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我心惊肉跳。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只是中国电影人一代不如一代了。 |
|
剧情巨简单,演员巨好看,音乐巨好听。迷死人的朗诵腔,一句顶一万句。《天字第一号》式的结尾。 |
|
很难想象是吴永刚导演的,意识形态意淫,所谓的伤痕文学,伤痕电影,在剧情质量上就没有太出色的。所以所有人都是善良的都是友好的,那么坏人是谁?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责任和罪恶推脱干净,获得大家原谅。每一片雪花都是无辜的,那么恶从哪里来?没有坏人只有好人,其实就是没有“人”,一部没有活人,没有人性的电影。 |
|
“中国诗电影”代表作。有些地方还是蛮诗意的(比如“这就是我这些年的遭遇”那个点的剪辑),精确刻画出文革后期那种幻灭感。对文革依然不能言说,位置依然只有两个“无辜受戮”+“挺身抗暴”。全片木有一个坏人,结尾更是神展开,全场哄笑已然说明问题。 |
|
张瑜当然必须比庐山恋要朴素很多,赵静闪回出镜一身古代靓装在为笔中情预演?仲星火白衣警服已不复今天我休息时的意气风发,只有李志舆还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典型特征再度苦恼人的笑……这片子今天看来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只在政治理念上进行了大胆批判拨乱反正,而表达方式美学追求上非但没有顺势跟进,反而还照搬它所批判的那个世代的形态方法!借用主人公自己的台词,“看得出来,你这还是在用抽象的概念看人,看一切事物。” |
|
本片告诉你『权威都是错的』,而你随便看见的一个小样本代表了世间真理。披着独立思考的外皮,贩卖着反智的内核——妙就妙在这里。
此外,女主角重新沦落到需要被男主角救赎的地位,从这一点说,这部80年代的名作,不但比不上样板戏,甚至比不上片中谈到的玉堂春。
#无良索隐# |
|
欢乐的狗血大放送啊~~~来来来推荐一下大龄文艺女青年我娘亲~我跟她说我去看巴山夜雨了。她说,哦,吴贻弓的文艺片啊~文革后刚解禁的时候拍的,张瑜还在里面演了。男主角叫李志兴哦。你知道这个导演还拍过城南旧事吧?我沉默了五秒钟。。。娘亲你太猛了,给你跪了。。。。 |
|
电影名来自古诗夜雨寄北,电影本身可以用另一首诗来总结:人间正道是沧桑 |
|
「旧社会的事儿,又回来啦!」 |
|
让我想起中国新诗的起步阶段,带一点古典的余韵,想要除旧立新但又不知道步子该往哪儿迈,选词造句就显得笨拙了些——特写,反应镜头,快速变焦,夸张的表演,煽情的配乐,剧作上的巧合和反转——所以那时多数人的作品用今天的眼光看都难免过时。但什么是诗?诗最让人感动的是真心和真话,然后才是技巧和激烈的语言实验。诗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风,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现在没有人这么拍电影,但你无法否认它的能量是充沛的,是和反思三部曲同宗同族,是活着并且满怀希望、重新开始。尽管对人性的检视还太天真,但它大声地教人独立思考。这声声疾呼难道不是最重要并且如今稀缺的吗?从《巴山夜雨》到《巫山云雨》《三峡好人》《长江图》,在诗的范畴里,谁言之有物、掷地有声,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呢? |
|
错把巴山作巫山,翻云覆雨总无情 |
|
2019241 天山。表达欲过剩似乎是改开初期伤痕电影的通病,可以理解,但80分钟的电影让人感觉像在看160分钟的电影,拍得太过火了。 |
|
