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IFF#导演隐于无形,充分信任文学的力量,质朴无华又静水流深。通过三次出走串起男主的成长,也让这个故事不再局限在普通的爱情纠缠,而是成了一份对草原人民坚韧生长力的记录。索米娅最后的喊话让人感动,是因为超越了血脉关系的情感力量。同时,她与奶奶也完成了一种传统的继承——草原上的女性是从孕育和繁衍中获得强盛的生命力的。而男主,她们的子孙,是逃离者,也只是个见证者。 |
|
原本八年前就该和基友一起看的,没想到拖了这么久,更没想到除男女主角外演员基本是外蒙的,那么还能不能完全视作我国少数民族电影都是个问题了。原著的内容虽记不大清了,但索米娅和奶奶对强X、因X生子的不以为意,以及接受了现代教育的主角与这一野蛮文化产生的隔阂,似乎是被电影淡化了,只剩爱情悲剧。 |
|
必须看蒙语版!蒙古国的演员都好棒,腾格尔演青年太差,演自己嘛还算行,只是听惯了杭盖,再听腾格尔的做作唱腔,真就觉得没法听了。娜仁花真是精湛。大银幕看哭了两回这种事我会随便说吗? |
|
四星半,观影史的第一部草原之片,第一部腾格尔,配乐超级棒。腾格尔从没这么帅过(歌喉粗狂柔美)索米娅貌美(内外兼修、坚韧独立、温柔理智)一品好女人,最美的是奶奶(勤劳淳朴、真善博爱)至真至善的原住民,美丽教师、好丈夫,极其礼貌的待人接物。原始的大草原人与家畜之和睦,真实的情感世界, |
|
十几年前读小说读哭了。没承想今晚看了电影,还是有几处忍不住。前后的情节都印证不起来了。我喜欢我现在能顺利融入一个电影的感觉,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做各种分析和批判之类的了。 |
|
当年上文学史课,几个张承志的必读篇目,几篇散文看得还挺激动,但是到小说,一篇黑骏马之后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再回头想那几篇散文,有种形容不出来的别扭感。当时对这个人,还有一大批乡土男性作家,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他们。现在终于有了这样的词,直男癌。但在时代局限下,单纯的直男癌仍然不是让人从心底里感到别扭的真正原因,这次重看黑骏马终于辨认出了这种感觉:问题不在于直男,而在于,这些占尽男权优势的直男,这些占尽城乡差异优势的城市直男,通过展示和赞美远比自己弱势的女性和乡土社会的苦难,来点缀自己的惆怅,在那里顾影自怜,自伤自叹,自我标榜,体验自己的优越感。这比简单粗暴的直男癌阴险恶毒,可耻可恨多了! |
|
画面和音乐太好了,以其其格的视角来看就是部恐怖片。不能以现代城市化社群的标准衡量他们,每个人都没错,但所有的苦果却都要女性来承受…(谢飞老师的映后笑死个人,好多幕后八卦23333 |
|
资料馆2014.11.26.7pm 蒙语版。除了结尾的音乐有些问题,整体甚好,在谢飞的作品中是非常自然的一部。奶奶蒙古包前的初见,男孩女孩的自然喜悦,风雪夜的小马驹,白音宝力格的两次离去,羊群、草原、水流、天空、太阳与蒙古包。“明日隔山岳”和“晚来天欲雪”,再相见也便相见。 |
|
谢飞是个好导演。 |
|
小说是在高中时候读的,电影到现在才看到。蒙语版,镜头大赞,是理想中的草原。电影由原作一个知识分子对爱情的追悔莫及(当然也是一个隐喻系统——对逝去田园牧歌生活方式或者信仰或者精神气质的缅怀)转变为一曲伟大女性的赞歌。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最近怎么这么爱掉眼泪了…… |
|
气态是沉稳的,但是背景底色过于浓厚,搞得内容被稀释得有些主次不明了都。黑骏马甚至马作为主题的存在感非常低,借物喻人?借物喻情?临到片尾,劲儿拱上来了。情啊,“拖家带口的命”啊,梦幻与现实的绞杀放大着失位的痛楚,也让一切变得氤氲,流连在草原之上。 |
|
PYIFF# 宽广的草原,美妙的音乐,带有强烈的穿透力。奶奶的喃喃自语,藏在心里深沉的感情,没有一下不打在人们的心头。 |
|
