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你的爱并没有减一分,只是我的爱多了一些出来。”当男主角在午后金黄的草丛中搂着娇妻这样描述自己的出轨时,我一瞬间也失去了道德评判力。导演并没有故意抹黑多情的男主,放大原配的苦难,甚至小三的处理也毫无道德批判的感情,只是最后就着莫扎特的交响曲一片幸福的金黄中回到起点道出了一切。 |
|
一个女人的死亡就像昨夜风,第一天也许惨不忍睹,可不足一周一切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换上外遇做新妻,孩子们没有丝毫排斥,丈夫安然自得,新家庭其乐融融。一个生命逝去了,它究竟有多少分量?作者用极度小清新的美自始至终,而那种美,在最后,却是关乎现实最无力也最有力的反讽。 |
|
「藍」玫瑰與「紅」玫瑰,角色的互換與和解,後設鏡頭的閃前,水中掙扎抓住樹枝的曖昧鏡頭,嚮往生卻不如死。幸福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裡不是伊甸園,也沒有另外一顆蘋果樹 |
|
瓦尔达的形式主义神作,极为大胆地使用色彩表义。剪辑上非常有想法,如主角第一次登门拜访情人时的超短镜头对切,以及其中常见的表达想象或推测的闪前镜头。最牛的是如此一个悲剧竟以这样不温不火的方式表达:开头12分钟没有矛盾,以及结尾竟然恢复平静。关于苹果树的对话成为一代经典。 |
|
CC的DVD花絮中说:妻子特蕾莎不是自杀,是意外啊,导演有个极快的镜头交代 特蕾莎抓紧岸边草的 |
|
1、这是法国版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我爱这里的每个人,因此希望他们仨能幸福的生活下去。在我的观念里,爱从来就不是自私,不是占有,爱是分享,是让对方幸福;2、如果没有咖啡,就给我一个吻吧,法国人真是浪漫到骨子里;3、电影的色调美极了,以色调的变化来转场,感觉很特别。 |
|
看得我的心一点一点地凉透了——“如果我先遇到了你,会和你在一起,相爱的人在一起做爱很正常。但是我先遇到了她,娶了她,我爱她,她给了我快乐;后来我遇到了你,你让我喜欢,我也爱你,我喜欢你们两个,这就是幸福之上的幸福。”如此温情脉脉的表象之下是多么残忍的汹涌危机,黯然伤神。 |
|
1.爱情的真相;2.男人的幸福是女人、性和自身欲望的达成,女人的幸福是唯一的他,是一切;3.用最鲜艳温暖的色彩讲述一个美好的三角爱情,却又让人深切地体会着这看似美好的爱情所伴随的冷峻和残酷。 |
|
这个故事给侯麦肯定要拍成“道德故事”了。瓦尔达完全搁置道德判断,人物生活工作环境很像中国八十年代厂里的故事电影,零失业率的兴兴向荣感。 |
|
色彩和男子都像极了侯麦,但又完全不是侯麦的那种“口是心非”。两种颜色的爱情。幸存者说:我又高兴但又不高兴。得到一些,失去一些,来来往往,所谓的幸福,只是一些瞬间而已。 |
|
作为女性的瓦尔达,透过男性的视角来讲述深爱自己妻子的同时,爱上另一位情人的道德困境。推荐所有男同胞看看。我提前预习了下~另外,油画般质感的颜色和构图真是美得幸福(新浪潮导演都是从绘画中生长出来的吧。 |
|
女性主义的悲歌,标题非常讽刺。瓦尔达自自然然、平平淡淡(褒义)讲故事的能力不输侯麦,平淡之中有生活的残酷真相。布景与人物服饰都配合着鲜艳、饱满的色彩美学,几个跳跃式剪切的镜头都是神来之笔,虽突然但流畅,真是平凡中满是先锋与实验性。这真的是功力啊!瓦尔达三十七岁时的作品,啧啧! |
|
镜头和剪辑太牛了,无序但又饱含感情,油画般的特写镜头和时常出现的自然景物镜头让影片的故事剥离了传统的道德层面,瓦尔达呈现出了人物感情的自然状态,恰到好处的留白、色彩的滤镜、物件特写都让观众仿佛置身在一场爱的幻梦里。 |
|
在爱情里遵从什么高尚的道德感呢?爱情不过是人自身的欲望、憧憬和贪婪的投射。而所谓的幸福,“也许存在于对大自然法则的屈服顺从”。 |
