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看一个新导演电影,感觉电影观要刷新一次。何况杨索还这么特别。一种近乎不自然的造型感和舞台美,却端放在一个绝对敞开的空间--匈牙利那独有的高原和大地的肌理里。长镜头也是妙用,中远景和近景特写同时连用,不是舒缓慢游,而是像芭蕾舞一样跳动的摄影,同时牵引视线的调度。 |
|
杨索的[红色赞美诗]是一部编舞精细到疯狂地步的歌舞作品。这部形式至上的作品布置了无数象征符号,但你却不愿意去细细琢磨,因为没有哪个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框架下真正起到了作用。杨索本质上是把摄影机降级成了他舞群中的一份子,然后借此剥夺走观众一眼看到全貌的权利。为什么要这样毁掉一部音乐剧? |
|
楊索是運動長鏡頭的祖師爺這點毋庸置疑,鏡頭長且耐看。用連篇累牘的歌舞來表現農民起義事件,反差很大的表現手法。導演會不會有點偏執或強迫症?另外,曾經的中國人民老朋友在脫離XX主義陣營後都湧現出一票藝術成就極高的電影人和作品,我是不是發現了什麼? |
|
更像嬉皮士公社 |
|
长镜保持了镜头内叙事的流畅完整,穿梭自如的调度,但很容易沉闷;“左”的很明显;大远景如教堂着火,实在很像老塔啊! |
|
Cinefan一二三月展映@ HKAC,表达的东西就这么点,长镜头调度再牛逼也空洞重复无聊。最后一想不还是男人和马、毫无意义的纵火和女人裸体。杀来杀去看个两三回合早就疲了,睡一觉醒来啥也没错过型电影。不如之前看的《红军与白军》。 |
|
一部操场电影 |
|
写意长镜头,通过很多象征式的戏剧舞台调度完成表意。敢把实景舞台化,这是怎样的想象力。 |
|
现在才看杨索,真是不俗。政治歌舞片、长镜头之神,完全用象征的办法,象征血、死亡、和平、革命,最后象征胜利。简直一个巨大的戏剧现场,但又不等于戏剧。正好呼应了最近在想的有关舞台艺术和电影的关系,作为另一门讲述戏剧的语言,电影必须越过它,然后回到自己,他的长镜头就是一例。 |
|
9.2;怎么可能不为最后一个镜头动容 |
|
社会地位和话语权成正比,掌握技能-获得相应社会地位-掌握话语权-甚至有的人走上统治之路,不可能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强大的话语权,社会阶级也如是,当一个阶级诉求升级时,渐进的步骤是一个大的酝酿过程,红色是无产的革命标志,结尾女人举起了缠有红布的手枪,暴力革命拉开序幕。 |
|
片如其名,活生生的诗。调度和构图,以及运动势能节奏都太好了 |
|
利用象征性的影像把无产阶级的斗争的过程在一个半小时里全部表达出来,真是不俗的电影 |
|
“杨索”三部曲之《红色赞美诗》,全片仅有28个镜头,象征手法运用颇多,形式主义做到极致。看到军队围着农民只开一轮枪就全倒的时候就觉得有点假,再看到最后红衣女子开枪的时候我只想笑。 |
|
9.20 11th BJIFF No.8@英嘉。4k修复版。比之前在上影节看的几部杨索观感都好。以“赞美诗”为名,不止是对电影里一系列充满诗意的运动长镜头的提炼,也提示了观众,作者将驱逐叙事以最大程度容纳诗性的抒情与象征。当然,人物也不具有个体的心理空间,而是作为阶级符号整体出现。对女性身体的展示,也不具有色情意味,而是一如既往,以此透视权力可以通过公开羞辱和对身体进行微小控制而得以实施。值得注意的是,长镜头里不断绕圈的摄影机,拉伸出一种宏阔的图卷感,似乎也暗示了历史的总逃不过循环。 |
|
融民歌舞水染丹,逆天长镜唱红歌。象征诚可贵,长镜价更高;若为政策故,两者皆可抛。 |
|
几十个运动长镜头连接而成,镜头运动是如此丝滑,演员调动走位是如此精准。本质其实是类似东方红的舞台历史音乐剧,放置在一大片草原上,模糊掉时空转移,反映几十年来回反复的社会斗争。但人家这样诗意电影的表达,就显得高级许多。
模糊感觉下,是分为三幕历史,最后再来一幕返场,由弹吉他的歌者串联回顾反思三段经历。工人联合起义,对抗军队镇压,有军官同情倒戈,被处死;单方面信仰社会主义,抵制宗教(烧毁教堂的几个镜头最短,大概是火烧一遍不能重来),再和宗教和解;和军队停战,庆祝舞会后被军队全部镇压牺牲。
三裸女的出场总和战争前后出现,最后也是由红衣女子开枪消灭了所有压迫者。 |
|
长镜头 |
|
长镜头,非常闷,越看越没耐性,长镜头限制了构图,限制了空间的表达。 |
|
以血和诗者 |
|
1.象征性的影像和语言在构述战争、政治、暴力和宗教,极致的形式主义;2.室外舞台剧的风格别具一格,场面调度登峰造极;3.影片片长87分钟,28个镜头,运动的镜头、走动的演员,让画面显得不那么枯燥乏味。门下弟子安哲和贝拉·塔尔。 |
