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作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
|
时也,运也,命也。生不逢时的晚清洋务诸臣为天朝前途呕心沥血,也最终无法挽回腐朽满清的下沉,马江、甲午战败,帝国落日的余晖已尽,福建船政于历史上留下的光彩一笔,与帝国中兴的虚幻图景,如梦幻泡影,消失在历史的烽烟之中,成为国人永远的伤痛。洋务诸臣一生心血耗尽,却是黄粱一梦,船政英才,一腔热血,沦为为满清帝国陪葬的牺牲品。可惜成也晚清,败也晚清。中国近代史,每页都满注热血,却写成了幻灭。 |
|
跟《留美幼童》有一拼,对严复、陈季同、魏瀚、萨镇冰几位印象相当深刻,学堂的教学和实习很让今人反思;甲午海战一集中日两国对比气的牙痒痒,这般昏聩的政府不败简直没有天理,只可惜了那么多血气方刚、会通中西的船政学子。两个甲子过去了,天朝的制度问题解决了吗?面对先哲竟无言以对。 |
|
一校一级敌一国,可见甲午海战之惨烈和心痛,有机会去山东旅游一定要去威海看看。最新:时隔1983天后,我去到了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 |
|
素材的选择什么都一般。嘲笑东乡平八郎读英国商船学校很啊Q。 |
|
历史书上对这个浓缩了近代中国海军建立历史的船政学堂,仅仅了是撩撩几字轻描淡写带过“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沈葆祯殚精竭虑才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建立了近代海军学校的雏形,一群智力超群的学童在周内便掌握了法语,那时候的人有志青年真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等学了进20年英语的还哑巴英语的甚是忏愧。
中法马尾海战,船政学堂的一切化为泡影,舰队被炮火击沉,学校被炸毁,学员死伤无数,就如赫德说的“真正的荣誉当属于战败的人们,他们奋战到底,并和焚烧的破碎战舰一起沉没”。左宗棠等洋务派苦心编织的海军强国之梦也就此破碎,主张海防的洋务派为中国海军点起了“星星之火”。 |
|
非常好的一部纪录片,只是曾经如此显赫的学堂如今蜕变成了一个职业学院,真是令人唏嘘。 |
|
震撼而又令人痛心,那段屈辱的历史是永恒之殇。船政文化,早已深深烙印在福州马尾这个地名中。结局虽然悲剧,但这昙花一现的船政文化,永远不会为历史所忘记。因为,它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救亡图存的象征!而这部纪录片,便是那些往事的很好的再现。
我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每当我路过青洲大桥,那片名为“马江”的1884年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的水域的上方,东面是现代化的大型港口福州马尾港,西面远方的罗星塔下,则是一百多年前的福州港,和那个曾经有名的船政学堂。一新一老,让我回想起这段辛酸往事,不禁落泪……
这片马江的碧波之下,是沉眠了百年的历史……
国之耻,永不忘! |
|
那个时代的文人,也不是简单的积贫积弱,有的人适合在乱世,他们以悲悯的心想去拯救这个腐朽不堪的帝国。 |
|
近代中国海军的起源 |
|
这个确实值得推荐,很好的教育片,感觉重点应该推介给从政的人看看,给那些官僚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人看,看他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
|
燃 |
|
第一代船政学堂的学生或许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选择了这里,然而这些慧颖学子确实是优秀实干有胆魄,更佩服的是开创学堂的沈葆桢,难以想象当时他顶着怎样的压力把学生们培养得如此优秀。而当时的洋教习也是尽心尽职,为培养当时中国的近代化人才殚精竭虑。 |
|
严复《代北洋大臣杨拟筹办海军奏稿》:必有海权,乃安国势;欲求公道,必建强权。 |
|
一晃眼,120年已被历史吞没,海中的烈魂如今不知是否安好,再看甲午,心中依然阵痛。 |
|
我国的海军发展就是我国发展的缩影~我国什么时候能获得绝对的海洋话语权,才能取得真正的民族复兴和国家安全 |
|
中国海军的发源地 |
|
以一篑为基始,自古天下无难事
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
虽然船政一号轮船“万年清”号鸣起的汽笛没能使帝国起死回生。但是船政学堂走出的学习却无一不可谓为世界精英。