|
varda以冷峻的观点,呈述一名丈夫同时爱着两个女人的矛盾心理,以及女性细腻又复杂的感情,在美丽恬静的景象下,隐藏着暗潮汹涌的危机,也对人性和爱情做了最深沉的试探。片中更在莫扎特的音乐和季节的变迁中展现出剧中人的心理变化,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
|
第一次幽会处的正反打/剪辑/对焦都可以反复学习哇; 开场太灵了 两颗向日葵永远无法同框影射的就是整个主题——男人(所谓的“日”)摇摆不定想要两全其美但并不可能(先是向日葵不同框剪来剪去 后来是舞蹈场面总用树干区隔两个女人暗示了这种不能共存\唯一一处母亲带孩子碰巧路过小三公寓的镜头同框了 但也是擦肩而过 完全陌生 这个设计就格外有意思) 但幸福终究轮不到那个被背叛的女人 瓦尔达用这么个好tmd残酷的故事警告德米不要出轨 殊不知后来德米出柜了... |
|
1.犹如一部架空俗世的古怪爱情寓言,尽管聚焦婚内第三者(亦牵系起“三人行”或开放式关系),却几无争吵对峙冲突,人人都安于现状、没心没肺又人畜无害,这是一个恬静闲适的田园牧歌式时空,但就在这不无间离效果的安乐乡/桃花源中,也至终发生了猝然的悲剧,短暂的几帧闪回/想象与留白的事发经过,恰是妙笔。2.鲜艳明丽的色彩令人想及戈达尔与雅克·德米,对情爱关系的思想实验、暖融清新的乡间自然则仿若侯麦附体。3.瓦尔达的精妙剪辑:以前景中飞驰而过的车(隐藏剪辑点)变换后景空间;频繁的单色滤镜淡入淡出转场;两人见面的疾速正反打(电光石火之情欲);造爱身体特写蒙太奇恍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4.前后景的移焦虚焦,契合于爱恋对象的切换轮转&幸福的眩晕。5.向日葵与苹果树。6.致敬[江湖女间谍],墙上的梦露芭铎贝尔蒙多。(8.5/10) |
|
尽管真正的悲剧就在眼前,一个女人因丈夫移情别恋而自杀,片中却没有人为此而感到不安,丈夫顺利成章地娶情人为妻,情人也很快地扮演起妻子的角色,这仍旧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幸福》是对爱情的赤裸裸的讽刺。
———戈达尔 |
|
尽管瓦尔达的叙事视角总是飘忽不定,但妻子溺水的那个镜头应该不是客观视角而是男人的想象,这样才符合他构建幸福的路径,他愿意相信,妻子怀抱着巨大的幸福感发生了意外,因为这样最符合他的“幸福观”。 |
|
色彩使用真是大胆,瓦尔达一直对色彩很有自觉。还有那些非常让人印象深刻的碎镜头,带来强烈的视觉或心理冲击。说是幸福,不过内里实在太让人害怕了 |
|
一个女人消失了,另一个女人就会顶上,不知不觉进入同样的角色,那么等待她的是否是同样的命运。像所有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一样,白雪公主与睡美人必须假死、灰姑娘的姐姐要砍掉自己的脚趾、海的女儿长出腿就要像在刀尖上一样行走,在纯真美丽的光芒之下,暗藏女性在这样的异性恋爱情/婚姻迷思中遭受的细细密密的恐怖。看似没有明确的道德判断,却能用一张漂亮的包装纸,包住那么尖锐的系统性批评。片中有很多段落,镜头语言灵得不像是人能有的视觉和空间想象力,瓦尔达,每一部都有惊喜! |
|
温暖舒适、如沐春光般的镜头,可情节却与柔软美好的色调相距无数个光年——其实讲了个歪到岔路上的故事对不,标题应该不是一个陈述,而是个疑问句吧?虽然能理解这也算是人之常情,但能表现的如吃穿一样自然平常,而且还是位女导演书写的,真真是模范法国电影啊 |
|
9. 非常特殊的作品,一边是舒缓清丽的表情气氛一边是藏于深处的不安迷惑;表层情绪总是在感知与对话中被表意识截取的一个态,有时被突然闪烁的思绪碎片刺破。暂列瓦尔达第一。 |
|
