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头离开,结尾回来。 |
|
依旧美妙! |
|
ANGELA SCHANELEC 的早期作品,奇异的叙事结构。上半段和《安娜的旅程》有异曲同工之妙,下半段回到Sophie的柏林生活,基本放弃了过多的背景介绍,进而导致了一些疑惑。结尾依旧缺少铺垫,或者说没有铺垫,在某个海滩结束。 |
|
依然画面美。 |
|
74/100 |
|
鲜明的学院风格,讲究布景和写意,背景音的极简、固定镜头和运镜的相对运动;在片后QA中导演Angela Schanelec对本片也提到了两个细节,重返马赛是她在电影拍摄前数年便设计的剧情结局,意为让独身的女人面对未知的世界;她作品中常有的片名以地名命名,从个人而言,马赛对她而言只是有一段在马赛的不愉快的短暂童年回忆 |
|
There is a lot we don't see. |
|
柏林学派早期作品。关于孤独、欲望、亲密感和交流(的困境)。每个场景几乎都有精密的构图和场面调度。叙事简约反而凸显了向内的情感和整体的气氛。 |
|
场景内部设计过于出色。 |
|
Schanelec电影通常难以完全复原人物关系与事件联系,大都明显地露着裂缝,本片最大的两处跳进便刚好发生在离开马赛与重回马赛之时。一个借由法语到德语的语言变化,完成时空的突换;一个从街道到警局,后置了强情节的激变。非常特别,我们不止会看到毫无目标的Sophie反复从画面中消失(于街道/人流/车流),甚至在中段接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她从电影中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朋友夫妇毫无关联的工作片段(Hanna排练的话剧是斯特林堡的《死亡之舞》)。于是,前段是我无法进入他人生活,后段是他人生活与我无关,太孤独了。尽管全片如此多的时间里,我们陪着Sophie在公寓、街道、商场、酒吧、咖啡厅、巴士、地铁上打发时间,用相机捕捉马赛景观,最终仍然却一无所获,甚至自身都在街头事件中被夺走了,多么挫败。 |
|
她的疏离不是因为怀旧,也不是因为失去或达不到理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而是积极地期望找到尚未找到的:一种新鲜的感情储备。而在马赛,另一种语言所代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使得反思旧我导致的焦躁不安迎来了疏解。看了几部柏林学派美学最合口味的一部,自然展现的情绪语言,精致构图打造的视觉纵深感,健康的、科学的、实证调查般的创作逻辑。 |
|
顺带着柏林学派研究过一阵 再回头补上这部感觉 夏娜莱克仿佛是少有将理论精准影像化的导演 间隔疏离和条框交错似乎并不矛盾 在她的影像里 空间一直是隐形的主角 |
|
我心遗留在马赛,独自走在夜晚的海边 |
|
依然是孤独疏离的主人公在陌生城市游荡,拍到这部的夏娜莱克风格已经非常成熟,场面构图及对空间的运用很精准 |
|
情绪的呈现如此到位,比她现在的僵尸电影好太多。 |
|
酒吧里的人问Sophie为何游荡,答“因为我有很多时间”。画面构图很精准,没有额外的灯光布景,有生活原生的形式感。前半段马赛的自在和后半段回到德国的不明所以大概就是导演对此二处的印象吧。2014年夏娜莱克说自己没看过《爱丽丝漫游城市》,也是很刚,不过这两部片子确实不同,《马赛》的漫游是没有动机的,就是“我有很多时间”而已。 |
|
还没看完一半,狂睡…… |
|
