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多么邪恶的计划都能被冠冕堂皇的讨论。这对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
|
一个符合二战后流行文化规训的纳粹想象,但深入纳粹风暴的核心来解读最终解决方案的诞生、实施人类灭绝的屠刀落下,似乎有更好的视角和路径。这部只做到了忠实、准确和严谨的会议纪要。 |
|
只要不去在意会议主题是种族清洗,你可以看到一场常见的讨论组建新业务的跨部门会议,头头脑脑们所有的讨价还价、勾兑妥协都让人非常熟悉乃至感同身受,只要不去在意会议主题是种族清洗。。。这种会议纪要式拍法完美展现了什么叫平庸之恶 |
|
什么样的国家才会让几个十几个人决定几百乃至几千万人的生死。 |
|
从影像来说,就just so so,给个三星的原因真的是有警世作用的还原,但不如真的就索性更真实一点的来个纪录片。 |
|
说的都是人话
干的全都兽事
没有半点血腥
没有一声惨呼
——史上最恐怖会议:万湖会议 |
|
平实,甚至可以说平淡,几乎不加任何修饰。这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堂历史课。让我们能够通过一场会议的内部视角,去观察这个历史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体制中是如何做出的。这是一堂异常昂贵的课程,也是一场始终未被充分吸取的教训。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也正在发生。 |
|
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1942年1月20日的臭名昭著的万湖会议,是当时德国纳粹密谋屠杀数百上千万犹太人的秘密策划会议。据说当时所有参会信息记录都要被通通销毁,以确保除了与会者之外,没有人知道曾有过这场会议。如果不是二战后期盟军在一堆机密情报中发现了一份记录万湖会议的文件,世人根本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场丧心病狂的会议。本片应该就是根据记录如实地拍摄。在近一个半小时中,就是会场、发言、茶歇、记录等开会的全过程,纪实、冷峻,没有音乐,没有特殊的处理和调度,却让你看得毛骨悚然,思绪万千!在当今世界仍旧动荡、巨变的时刻,看看这个历史电影,很值得。 |
|
一不小心可能会被犹太人,又或者,一不小心就是坐在桌上讨论如何处置犹太人的人 |
|
疫情时代又一部精彩的低成本室内电影,就像《人民的名义》一样,看官僚们唇枪舌剑的会议也比很多大场面还过瘾。“远程无接触的屠杀可以减少执行者的负罪感”,德三真是把人性玩明白了。虽然这段历史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再看一遍仍然触目惊心。 |
|
虽然内容惨无人道,形式上确是平凡常见的工作会议。 |
|
对话太密,看得窒息。90分钟时间他们用对话屠杀百万犹太人,并且以此为升官发财的数据支撑。 |
|
片中的发言有的听起来非常熟悉,但要知道,之所以熟悉可不是因为熟知或反思历史,而是因为在那几十年后、直至当下,海德里希和艾希曼的逻辑仍然在有的地方盛行。
当作恶的链条足够长,长到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看不到两端的时候,那么他们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
|
本片的可怕之处在于将讨论如何杀人这件事搞得如此有仪式感。各方不断地为自身利益博弈,那些我们听起来如此反人道的话在他们口中好像日常聊天那般轻松,几千万人的生命就这样被他们在话里行间给决定了。德国每年都会出一些关于纳粹历史的片子,根本是在于对自身的警醒,而现在的局势已经不仅限于德国,而是全世界全人类,这类影片在时刻提醒我们,它们曾经存在过,且离我们并不遥远 |
|
