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小时全英文对白无字幕,听懂了十分之一。电影聚焦了参观者对画作的欣赏神态,帮盲人摸画,讲解员向大家叙述介绍的过程,美术馆高层对经营问题的探讨,还展示了画作的修复……其中对于一些名作品的讲解尤为趣味横生,深刻独特。其实作画就是对慢慢流逝的时间的展现呵![4.4看的] |
|
了解到很多油畫修復的內幕,受益匪淺。大段的講解非常多,也是體驗性的。但沉默凝視的片段略嫌不夠,可能也因為所展現的大部分都是敘事性的、宗教主題的作品。 |
|
NYFF 52 #5 如果说Oppenheimer是在纪录片语境下制造戏剧化的大师,那Wiseman则是截然相反,专注做“墙上的苍蝇”到84岁,实在老当益壮。3hr全景式呈现NG:刷墙布光,预算教育,策展修复,当然最重要的是看着你的画,和看着画的你。对艺术永葆热忱者不会腻歪的絮叨,也是一场朴实的致敬。 |
|
补标。怀斯曼依然弱化主观导向性,坚持以画面和剪辑中的内在逻辑带动叙事,多主题渐次展开相互交织,对观影者的专注度要求非常高,而他的片趣味正在于此,意义皆在空隙之中。 |
|
感觉视角还可以再多一点,比如关于美术馆本身,关于看与被看问题的再挖掘。目前这个感觉大半部是知识性内容,但知识又很大众化(至少于我而言除了修复的知识外基本都在意料之中)。但终究还是不错的,仍旧比大路货质感的纪录片强很多,隐性叙事结构也做起来了,是我看过的美术馆纪录片中最好的。 |
|
2014/12/25 看Wiseman纯为装逼,因为每回必睡着。这部似乎比At Berkeley好一点,还是因为比它短? |
|
随着时代的推进 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藏品收集之地 它们渐渐成为各个城市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时而拍画时而观察游客 讲座画室会议穿插交错 就像是展现出当代博物馆的不同身份 【纪录本身 便大于题材 |
|
归到去年的吧,看得迟了点,算是整年不太丰富的纪录片中,相当有趣的一部!不仅第一次了解到油画修复的各种细节,还旁听了给盲人的绘画介绍课,很动人。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看展品的眼神都闪着光。有时候真的很难向人解释为什么自己那么喜欢去博物馆,只要有空就去,这部电影说是答案,也不尽然 |
|
嚮往做conservation restoration的職業 #求職廣告看到請豆郵我可厲害了 |
|
我的2011。我的冬天的国美。
复原画的部分很有趣。喜欢看开会。 |
|
英国国家美术馆云看展,还有专业导赏解说,从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经历、到修复技术、作画材料、甚至画框选择都有详细展开。
而欣赏作品时,重点一半来自作品本身,另一半则来自作品与看展人的生活链接,因此我们可见每个讲解员对作品的理解中都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的观点。
扣回一个观点:只有置身其中,打破美术馆的严谨性,才能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发现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受益匪浅! |
|
怀斯曼以不介入的方式(无旁白、无采访、无配乐)纪录了一间博物馆的方方面面:日常展出、各色观众的凝视、面向不同群体的讲解员、讲座、与同行交流的馆方专家、向艺术生授课的专家、特展的策展与运营、专家接受媒体采访、媒体制作艺术纪录片、开幕嘉宾社交专场、布展调试的细节、艺术品的修复与研究工作、画框的制作、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收支预算的讨论、观众的绘画课、展厅中的钢琴表演、特展上的现代芭蕾演出、与特展配合的诗朗诵。其中作为主线、也是篇幅最大的部分,是先后完整纪录了十来位讲解员对十来件作品的讲解。我想导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向观众宣传博物馆的精品或介绍如何欣赏一幅画,而是服务于他所要展现的方方面面。比如,不同讲解员面对的观众群体不同,讲的侧重点也不同,还与画框制作、布展打光等方面形成呼应。只可惜印象派篇幅太少。 |
