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森太过于相信一个人,佳莉则是不相信,两人却都不幸福,杨德昌的电影有难题,最后又都解决不了难题。杨在采访中说,目的是让观众去反省一些事,而不是告诉你如何解决。 |
|
“我们读过那么多的书,小时候一关一关的考试,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怎样去面对这么重要的难题。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两个人结婚以后都是圆满大结局,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也没有给我们任何练习的机会。”正如谭蔚青所说,那一刻最残忍的,莫过于追问那天海滩上还发生了什么。 |
|
「有人說,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沒有孩子,可是我不覺得,因為,如果我都沒有辦法告訴自己生命是有把握的幸福,我怎麼可以對另外一個生命說,只要你來,我就可以給你幸福。」
|
|
杨德昌的处女作却放在最后一部看。166分钟的片长却因为画质太差,看得感觉好像足足有300分钟,分两段看下来还是有点吃不消。影片越到后面,主题越是沉重越是深刻。 |
|
“社会好像故意将丈夫和太太分开,男人有男人的场合,女人有女人的范围”,这是婚姻模式的外在窘境,而其内在冲突,源于男权支配扩张的习性遭遇了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再加上情到浓时情转薄的天性,由臣服向平等过渡的道路步履维艰。独立意识虽能让女性找回自我,但未必是拯救婚姻的一剂良药【9 ↑】 |
|
一口气看完《海滩的一天》蓝光修复,166分钟,摄影、色彩、剪辑极佳,实在精彩,杨德昌这个人像哲学家,太通透,好像生下来就苍老了,从没幼稚过,长片处女作就这么厉害,80年代这批年轻人时髦大气,个个气度不凡,尤其张艾嘉灵气逼人,懵懂少女,纯情学生,成熟人妻,深闺怨妇,职场女性,全包圆了。 |
|
如果蔚青如愿以偿嫁给佳森,恐怕与佳莉嫁给德伟的本质是一样的。。“沟通”其实是句鬼话。 |
|
真是难得牛逼的处女作。160分钟的片子,但是一点不觉得累赘。看了一些人的影评,深有同感的一句话是,独立意识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确有帮助,但未必是婚姻的一剂良药。女儿对妈妈说当初我错了的时候,妈妈只是淡淡的笑了笑。我以为的理解是,无论她当初的选择是什么,在时间的覆盖之后,结局未必会比 |
|
三重叙事,长度可怕(但是难得不乱),简直是一个二十集电视剧的架构。老杨第一次拍电影,各种东西都往里塞,理一理其实足够拍三部片了。核心是都市对人的异化,强悍小三面对正妻那段着实惊艳。国语台语日语德语,侯孝贤吴念真。声音剪辑是亮点。海滩那个刻意模糊的处理很欧洲范儿。 |
|
需要这么长吗?叙事一定要这么乱吗?像是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上非要增加很多旁枝变成一棵奇怪的大树。有多少人在第一人称自述情感和感觉?最反感是海滩几位村民叙述,不单是叙事混乱,而是气氛混乱,突然间好像变成悬疑片/搞笑片。 |
|
大二时候百老汇有杨德昌电影展,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
|
2023-12-2重看;4.5;虽然一大堆问题,但作为第一部大长片仍值得赞美,后来作品的主题和手法几乎皆有迹可循,探讨的深度也令人吃惊,吃惊于杨德昌从一开始就无比蓬勃的表达欲,即使借人物之口大量输出观点的习惯经年未改且明显冗长,即使经过转述再转述和视点的一再迁移而显得整体结构失衡,即使部分段落的剪辑较生硬,然而首作即宣告巅峰的即将降临,真是叫人感叹。
