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有一天家暴能够变得跟反家暴影片一样难得 |
|
100多分钟的抖音长视频 |
|
这就很难办,我看到还没开分之际,“想看区”已经这么多男性破防,就很想打四星。但观影感受的确是看得非常烦躁,所有人都很讨厌,尤其是年轻女律师呈现的表演完全失去分寸。看得出调研的功课,看得出技术,但人物被掩蔽在标签之下了。人物这个事,真的要先有人再说弧光,弧光熠熠,人本身虚虚的,就很奇怪——比如一个职场不弱的女性,酒桌游刃有余,她到底为什么请这个律师啊?这种并非剧情应激的烦躁持续观影全程以后也仔细想了一天到底为什么这么烦,我个人感觉是创作者站得很高,站得很疏离,努力给人一种客观感。但我自己面对这个题材的时候,其实想看获得共情感,想感同身受,想和主人公贴在一起而不是观看“奇观”,当然这是个人喜好问题。表演上,吴昱翰的戏非常好,连续两个片子都拿捏得很精准。 |
|
是秦海燕的导演处女作,是国产反家暴电影的第一步,是普及反家暴法的开始 |
|
你猜那些好评为什么只提题材价值和现实意义,却丝毫不谈好不好看? |
|
题材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的质量。 |
|
对家暴的呈现很有压迫感,短信的黑底白字幕设计很好,很窒息。家暴男对外彬彬有礼,对内重拳出击,甚至掌握不留证据的方法,突出了家暴的难以预料和难以求证,家暴可能降临到任何人头上,看的所有人的恐婚加重一层。但我觉得还可以更有压迫感,比如加入一些女主的主观视角,用更有张力的视听语言等。法庭上总觉得说教意味有些重,把更多的立意放在镜头语言中而非解释性台词中或许会更好。电影开场十分钟后坐在我后排的一位男士直接离席夺门而出,后排的一位女士说道:“凭啥不看了,简直是你的翻版。”,真是极尽讽刺的观影体验。 |
|
为什么直男永远有一个合理化自己的位置。不要给他们这个位置。 |
|
作为一个曾经经历过亲密暴力的前受害者,家暴绝不是关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教育的问题,把男主的家暴归因于母亲、原生家庭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开脱。家暴就是犯罪,现实很绝望,但连电影都无法为受害者闯出一条生路。可能这就是中国吧。 |
|
同樣是社會話題作,比《消失的她》好了起碼十部《孤注一擲》。沒有獵奇,沒有消費,沒有拍成爽片,而是一點點呈現家暴受害者如何被傷害、如何被毀掉,以及家暴對於下一代的蝴蝶效應,於是最後,我哭得比同場的女生還要兇。雖然不乏一些口號與宣傳,剔除也並不影響電影的完整性,作為秦海燕的導演處女作,看得出相當用心,甚至有多場戲的剪輯與調度叫人眼前一亮,佟麗婭也難得交出了出色的表演。然而,我想要看到對家暴背後男權的質問,也想要看到對男性受害者的關懷,這或許是電影完成了基本的好看之後我的貪心。 |
|
男的破防也别在评论区丢人啊😓某些揭露现实的片子你们夸好好好,拍个家暴就是没用圈钱啦?你们是什么成分都不用人说了。 看完了 女导演拍的很好。有人说女主是高知女性,所做的事却又软弱又没有逻辑。我觉得这正是现实,在婚姻中,女性们被孩子、家人等捆绑住,就算是高知,表现出在婚姻中的懦弱愚蠢不清醒也不奇怪。有些时候,角色的作为不那么优秀正确,也不能说明这部电影是烂片吧?她如果每一步都走对了,那还拍这部电影做什么? 电影还提到了一个问题,家庭问题的传递性,男主打女主时对儿子说的:好好看着,女人就该这么管教。他重蹈父亲覆辙。男主母亲一直被家暴情绪不稳定,常常把气撒在男主身上,疯狂又令人恐惧,男主也重复了母亲的疯狂和控制心理。俩人的儿子也在这个环境中学会了暴力。 |
|
女导演处理女性题材果然更靠谱。影片真切地剖解了遭受家暴的女性的真实困境,不仅深受皮肉之苦,也要承受心理之痛。最可贵的是,它揭示了反家暴的难度之大:取证难,对抗家人及社会的眼光更难,而最难的是剥离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在具体拍法上,导演对家庭空间、暴力形式有着非常细致的展示,很多戏有如恐怖片一样让人不寒而栗,而这,或许就是很多女性的日常。这样的影片,能为更多女性发声,值得力挺。 |
|
生来自由,何必被定义。女编剧转行做导演,暑期档尾声的这部反家暴力作看得我百感交集,会为呈现出的真实境遇而生气,也为徐敏的结局而舒心,女性题材确实还得是女导演来拍。你会看到,离婚竟然都不是家暴的终点,她也许是女儿、妻子、母亲,但她更是她自己。佟丽娅最后的法庭戏非常厉害,会让不了解她的观众刮目相看。 |
|