|
又一部集大成作,多种主题的重奏,令人赞叹的剪辑功力。对博物馆运营感兴趣,特别是对绘画修复理念感兴趣的话更会看得津津有味。音乐场面再度成为升华之笔。 |
|
一部对艺术史专业内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分分钟高潮的电影。但这种博物馆系列的电影,本来局限性就很大。就像不懂古董的人,肯定不懂玩古玩的乐趣般。熟悉每个大师,每件镜头闪过去的作品,然后大脑无意识的弹出作家名字的感觉。哈哈哈,懂得人才会懂那种感受。 |
|
#7000. 后半段有点作,前面一些有趣和温暖的解读,还有修复的工匠,都喜欢。 |
|
见回复 |
|
一窥艺管文博专业日常,运营、修复、布展、讲解……国内馆最大的差距不在藏品,而在对待公众的态度上 |
|
真好真美真舒服 virgin on the rocks现在已经搬到louvre了 去的时候围观根本看不到整幅 在片子里又听了一遍讲解 serendipity/去博物馆 当博物馆迷 参加博物馆的活动 被画环绕 谈论画 一种privilege(褒义 |
|
must see 从纪录片的层面超过近期看过的所有艺术人文科普,这可是怀斯曼。制作之外,馆内的多段讲解部分,包括祭坛画的表象性、情境和布光(参孙和达利拉)、意图和表达之间的沟壑和弥合的努力…非常动人、具有启示性———以及点名修复部的Larry! too hot!!⁄(⁄ ⁄ ⁄ω⁄ ⁄ ⁄)⁄ |
|
宗教画最早都是安置在昏暗宏大的教堂中,蜡烛点点的氤氲下,画像上的圣人好像在走动交谈,给信徒以希望救赎;背景中熟视无睹的路人更体现出前景主角的悲剧性;用红外线可以照出被表层画作覆盖的第二层画;修复画作无论如何不能完美还原原作,却能加强现在的受众对画的理解;画是以光速给你讲一个故事。 |
|
看到第二部便了解了Wiseman的纪录片性格——永远给最少的导引和最原始的材料,同时对观众的要求就自然高了起来。观影过程真实感到在被这些久远画作跨越浩瀚时空回以凝视。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对他们所探讨的话题实在不能再熟悉,无论marketing还是budgeting完全是课堂讨论的现实版。 |
|
#HKIFF# 维米尔开头 伦勃朗收尾 |
|
还真需要这样的纪录片,多视角展现美术馆。其中一个男性讲解非常有趣,对艺术的解读确实是因人而异的。因为这些经典作品年代久远,所以后人的研究角度可以非常多,从作画顺序,画作的构图,揣摩作者的创作心态等等,当有更新技术的时候,比如给名画拍个X光,就给一些好奇的人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
|
对于曾经流连于这座美术馆的人,我到底从中获得了什么? |
|
解说员面对大众的教育讲解和学究们佶屈聱牙的分享会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画作本身的意象已经人尽皆知的情况下,专家谈画更多着眼于考据学和最新的专业性研究(要是换到法国人那边肯定还得有一堆美学、哲学观念常挂嘴边)。这些既是深入理解画作的重要一环,同样也可能变成知识的诅咒。影片最后书袋学专家和谦虚的诗人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谈论提香,两者的言论都值得玩味。所有人都在拼命地通过各种手段与艺术建立联系,正是这种热烈的氛围让人看三个小时也不觉得厌烦 |
|
