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片令我想到好些不搭界的東西:加繆的《局外人》、納博科夫的《絕望》、耶利内克的《貪婪》、特呂弗的《射殺鋼琴師》... |
|
「风景」片,或者也可以管它叫「语言滚一边去」片。电影里的人物看似正常,却无法用语言形成任何有效的沟通。男主角否认语言,否认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性。他为点球中的心理交换而焦虑,为所有试图交流的荒谬而焦虑,因为这些行为是导致风景偏音的罪魁。当真挚的交流降临时,他毫不犹豫地将之扼杀。 |
|
一个和社会格格不入的人,犯罪后反常的神游和无所事事… 没什么说得上的剧情却能牵着观众走,需要看下原著。文德斯早期竟有点像法斯宾德。当年用了许多导演喜欢的流行歌曲(猫王什么的),版权三年到期后导致片子一直不见天日,最近终于把歌全部重买了一遍… 够拍两部电影了,真是贵啊! |
|
从听任足球射进球门起,叙事就开始迷失:放弃清晰的牵引和中心化的尝试,没有具体化的事件和与之相配的动力因。文德斯做了一次“伪犯罪惊悚片”(mock-)的努力:犯罪行为并非是约瑟夫行为的驱动力,甚至前半犯罪的影响力越往后越被消解;或者说是“反犯罪惊悚片”(anti-):没有动机的杀人和不能算逃亡的“逃亡”,一种被解构的“惊悚片”样式。沟通媒介(报纸、电话、收音机、唱机等)被误用而无法达成交流,进而造成事物关系抑或是想象联系的失序(约瑟夫说只注意到第二件事物)。而失序和沟通之无法达成正是片名所说的“焦虑”。 |
|
在电影院睡觉是违法的。 |
|
维姆·文德斯长片处女作&成名作。1.改编自彼得·汉德克同名小说,亦是两人友谊在电影领域的首次结晶,汉德克对语言规训机制的探讨与文德斯对美国文化的狂热与幻灭水乳交融。2.沟通的不可能亦成为文德斯其后的母题之一,本片中人物的交谈互相不着边际,无法彼此连贯应和,永远疏离而冷漠空虚。3.主角的精神分裂状态契如文德斯及德国战后一代人对美国既痴迷又反对的矛盾心态。而影片对“物”本身的关注也与美国后工业社会的物化倾向相得益彰。4.小津安二郎(文德斯所言“唯一的大师”)对文德斯的直接影响:空荡空间镜头与对过程、无关物体的执著均见诸此片。5.本片还让文德斯得以组成自己的工作班底,在德国电影时期(1972-77)合作频繁,还有永远的男主角福格勒也已登场。6.别看其他球员,只盯着守门员即可;我只会注意到第二件事物。(7.5/10) |
|
影片依循感性主义流行的迷失叙事手法,是一部从未使事件具体化的惊悚片,它从未说明主角杀人的动机又逐渐削弱他逃亡的动机。文德斯热衷于描述物体的精髓,以及物体和角色不安关系,凸显了人物精神分裂困惑状态,也表示了文德斯对美国文化的抗衡。最累的一次字幕翻译,以后我要拍《易啸文害怕翻字幕》。 |
|
本来没抱期待却爱上了这Wenders第二部feature. Wenders说他最爱的场景是男主从维也纳离开到郊区的那段旅程戏,直接导致他后来的公路片风格,看的时候我有感受到这情感~开始感觉是Godard+Ozu(虽然此时他还没看过Ozu), 后来Wenders说整部电影都是向Hitchcock致敬,仔细想想竟然还真的是那么回事哈哈! |
|
维姆·文德斯1972年的作品。这是关于德国职业守门员布洛赫的故事。他被停赛了,所以某一天就走出赛场,在城市里懒散地游荡。读读报纸,看看电影,逛来逛去,后来随手杀了一个常去的电影院里的一个售票小姐。他去了乡间,拜访从前的女友,心烦意乱的守门员无事可做,只有等待警察来抓他。 |
|
文德斯第一部故事片。真心的,莫明其妙,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热评点赞数5的那条评论说错了,文德斯5月大师班特意说了,音乐还有7首没买来版权©️重新作曲了。这个守门员是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还是面对人生每一天的焦虑?以足球镜头始,也以足球终,不必像我们的电影结局必须“绳之以法”。今夜放映之后豆瓣分数居然涨了0.1到7.0分了。资料馆1号厅约3成满 |
|