数次落泪。关乎时间的故事,第一次离开三年,第二次十几年,奶奶和马儿都死了,下一次归来又是什么时候呢。镜头里的草原有着异常纯净的美。张承志受旧俄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一定很大。 |
|
谢老爷子带来的蒙语高清。超越语言,时代,民族的电影。明明谢导就没有刻意煽情,可是从片中哭到尾。映后谈被谢导对细节的用心,以这个年龄的清晰的思维,谦虚开放的心态所震惊。祝老爷子健康长寿。 |
|
后半部分有几处看到飙泪。娜仁花演湘女,让人难以入戏;演饱经风霜的中年妇女,感觉就全对了。 |
|
这个国语配音版总给我一种言非口出的别扭感,这不是配音演员的问题,可能是蒙古语与汉语差别和人物谈吐方式差异所造成的现象;这个故事感觉不是很有意思,过于平淡,节奏缓慢,对蒙古族人生活的状态描述得不错,但其中的情节还有情感却不是很打动我;这个片名不是很好,因为故事和黑骏马没多少关系;… |
|
谢飞导演。腾格尔主演。 |
|
唏嘘~腾格尔年轻短发又是一个庞宽沈腾思聪复制人…20191215@广州增城1978电影小镇民族影展4K修复版赞 |
|
镜头一个来回,春天过去了,秋天到来了;镜头再一个来回,孩子长大,孩子结婚了,孩子又生孩子了。一首草原上流传着的悲伤的爱情故事,它如此淳朴,如此可爱,又让人心碎。 |
|
草原作为全片贯穿始终不变的环境,昭示的是反现代化的精神归宿,谢飞在这一点上处理还是很有诗意的。但是总有跳出感,情节一直向前走,本该有的宿命情节却越冲越淡,草原山峦间的旷达反而变成了一种淡而无味。 |
|
茫茫草原有一种特别顽韧、壮美的感觉,岁月悠悠,两小无猜的成长让人念得起许多明媚的共情,也叫人不忍看世态如何改变命途。奶奶能养活所有幼崽,却始终不知女性最大的苦在哪,就像她无法理解二人的姻缘,被什么错出了荒谬。当然,这也是当时的牧民与城里定居的人某些不同的看法。本想说索米娅面对崎岖命途,竟然活出草原女性那种坚韧的生命力来,结果最后听到她大喊自己没有要喂奶的孩子就活不下去,突然觉得悲哀透了。白音宝力格这12年,狠。 |
|
导演在电影中设置了一个很微妙的矛盾:男人是娶还是不娶的问题,而这一矛盾又隐喻了接受了教育教化与野蛮生长、伦理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在电影的最后,导演并没有做出选择给出答案,因为婚姻、唯一的爱和原始人性,本身就是值得一再反思和回味的主题。 |
|
草原三代女性的生命传承,至少在我这个族外人看来更多体现的是悲剧性,虽然在创作者和本族人看来是礼赞 |
|
【2019年9月25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礼赞新中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放映活动-全家福主题单元展映」】
以黑骏马的成长侧写男主的历程,谢飞老师和老一辈电影人带有古典主义的创作思维搭配苏式的剧作风格、油画风格的摄影以及译制腔的配音别有一番风味。(老奶奶的独角戏太棒了) |
|
这个配音………… |
|
谢飞老师的又一部大牛片,抱养的孩子不如亲生的,97年的电影后来的《无间道》两男主去影院里交易就放的这部,你再想想蒙古,这戏里戏外家国情怀的主题都溢出来了。小说改编后还温和了的三代女性的悲剧,男人来了马也来,为远方出走遗憾一生,忘了你的民族青梅竹马,最想你的也都死了,回来你就是个替身。影厅不到十个人都哭了,旁边的女生泣不成声拍照也不招烦,因为这画面太美了吧。百老汇蒙语修复版。 |
|
感谢谢飞导演 |
|
没看过原著,电影价值观混乱。如果说蒙古族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程度很高,完全尊重生命,那为什么希拉在酒席上羞辱白音宝利格,索米亚后来嫁的男人也辱骂其其格?影片中看到的就是索米亚与希拉两情相悦,按这个情形为啥两人不在一起?如果不是情愿的,白音宝利格回来为啥不跟他说?奶奶说起这事还要强调希拉多招人喜欢?都哪儿跟哪儿。 |
|
第一次看那时候我还很质朴.. |
|