瓦尔达奶奶不愧是摄影师,迷人的颜色转场,向日葵的黄色和身上佩戴的红色构成的幸福一家人;秋天落叶,红色和黄色的毛衣,又似幸福的“一家人”。20个镜头表达性爱,如此美丽的场景。
不同于侯麦《午后之爱》的克制,更似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特蕾莎像是一颗耐寒的植物,你却像一只刚刚挣脱牢笼的动物。”人都是贪心的,想拥有一加一大于二的幸福,悲剧从不会迟到。
红、黄、蓝的衣服搭配,饱和度低的颜色看着真舒心。“诱惑”、“神秘”的店牌,孕育着婚外情的发生。
第一个幸福家庭镜头拼接:花与墙、收拾床铺、和面、裁衣、缝织、浇花、熨衣、理花、与孩子互动、锁门。
第二个幸福家庭镜头拼接:理床、抱孩子进婴儿床、修理钟表、熨衣服、写信、牛奶、浇花、抹手霜、看书、收盘、挂摆件、与孩子互动、刮胡子。 |
|
所有两性关系都是如鱼饮水。想起张爱玲关于红玫瑰和白玫瑰的描述,饭黏子和朱砂痣哪个更幸福?不过也只有法国人才敢把偷情拍得这么鲜活浪漫和理直气壮了。年轻时的瓦尔达很喜欢娇俏色调啊~ |
|
男人的大心眼和女人的小心思,自杀还是意外真的留有了伏笔,但那些已经不重要,瓦尔达年轻时就用美丽的色彩和画面把幸福的开头经过和结尾恶狠狠的拍出了她对挚爱的丈夫德米搞外遇的看法。几处镜头的剪辑和颜色卡的转场以及音乐的使用很有意思,同年柏林惜败戈达尔的阿尔法城,与冷血惊魂并列银熊奖。法国文化dcp。 |
|
一次猛烈的道德撞击,既爱又爱和既要又要。如此温和的叙事却长出了惨烈的剧情,让我措手不及。「让娜莫罗和碧姬芭铎你要选谁?」
与情人第一次在家中相会的跳切正反打无比性感,通过一棵树多次转场的符号化舞会,还有抱起妻子时的重复镜头让这部电影怪诞又迷人。
电影调色真美,充满了印象派的痕迹。或许应该先看雷诺阿《草地上的午餐》再来看这部。 |
|
【BAMPFA】2017.9.16.5:30pm 非常好玩也让观众疑惑的电影,在妻子死后叙事基调为之一变,故事在音乐中推进至结束,仿佛深有所指、却又拒绝以进一步的编排介入其中。 |
|
妻子的死不是对丈夫的道德惩罚,而是实在无法设想一出男人能够同时拥有完美家庭和完美情人的幸福场景,所以电影本质上还是秉持着悲观的论调。 |
|
哈哈哈哈!学习了!这他妈…是很“幸福”啊!爽飞啦!奶奶很懂直男的“塑料”天堂啥样啊!颜色很好看。(男主总让我感觉在看Bill Hader… |
|
一个女人倒下了,千千万万个女人补上来!这幸福是否来得太僵硬了,不管是湖边还是深林里,做着同样的事情哪怕手里牵的不再是昔人,幸福像例行公事一样。这是告诉我们,备胎的重要性么?还是本片的另外一个译名来得靠谱“随机行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呢,嘎嘎。 |
|
4片子那么简单,那么轻描淡写。而他表现的也太自然了,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她离开的又那么突然。“我还是那么爱你啊,一切都没有变,我只是多了一双翅膀去拥抱别人”,最后他们幸福的片段太讽刺。“虽然渐渐遗忘了,想念的次数也变少了,但我还是爱着他” |
|
《5至7时奇奥》里奇奥下楼那段的剪辑手法,在丈夫看到妻子尸体时又出现了,此外,丈夫开车与老虎的片段,第一次进情人房间的片段,与情人做爱的片段的剪辑手法均非常独特。镜头运动构图和演员走位简洁有力和好看。颜色的选择和本片结尾的处理一样大胆 |
|
瓦爾達對鏡頭的設計和畫面的節奏無可挑剔,虛實跳躍、畫面反覆、富於衝擊力的portrait,具象化了意識的流動。電影的悲觀在於幸福是短暫的場景——一件婚紗和一場婚禮、不斷定格的照片;而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坐標:死去的女人只成了同樣的場景循環往復的起點,和那句「如果先遇上你,就會與你結婚。」可如果幸福就是盡可能地擁有更多果園內外的蘋果樹,你真的會在意某一棵樹的本身嗎?
