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精彩了,当两人跑到边境附近的一处农场看到两位法国农民过着平凡的生活时,他问你们为什么不回去,农民说:在法国我一所所有,但在这儿,有生之年第一次我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想来这又是讽刺的。 |
|
让·雷诺阿晚年的作品,可以算作他最后一部电影。和他的代表作《大幻影》一样是关于出逃的影片,这次是法国人试图从集中营逃出,不过片中的出逃次数多,却没什么技术含量,后果也不严重,雷诺阿对于这个战俘和纳粹的题材有着浓墨重彩的幽默。主演让-皮埃尔·卡塞尔原来是文森特·卡索的父亲啊。 |
|
晚年雷诺阿依旧习惯于黑白电影,没有了拿手的色彩,整部影片也失去应有的光彩。 |
|
一部优雅自信的电影,几个越狱的小伙伴都个性鲜明,幽默固执。 |
|
三星半。renoir的最后一部电影。老人家有点心不在焉 |
|
从《大幻影》到《逃兵》,一个轮回。 |
|
3.5//在同一作者的维度来看 从《大幻影》到《逃兵》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雷诺阿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怀疑 他的解决办法既消极又积极 看起来二战对欧洲人的精神冲击大概不亚于一片橙海//只是哪里不是牢笼 不过是才出狼窝又入虎穴 |
|
有一个有趣的情节:两个法国逃兵在火车上躲避德军的身份检查时,看到某个男人藏在厕所里只是浪笑两声把张女人身份证从门缝里塞出来也可以蒙混过关,于是其中一人就打算冒充德兵敲另一个厕所的门,意图骗的一张身份证,然后门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德军高级军官..... |
|
雷诺阿遗作,仍是其拿手的黑白镜头下的自然主义,刻意去淡化逃亡过程中的惊险和集中营的惨烈场景,来自上流社会的下士男主数度逃亡有先后被抓回的场景受美国脱线喜剧影响浓厚,奶农、服务员、知识分子、工人,德国牙科助理分别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他最后已然无法得到同侪们的呼应,他们不明白战俘营中的条件优渥安稳为何仍要冒生命危险去逃亡。直到最后一次逃亡,二人来到了法国边境处遇到一对农民夫妇方才揭示本片的主旨:二人是自法国而来,无论德法两国开战胜者为谁,大部分人仍不过是被驱使被波及的低下层。小生产者们是随波逐流愿意安定于战俘营的;知识分子面对战争则是速胜速败论的主要簇拥者,胜则慷慨激扬,败则意志消沉;只有未经彻底转换身份的贵族资产阶级才会真的对自由胜利等抽象概念视为与身并存之荣誉,自由也只是不同人的自由 |
|
让雷诺阿似乎感觉到了自己关于电影的拍摄实践来到末期,有意无意之间重复了自己步入辉煌的题材。一战参战回来,拍的是英气略多的战俘抗争戏,二战出走家国多年,拍的是战场之外的平民世界,于是从视角到内容,从金句到情节都更靠近一位世界公民的维度,反战的力道极限的缩小,像一位年迈的拳击手,宽厚且务虚的看待拳击场上的搏斗。这次逃兵成功走出的镜头,更像是跟自己和观众告别,被追击的背影也跟推崇自己的新浪潮弄潮儿们形成了呼应。二位主演一位是文森特卡索亲爹,一位是苏菲玛索银幕之父…… |
|
“我要独自离开,这是我的个性决定的。”本片让我想起了电影《巴比龙》,不愿被奴役的个性。 |
|
好在平易而不煽情 |
|
2023第一部,愿我们都不做奴隶,逃出生天。
名为逃兵,读作逃/兵,二十五年前的《大幻影》是一战,二十五年后的《逃兵》是二战,有战争就有战俘,有监禁就需自由。 |
|
雷诺阿的电影让我的血液也跳动起来 |
|
晚年的雷诺阿似乎在逐渐淡化三十年代形成的个人风格,当然有些东西还在 |
|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05】被新片质量伤害到了,连忙约个老片来看看。电影有种很典的法国味:在逆境下也要保持风度和幽默(虽然没有太多让我发笑的地方),女性角色依旧是脸谱化的花瓶崇拜者。几次逃跑的冒险经历穿起了电影,贡献了笑点和惊险;这样的情节倒是和后面看的《无熊》成了一种对照。 |
|
让·雷诺阿的最后一部电影。
一战后的《大幻影》,二战后的《逃兵》,对于战争的态度,欧洲不再是那个欧洲,雷诺阿也不再是那个雷诺阿。 |
|
精致優雅有趣.... |
|
削弱了战争的残酷性,甚至都看不见什么残酷了,幽默是幽默,有趣是有趣,但是……战争被拍得像过家家。 |
|
3.5 |
|
逃得出兵营 却逃不出战争的阴影 |
|
雷诺阿晚年不说教了,内核就很自然地融入电影语言中,人没有反抗禁锢的心还算得上是人吗?另外雷诺阿难道没有默默进行一些同性的隐喻? |
|
“并不是在铁丝网外才能找到自由,在巴黎,我不过是个奴隶,比我在这里更像是个奴隶,是我习惯的奴隶,我思想的奴隶,是一个只知道遵守这个世界愚蠢规则的奴隶。我给自己搭了座地牢,上面是各种各样的人进行着徒劳无益的战争,现在我跟他们不一样了,我获胜了”。雷诺阿的最后一部电影,令人诧异的是,这竟然是一部黑白电影,真是浪费了这位色彩大师的天分。剧情建议对照着《大幻影》来看,同样是被俘虏的士兵,故事同样发生在战俘营,只不过时间背景从一战变成了二战。看似逃出生天,实则也许是走出了一个牢笼,钻进了另一个牢笼。正如结尾边境上法国农民的感慨,哪里能让百姓吃饱饭,拥有自己的财产,哪里才是百姓的归宿,至于政权或国家,重要吗?或许没那么重要 |
|
拍过大幻影的雷诺阿再拍的第二部越狱电影。不明白法国大导战后为什么如此喜欢越狱题材? 满足观众奔向自由的渴望?