6/10。萨特式的自由选择贯穿了男主角行为,布洛克作为守门员却连拦球的意识也没有,反而和裁判争执被踢出局,他杀人和躲避的动机从未具体化,离开作案现场却遗落美国硬币,村里的报纸刊登了通缉他的照片,却照样无所事事地游荡,电话、电视机和本应询问案情的警察都丧失了沟通的功能,这隐喻了外界交流的封闭是布洛尔行为散漫的原因,甚至他看到河上漂浮的哑巴男孩死尸时,视野被一颗苹果吸引过去,尽管和酒馆的服务员谈到了失踪男孩,也不打算向外界透露他的发现。内心的疏离使人无法突破存在主义的荒谬困境,因为守门员专注于判断球员到底会把球踢到球门的哪个位置,可能性太多而由焦虑引发行动力的丧失,比如他说被车差点撞到,原因是他只看到第二辆车,没发现第一辆,而外界对个体的孤立(遭人殴打时警察毫无反应),再加深了个体对外在事物的疏远。 |
|
@2024奥地利电影周。
文德斯早期对希区柯克的致敬之作,虽然电影里说在影院睡觉是违法的,估计会看困很多观众。
镜头从高空降下又回到高空,守门员被停赛之后夜以继日地晃荡,莫名其妙地杀人,从城市逃到小镇,就像反复出现的配乐动机,在行进的同时进进退退,全程充斥着自顾自的古怪对话,凝滞疏离的氛围和突然的暴力。和昨天看的沉默一样的时代背景,一样的暴力是被默许的,也是广泛存在的。
消费主义的悄然入侵抓住了主人公也抓住了文德斯,因为片中用的诸多金曲版权费太贵,部分曲目更换重录后才得以上映。 |
|
发现了文德斯本人的希区柯克式出镜 |
|
彼得·汉德克原作里有一些关于语言的讨论,电影全都略去了,剩下的故事其实有些无聊。不过文德斯丰富而冷峻的镜头语言保证了可看性……我看的这个版本,字幕里居然还带有译者的导评。比如,女服务员说:“她耳朵不好使,可是还是想让电视开着。”下面出来一行导评:“误用沟通媒体的母体在文德斯的电影中再次出现。”想起有回我在北京的“百老汇”看电影,旁边坐了一对恋人,男生全程都在向女生耳语:“注意了,这里是平行蒙太奇。”“快看这个主观镜头。”“这里是在向《教父》致敬。” |
|
守門員殺人是被博弈逼的嗎 |
|
小说关于语言的无能,电影却关于缺席,缺席的悬念,缺席的动机。这是完全不同的理解方式,就像对同一模板的两个上色版本。Arthur Brauss太冷了,每个焦躁不安的细微举动都充满威胁性,总在想如果是Rudiger来演会怎样。(想起来文德斯说“Rudiger,你在我的电影里第一次出现竟然是扮演乡村白痴,你会原谅我吗?”www) |
|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wenders长篇处女作,守门员兼女性杀手的心路旅程,在这部彩色片中,这位年轻人的才气与短板都一览无余,彼得·汉德克的文本本身是过硬的,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不就是犯了罪亡命天涯时的心情写照吗?这种文本的互文实在天才,而且片中透露出虚浮不安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罪案背后的“存在主义”黑洞,都有些加缪《局外人》的赶脚。只是毕竟影像无法概述文字的所有意义,尤其对于wenders那样一位电影新秀。 |
|
文德斯说他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是个idiot,当时他只觉得电影是一个depict surface的艺术,等到《柏林苍穹下》时他发现电影是可以look beyond the surface,展现不可见之事 |
|
两难,沟通之不能,分裂,意识的乱窜。拍摄时点唱机里放的音乐在版权到期后导致影片30年无法放映,因为买版权的费用太贵几乎相当于电影制作费用,最终是买了一部分又替换了一部分才修复完成——戏外就这样与戏里要表达的主题达成了完美的统一。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5009184 |
|
感性主义美学观 |
|
【维姆•文德斯回顾展】6.5/10,完全没有理解文德斯的第一部故事片,这里的孤独感实在是过于病态了。 |
|
除了你在银幕上所看见的,并无其他弦外之音。——文德斯 |
|