(和德米兩人真的相似,都在絢麗活潑的色彩中透露著一種「不管怎麼樣總得活下去吧」那樣的中立和壓抑。) |
|
完全是恐怖片了,越看越想到的是大岛渚那讽刺生活的荒谬虚伪的《仪式》。引用《狂人皮埃罗》(大意):“即使我现在不爱你,我仍然觉得你是特别的,而你却完全没有想过这件事。”“幸福”对于男主角来说,只是无意识的、不受控制的、外界的存在,如果“幸福”来到,那就“及时行乐”,如果“幸福”走掉,那也不必伤心,等着它再来到就好,一段“幸福”和另一段“幸福”,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完全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分别(“她有什么特点...?金发、蓝裙子的女士...”)。他被刻画成愚人和动物一样的存在,就更体现出对“幸福”的“追求”无意义到简直难以理解。爱人作为客体是我们自身精神的定在,或者说,选择怎样的爱人,如何选择爱人,如何对待爱人,根本是折射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反影:追求独一无二的爱人的人,追求的是自我的特异性。 |
|
91/100,可以看作瓦尔达在审视婚姻与婚外恋情。摄影机似乎总是有意的掠向静物,拉开了空间的层次也制造了一种隐秘视角去窥视这一段意外之情。而二人的大多数动作,都建立在一个空景镜头之后,以入画的方式象征着“闯入”原本恒定的现状。//最后一连串的局部特写镜头构成生活切片,于是80分钟的容量既轻盈又饱满。//每一镜的色彩都是明丽又和谐,看这样的电影,本就是一种幸福。 |
|
9.瑟堡雨伞的次年,奶奶也开始用色彩来讲故事,床戏定格原来比爱达荷早这么多…|色彩融化才是真的概念先行。950 |
|
运动方向正好相反的开始与结尾的景深镜头中间夹杂着破碎的幸福影像的并置,一场意外结束了一场危机,将主角引向另一个未知的幸福方向。 |
|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2K修复版。优美俏皮的配乐,明快跳跃的剪辑,五彩斑斓的画面,以及各种小幽默,处处体现着法国人的浪漫和瓦尔达可爱的少女心。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男人的婚外情故事。表面上是男人徘徊在两个女人之间的风流苦恼,隐含着女人细腻的心思。结尾猝不及防的震惊 |
|
一个俗套的故事,阿涅斯·瓦尔达却拍出了微妙的感觉。都是日常生活的细节,却给了“幸福”与众不同的定义(或者,幸福因人而异,无法定义)。影片的结局让人颇感意外,却完全在意料之中——人,不是健忘,而是需要“幸福”下去。 |
|
前面大量描写家庭细节,很平淡,却总让人感觉不对劲。色调,快切,小暧昧,最后妻子意外,男人与小三继续幸福,电影的情绪始终延续没有间断,这才是厉害的地方。 |
|
瓦尔达做到了特吕弗在《祖与占》中没有做到的全部,她不是在拍电影而是在作画,美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像是流动的油画,让你沉浸其中、忘记世俗,同时忘却除幸福之外的一切——瓦尔达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你这就是幸福。这种幸福逾越了道德的框架,是原始的、自然的、超人的,像电影中的向日葵一样向心生长。 |
|