这种与血缘和爱情无关的母子/母女关系就很微妙。奶奶抚养丧母的白音宝力格,收留丧母的马犊钢嘎哈拉(黑骏马);索米亚放弃爱情,养大希拉的女儿。女性护幼的本能,游牧民族的人情味里,能看到对生命的尊重(书里的白音宝利格最后是畜牧厅的科学工作者,更贴切万物有灵的点)。电影里把他改成腾格尔演的民歌歌手更诗意一些,对奶奶的思念和对爱情的遗憾,也是骑手对母亲的爱和歌颂。观众跟随在城市接受过教育回来的主角视角,看“故乡”是有些割裂的状态。当时正在计划生育中的城市,与草原“落后”的女性生育观的碰撞,也很能引发讨论。被注视着的女性索米亚本身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步奶奶后尘,一生都在生养小孩,还要帮白音宝力格养他的孩子;一方面又不辞劳苦要送琪琪格去上学,渴求改变,不希望她重复自己的人生。人物都很有意思。 |
|
男人配不上女人 |
|
娜仁花演的可真好,记住一定要看蒙古语版,国语配音看一会就尬不住了。 |
|
我快死了,加上国语配音以后真的 |
|
+ |
|
@中传西配楼220 在所谓“现代化”的观众心里显得较为原始,女性以这样的姿态——做出最后的承诺——存在于现世,是不可理喻的。但这部真实展现“第三世界”人民却以奇观化的姿态被现代化的人们所观看、理解时,批判和改变不是我们唯一的思考道路——这和殖民又有什么两样呢?就片中男女主角的情感,从亲人/爱人再到更为混杂的关系,导演想摹尚的恐怕不是现代性的被规范了的一元的关系,而是重返那个混沌,甚至是那个母系氏族社会。 |
|
去掉配音应该还行 |
|
怀念谢爷爷的课 |
|
沉静有力的作品 看好谢飞 |
|
他们选择相信神和爱,于是就看到旨意,在神和爱的庇护下过上凡人的生活。《黑骏马》请一定要看蒙语版。非常幸运能遇上谢飞导演带着拷贝来到现场。他(谢飞导演)本可以像第五代导演一样大肆开采特殊时代源头的宝藏,然而每一镐却选择重重下去,轻轻出来,拍留得下去的作品,这份埋藏值得有心人期遇。1994 年,谢导把原本只是作曲的腾格尔“忽悠”过来当主演,反倒成就了经典。 |
|
貌似不错,但事后又印象不深,不属于个人醉喜欢的行列,但值得推荐 |
|
女人的伟大 |
|
拖沓。蒙古族在草原上还遵循着古老的以繁衍为重的传统 |
|
《嘎达梅林》里的母亲说:“我的男人,绝不能被别人威胁!”毫不犹豫射出的子弹洞穿了和鬼子兵绑缚在一起的小女儿。
《黑骏马》里的奶奶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来没有把任何活的东西扔在草原上!”
蒙古人说,只要有女人和孩子的地方,就有希望。
三年困难时期,大批南方孤儿被送到蒙古养大。
女人的爱,承的下整个宇宙。
蛮荒时代,为了壮大部族男性早就有抢劫孕妇和孩子的习俗。和平富足了,女人和孩子又被男“人”弃如敝履。
男“人”害怕失去自由,不择手段把所有风险转嫁在女人身上以保证自己的自由。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父债子偿,天经地义。
人类的本能是发展进步,低劣的制度早晚会被淘汰,反噬已经开始,还远远未达高峰。
|
|
民族电影都有其特有的力量感。 |
|
大约是高一吧。看了张承志的一些随笔,其中有一篇写到他和一棵树的感情,非常细腻,便喜欢上他。到看黑骏马的时候就爱上他了。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
|
不明白,风光片 |
|
狗日的,阉了它,必须!!! |
|
当时被张承志小说给秒了 |
|
故事一般,但胜在感情充沛,腾格尔就像是从摄影机的角度带观众通过个体命运窥看到了整个女性团体所面对的困境与不公,加上草原的广袤,这些悲剧很容易在自然的映射下显得渺小无力。 |
|
奶奶之后是索米娅,她们的信念里只有一种认知,把动物养大或者把孩子养育成人,只有不断沉浸在这个过程之中,她们的生命才算有价值,怀上了别人的孩子让步于一个新生命的来临,爱情的力量被冲淡,在腾格尔悠扬坚韧的嗓音里充溢了难诉的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