马尾和甲午海战,水师将士将领基本为船政学子,可以说船政学堂以一级一校敌一国;巴黎城中,船政学子陈季同优雅的谈吐和深刻的思想使法国上层社会开始接纳这个他们本认为腐朽落后的东方古国;南开巷里,严复还有他的天演论正试图为大清子民解开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正如船政学堂校歌所唱的“愿我海校荣誉比天斗高,愿我同学成世界英豪”。没错,他们做到了,严复,萨镇冰,陈季同,丁汝昌,魏瀚,林曾泰……这一个个在近代军事,教育,外交,科技领域熠熠生辉的名字,将伴随他们的母校,写进中国近代改良史的诗篇中。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
一部船政学堂史,半部中国近代史 |
|
看过 |
|
马尾海军学校始末 |
|
除了遵从主流史观,将甲午惨败归结为慈溪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和将康梁变法视为进步、改革之外,这部纪录片对史料的挖掘还是相当深的。 |
|
中国近代海军学堂开山鼻祖,以后一百多年的海军学院教学模式都照搬船政学堂。曾是亚洲第一的海军摇篮,非器不利也。 |
|
南洋北洋均不过黄粱一梦 一百多年过去了 感觉制度并没有变好多少 我这样是不是太悲观 |
|
丁汝昌没有投降! |
|
无论是从历史观念还是历史叙事来说都挺好。第六集从“技术”到“观念”什么的,尤其是还举例了《茶花女》的翻译,简直让我惊讶到。对“船政”做了“近代化开端”的评价。第三集讲送毕业生去英法什么的给看哭了=.=结尾,严复期待未来“有视野有公益心崇尚民主法制”的新人也真是意味深长哇~ |
|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听一万遍话也不会嫌烦,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创兴学习,这个道理说一万遍也不怕说烂。 |
|
必有海权,乃安国势。欲求公道,必建强权。 |
|
感情上是满分吧。1蓝图。林左沈交接,胡雪岩融资。2招生,英法教习,福建子弟,课程设置,学业成绩。两系设置是从建校时分别向英法学管理和造船而来。 3留学英法和多方面的人才。晚清中国人在海外的某种形象。4参与台湾近代建设。自造舰船三级跳。5中法中日两次海战,北洋和船政的大倾覆。6严复的翻译和政论,陈季同办报,严王启动最初的林译小说。以一校一籍,多方面影响社会。最后,萨镇冰在辛亥出走,海军员兵起义。我知道了《江湖流浪记》可能会怎样结局。 |
|
体制失败,更加突显船政学堂厉害 |
|
看到第五集气到要死,就凭皇帝结个婚花费可以买三个战舰,挪用海军费用去修颐和园,清朝腐朽成这样,哪里可能靠几个大臣几十名学生能改变。落后就要挨打,在那样环境下在外留学努力想报效国家的船政学子😭😭😭 |
|
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百年前的百年 |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
可能是期望太高,没有预想中的好看。这种题材拍得“好看”真的好难啊 |
|
6 |
|
左公走了,大清要亡了 |
|
楷模左大人 |
|
关于福建船政学堂的历史故事,中国引入西式教育的第一次尝试。从来不缺少仁人志士,但面对腐朽的体制也无可奈何。其实这片很好的回答了那句“如果你觉得 xx 不好,就加入改变它”。这么多不世出的文武英豪加入了清廷体制,可改变了分毫吗? |
|
为什么眼含泪水,为什么不能打六颗星 |
|
温习熟悉一下近代史。 |
|
借着003的热点翻出来看的,拍得很好呀。说起来历史这样东西在我眼前有别于中学课本而重新生动起来还是源于疫情前去福州马尾参观了海战博物馆一事。 |
|
BGM真煽情 |
|
8.4分;20.4G 保存32 |
|
感情充沛,很好的纪录片,对闽人有另一种认识,有空要去福州天津看看。 |
|
法国人帮助建设的马尾船政学堂和败于法国人的马尾海战 |
|
中国近代海军的荣光与耻辱。不只是风起云涌的民族苦难史,也是新旧世界冲撞带来的思想革命,变法强国梦最终都随着大清王朝的覆灭而烟消云散。要是把经历大清,民国和新中国的海军统帅萨镇冰的一生拍成电影,也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啊。看完连夜想去爱新觉罗家族坟头拉个屎。 |
|
当年参观船政博物馆,当看到150年前那些年轻人的学习笔记时,由衷佩服。看过这片之后,看来还要再访一次马江旧址。 |
|
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纪录片!!可惜好像不是很火,但是个人觉得不管从内容节奏表达等各方面都非常好,让我有感动有崇敬澎湃有感慨惋惜…本来个人是不太喜欢晚清的,也不太关注晚清的历史,但是看了《幼童》《船政学堂》等片子以后,开始觉得其实晚清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很多人在尝试努力和改革,但是在大历史的洪流面前,我们实在起步太晚,仅凭极少数的个人努力,确实无异于螳臂当车,但是仍然会为他们而自豪 |
|
这是一部被间谍渗透的纪录片,内容不实。 |
|
扭曲历史真恶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