大幻影和逃兵比较看,一战的贵族气质荡然无存。但是比起后来拍的辛德勒的名单比起来,德国兵像菩萨一般,居然安排法军俘虏看牙。1962年拍的二战片居然没有丑化德国鬼子,说明了什么? 有可能,现在的二战电影成了样板戏。
比起雷诺阿的其他经典,这部被埋没不是没有原因。 |
|
时代变了,大幻影中“战俘营就是要用来逃脱”的豪情已经需要“我爱的是一个不愿被奴役的人”来重新点燃,片尾的跨国夫妻倒是同前作“边境是人类的发明”异曲同工;忽然觉得雷诺阿跟大仲马挺像的,不过更宽容,而且他的电影中累加的力量就连长篇小说都很难做到 |
|
影片整体幽默风趣,淡化了德军和集中营的残酷。男主数度逃跑,只为了保持骨子里的自由意志。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服务生等各种出身不同的囚犯在逃跑事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个性鲜明,抖包袱的部分很有喜感。二战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法、德国家之间的敌对关系,还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歧立场矛盾,都一概被模糊,覆盖了一层蒙版。也许是刻意弱化“不想被奴役”的严肃主题,照着喜剧的套路一路拍过来,一乐即可。 |
|
#venezia79 |
|
让雷诺阿第一部 粗糙的晚期电影 不是特别好 但整体挺工整的 2.5分🧐 |
|
4.5 用幽默的方式诠释人自生来的欲望, 对自由渴望 |
|
雷诺阿考古2/3 |
|
“那么,当你回到熟悉的人身边,习惯了她的味道,你还会继续去打仗吗?”“嗯。。。巴黎很美。” |
|
镜头语言流畅 |
|
82/100 #FIFF22# 理想主义的破灭与自由的理念。当世界再次陷入战争,以幽默的方式将男人与男孩区分。 |
|
个人 浪漫 勇敢 乐观 没有国家宗教和民族 懦弱。讨厌战争因为让他们改变了生活习惯,涌起反抗的念头因为听到挚爱的德国护士说不喜欢被奴役的人。法兰西民族浪漫童话。晚年雷诺阿(诗意写实主义)代表作。 |
|
这么好的条件还想跑 |
|
战争离雷诺阿远了 |
|
没怎么看进去 |
|
22/5/27 |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007193/ |
|
开篇纪录片可看出法国的宽宏,通过普通士兵众生相讴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几个情节有待商榷且比较动人:巴罗什在战俘营有吃有喝,受到刺激后却大义赴死。德国姑娘唤醒下士的自由意识并助其逃跑。 |
|
向往自由! 我看男主就觉得眼熟 果然是文森特卡索的父亲 |
|
6.0 乐就完事了? |
|
最后的,最佳的摄影。 |
|
很独特的越狱题材电影,其中那段没有影像的越狱特别精彩。人生总有些人想打破那堵围墙,不断打破围墙的和安心居住墙里的,真能心如所愿吗?人生都是命,无论做什么,开心的享受过程就好。 |
|
1、还是喜剧片。法国俘虏整蛊德国兵,德国兵吐槽法国人。 |
|
笑笑而已-08/19/15 at MoMA |
|
有点儿意思,但是我全程都没有笑。在二战谈自由,也是够有创意了。 |
|
重看。 |
|
情节蛮有意思,镜头语言还不错 |
|
Cest chaud...mais cest b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