历着寻求自我要求自由平等权利的渴望和传统家庭带来的难以割舍的牵绊。结尾站在车站,哪儿也去不了,这种困境,仿佛穿越了几十年,依旧在折磨着女性。 |
|
视听系统更接近TV剧集而非电影,录音听起来不像同期声而像后期配音,有一点出戏。
本片是一部由女性创作者主导的女性主义作品,有高纯度的女性视角,男凝含量极低,女性身体的裸露镜头很自由、舒展,绝非同期为迎合欧洲女权运动而拍出来的对女权、女同进行猎奇的窥探的影片。
以现在的目光看,本片中对女性自我认同的探讨方式还带着一些生涩,但议题与观点表达很超前,与2020年代的女性主义思潮仍然完美契合。
-在伊娃客厅里的那次集会很像某种母系社会的雏形。 |
|
虽然但是(feminist cliche),就是很好玩 |
|
3.5 Pride Month D3 second wave时期的女性题材影片,似乎有着共同的母题——家庭主妇的欲望觉醒。或许在感情线的发展上处理有所不足,但导演的视角和探讨问题的深度是可圈可点的,既反映了现实状况,也展现了对可能性的想象力。喜欢影片色调。 |
|
就这个题材,这个立意,这个拍摄年代都可以无条件满分推荐!2022了,我们内娱还在上演保二争三围绕家庭打转的戏码呢…… |
|
79年荷兰拍的片子,主题拿到现在来拍也完全不过时,问题是我们居然到现在也没办法拍摄这样题材的片子。 |
|
覺得老酷兒電影很有意思,在酷兒敘事還是背主流的存在時,裡面的討論和表達比現在被格式化之後要生澀但有意思的多 |
|
真实改编 |
|
还是七八十年代那些人懂人,还是女人更懂女人,迷人的一塌糊涂 |
|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有两个孩子的年轻妈妈伊娃(莫妮卡·梵·德·冯 Monique van de Ven 饰),与丈夫阿德相敬如宾,一家四口生活幸福,其乐融融。直到有一天,阿德为犒劳辛苦工作的妻子,让伊娃和闺蜜一起到法国度假,在那里,伊娃遇到了住在农庄的女同性恋者莉莉安(玛丽亚·施耐德 Maria Schneider 饰),从此,一场感人的拉拉之恋拉开了帷幕...... |
|
影片不光描绘了全心全意照顾家庭而没有自己生活的家庭主妇,是如何逐渐敞开心扉,发现自己的真正欲望的,而且更展现了开放如荷兰的国家,在70年代仍然对同性养育儿女的偏见。结尾更是点睛之笔,Eve在爱情和儿女之间无法做出选择了。 |
|
最直的Sonja反而gaydar最灵敏,看来人的弯直是此消彼长的 |
|
很难得看到这样温和柔软的片子,虽不似卡罗尔那般戏剧化,却在七十年代的朦胧之美里藏着最自由的女性力量。
一个女性,遇到了更爱的人,于是遵从内心去探索自由;但同时她也很爱自己的孩子,她愿意也乐于承担一个为人母亲的责任,即便这意味着她只能用信件去维持爱情。有些无奈的真实。
女导演。女性的创作和表达就是女性最独特的地方。音乐好美好美哦。 |
|
第二波女权主义运动正发生 |
|
3.5 |
|
丈夫吹灭蜡烛大喊I love you的时候笑飞了站起来鼓掌 |
|
【24/005】伊娃这样敢做敢爱的女人,放到哪个年代都是值得颂扬的。七十年代的荷兰就已经盛行的女权运动,议题讲到今天仍然没有答案。如果说第一场判决给母亲是同情,那第二场将孩子判给再婚的父亲,则将所有前功尽废。当艾德听到伊娃爱的是一个女人时的如释重负,我就知道平权路上道阻且长。以为会是离家出走成功的娜拉,结局却是在火车站停留。我什么也不强求,只希望我哭的时候,身边有个人能够陪着,That's all |
|
女权,女同,合作社,不吃肉,荷兰比我们领先100年。 |
|