|
镜头很牛~ |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
3.5,4K修复版,总体来说团体操美学真没意思,倒是长镜头条件所限下后期被迫主观化的声音系统倒是蛮有点诗意。 @BJIFF电影资料馆 |
|
猫有四条腿,还有一条尾巴,嘚嘚嘚嘚嘚嘚嘚嘚嘚……农民如此欢畅还要追求看不见的自由? |
|
围成一个圈开枪会不会打到自己人? |
|
质朴无华的长镜头,堪称变态的场面调度,如同古典歌舞剧而又超越纯粹歌舞的表现方式,配上罗马尼亚的民乐弹唱,使得这部片子既空灵而又诗歌韵律感十足。借此杨索探讨了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东正教三者间的关系,自然性与神性的种种
|
|
符号学的东西太多;扬索把运动镜头都玩得这么牛了谁还敢班门弄斧? |
|
擦,才发现,原来我也看过杨索的片子啊,又可以装13了 |
|
9。起义草原画后画,裸女枪击镜连镜 |
|
absolutely top100 |
|
我知道我们完不成任务,但是我们要坚持,希望之树终会开花. |
|
真的很“红”,音乐不错,可惜太过于形式 |
|
1、诗变成电影的模样。2、舞台在镜头的运动中被再造,对舞台或电影都是一种边界的突破。3、无产阶级的赞美,如此抽象化地美。与同时期中国《红色娘子军》的歌舞传统的重塑对照格外有趣。#2021BJIFF# |
|
哪怕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正面迎击杨索还是败下阵来,有和长镜头适配的象征主义美学,但用整部电影去达成这种风格还是太过偏执。镜头衔接处是巨大的黑洞,需要观众主动体认时空的变换。室外空间被长焦特写一再挤压,演员对镜高歌则不断强化舞台感,以致变成符号,变成景片,变成遥远的戏剧,凸显的是造型而非情感。于是大远景中的集体死亡不再震撼,比表演更靠近摄影机的是导演,话语缺乏事件的引领,形式终究还是遮盖了主题。 |
|
流畅自如的长镜头实在令人心折,不过全片仪式化舞剧式的叙事也实在让人倍感压力。 |
|
再牛逼的长镜头老子也不买账 |
|
9/18@小西天 4K 4- 特别有意思,雕塑的、绘画的、舞蹈的,一种反电影的红色loop杨索。也算一种有趣尝试和开拓。 |
|
这分明是长镜头赞美诗 |
|
三星半。省略所有现实中的争斗与冲突,用歌声,用生动的肢体,用胸前烈烈的一抹红,用燃烧的火焰,用隐晦的镜头语言,试图提炼出不同阶层、群体,对内对外的矛盾与斗争。场面调度堪称完美,想法大胆但也要承担风格化带来的失衡。工人们始终肩靠着肩,表达他们平等的团结,随后这种连接被无情的摧毁。宗教在这里经历了覆灭与新生,讽刺的是最后一名军官穿起牧师的服装。 |
|
#BJIFF2021#16 @西单。“杨索真就是长镜头啊!”抛开意识形态,这部的观影过程还算愉悦。运动镜头不断切换景别,再加上悦耳灵动的音乐、美好的肉体。杨索的叙事性一直是我抓不到的东西,情节的内在逻辑不太能感知到。ps:4K修复太香了吧!!! |
|
很可惜最近我才知道杨索大师,影响了几代导演的摄影机运动形式(库斯图里卡 安哲..),整部电影像歌像舞也像诗,不同与此的是,杨索可是在意识形态上起舞,用象征手法概括了匈牙利的工人阶级的兴亡,并给与由衷的赞叹,片名因此而来。看过杨索,你才会明白贝拉塔尔是有多么的简陋。 |
|
音乐和舞蹈都不错,镜头和对白充满诗意,可惜我不了解那场历史,只当是看看少女的乳房和不杂情欲的舞蹈吧~ |
|
转的晕 |
|
xzd |
|
革命浪漫主义歌舞剧,以马赛曲开篇,以红姑娘一把手枪全歼群奸,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结束,不愧抗资神片。复杂的场面调度和流畅的运动长镜头,跑前跑后的骑兵队小哥有特殊贡献。做宗教的人来看,最有意思的是双方都乞灵于天主教,资方打出圣子圣母和屠龙圣乔治的旗号,社方烧毁教堂逼死神父,可是集体盟誓的誓词还是在模仿主祷文。前面的现场音源和生活化服装道具遮掩了歌舞片的尴尬和没有烟火气的演员们,越到后面镜内蒙太奇造成的超现实感越浓烈,斗争被完全符号化。 |
|
同时样是讴歌共产革命 我们拍的是样板戏 杨索拍出了影像诗 其中“现代派”的手法文革后还有人在批判呢 (场景限制 时间限制 自由运动的长镜头倒是成为让场面活起来的有效手法 ) |
|
符号学。摄影一般。 |
|
雾里一团跳动的火,荒野里被风舒卷的草禾,她的双眼深如崖渊,他们的歌声响成了茫茫然的一片。
|
|
味道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