婚姻是一个谜,人生是一个更广大的谜,因为无论怎样选择我们都很可能还是会后悔,或者说无论结果怎样都无所谓。兄妹俩历经小半生才体会到自己做主时心脏的猛烈跳动,才明白人间没有大结局、小团圆就已足够幸运;台北清晨的清新树叶芬芳终究是幸福错觉,经受时代变化的乡间诊所残存着童话幻觉,最终都要被真相打破,被无可避免的觉醒刺穿,幻灭的痛苦之后才是新生的可能。 |
|
在海灘那一天,佳莉解開了某種生活的謎,得到嶄新的自己,這一切說是德偉消失給她帶來的也不為過。然而,德偉呢?必須瞞著老婆同事吃藥的他,有解開這個謎嗎?被困住的男人,連離開海灘的權利都沒有。 |
|
杨德昌太悲观了,对婚姻对社会对人生都很悲观。电影技巧性不多说,出场就是顶级。单说内容,看杨德昌电影需要些气力,时长与内容量都很足,看完容易苍老。他好像想讲人生不管怎么选都会倦怠。张艾嘉大好,演活人生众多经历。总有一个瞬间让人顿悟,长或一天,是海滩的一天,是咖啡店的一天。 |
|
虽然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没啥多说的,抛开那些乱七八糟说给迷影青年的鸡汤,杨德昌本人就是天才。并且杨德昌也再次证明了,在男权社会下,男性创作者审视女性的态度,反映(影响、甚至决定)了他的段位——道理很简单,这体现得是你的洞察力与共情能力 |
|
没想到杨德昌的第一部长片我到最后才看,惊讶的是他在近四十年前就在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女主佳莉逃离了家庭中的父权控制,却又无意中掉入新的婚姻陷阱中。在和丈夫貌合神离后,她一边回忆儿时父亲的出轨,一边问母亲,难道你不怕爸爸抛弃你,然后没人照顾你吗?母亲回答,你爸爸一直都是小孩子,是我在照顾他才对。全片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不是自私强权就是虚伪懦弱,就连逃避都各有不同的方向,德伟面对难题缺乏担当,佳森面对强权不敢反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杨德昌似乎一直都是这样,无论是什么选择,最后总是指向人生的遗憾与失意。但好在仍有一些人,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能保持着直面人生的勇气,所以佳莉忤逆父母之命选择了爱情,又在丈夫出轨失踪后重新振作起来回归到事业中,好友小慧也离开了年轻男友开始了新生活。也算是一点鼓励和希望吧 |
|
你也是大学毕业,你应该知道快乐是什么。明亮的冷色氛围,失语的话痨叙事。回忆,用力回忆,在幻想中无限失重。面对过去的平静与沉溺当下的无措形成内在张力,既有爆炸式的信息容量,又简练的足够一眼望穿。 |
|
静而无言,闪回大全。不断闪回、回归,闪回再闪回,回忆变为叙述,叙述生成回忆。这种慢调子满是精心的刻画,于稀疏平常中击中现实。离题变为主题,意在题之外。父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都市人之间疏离。我可以说看到 奇遇 的影子了吗? |
|
我毕业论文就是关于这部电影的内涵分析,一万几千字的东西却不好意思贴出来。杨德昌导演我还是最喜欢《恐怖分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三部,《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其实也很不错、但都需要修复了,《独立时代》也很喜欢,相比之下《麻将》比较弱、但也算是杰作了。 |
|