三星半。展现一位女同身份年轻母亲的情感困境。当伊娃走出传统家庭,摆脱丈夫用爱包装的管控和经济“施舍”时、当她审视内心,向丈夫坦承自己爱上同性时,她是有勇气的,也尊重自己真实的欲望,她发现了为家庭付出之外的自我自在的生活空间。她的欣喜仿佛新生,向着她的爱情进发时却不得不考虑作为母亲的责任:孩子的成长条件和环境、孩子的抚养权,都是非常现实的棘手问题,生活艰辛远不是只有爱情可以解决的。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列车前徘徊不定的伊娃,走出第一步就必须面对新的挑战。 |
|
努赫卡范布拉克尔的女性三部曲,有别于同类题材的男性视角,发掘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探索,在当时的年代背景下颇具先锋意义
|
|
全女空间的舒适感太令人向往了 |
|
Kleinn譯校-7/伊娃是晶瑩剔透的优雅美人,捲髮像啤酒花的滾浪,你提到她就會想到城市、摩登家庭和雪肤红唇。她的性格从起初的單薄(習慣了相夫教子、勞碌操持家務,反而在旅行頭幾天無法適應一下鬆弛的清閒),直到遇見另一個屬於自然、從外貌上便體現出原始生命力的野生女孩。這些同理念的人一起建構了共產合作社,對他們而言直視慾望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我有些迷惑的是,伊娃被她吸引究竟是因為被發掘了在異性戀之外的可能,解放式啟蒙,還是想體驗另一種生活,以此反叛自己以往默認的成規?丈夫也不壞,但結尾狡詐地補了一刀,妻子沒了就和妻子好友結婚,彌補缺失的「免費家庭內部勞動力」,再次驗證婚契是保障功能而非實現幸福的前提。所以前面讓伊娃好好休息不過也就是免得讓她操勞過度罷了哈哈。畫面很美,身臨其境去荷蘭逛了一圈。 |
|
1979年的荷兰电影女性电影好先锋超前,片中提到的议题,2024年了感觉没咋解决和进步。荷兰女性都好坦诚,不隐瞒不逃避不欺骗,反衬的男性好虚伪,还以爱之名强加给女性母职妻职。 |
|
两个女人生活在一起,简直妙不可言 |
|
三星 |
|
半个世纪后,我们依然(更)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
|
她们好勇敢 |
|
1979年的电影,太超前了 |
|
人家女性一向都是那么自由 |
|
究竟是我们不够勇敢还是社会无声的压力抑或命运无情的捉弄?! |
|
没有登上的列车,之后无尽茫然,很像《旺达》 |
|
其实放在现在也是足够前卫的,和desert hearts互相补充 |
|
中文译名很贴切,影片落点不在于同性爱情,而是Eva一个深陷主妇抑郁中又向往自由独立的女性的一次自我身份探寻。失去抚养权后她那句“也许正是这样(失去孩子)给了我选择的自由”是四五十年后的当代女性也需要面临的艰难身份抉择。最后一幕镜头拉远后空旷的背景中她茫然静立,抛开一切后她是谁该去哪,这场探寻至此也没有定论。
剪辑有些跳跃,情节平淡,音乐很美。 |
|
这电影里探讨女同的话题比较有深度,跟现在的女同样板戏简直天壤之别。开头和结尾的火车站场景互为对照:开头有家人送别朋友陪伴,但女主是被赶鸭子上架去的度假;结尾女主完全自由了,形单只影不知前路何方,隐喻女性如果按当今社会约定俗成跟异性组成家庭,那大部分人都是“同伴”,如果跟同性相爱那就是“异类”,是要被孤立的。 |
|
Een Vrouw als Eva (1979) 1080p [NL],艺术之美 |
|
荷兰🐮 |
|
悲伤而温柔,似水。 |
|
79年的电影啊
我们刚刚开始改革开放
不得不说,别看别人享受什么权利,更要看别人经历过什么斗争。 |
|
电影还women like Eva 以公道。 |
|
女主美,音樂舒服。 |
|
几十年前的电影,思想有点超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