切割极深却无刀口般的轻盈。色彩和音乐都太棒了。瓦尔达太狠了,杀我!布瓦耶杀我!!! |
|
太痛太无力了,呼吸低得几近难辨,穿过空空的骨头,世间风景依旧如画,日光继续空明。奥菲莉亚是女人艺术真实的玉碎珠裂,也是男人转瞬嚼完抛诸脑后的诗性想象。用莫扎特a大调单簧和c小调赋格(尤其!)互文真的太神了。(电影极度私人,看得我非常惊惶,有时甚至在想是不是该回避) |
|
8.5/10。①男主在妻子和情人间脚踩两条船两个都爱,妻子知道这事后自杀(也有说是意外溺水而死),男主很悲痛,过一段时间后男主和情人开心地生活在了一起。②运用鲜艳亮丽的高水平摄影美术、丝滑优美的高水平运镜/场面调度、干脆利落(有些甚至有点猝然)的剪辑/转场等营造了精致、清新、轻盈的浪漫,但感觉这故事不太适合这种影像基调(否则显得角色们没心没肺没人性,让人难以共情,而这片对影像的感知需要与角色共情)。也许,比如说,带着压抑与忧愁的浪漫感会更合适。③男主和情人的感情故事进展匆忙/令人不信服,扣0.5。 |
|
瓦尔达讲了一个法国段正淳的故事,一对二的爱情操作起来难度系数太大,因为总有一个人在三人的关系中排在第三位,失去了平衡,也就失去了和谐,也就失去了幸福。你想给每个人平等的爱,享受幸福的欢愉,可接受的人感受到的却不相同,大理段二不行,法国段二也不行。 |
|
“被扰乱的乐园”这个动机在瓦尔达充满讽刺的《幸福》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开头处的向日葵几乎疯了一般挤入这个家庭的影像。影片里的家庭是市民阶级意义上典型的完美家庭,甜腻得近乎失真,保守得正如新娘子的婚纱。而男人对移情别恋的解释又是经典的无甚说服力的鸡汤。因而倘若将这个乐园当作男人的欲望投射,那么妻子的死亡和情人的无缝衔接便是男人潜意识抉择的必然结果。最后,莫扎特的音乐变得愈发阴郁和刺耳,et in arcadia ego,他的乐园里也迎来了秋天这个死亡的季节。 |
|
【Agnès Varda: An Irresistible Force】@BAMPFA|7.8/10 色彩和身体的特写太美了。这部放在当年一定是对爱情和道德观的一次冲击吧,我依然还是那么爱你,只是又多出一些去爱别人。女主意外溺水还是自杀,答案映射出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至于我向来对自己一生只爱一个人这件事没有信心。 |
|
最后十分钟真是精彩啊。女导演会拍。其实是(男人的)幸福。不仅婚内出轨找情人,还美美享受婚姻的便利和情人提供的情绪价值,妻子自杀后情人接盘,不要看那十分钟他的本职木工工作,而看这位无缝衔接当二老婆的女的做了多少活。自然,色彩,花,构图,建筑构图,美。我永远爱女导演拍女演员们和面的镜头。婚姻是总有一方"脑淤血"才可以维系下去,而这往往都是女的在不断"脑淤血"。那婚纱是女人通向死亡的寿衣。这里的泡芙塔并不精致,现在的泡芙塔贩售的都是更精致的类型了,想吃泡芙塔了 |
|
该说不说一个男人家庭幸福美满在外面搞小三这种题材也能被欧州导演拍成抒情诗。摄影集,手的情绪,男人的幸福就是家里有老婆,老婆是谁不重要。因为叙事太过平静所以才毛骨悚然,瓦尔达没有去做过多批判,一切如乡间河流静静流淌,野花芬芳,仿佛什么都没改变。有人看截图会误以为是侯麦的片子,和侯麦的《女友的男友》对照观看会不会别有一番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