聚焦於展品的博物館紀錄片,囊括了解說、修復、畫作的時代背景與收藏等內容,讓盲人「看」畫、回拒馬拉松活動的段落非常有趣,但林林總總的細節逸散漫長的三小時中,讓人有見樹不見林之感。 |
|
堆砌将近十个gallery talk实在有点多,而且涉及其他部门太少了,三个小时太长。但就像片头他们自己说的一样,不管怎样National Gallery本身摆在那里所以拍出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感觉只是日常而没有拍出英国和National Gallery的特点挺可惜的。在房顶抗议Shell开采石油No Oil Painting的也太傻了吧。 |
|
三星半。拍得太散,缺乏叙事和人物。装裱、复原保养和展览时的用光是我感兴趣的内容,偏偏不展开来说。这种DV式的片子不是我的菜。 |
|
上海电影节2019 |
|
没打瞌睡的我对美术馆题材真是真爱了 以前以为自己听力不行 这次才发现腐国的艺术评论员讲话真是啰里八嗦抓不住重点 |
|
空間與時間、內在與外在、歷史與當下、藝術與現實、創作與賞析...各種連結、對話、感應以國家畫廊為名匯集在一起,熟悉西洋美術史應該會有更強烈的感動,就麻瓜如我多少也有"原來如此"的探密之感,電影做為媒界與凝視的工具在此充份展現了其價值與力量。對藝術的探究真是需要耐心與毅力,以及愛。 |
|
游刃有余的大师之作。讲修复的段落特别有意思,如表层画布之下的隐藏画作、颜料随着时间的变化、当代修复技术遵从的「可逆」原则,一堂生动的艺术课。不过怀斯曼似乎偏爱Old Masters,对印象派一笔带过。 |
|
大型博物馆艺术教育、运营探讨实录,一切胜在真心实意,几个解说片段也值回票价。遗憾是材料逻辑不强略显驳杂。 |
|
「教育意义」过于明显,内容不是不好,然很像机构自己出品的那种宣传片,总觉得应该拆成小段上传Youtube。 |
|
……那像我这种没见识的人只能发出“哇,开眼”、“原来是这样”的微弱声音,以及“这边来过、那个房间有印象”等等。ASMR 狂欢。下面那篇神权延续评论挺有启发的。 |
|
专业而富有激情的讲解对于看展来说增益明显 |
|
3.5 后面略重复拖沓了点 |
|
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的“真实电影”,省去常规叙事,一切反而显得自然,令人感觉真的在某个无事的午后走入了美术馆。观感是很舒服的,置身于美术馆这样的建筑本来就很惬意,足够宁静,足够缓慢,是隔离争执的好地方,在这样的空间游走,观看或静坐,听馆内工作人员讲解名画或细细聆听人们的脚步回响,是认真感受艺术也好,是消磨时间也罢,都那么怡然自得,恰到好处。 |
|
有趣 有效 但不是非常有趣 也不是完全有效 字幕翻译们可长点心吧 |
|
上次去英国因为某天实在无事可做就去了免费的国家美术馆,大概也是人生头一次主动走进美术馆,并且发现逛美术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所以对这里还是有点感情的。。看这个片就像参加了一个信息量很大的3小时全方位tour,这么想的话票价也不算特别贵了,但文盲画盲真的很难保持三个小时的注意力,最后一小时基本上已经不知道在讲什么了>< 对美术有概念的观众应该看起来会比较爽。。 |
|
关于油画修复和画作最初的环境的说法还是第一次知道,又长见识了 |
|
我的第一部Frederick Wiseman |
|
#SIFF22 |
|
不仅仅是展品…!~…
请博物馆、美术馆的各位都看看!… |
|
6.23 天山,讲解员对画作的讲解和解读是本片一大看点,也展示了美术馆工作人员日常不为人知的一面,但叙事结构有些散乱,不够完整,3.5 |
|
感觉重心有点滑了,与其说是在描述生活在美术馆,更像是在教你如何逛美术馆如何看画~嘛,不过倒是更不闷就是了。。。 |
|
A |
|
我真的是很爱NG |
|
对不起 睡着了... |
|
缺少一种旅程的感觉,在其“理性”的纪录表面,怀斯曼对博物馆的看法如何?理性的必要性在何处,这是否令我们更热爱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