杨德昌第一部长片就166分钟,的确容量很大,多线交织还原一个女孩成长为女人的史诗,时间线剪切很到位,情节交代的很清晰明白。刚开始以为是两个女人忆恋爱旧事而已,没想到话题越扩越开,展示了一个家庭的图景和一个女人的成长史。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后来都成了华语电影的神话。 |
|
4.5,其探讨的女性觉醒和中产阶级迷失的主题即使放在今天,也是相当前卫的,再者超强的电影意识像交响乐一般恢宏,张艾嘉看着跳舞的人,舞姿的投影映照在旁边白墙上,还有哪些黑暗中的细节和光影,具象的电影竟可像文字一般描摹人物内心,不可想象,缺点是说得有点多 |
|
「新的开始」是杨德昌电影从处女作开始就在探讨的一个母题:试着开始完全信任对方,试着去美国,试着搬出去住,试着和旧情人重新开始。但无论如何挣扎,一切都会像宿命般指向徒劳。生活很冷,在风中奔跑更冷,所以我们只好停下脚步,独自拧巴成一团。 |
|
杨德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成就了这部看似表现一个女性独立成长的电影,在当时充满乐观和希望和自由气息的80年代初期,杨德昌却在更深刻的层面叙述了这种变迁下被隐藏的人心理的改变,在那些冗长的婚后的日常情节中,杨德昌用细节一刀刀地划开婚姻的假面,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几乎都是懦弱和狭隘的,三个主要男性角色,父亲、哥哥和丈夫互为镜像,他们都佩戴着眼镜,但却对生活的真相视而不见,在父权下伤害着女人,而他们也终究得到了教训,就如当时的影评,这部消失的男人的电影非常地安东尼奥尼,但杨德昌在与安东尼奥尼一样强调自我发现的目的时,更多地展现了救赎的可能,因为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中,你永远都有转身重新开始的机会,电影的声音全部为后期配音,因此出现了不少完全静音的场景,这种赶工的结果反而让影片的场景如一个个黑洞,吞噬着灵魂 |
|
“能够拥有这么渺小的生命这么久,已经是值得庆幸的奇迹了”。插叙闪回打乱线性叙述,时间推进在这里满是诗意。处女作便是大而空的话痨,还是关于思考人生选择和自我意识的困惑,还是无法解答。现在想来,杨德昌太洞明了,在台湾电影人里他是最早也是如此深入地探究女性觉醒和存在主义(倾向性)的导演,而这种放置于人生选择和自我意义的思考,现在整个华语电影一片凋零。处女作如此深厚功力,出来就是惊艳,杨德昌早具大师内力。从清纯可人到成熟内敛,张艾嘉的诠释是一大惊喜。8.5 |
|
如果拉扎罗是虎虎虎虎虎虎虎虎虎蛇的虎头蛇尾,这个大概是虎蛇蛇蛇蛇蛇蛇蛇蛇蛇。开篇惊艳后很快就忍不住回归主流框架+讲大白话了,杨德昌始终有些低估他的观众,每一次表达已经实现后依旧要靠台词来找补,对观影节奏是毁灭性的。 |
|
蓝光版足以让你重新认识这部电影,能看清杨在每个角落的精细设计。处女作已经展现出惊人的现代性和电影意识,用层层嵌套的插叙补全女人的成长史。胡因梦原来只是引子,但那举手投足也太迷人。日常而哲理化的台词俯仰皆是,一起步就把人生和社会看得太透。保留悬念的开放式结尾,让那一天有一生的重量。 |
|
有胡因梦这样的大美妞在,谁还看张艾嘉演什么受气小媳妇啊,真是选角失败……话说回来,爱德华杨的视听观念确实甩当时华语片一大截,可他的问题也暴露无遗,太爱用台词发问、说教,要个答案。 |
|
杨德昌的第一部长片,就已经把婚姻生活给看透了,让人不得不钦佩他天才的敏锐性和精湛的掌控度。迷茫都市下生动的欲望个体,男性沦为女性的附属,深刻而细腻的情感表达。“我生长的环境告诉我,这世上没有爱,也许会有短暂的冲动,仅此而已。” |
|
在台湾看2K修复版大银幕,效果极佳,画质感人,如同新片一般清新亮丽。张艾嘉与胡因梦的美无比清晰。徐明的表演也很出彩。全片倒叙且几乎无配乐,令很多段落显得沉闷冗长。杨德昌处女作便直击台湾的中产危机与情感困境问题,非常凌厉,开放结尾也很厉害。但台词过于直白说教,不如后面几作成熟 |