平庸的日常语言取代有意义的语言,创造出一个个非交流的空泡。那些孤独而沉默的间隙,不为推进情节或增进理解而产生,仅如一段段无词的旋律,从控制型社会被过度编码的语言中溢出。留意Sophie在马赛街道行走漫游的镜头会发现,最初摄影机以客观视角跟随移动,当Sophie走出画面,摄影机却停驻于主观注视的视角(一种自由间接感知的情境),画面中不再有人物,环境声涌入影像,迫使我们的主要感官由“看”转变为“听”。当语言和交流已被新自由主义的沟通要求所破坏(例如影片50分钟处证件照拍摄),倾听所有声音而非交流,便构成一种逃逸控制的力量。 |
|
想起一段关于patm的录像… |
|
Masterpiece! |
|
夏娜莱克第四部长片,二刷还是不喜欢但确实是对导演自己很重要的片子。前段的马赛城市漫游记标志着夏娜莱克电影时空观的新迭代:从单纯时间上的连续性到使用手持和更频繁的摇镜去维持单一场景内空间的连续性,到后段德国场景又回归到《漫漫吾日》式的去中心化复调群像和固定机位拍法。虽然这种前后对比显然是有意为之(还嵌套了一个不同拍法拍两遍的彩排戏),但还是破坏了电影叙事和整体结构的连贯性。另外虽然省叙技巧更纯熟了,也用戏剧化的处理方式努力藏起了片尾的抢劫戏,但这个设定还是太硬了和整部片子的气质格格不入,属于是太执着于这个灵感来源了。剧作上反复回到契柯夫的《海鸥》,并最终发展成她的下一部长片《午后》。 |
|
…… |
|
当对自己行动中非理性成分的承认远多于实际存在的非理性并对其赞赏的时候,这种承认就可以被称之为矫情。。。 |
|
前半段还蛮好看的,后面怎么看的有些糊涂。。。 |
|
大概最像安东尼奥尼的当代导演了 |
|
看不懂 |
|
观感和 阿克曼有相似之处,边缘阿克曼 |
|
从人物关系到画面背景,甚至故事主角,一切都是暧昧不明的,如此疏离而冷静 |
|
夏娜莱克的构图与调度重在一个场景里的光影复杂与灵动,每一个镜头都有细细碎碎的各种光,为每一个简单的场景增加了视野深度,让我移不开眼。结构上看似松散无逻辑,其实是很规整的女性成长轨迹:一个女人逃离平庸开始独自的旅途,新鲜陌生加一点点熟悉,挺无聊但感觉挺好的;回到自己的生活就是旁观身边朋友的琐碎日常,自己随时要被卷进去,大部分不快乐夹杂一点平实的安慰;然后这个女人想着,那我就还是推自己一把继续去追求一下看起来不错的悠闲美好生活,这个时候政治与社会重击咣当一下砸下来得措手不及让她一脸懵逼,那又能怎么办?继续踩着细碎的阳光走回住所,晚上到海边去散步。夏娜莱克的女性主义非常模糊个体与整体的界限,也非常low key. |
|
#DVD(7.5/10)看完两天了,仍然不知道如何评价。至少情绪是传达到了。 |
|
“我有很多时间。”无止境的边缘徘徊 |
|
昨晚看一半,還是忍不住text🤷🏻♂️那結果就是又流淚了。雷說很對,但我就是暫時無法和自己和解,總想討好別人來獲得什麼愛。出走是很難,我過去這麽做過,現在為何不能再繼續⋯ 希望這部影片給我的勇氣足夠支撐我到夏天,要去四處流浪、獨行、感受,我是做過的⋯ |
|
2020/11/5 |
|
3.5 关于城市地图的注解,关于情绪在散步,关于漫游,中间有一部分不那么“漫漫”足以瞥见夏娜莱克镜头下的人物是多么随意可以穿梭在任何场景里~ |
|
构图依旧好看。和前几部导演的电影一样,人物的关系有点难分清。构图还是很有意思,有点小心思。她的叙事现在看下来有种感觉,不是刻意的按照事情会发生什么有一个铺垫,而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固定机位里面发生的别的故事,那种不明确的未来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也不像侯麦那种有时间的日记那种。一场又一场戏联系在她的电影里面变得不重要。不是以一种上帝视角来拍、一个写完的故事拍。就像最后一次在德国的戏份,女主说要回马赛,一般人会想着她去找皮埃尔,可是到马赛后的第一场戏是令人摸不清头脑的警局问话,随着对话的深入渐渐明白发生了什么。各个固定镜头不是割裂,接近生活的碎片。 |
