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情充沛得让人潸然落泪。和“只是世界尽头”可以放在一起解读:同样是艾滋绝症与家人诀别,多兰用爱恨激烈的碰撞来宣泄,陈俊彦却自始至终压抑冲突,让情感在人物的心底内爆。也许两者中和一下会更好,但真的很走心、很走心了... |
|
1985年的圣诞前夕,他见证着好友的离去,在不断的葬礼中渐渐麻木了悲伤,只得空旷的地里放声哭泣;像圣诞老人一样,为家人尽可能准备所有的礼物,因为那或许是最后的付出;担心弟弟的“披萨脸”所以录下音频,切菜时的误伤所以要丢掉所有触摸的东西。在黑白画面之间,“艾”的话题被放在了最轻,“爱”变得最大。所展开的是Adrian所有的牵挂付出,和对生命的珍惜。轻柔的旋律和回晃的灯光,在年底献上最后一次温柔的重击。 |
|
我們還是不要再消費未來了 我們連1985都配不上 |
|
睡觉打呼就翻身再睡,脸上长痘就涂点膏药,觉得不快乐就飞去另一座城市,思念故人却束手无策。八五年的圣诞节,是案板上沾了血的洋葱,超市附赠的南瓜派,是未启齿已大白的真相,是未开始已结束的人生。每个人都收到了礼物,互道着祝福。父亲还没拥抱,母亲尚未知晓,弟弟仍未长大,他却已准备好死亡。 |
|
父亲穿上儿子买的衣服,母亲关上了宣讲惩罚的电台,弟弟抱着哥哥枕头哭,最亲爱的玩伴承担了最重的责任在胆怯中验血。这四个是导演安排的主角最后被爱的四个,生命最后的几个月不知道他会不会和家庭和解,平静的说出所有家人心碎的事实,但他都知道,这四个人在关心着。我越发迷恋这种平淡的故事片,摘出一个生活的片段,让观众去感知电影里的生活喜怒。 |
|
最后给弟弟的那段话加一分,给九分吧。他妈妈说you don’t have to tell me until you are ready的时候我真的泪崩了。 |
|
为了寻找同类,为了让自己的情爱有归属感,我们离家千里;为了能够好好告别,为了给记挂的人们一个最后的交待,我们重返故土。从前有人写道,“你能在这么舒阔的海洋重新开始,是福报。心安之所即是家,飘荡浮动这么久,希望你能找到定下来的人与地方。”如果我们最终尚不能找到让心安定下来的所在,也惟愿能死得其所吧。 |
|
so simple. so sad. amazingly beautiful. 黑白克制地切入那个喧嚣混乱时代孤星一隅的一场诀别,这么简单就这么动人,情感在静谧中爆裂却毫不吵嚷。剧本写得好,很多非常细腻的笔触。导演应是陈的最佳发挥,摄影、镜语、节奏、情绪的把握都好。主角选角也好,表演真到位。 |
|
跟世界尽头撞车,但却采用了完全相反的表述方式,表面风平浪静、内里却汹涌澎湃,细腻婉约克制压抑的情感似乎并不符合美国西部保守家庭的现实(倒是跟亚裔家庭何其相似),惜字如金的含蓄对白在最后一刻的磁带录音里终于释放爆发,从向前女友摊牌开始一直到结尾,一波又一波安静的催泪弹逼得人哭得根本停不下来,这太像自己的经历了,欲言又止的心事重重,亲人的无限宠爱更加剧了自己内心的重担,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比真相更难。(80) |
|
8分。从纽约回德克萨斯过圣诞,他和所有人之间都略显尴尬,想来也是当时传统环境下同志身份所致。父亲是个严重的red neck,慈爱的母亲领悟到部分真相,弟弟也是个同志胚子,青梅竹马知道真相后去验了血。影片特别含蓄地表达“同志”和“艾滋病”。一场沉默告别。结尾邂逅爱人的回忆太美,泪奔。06/13 |
|
2019年1月观影以《罗马》开始,所以就选择同是黑白片的《1985》做结束,而且还特地把电脑声音调到85,感觉自己的数字控已经到了晚期不治的地步。在没看剧情简介的习惯下观影,以至于后面艾德里安说出详情时让我对此前注意到的不少生活细节有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喜欢兄弟俩去影院看电影的戏份,《歌舞线上》没买到票,弟弟已刷了4遍《回到未来》,最后怂恿哥哥带他去看R级恐怖片《猛鬼街2》,哈哈!另外,注意到本片有几个声音先于画面转场的镜头……—— 当你长大时…你会历经波折,在那些日子里,你感到困难重重,你会想要就此一蹶不振,那时候你会觉得无所归属,我度过了许多这样的时光,而我希望你知道,你不是拥有如此感受的唯一一人,世界的大门在某处为像你这样的人而敞开,我向你保证……一切会变得有些黑暗,在它们光芒万丈之前……-9100 |
|