|
159min版。杨德昌处女长片,仍聚焦于都市症候群患者,此时风格已初现,只是惊叹于已有情感时空化的概念:电影用闪回与叠加闪回辅助叙事,把每个人封锁在单独的困境,逼发出不同个体在空间中的情感变化;同时注重于对过去的重塑,对不同视角的回忆进行回音式处理,与现实共同编织出畸形的都市传说。 |
|
尽管在野心、叙事技巧、篇幅上都有点过度。但在这长片处女座中,已经能看到一个在剧作和美学上充满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杨德昌。 |
|
差不多分了五六次间隔了半个月总算看完,期间几次打开都算是鼓起勇气。认真看了大量的热门短评和长评内容,基本认可大家对于杨德昌在这部电影技法和表达上的夸赞。只是杨德昌在我这里确实没有额外的滤镜和光环,所以如此割裂且痛苦的观影体验很难让我给出特别好的评价。从长片处女座的角度来说,确实已经很棒了,结构层面就能看出大师气象来,探讨的很多话题也很富有讨论的空间,只是也存在肉眼可感的粗糙度和节奏方面的问题,剪辑上很有想法,但是也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惑,说直白一点,还是有点儿闷得难受了,且近3个小时。说说张艾嘉,30岁的年纪扮演不同阶段的姑娘效果真的挺不错,塑造能力挺强的。胡因梦不用讲,美到不可方物。 |
|
Choose life. Fuck life. Choose family. Fuck family. Choose Jesus. Fuck everybody. Yet despite all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sincerity, not cynicism, prevails and endures. 非重点:1. 不要加入有侯孝贤的公司。2. 胡茵梦为什么会脑子短路跟李敖这种傻屌结婚? |
|
技巧过度 时长过度 但艺术气质非凡【电影学院】 |
|
电影上下半集分别是“包办婚姻”和“不包办又怎样”。原来杨德昌电影里的那种悲观、失望、对社会和人心的困惑,从第一部开始就这样了,当然也包括那些啰嗦的人生大道理,但是大美女张艾嘉和胡因梦讲什么道理人都会听嘛。电影挺长,但剧情丰富不觉得闷。有些稍生硬的地方,在之后的作品里都有改善 |
|
情感虚无主义者的负能量组团输出。 |
|
包办婚姻不快乐,自由恋爱也不幸福,单身一人也不开心,大概人生怎么样都不会幸福吧。从杨德昌的第一部长片开始,他就关注都市人的内心,各种欧洲电影大师的叙事和镜头技法,各种回忆穿插,声画不对位,这些主题即使放到今天也依旧不过时,就是杨导的老毛病,爱说教和早期文艺腔台词过剩的问题。 |
|
叙事结构的创新,故事中的故事,多重时间线条。女性的爱情、婚姻、独立,现实的逼仄、压抑、苦闷。粗糙的画面效果,精致的故事结构,“罗生门”、意识流,大家风范。女性的成长。 |
|
@hkiff,再看还是觉得没有传说的那么好。处女作有不少用力过度的地方,讲女性的成长也太过矫情和一厢情愿(结合杨的个人情感,便知他并没那么懂女人)。出彩的当然是结构和技法,能看到其出众的才华。胡因梦太美。 |
|
杨德昌后来几部杰作的预演,他和吴念真特别善于把握现代性对传统秩序的精神破坏,透过聚焦在张艾嘉的情感关系,折射的是现代性意识的成长,束缚之后的叛逃,自由之后的疏离,被抛到流动、原子的丛林中,前现代的幸福就回不去了(那句“对你没什么差别”是点睛之笔),杨德昌四两拨千斤的能力就在这,不拍冲突的激烈,而拍那些私密的自白与沉默,用关系的欲言又止表达意义的烟消云散,这片两个摄影,手持贴脸的应该就是杜可风掌镜,带来一种熟悉的都市感,然后被声音层层递进地桥接起来,就好像记忆在桥接都市当下和童年家乡。处女作也看得出问题,中段家庭戏略冗长,后面公司戏又略失真,但这更像是剧本残留的文人气息,未能被导演消化(包括过于文绉绉的独白),杨德昌应该有受安东尼奥尼影响,到《恐怖分子》执导能力就精进了。 |