窗外电车飞机死胡同,给被害者寄一张她在收集的前男友明信片,将房间内一切规律摆设弄乱,看完造假币的电影后留下硬币做线索,与警察雨中夜路相合伞下聊眼珠构造和行为判断……人生如守门员判断点球扑左亦或扑右,进球与否比赛终将结束。又一个后《罪与罚》时代的存在主义《局外人》 |
|
最近的影展,稀里糊涂地选了这个,因为“我竟然会真的以为这是一部讲守门员比赛的心态的体育电影”……观影过程中最搞笑的是,电影里刚说了“在电影院睡觉是违法的”,过了一会儿隔壁就响起了呼噜声~~这种体验也是很稀有了吧~~因为抱有错误的期待,前面看的很煎熬,但是后面反应过来之后也就接受了这种蔓延出屏幕的焦虑感和无所事事的游荡,回家的路上才后知后觉地咂摸出味道:被罚下场的人生,无处安放的人生,守门员在面对罚点球时候的焦虑……突然想到了之前看到一句话,人生要先上场~是吧,先上场再说,不上场永远没有机会~ |
|
文德斯桑,你在寻找什么? |
|
最看不进去的一部 |
|
第八部文德斯。十分拒绝给这样一个故事调这么鲜艳的颜色……青得令人发指,cyan过敏人表示NO|看前对原著小说的印象是1)不适合影视改编2)要改编电影该找哈内克。看完只能说对小说无感对电影也无感。文德斯还真给把杀人游荡的男人的故事拍成“公路片”了,怪。当然可能因为是长片首作,表达上还是生涩的(《美国朋友》里时不时透出的孤寂感都比这部多多了,而这部需要的孤寂感又比《美》强多了……总而言之,文德斯太温柔了|提到了68年Widmark那部《铁血双探》 |
|
乜鬼存在主义我是不行🙅。Theme旋律有希胖感觉?Random对话random打架random杀人,看得头痛。由于用的音乐版权费太贵(加起来可以再拍一部片),于是三十年未上映。后来再找乐队重新演奏。@大光明 |
|
其实连三颗星也不想打,我是挺替花在影院的时间不值得,于是难得还在黑场时候离开,我是觉得若结束还有掌声响起,自己会惭愧到不知所措的 |
|
这片非常的晦涩难懂,即使配上导演评论版也只是稍微强点。太多的暗喻穿插其中。看过一遍就够了,不值得再看。 |
|
有点像《错误的举动》,但那片说理更清晰也更好看。文德斯和汉德克组合很会写懦弱空心男,排遣焦虑的方式逐步升级,杀人仅为中级,跟警察共伞听他讲类似足球走位的抓捕走位,是用极度恐惧排遣焦虑,最后得看别人抓到球才解脱。汉德克的原小说好难看,女人都是“那个女人”“女服务员”,约等于“那妇人”。极度焦虑的弱鸡男人面对诱惑他的尤物,先上后杀,所以女人一条命不抵守门员漏扑的一个球。没被他编的烂段子忽悠的俩女人有福了,变态杀人,无需理由。看德国导演越来越鸡肋感了。 |
|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守门员面对被警方通缉时的焦虑。无缘无故地突然杀人,电唱盘再度流淌出Wim Wenders钟爱的摇滚乐。[三星半][7.31看的] |
|
点球心理战。守门员属于被动方,要根据持球球员的反应做出决定。两次判断失误,一次被罚出场,一次导致命案。奇奇怪怪的电影,怪好看的。 |
|
#重看#3.5;已初具文德斯惯有的公路漫游范式,兼有局外人式的冷峻疏离气质,一个从球场退却的守门员之前史被隐匿,而其焦虑情绪则全程流淌——偏偏镜头语言是克制远观的,甚至情节也不与具实事件绑定,唯有碎片信息的一角被露出,折射出一个人茫然行走的混沌状态。
被报纸、收音机、电话、电视、点唱机、美元等现代媒介包裹的物质环境(而游荡的物理环境却具有田园式的恬静),沟通却几乎等于无,且每次交谈都陷于鸡同鸭讲,每个谈话者也不觉障碍而自溺于沉思,美式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文德斯的标记之一),大众主流的意识在一种麻木而清醒的矛盾中形成沉默的暴力。 |
|
我以为这部有三小时那么长呢,结果才101分钟。主角做人可真是一言难尽,让人觉得这“三小时”更磨人了。就,画面挺好看的,构图色彩美丽。 |
|
#维姆文德斯电影回顾展# 7分,整个电影的故事很平淡,一个人的世界过着百无聊赖的生活,对职业生涯和生活的焦虑幻化为沉默的孤独与毫无波澜的暴力,这种生活状态其实很危险。 |
|