3.5;远离尘嚣的浮动国土,短暂营造了充溢着生命微光的乌托邦,在一个是非颠倒非黑即白的荒诞年代,人心并未全面冻结,善和美作为人类共通的伟大力量,让我们在堕到最暗黑洞之前抓住攀援的绳索。修复版太美,80年代的审美简直太棒,每个姑娘都美如画;自然风物诗意十足,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源流得以承接。船舱如舞台(表演虽动人,但亦镌有时代特色的戏剧表演痕迹),进出走位的调度有意味;空镜令人印象深刻——江心的漩涡指涉吞噬生命与卷进政治斗争的湍流;夜里巡航的浮动灯塔,暗指被诗人打动/指引;蒲公英作为贯穿的主线,也是奔向自由的象征。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回头看看这些电影所批判所赞扬的,真是让人感怀无穷。 |
|
一切只是诗 |
|
有民国老电影的质感,诗意十足。算是反思动乱时期的开端之作,也拉开了金鸡奖的序幕。相比于后期的伤痕与控诉,这部电影还有着民国走过来的老电影人特有的人文气质。电影中丝毫看不到戾气,只有一个红小将女孩最后也发生了转变,轮船上仿佛远离炼狱的乌托邦,只是巴山夜雨下,悲伤更甚。 |
|
茅为蕙吹蒲公英,很不自然但是很好看。 |
|
多年后重温修复版,如看新片。片名取自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诗句,两者的关联恐只有对妻子的怀念。电影在小空间内做了布局,同舱的人们各怀一段伤心事,都是十年浩劫苦难的见证者。以环境、对话和点滴回忆,窥探每个人难以抚平的创伤,有的痛还在,有的已经愈合。最喜欢的莫过于“神女夜难入梦”和“红枣寄哀思”两段,是极富有诗意的。 |
|
多么理想主义的年代......另外仲星火这扮相和人设简直是直接从405粘贴过来的...... |
|
主题先行了,但是表达得很好嘛。秋石的回忆留到医务室去讲出来不是更简洁有力,片子整个味道也好很多 |
|
40年前的电影,我们回不去的开明与温情。劫后余生的一群人,是非判得通透,对“小将”的“围攻”与感化,是如此质朴、到位而有力。太多如今竟说不出的真理。“写书的罪,就这么大?”“还诛连九族呢。”诗人被冠上“黑”字,“你只知道杀人犯罪,你不知道,有时候没有一点罪,也能是罪犯。”他对满嘴标签的小将说,“带着抽象的概念看人,看一切事物,你把人简单地分成革命的,反革命的,而且往往是颠倒的。你迷信那些所谓权威,实际上都是些骗子。你迷信他们的谎言……反正我是个囚犯,不过,你才是真正的囚犯。你是精神上的囚犯……你想一想,现在有些人,他们实际上是不要文化,不要科学,甚至不要物质生产,就像世界不要阳光,不要森林,不要花朵,不要色彩,这将是一个死了的世界。”“这太夸张了吧?”“你自己去判断吧,要用自己的大脑。” |
|
一艘封闭的客船,隔绝了外界的干扰,打造了能够抒发内心的环境。在客船沿着承载了历史的长江行进的过程中,眼眶时常含着泪水的普通人,似乎都各怀心事。长江中有坟,历史中也诞生了无数的牺牲者,这是一道无法治愈的伤痕,与其和解,才是作为经历了红化时期的中国人最后的归宿,以理服人,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镜头语言挺有新意。开船时船舱内一个镜头反复丢手,介绍了所有角色,且都个性鲜明。景深镜头的大量运用使窗外的三峡如画卷般徐徐展开。闪回镜头填补了情感的沟壑。君问归期未有期,但愿人生常聚少离分,秋石幻视眼前的山峰为仙女柳姑,代表的是作为人最本真的心愿,结果被精神囚犯、思想红人刘文英打断思绪,对应了红化年代的真实写照。中国传统诗词意境充盈其中,寄情于景,景随情动,一切景语皆情语。可惜故事太过于戏剧化,稍微失真。 |
|
诗化方式是意象投射。主观记忆部分的表现力度欠缺了些。表演方式调整下会更好。 |
|
「30年前的老电影,描述乱世里的人心滋养,现在看来还觉得安慰。押解反革命诗人的红卫兵,在江轮上觉醒,决定放走自己的囚犯。她这样做了,从而不再是时代的囚犯。张瑜她可真动人。总导演吴永刚,拍《神女》的。导演吴贻弓,拍《城南旧事》的。」 |
|
封闭空间,符号式人物,伤痕文艺作品一般都弥漫着用力过度的辣椒大蒜味。唯一的亮点是女主角的心理转变,有好莱坞的味道。PS结尾烂尾了。使用了很多蒙太奇手法,也成为那个年代昙花一现的现象。 |
|
你丫也太容易动摇了 |
|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对WG荒谬的无言控诉,对真善美的最高讴歌! |