关于本片的冷笑话:颗粒演了一部很有颗粒感的电影(。黑白Super16的质地和“家”的狭窄空间带来强烈的压迫感与窒息感,而Cory的高眉骨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再相配不过,室内的天花板光源使他的双眼埋在全黑的影子里全不可见,一如角色被柜子和艾滋的阴翳笼罩。前院的耶稣诞生小雕像也在影片尾声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再是玛利亚和约瑟瞻仰新生的神,而更像一对父母在哀悼自己早亡的孩子。不乏有趣和动人的地方,但总体于我而言过于predictable,特别是开头到家的段落,我几乎可以猜出每句台词每个镜头的调度,家庭戏格式化到剧本可以闭眼写成的地步——当然,对于这类家庭,也许这种格式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的,但在银幕上只使我觉得无趣。韩裔种族问题也只是边角料,不过桥下对话确实催泪,且无限向后延展的空间和片中诸多室内场景形成了意味深远的对比。 |
|
一场心照不宣的“出柜”,一次有去无回的“告别”。 |
|
一部全程黑白的影片,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也让感情更为沉重,看得让人潸然泪下。一段看似普通的圣诞节家庭时光,我却过得比其他人更珍惜。我实在不愿忍心让你们陪我面对这一切,所以请原谅我的谎言,原谅我对死亡来临时的恐惧与自私。光明往往总出现在黑暗之后,所以请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你会遇到和自己相同的人,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
|
煽情煽的不过分。淡淡的。情绪跟着导演走到后半程小奔溃数次。导演Q&A也很实诚,关键就在于hold back过分的情绪。几幕戏光影效果很棒。 |
|
最后一次的告别 隐忍 细腻且温柔 导演太擅长拍这种平静下疯狂涌动的情绪了 所有滋味都慢慢酝酿最后只能潸然泪下
ps 导演拍吻戏也是绝了 与前作CIAO的一吻真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
|
其实真的很简单:正反打,推拉,没了。但就是在这样极其有限的镜头类型,甚至还是黑白影像里,导演竟然润物细无声地制造出极其强烈的年代感,以及文化和情感氛围,演绎出一场短暂又十分动人的诀别。真的很厉害。 |
|
影片里几乎所有人的态度都是含糊的,没有非黑即白的陈词滥调,但这种含糊却更让人心碎。最后爸爸穿上了夹克,妈妈关掉了正在布道的电台,多希望在机场的Adrain能看到这一幕! |
|
弟弟抱着哥哥的枕头落泪之际,好像看到曾经的自己,还有哥哥唇角微微的笑影。 |
|
依旧缓慢细腻、压抑抒情,保守的环境与深埋于心的秘密间的激烈碰撞,亲情可能是化解矛盾的催化剂吧。[B] |
|
为什么那么钟情截关于背影的图,因为背影代表着告别,告别是我内心不断的独白。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既然告别,那就正式一些,即便苦楚,即便阵痛,即便会长眠。
告别也是新的开始~
|
|
情绪郁结成块 |
|
三星半。1985年的硬性背景让这部小成本影片在“做旧”环节上显得力不从心,但除此以外,一切都很好了。 |
|
3.5 如果感情处理再收敛一些就更完美了。虽然技法上并未突出,然而处处扎心。导演啊,请你勇往直前继续拍下去吧。 |
|
最后一幕的灯光摇的心醉 |
|
1.14 0:50 坐在床边鼻涕眼泪哗啦啦地淌。 离开家,又要回到家,某个早晨和父亲一起坐在餐桌前等待厨房中忙碌的母亲,还有贪睡的弟弟,才恍神想起要与这些最牵挂的人告别。全片黑白画面像是把一段抵达告别的过程缓慢回放,而末尾摇曳光影中的吻戏,是活过爱过慰籍过短暂生命里最温柔的回忆。 |
|
虽然是个同志片,但对于很多小镇长大,寄居城市的孩子,共鸣太多了吧。和亲人之间无法互相理解的缝隙,最终都会被一些爱的细节填补上。在悬崖边纵身一跃的瞬间,低头发现原来早就生出根茎,丝丝缕缕地把你留在人间。 |
|
一部让我在周日夜晚沉默很久的黑白片。所有欲言又止又沸腾的都是爱。 |
|
情绪见长的华裔导演陈俊彦既《你好,再见》和《人来人往》之后,带来了第三部自编自导的作品《1985》。与大多数好莱坞同题材的同影不同,影片采用更加现实更加私人的方式表达八十年严重的艾滋危机。在压抑悲伤的情绪流动里,在不断出现的背影后,观众一点一点进入阿德里安的生活,跟随他,回到定格在1985的德克萨斯之冬。
|
|
看哭了好几次,虽然在叙事上太慢,但,喜欢那种满满的爱 |
|
故事里偶尔有一些还蛮有情感力量的细节,但是geeeee这个导演实在是太差劲了,白瞎了Cory Michael Smith这么好的演员。为什么这导演也拍了好几部长片了怎么还是这么野鸡?完全没调度,然后俗套桥段一大堆。摄影也很糟糕,非常不自量力。没那个本事和成本不要随便搞胶片。这个片的摄影基本是灾难级别的。好多场次男主角的眼睛直接两团死黑(当然演员本人的确眼窝比较深),演员的表演直接被扔掉90%,也就说明这个DoP和灯光肯定没什么拍胶片的经验。然后由于整体照度也不够,噪点非常大且丑以至于已经脱离了美的范围了。本来烂大街的美式伪独立鸡汤励志做作赚眼泪电影就够无聊了,结果这个还是个不合格的劣质模仿品。配角的表演也都不太行。两星全给特别棒的男主。 |