|
……………………… |
|
我有时间 我有最纯粹的目的 |
|
4.5看柏林学派就像是在很好的天气在很漂亮的建筑下面抽一颗烟,我还能抽好几颗。 |
|
如何用一个成语概括夏娜莱克对于《马赛》这座城市的喜爱?我觉得,可用「天圆地方」来形容这部隐含「天人合一」设计理念的影像建筑。西方女性视角与东方古典审美情趣于风景如画的法国南部自觉登上同一辆车。女主或独飞独奔独自闲游,或主动被动与人交流。注意看,激烈的冲突无不是在两性之间你来我往的动静互补中发生,因同性相斥而不和谐的《阿娜伊斯爱情》亦在与人分享,抑或被人拒绝的时刻自然化解。除了戏中戏部分,极富戏剧性的情节近乎全部被「驾驶自己的车」清楚自己要去哪不要去哪的作者绕过,她对于日常场景的观察、捕捉,以及暂时脱离现实语境的艺术化提炼,让影片前部分呈现出一种简约且流动的诗意。但,既然要做减法,为何还要像滨口那样,将一个「人造」舞台添加进来混淆视听?显然,这是因为德日两国沉重的历史包袱强迫着艺术家作出回应。 |
|
夏娜莱克想表现的城市与人,一种人的疏离感与孤独感,更喜欢前半段,Sophie离开家游走在马赛的街头,昏暗的灯光下漫步,在陌生的城市与人相识,从一种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并与这个环境的人与事物建立联系,在后面回家时遇到各种琐碎日常,审问时在法语德语间的切换更能表现出Sophie与柏林,与原来的生活似乎存在着一种割裂感。 |
|
夏娜莱克关于一座理想之城如何在幻想中垮塌的故事因为切面过于狭小而显得有些营养不足。孤独感是很难展现的,而在这里它失掉了一些在她别的作品里突出的宁静力量。不过她对电影的理解倒的确是走布列松一路的,在马赛和柏林直接突兀的转换、很多场景优雅的调度都令人想起他。 |
|
是我喜欢的装逼片🤭很主观也很断裂 |
|
3.5 |
|
为什么要看这么闷的剧情片。。。除了马赛人 魁北克人和科西嘉人的口音很好笑之外 真是没有什么亮点 |
|
感觉剧情简介把整个剧情概括了一遍。。。。。。 |
|
@ hfa |
|
最有余韵的夏娜莱克。本无需多问的,那些关于自身的目标与意义在一次次的被追问与被解读下瓦解,最后连自身的身份都消失,只留凝噎。关于他者的闯入,无论从大胆的剧作呈现(妈呀女主看一半突然消失去描写她周边的人),还是视听(景框与焦外分割)都执行到位。声音也立大功,交通载具的声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片段与片段之间的隐形界线,构造全片颇为跳跃的韵律(静动兼备),同时也是人物内心焦虑情绪的外化呈现。学习! |
|
7. |
|
生命状态中驳杂的事件碎片被剥离了叙事,成为在取消了时间感的无尽城市和漫长银幕空间中的漫游,仅能在交流语言的转换以及季节的交替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事件的延续性只在交谈的只言片语的隐秘的提示中获得。
住所的交换——一种逃逸,在陌生化的城市中用摄影机捕捉的似乎是自己所谓的生命的景观,可是在马赛“我无法进入他者的生活”,而在柏林,“他者的生活与我无关”,在逃逸与回归中寻找自我迷惘的疏解依旧一无所获,一种隐秘的关于焦躁无力的生活的真实感隐藏在精美的画面构图中。 |
|
最后一幕好得出乎意料。但整体拿来跟《安娜的旅程》相比就显得有些营养不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