|
如今看来也许显得过时的电影语言、表现手法、表演方式,有的镜头遮片布景未免太明显,“特效”也好捉急,但那又如何,它的内容何其值得铭记和反思,有些台词写得胆识过人简直震惊极为可贵,这在如今都不可能达到、无法再现的程度;中国式的诗词意境,知识分子悲悯情怀与社会责任,全程催泪,整个影厅抽泣此起彼伏,“出门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让送你的人担心”诗人所言简单却剖心,全员皆善人真是美好而心酸的传统的理想主义;随后吴贻弓纪念活动上,杏花张闽老师拿到话筒欲语泪先流,戏里戏外都好感人 |
|
从重庆开往武汉的轮船 |
|
推不开的西窗,涨不满的秋池,剪不断的全都是你柔情万缕。 |
|
神女化作蒲公英 来话巴单夜雨时 |
|
艺术性很高的一部伤痕电影,诗意和悬念设计得都很好。 |
|
20201022 时代的漩涡,悬浮的船非稳定的空间,黑诗人对女干部的康德主义训诫和感化(运用你的思考!),原生家庭的团聚,片尾最后的反转(男干部其实早已“改邪归正”),历史的暴力被转写为天灾人祸(反正就是没有坏人,连红卫兵都是好的!),相信人性也相信体制的拧巴 |
|
反样板戏的样板戏 诗人的眼里总含着泪 惊喜的是借老片见到了过去的重庆口岸和三峡风光 文革时期的长江图阿 |
|
又开始斗了 |
|
几个角色人物的刻画简单有力 |
|
艺术片 |
|
大酒店式结构,伤痕文学 |
|
修正历史错误. |
|
后文革时期群像剧,较温情的喜剧;不过说教味较浓,或许那个时代人们也更易接受说教吧 |
|
MOMA影院观看。 |
|
7.5,可以算是中国的诗意现实主义了,长江边的群山、江边的灯塔、天上漂浮的蒲公英,江水中的旋涡,确实如诗如画。故事里面没有坏人还是带有吴永刚这类文人导演固有的现实想象,封闭空间下群像做的不错,可惜受限于篇幅,并没有多展开来表现有点遗憾,技法上还带有一定旧式剧情片固有的模式,有点陈腐,整体可一看。 |
|
前半部分人物介绍简洁清晰,矛盾冲突也比较好看,但到了后面的意识形态真的是无语,这么低级、虚假的拨乱反正,某种程度上和十七年电影又有多少区别? |
|
写作课上面睇的.课堂上各种爆笑各种吐槽.之后赵伯好唔happy甘教训我地.话我地点解可以对呢d美好噶野一d都唔感动仲爆笑,擦.时代唔同了好吗!!!真系好西好笑嘛..成班人一齐系度用我地依家噶角度去睇果阵d电影.梗系唔同理解噶啦.. |
|
有信仰是好滴 可是信什么怎么信 就要自己去衡量咯 |
|
后文革时期对人性善的一曲讴歌 童话般不顾忌后果的结局确实把力度拉低了。。哎八十年代这些大胆尖锐的政治控诉如今都到哪里去了 |
|
这个封面窝一直记得像尼古拉斯凯奇。。 |
|
表演痕迹有点重,仿佛《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或者《茶馆》之类,可以当戏剧看,本来就都是表演艺术。老电影和新电影还是有区别,老的虽布景简陋,但是其中有禅意或者中国味,市井味,表演夸张是为了剧情和情感服务,新的就常布景花哨超前,逻辑混乱,不知道为什么而这么用力表演,有点傻气。 |
|
题材难得,表现手法太满了 |
|
非常不错的样板戏,星光熠熠,跳戏不停。 |
|
故事发生在文革后期,那是一个黑暗的年代,但电影中的江轮却像一个远离纷争的桃园。这里的犯人不用戴手铐,这里的好人占据了绝大多数,就连代表暴政的解差,最终也醒了过来,站还人民的正义中。这是个理想化的故事,寄托的是老百姓对真善美的朴素向往。不论是非如何混淆,不论黑白如何颠倒,老百姓的心里始终有一杆秤,这杆秤称得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称得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样的老百姓才是最可爱的一群人。他们用心里的眼睛看世界,用温热的良心去体察世界的温度。即使外面一片腥风血雨,但他们始终保留着做人的良知和底线。人在世上总会碰到许多事,国家也一样。9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