|
电影中美国八十年代的同性生存环境正如现在的中国,隐忍、爆发、崩溃的过程熟悉又陌生,对这一群体几乎是一击必中的情感冲击效果,一点遗憾是电影的年代感太弱了。 |
|
电影全程被一种恐惧和压抑的气氛笼罩着,阿德里安的家人是1985年生活在北德克萨斯州的政治上保守的宗教人士。他们迷恋于一种特殊的圣经观点,他们每天听的广播电台谈论罪恶,诅咒和救赎。我们不需要电影里的细节来弄清楚这里面当一个同性恋的残忍,就像“1985”中的那么多,这一刻向我们展示了对抗或顿悟的外在边缘,然后让我们用我们的想象力填补其余部分,因为这就是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相互交往的方式。 |
|
1985年他因为艾滋病晚期最后一次回到他的家乡,为他的父母弟弟花光全部积蓄准备了一份精美的圣诞礼物,瞒着父母说自己过得很好升职加薪,见了最好的朋友,说了许多最后对亲人朋友的话,最后伤心的离开家乡在他乡孤独的等待着死亡。1985年电影名字并没有什么宏大的历史背景,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年,有人离开,有人得到救赎。 |
|
Depressing!!!上次有这种感觉是好多年前看It's My Party...... |
|
导演个人最佳无疑了,胶片+黑白让摄影的质感无与伦比,几场戏份的灯光设计看到我简直浑身鸡皮疙瘩。演员表现全都不错,唯一的问题就是情感的建立还是有一点点不到位,不过也只是一点点而已。最后一个镜头简直美到爆炸。 |
|
陈俊彦这次也太动情了 母亲被捕捉时的一悸 传承和保护的录音带 通透隐忍的东方美感与自私的表达方式把这样一个美国故事的力量削减到了最弱(?我又开始自相矛盾了) |
|
光影很特别。很多时候男主眼睛都在阴影里看不清,像是一片黑色的影子盖在上面。
剧里所有的不能说背后是不能被接受,不能被你爱的人接纳、认同,甚至不敢去期望被接纳。
另,全片没有光,比哥谭灰暗。
|
|
说不出口的告别,隐忍又辛酸… 结尾给弟弟的录音,莫名想起了cory的好友robin谈论自己在家乡爱荷华州的青春期,因为性取向和增重备受煎熬,直到来到西北大学,用戏剧宣泄自己,来到纽约,进入更包容的社会,一切才渐渐好起来。希望这个世界,能更多元更美好。 |
|
拍的很真挚煽情,但我无动于衷。 |
|
短小精悍的类公路片 一段告别之旅包含了数次短暂的会面交谈 回顾了人生的各种情感 各个阶段 最令人动容的无疑是那对看似传统却对儿子充满爱的父母 选角非常 非常 非常的成功 |
|
陈俊彦真的挺擅长创作在绝望找寻希望、在悲伤后获得和平的主题的故事,但是失去了他更擅长的展现暧昧之人关系的情节,整部电影故事变得平庸和缺乏以往的独特感,唯有父母朋友的爱能在某处不经意间打动观众。 |
|
Those dark days…
看到点了我们家的影子…
精到、克制的情绪&配乐(主配器基本是钢琴,少数几段换成吉他(想起《如父如子》跟《相见恨晚》,虽然这里不是用的名曲
主角一对好看!~...
Madonna
A Chorus Line?!~...
Back to the Future |
|
好沉的感情。 |
|
陈俊彦还是一如的细腻,这次太压抑心碎了,从向闺蜜出柜那里开始哭。Cory Michael Smith真的帅,尤其在这黑白摄影下。果然又是吻戏结尾,导演的执念,哈。 |
|
2022年第一部,给了一点点微弱的力量,很多人和你一样,羡慕别人只能徒增伤感,学会接受孤独,找点新鲜事做,也许未来会遇见对的人。
和大多数同志一样选择背井离乡去别的城市生活,回到老家交代后事,和青梅竹马诉说秘密,没想到妈妈早已知晓,看透了弟弟也是基佬的事实,整片精华就在弟弟带上耳机的那几分钟,我想让你知道,你所经历的,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 |
|
这不是吊打多兰吗??? |
|
最让我触动的一点是,老爸对儿子说,看到那个你,我都不认识了,你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老妈却对儿子说,你什么时候准备好再告诉我。其实放在当下来看,这个主题稍显陈旧了,也没有拍出太多新意,还好感情还算真挚动人。 |
|
很喜欢哥哥送给弟弟的录音磁带那些话 |
|
黑白色调的艾滋病同志男青年诀别之旅,隐忍克制的绝望在理解和爱中化成心底的希冀,黎明到来之前总会经历无边的黑暗,所以请别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