|
杨德昌的处女作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已是他后期的路数了,唯有这个故事本身落入八点档电视剧的俗套。他用这个女性在媒妁之言之外苦寻自我的故事来展现个人与自由主义在七八十年的台湾的演变,这样两件事的结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影片的叙事结构却大费周章,框架叙事中两个女性的回忆结构完全没有抓到这类叙事的真谛,尤其是进入到主要的情节时,视点便完全绑在张艾嘉身上,只为形成高潮部分的不确定性。然而这种不确定并非来自生命本身的神秘,而完全是人为造成薛定谔的猫之形式,仿佛是张艾嘉在压抑着知道人是死是活的欲望。最终这种非常没有效率的叙事模型造成了经典的“两个男人死去,而女性个体重生”的对比,而与此同时,影片里剩下的、以周美青为首的多种女性形象则退居二线,失去了剧情意义。 |
|
The collapse of marriage (monogamy) under Capitalism. Feature debut execution 就已经那么厉害了,风格也已经在形成,虽然有不少运动摄影,近景偶尔甚至还有特写。音画错位甚至是跨年代的错位,纵横非线性时间轴,回溯嵌套回溯也是非常吴念真的风格。一些台词念白有theatricality(也可能是阿财的演员用力过猛😂)。相对很不政治的一部但家庭诊所的命运仍旧反映着变革的时代,虽然整体讲的内容蛮cliche的,特别是打电话接不到那段的误会真的不是开启琼瑶剧模式嘛,but still ⅾеерⅼу affecting 初出茅庐的大师啊。 |
|
特别现代的一个故事,我们的生活真相就是无法辨认的浮尸 |
|
“人在保护自己的时候都是很虚假的。就像是虫子,会在危险的时候变装。” 事件确实都会过去,没有什么可怕。但事件发生的方式会留下些什么,不是留给别人,而是留给自己,变成一个尖锐而残酷的果核,不断抽芽、生长,直到穿透肉身,让人要献出整个人生与之共处。 |
|
所以说,包办婚姻没什么不好,不幸福还可以埋怨父母 |
|
看了一个画面是两边截掉的VHS版本,粤语,八分钟,然后关掉,在乐视找到一个宽屏的原版。那些相知相交的人在从自然状态(学校学生的身份)进入社会关系后,因为经历了完全不同的经历,而变得形同陌路,是成长还是绝望,或皆有,这是杨电影里一个继承延续的主题。琴前一支烟的胡因梦和萝莉。 |
|
廖庆松说,这是他这辈子剪得最用力的片子。166分钟的电影写了四万多字的剧本,杨德昌将一个冗长的肥皂故事浓缩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里,探讨婚姻、爱情和命运。这是一个不能缩短的故事。佳森的那段独白在最后好像显得很文艺,但是有一天在纸上看到那段文字的时候,觉得写的真好。 |
|
大师处女作,对欧洲现代电影的一份练习作业,自由的时空转换,心理意识流,限制视点叙事。然而还是脱不了一些理性的痕迹,不大放的开。通过女性的成长和自省来考察台湾都市化的进程以及父权的渐衰,大概是杨前几部作品的议题。女性比男性更适应现代化。胡因梦好美,李烈是彩蛋,hk戏院观影 |
|
作为一部处女作拍成这样真的没话说了,安东尼奥尼的影响非常明显,而女主的一步步走向独立的心路历程又何尝不是福尔摩沙的国家历史。不过爱说教毛病已经出现,闪回用得也稍显稚嫩。但最为讽刺的是拍出此片的杨德昌后来却几乎原封不动将片中女主角的遭遇给到了现实中的蔡琴 |
|
叙事如此复杂,还讲明白了。导演和编剧的构建能力还是很强的,只是剪辑的还是有些不舍,导致有些部分太重了,反倒偏离了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