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让人大为震惊。二战时德国就如何处置犹太人开了一个“万湖会议”。会议上各部门的头头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博弈,会议召集者为了达到目的软硬兼施。与会者在一番讨价还价,让利得利之后,终于达成一致。大方向统一之后,大家还就如何执行讨论了许多细节,比如执行地的选择,火车运输能力,执行这件事的时间能否满足要求,成本是否超过承受能力,执行后果是否可控等等。看起来仿佛和现代公司开的任何项目的会议差不多,可这是决议对欧洲约1100万犹太人进行清除的会议。1100万人的生命,在他们口中如同1100万元的方案一般轻松。 |
|
他们像是在讨论如何处理一千多万工厂残次品 而不是人 |
|
无法忍受这种一个场景讲完整部电影的文本对话,根本就浪费了电影形式本身优势,甚至还凸显了其对大段文本表现的缺点,无法被观众快速吸收,无法停下来思考,只能囫囵吞枣的带过。这根本不需要导演,也不需要演员,不如出个短篇小说,或者这本就是将历史记录照抄上了银幕。
电影内容或许很有意义,也很有警示性,但这绝不能令它成为一部好电影 |
|
一张圆桌,几十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具体的细则,间或休会去休息室吃几碟点心,所有人效忠元首,一切讨论的前提是清晰的,要完善的仅是终极解决方案如何落地:先拿哪个国家开涮?如何安抚本国犹太人的日尔曼裔亲戚朋友,万一他们抗议怎么办?花488天把全欧洲的犹太人清除干净会浪费多少颗子弹?是不是送进毒气室会更省军力?把犹太人从各地运送到焚化炉运力承不承受得住?怎么处理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混血的犹太人,绝育手术是可行的吗?每天处理这么多尸体,德国士兵的精神状态受得住吗?犹太人中的一战老兵曾为国效力,是不是要再建一个收容犹太老兵的聚集地?所有人优雅、庄重、理性地讨论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满嘴公正、勇敢、忠诚,如果不注意讨论的内容,你根本不会发现他们在实施的是“种族大清洗”,不会知道他们正把欧洲变成一个大型屠宰场。 |
|
其现实性在于,生动地呈现了一项荒唐的政策是如何在一种充满理性的秩序中达成的。 |
|
讨论的过程越严肃、越理性,带来的观感则越讽刺、越荒诞。他们好像研究如何为工厂生产零件提升产量那样,研究如何更快速地杀人。 |
|
非常精彩的组织社会学和政治修辞案例。观赏过程中经常想到应收尽收和清零这两个词。 |
|
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像烟升向天空,你们就在云中有个坟墓躺着挺宽敞。 |
|
以一种系统性的体制机制管理运作的官僚行政系统的例行会议,来讨论种族灭绝和大屠杀,这才是不寒而栗的地方,即系统合法且合乎程序的推行反人类的灭绝政策。为了大局(the greater good)长远规划,高效、科学、精确的程序,加上宏大叙事的煽情、口号式的意识形态宣讲和复述宣传以重申思想身份的认同,一整套下来会议逻辑得到普遍认可,恶的界限更加模糊,被逻辑支配说服,而不去选择思考和质疑这一“逻辑”的荒诞和不妥,也就只有尚存一点人道主义的会潜台词发出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在屠杀的疑问,但他的声音很快就被自己和大环境所沉默。单纯就会议与会者来看,权责不清、媚上贪权、派系斗争、官僚主义、利益媾和、贪腐、推诿、一些权力移交后的历史遗留问题,魏玛掌权的没落遗老和三德子当权新贵间的唇枪舌剑的话术博弈还是很精彩的。 |
|
万湖会议的会议纪要只有15页,但却决定了600万犹太人的命运。会议记录人阿道夫·艾希曼在二战后,逃到了阿根廷。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指示,必须把艾希曼带回以色列公开审判,“活的最好,死的也行”。摩萨德局长带着11个人亲赴阿根廷,有惊无险地将艾希曼“绑架”回了以色列。在3000多页的案情记录面前,艾希曼被判处有罪并被处以绞刑,算是给“万湖会议”划上了一个句号。 |
|