#西德青年电影# 与其说是文德斯式的“公路片”,不如说是新浪潮风格的游荡视角,演员的出演也近似一种无调性的表演,摄影机捕捉着作为出演者的身体与本体的身体间细微的差距,尽力使身体脱离精神的统摄范畴,“它”(Es)与一枚硬币,一盏台灯或者一台弹珠机不再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这种无调性的表演风格仅仅服从于一个简单理念的体现,高度视觉化原著小说中一些反视觉性的“描述”,文德斯试图调解二者的冲突,当然,若以改编的陈规来讲不可否认文德斯的成功,但是影像与文字间的断裂处并非导演意志一朝一夕的弥合可以掩埋的,那个驱动着主角“做”与“不做”的大他者也甚难与外界的异化、交流的不可能有所联系。
2023.1.12 |
|
应该是看过到场人数最少的一次资料馆放映了……原著不好改编,因为涉及到语言学层面上能指和所指的游戏,拍成电影只能选择表现情节上的错位和悬置,最后一幕来了个高中生作文式的点题蛮可爱的。以居中构图的固定镜头为主,营造出一种舞台式的间离效果,可以看出早期文德斯风格受摄影的影响更大一些。几处剪辑有跳切有错位,似乎有从电影语言上表现原著中错位感的意思,但看不出充分的自觉。倒是文德斯风格已经挺明显了,埋了一些梗会在《德州巴黎》里被cue到。 |
|
2022文德斯展@IGC PALACE 只能说构思还可以,整体来看太散太乱了。 |
|
文德斯的故事总少不了一段抓耳的旋律 除了所见之物外没有其他神秘元素的呈现 反倒更让人想深挖其中可能潜藏的深意;4K修复 |
|
75/100 颇被低估的处女作,结尾似乎解构式地阐述了文德斯此时的电影理念:“观众亦可以将视线多放在守门员身上,而不是球与前锋”。故事性、事件的具体细节是相对不重要的,电影的视线更多在于annoying的人、焦躁消极甚至精神分裂般的心理状态、男人与他周围女性们的消极关系、各个场所的物体(尤其是点唱机等自动机器)、死寂沉闷、疏远冷漠不会互相沟通的小镇群像...虽然有轻微的小津影响痕迹(如对待物件、空间和日常的态度),但文德斯最想实验的也许是实现一种另类的希区柯克电影质感(甚至有一场对《西北偏北》的直接致敬),体现在对不可知事物的控制,尤其体现在后半段的摄影(幽闭式的美学、主客观视点的转换)、剪辑(后面的剪辑节奏几乎给人跳切的感觉)和使用不和谐的配乐的方式上。@武汉百方汇 |
|
【奥地利电影周】【大光明电影院】对轮回的执着与叙事,由何处起笔就从何处落下。表现手段繁多,不断变化的视角,黏连在一起的碎片,掩饰着背后的单薄。 |
|
被名字吸引 中段公路电影的感觉还挺舒适 |
|
表面是人性异化 丧失自信的人性萎缩,背后尽是社会分工 文化入侵 消费主义的导演不快 |
|
再一次证明维姆是一个让我很纠结的导演。他的电影永远前半段比后半段精彩 |
|
他看似空虚无聊,冷漠麻木,对周遭一切只是冷眼旁观,而似乎偶然的人、事、物在他的旁观中染上恶意、不安与神秘(超客观中蕴藏的超主观状态)。微小的(倒啤酒)、略大的(打架)、更大的(聋哑儿童的死亡)突然爆发的日常暴力。美国的影响在二战后德国无处不在,音乐,硬币(或说,金钱与流行文化)。 |
|
@奥地利影展 |
|
文德斯的镜头技术有很浓的美国味如环绕、摇臂等 但同时在运动和剪辑上又很不一样 大量的平行推轨风格突出。门将面对点球的焦虑似乎被归结为一个二选一之后的凝固时间
而打破凝固的结果有会引发新的选择 门将失误丢球之后的迷茫和《局外人》一样究竟是所谓存在主义式的空虚还是一种被情绪惯性推动而做出的选择(杀人)的辩诘?你会发现这种所谓的存在主义解释总是把受害人的主体抹去但往往充分展开加害者的主体视野将犯罪有理化为一种不受个人控制的情境产物。其实正从咖啡里还没化掉的方糖到镇子上业余球赛门将扑住点球所发生的情绪变化那样,这里没有任何客观性的情境要求 而只有男主主观的情绪投射。就好像亚特兰大杀害8人的白人凶手一样 ”他只是那天心情不好“ |
|
从一场足球赛到另一场足球赛。 |
|
所谓“焦虑”,大概源于话语的词不达意,只能通过身体来反应内心,并期待被看到。每一次沟通,都像罚一次点球,吸引注意,互相猜测,最终成为一场漫无止境的博弈。#文德斯影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