《万湖会议》对我来说最瘆人的地方在于,那个看起来最有良知的人的担忧,他害怕帝国的战士们因为屠杀而染上精神疾病。他的悲悯越强烈,就越显得里面逻辑的残忍,因为对他来说,无数犹太人的生命,其实远远不及战士们所受到的心理冲击,以及这种冲击所导致的心理障碍。而帝国的高官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推广奥斯维辛式的毒气室:它既降低了行刑在视觉上的残酷性,同时,将夺去一个人生命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冗长的工业流水线,德国人巧妙地把杀人分解为一个个无害的技术动作,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足够的理由来欺骗自己:我不是杀人犯。这种杀人技术如此好用,以至它被后来的各种统治者继承并发扬光大,而曾经为纳粹高层担忧的参与者们的愧疚感现在基本不可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参与的荣耀,和少许被被杀者不理解所带来的恼怒:你为啥不能安静地等死呢。 |
|
德国人示范了一个高效会议的流程应该是什么样的。非常精确高效的协调不同部门利益,并最后落实了一个执行难度非常高的目标。但是,它也警醒了我们,如果你的目标或愿景是错的,效率的提升只能带来更大的错误甚至罪恶。但是,我们已经一再证明,人类是无法记住历史的。还会继续发生类似的悲剧和恶,并且用更高更冷漠的效率。因为永远只能是少数人会问出那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也只有更少的人,会独立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然后是非常稀少的人,敢于有勇气去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 |
|
3.5;浓缩了“最终解决方案”落实的过程——且仅是复现会议记录就足够让人血冷;在一个言之凿凿冠以力求人民安全健康、自封担当历史重任、坚持程序秩序感的满口高级文明大词的系统中,一个致力于抹去千万人口的冷酷计划是如何被精准而恶毒地勾勒、成形,这个充斥着激昂口号与扭曲行动的官僚系统输出的正是无数个艾希曼般的螺丝钉。内部利益的争夺与博弈,侧写巨兽机器的吞吐/运作功能,一个个细节问题的纠缠,一个个方案的抛出,见证道德的完全丧失——最终落脚到关心杀戮者的心理健康,恳切的担心如此“真诚”,其反讽力足够悚然。
历史终将证明,一切清()都是违背事物基本发展规律的,都是反人类的。 |
|
幽静的别墅,冬日的松林。一群人安静地开会,三文鱼、咖啡和白兰地,微笑着致意,平等地商讨,像在讨论物流,在谈论货物,千万人的处死方案就这样被决定了。他们在讨论成本、管控和运力,在讨论子弹和毒气,场面越体面,一切就越残忍。很多时候,人们的命运就是这样被决定的,自己在挣扎求生,在幻想希望,而远处和高处有一群人喝着酒抽着雪茄,投出了生或死的票,又抽出了如何置于死地的签。一部静得出奇的、没有情节却又云波诡谲的电影。 |
|
人类史上最大的清零计划。谈笑间,600万犹太人灰飞烟灭。用“平庸之恶”形容这帮狡狯的人精并不完全恰切,他们老谋深算、智勇双全、思虑周密、布署井井有条,具超强组织力与执行力,有健旺的脑力活动迹象,满口“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舍我其谁”的大义凛然,甚至以“正派”自居,其中不乏知识分子、法学家、信奉基督的牧师之子。在伟大愿景、民族使命、元首意志、万物秩序、未来大计、净化环境、为民除害、匹夫有责、清理病菌、为生了坏疽的病人截肢…等宏大口号与修辞下,便可以微笑、高效地将一车皮一车皮的大活人送进毒气室,按下执行键,心中毫无波澜,甚至还有点使命必达的成就感。片尾字幕时没有配乐的一片静默,大概是上帝也失语了。 |
|
平静,平静到极致。
寒冷,寒冷到骨髓。
开场我就猜测在这过程中一定有一个角色-且很可能是那个女性记录员会崩溃,会哭泣,用以表达纳粹忠还是有人良知未泯。然而直到结束,所有人都是轻松愉快。德国人没有给自己留一点颜面。 |
|
变态版《十二怒汉》。吊诡之处就在于,同样的内容一字不改交给里芬施塔尔去拍,肯定又是一副纳粹主旋律的模样,那些令人动摇的地方(比如精彩的强制绝育一段)也会让人更加动摇;而如果不再是杀人,而是程度稍微减轻,那估计放到现在也没几个人能扛得住。人是否真的能避免历史重演,对此我持高度怀疑态度。 |
|
原评被删。补:人只是一个数字,你如何死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该如何不浪费时间、空间,运力、财力、有秩序、合法地死去。一旦将人非人化,任何杀戮都变得合情合理。 |
|
可怕的人类。 |
|
很熟悉的感觉,彼时彼刻,此时此刻 |
|
“历史选择了我们这一代” 对这种绝对信念感天然有一种恐惧,无论当下看着是好是坏 |
|
拍得好不好可以另论。重点是每更新一部这类型电影我都忍不住问:为什么我们没有? |
|
一堂历史课。在恶魔眼中,生命只不过是一页页PPT中的kpi而已 |
|
15名纳粹高官加1名女秘书,把如何高效清除犹太人当做一道数学题,最终给出了技术上的完美答案。会议和电影在时长上是同步的,几乎可以算是纪录片。康德式的理性主义与疯狂的反人类行为合二为一,起到了毛骨悚然的效果;但让人担忧的是潜伏在影像下、“杀人也能如仪器般精密”的种族优越论幽灵。屠杀是极恶,在我看来它没有任何正向价值,犹太人大屠杀绝不比南京大屠杀“高级”。 |
|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点:1德国人给我们示范了一场「理性」「高效」的会议,责任归属,流程管理,穷尽拆分,评估标准,创新发散,危机预警,灾备方案。「严谨」,还是严谨,引发极度舒适。2谈论种族清洗,听起来就像布置明天门前三包扫落叶一样「优雅」和「恐怖」,看得我直哆嗦。3对混血犹太人用「强制绝育」代替杀戮,这种「创意」实在是太「仁慈」了。4有一说一,纳粹高级官员的军官服,审美是真好。 |
|
不动声色的恐怖,尤其是想到这部电影放在当下仍然如此生动时。此时此刻恐怕都仍然正有这样的会议在开着,这样的决策在执行着,这样的列车在运行。当理智和技术被用于毁灭一类人,另一类人也是发得出 elegant 这样的赞叹的。那另一类人就在你我之间。 |
|
犹太财团的历史造假片,万湖会议记录这是商议将德国人聚集区的犹太人转移到东部做工而避免在核心区搞破坏。 |
|
让我们知道如何高效率召开会议,电影基调可以说全程高冷,不啰嗦一个字,包括影片最后,连个bgm都没有,那为什么会上8分,因为真实。 |
|
这会开得真的是解决问题,既优雅又高效。仿佛在讨论一个工作流程! |
|
结合过去几年所见所闻,别有一番风味 |
|
一个注定要灭亡的政治体制,必然会本能地做出许多事情来加速这一灭亡, |
|
只要不考虑议题是种族清洗,各部门官僚效率,能力都相当不错,甚至充满人性关怀。为了安抚犹太人,采取长链条复杂手续,使其从按部就班细碎规则中感到安心,直到最后环节都顺从。为了德国士兵的精神健康,将枪决换成毒气,比较不同毒气的效率,设计能让执行人远程操作的流程。只要离得够远,每个环节上的人都不会感到良心谴责。民族国家的大义理论说明大家都是在做正确的事,为了后代和民族负重前行。是犹太人挑起战争,是外国不同意接受"疏散",是经济上吃紧无法养"闲人",各种原因下被迫做出自卫反击最终方案。这套思想周到缜密,至今也正在发挥教科书作用。 |
|
1942年1月20日,希姆莱和海德里希组织发起万湖会议,15名纳粹和帝国高官参加,会议时长约两小时,电影时长1小时45分钟,除了会前人员陆续到齐、会中短暂茶歇和简餐,影片全程会议内容,个人觉得拍得并不好,非常挑战观众的耐受力和史实储备度。为了交代各种背景,一方面让与会者郑重其事地讨论各种早于万湖会议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对一些非常重要复杂的史实一语代过。万湖会议实际上也并不是决定欧洲犹太人命运的会议,早在一年半以前,戈林便已授权海德里希处置德国势力范围内的犹太人,已有将近100万犹太人遇害。万湖会议最重要“作用”是协调了纳粹的种族灭绝行动,把所有部门和人都拉了进来,并进行了技术分工,使之彻底成为了阿伦特所说的“行政性屠杀”。但如果认为万湖会议确定了“最终解决方案”,那就是一个相当大的误解了。 |
|
严谨又优雅地讨论着恐怖程序,1100万生命15人花两小时决定,跨部门区域合作的效率巅峰。杀小孩是帮助了反正都没了父母的他们,有混血血统的做绝育免伤家人感情,动态清零 |
|
2001年的《阴谋》刻意营造了一种“舞台剧”的氛围,本作则试图从历史角度尽可能做了“场景复原”。两部都推荐一看。不仅是关于“犹太屠杀”,更揭了示一种作恶的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
|
仅就电影艺术而言只能三星,这个题材可以完成的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