观感复杂,很难评。一方面很多场景让我颇有代入感,想起了从小到大亲眼目睹过的很多亲身经历,ptsd上身;但是另一方面整个剧作以及部分情节的设定又让人如坐针毡,甚至让人怀疑导演是否有做过充足的调查,还是只是拿了一个好题材就这么草草拍了。丈夫家暴的原因是来自于母亲窒息的掌控,然而母亲其实也是被害者,只是这个父亲从头到尾却隐身了,到头来好像所有箭头又指向了“女人为难女人”,我讨厌这种模糊不清的态度。整个片子多处出现了这种和稀泥的手法,一众角色的很多动机也站不住脚(我指的不是家暴动机,因为家暴往往是没有理由的,但是无语的是片中丈夫家暴似乎是因为妻子回家太晚、不顾家里、被别的男人揩油等等,到头来好像又指向了女人“有问题在先”,但其实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我只能说,题材固然是勇敢的,但拍成喊口号一点用都没有。 |
|
丈夫看妻子,到处都是打下去不会被检测出的部位。孩子看房子,到处都是爸爸殴打妈妈时的施暴场地。他口中的活该比拳头更狠,发来的短信如魔鬼索命,他像打翻一碗面条般毁掉整个家,却怪责是我没有拿起戒尺在手上自罚烫出烟疤。社会像缠起白绫般捆住了女人的手脚,却怪责是妻子用石头砸破了世俗的藩篱。 |
|
律师与徐敏的关系本来才应该是故事的重点,因为律师代表观众,她看到什么、如何理解、产生什么感情都可以让观众同步。但现在因为这一条线基本上废了,让徐敏的故事在观众眼里也像隔岸观火。 |
|
只能说目前面向大众的国产院线电影,艺术价值与严肃的社会问题探讨必须让位于宣教属性和情感宣泄,刚刚看了反电诈宣传片,又要看反家暴宣传片,最后一场法庭戏是大败笔,浓浓的爹味宣教和低俗无比的煽情手段彻底打消了此前电影给人留下的一丝好感——对离婚战争中女性心理和所处困境的细腻刻画。但凡认真看了电影,对现实也有所关注的人都应该明白,造成女主悲剧的根源绝对不只是家暴,家暴只是结果,现行法律施行过程中的缺陷,社会关于家庭关于女性经年累月形成的所谓天经地义,相关人员和稀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劝和不劝分的心态,这些共同作用才造成了最后由家暴引发的悲剧。年轻女律师那条线本来可以很出彩,但那个演员演得真让人连连扶额。 |
|
家暴和出轨一样,真的只有0和无数次,这个男人一旦打了你,就真的要立刻自救,赶紧离开人渣。这个电影真实的地方就在于从女主的视角展示了女性想要摆脱糟糕婚姻的困难程度。作为观众看得好绝望啊!从题材上看,这种反家暴主题真的不错,尤其是知道是女导演主导的,更是欣慰,真的只有女人才懂女人! |
|
中国最好的恐怖片。看破防男的评价还以为得多烂呢,一个个一分两分的,实际上即便抛开社会问题电影本身也是质量过硬的。角色深度,故事流畅性比同期的反诈电影好很多。节奏张弛有度,故事拍100分钟刚刚好完全没有硬凑时间。社会热点抓的很好,在这个大力催婚催生的环境能拍出来真不容易,并且意义很大。真实的看着害怕,执法者对家暴的和稀泥,离婚的困难,身边家人劝和不劝分,家暴者的pua,用孩子成为女性的枷锁,真的太敢拍了。还有女主和律师…不是我想多了吧,律师家怎么看都是独居,她男朋友就有两个镜头还像是补拍的,女主擦掉律师嘴上的酱汁,恰好在看到一对同性情侣后,在床上那么暧昧的戏,还有最后是她而不是女主父母带孩子接女主…救命我嗑了 |
|
编剧出身的导演,这次怎么写了一个问题这么严重的剧本?拍家暴,你要关注家暴本身,当下的创作环境却让创作者学会了蹭热点喊口号。编剧有意把叙事的前因后果打乱,但没有制造出该有的悬念,反而让戏剧逻辑变得很弱,破坏了家暴故事本应有的戏剧张力和恐惧绝望,也让主角的行为逻辑变得混乱。前几年看过一个法国片叫《监护风云》,思路就值得本片学习,这种容易被贴上两性标签的题材,最安全的写法其实是老老实实塑造人物。★★ |
|
吴昱翰在半个喜剧演孙同攒的好观众缘,全折在这部电影了~题材很好,但我只想问,为什么把老公家暴的根源归结为是妈妈的窒息控制?却让这个犯罪的男人神隐? |
|
真正的名字应该是《我经过家暴》。在我看来,这是国产院线片里面少数称得上恐怖片的一部,通篇看下来就只有深深的无力感。电影想要展示的就是被家暴的一方时刻遭遇到的枕边人的伤害和逃离婚姻所要遭遇的阻力:每一次我们以为受害者要逃离苦海的时候,新的变故的出现就会告诉我们远没有那么简单,这又何尝不是家暴受害者的真实处境呢。电影没有选择性地文过饰非,而是直面了婚姻制度和生育观念的不堪,把施暴者最丑陋的一面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观看体验可能并不愉悦,但是却是国产院线不可缺失的一环。毫不客气的说,这部电影比十部《消失的她》都更有现实意义,电影对观众的影响不应该止于恋爱脑或者遇人不淑等任何将受害者有罪化的层面,《我经过风暴》无疑是国产现实题材电影一次大胆且有益的尝试。 |
|
纯浪费大银幕的《今日说法》大电影。类型叙事、视听调度、人物塑造能力均趋近为零。 |
|
本来我想吐槽现实主义电影部分台词太文艺,想吐槽为什么总是把降智情节加给中国老人(女人),想吐槽结局说教味儿太浓,但一想到有成千上万的家暴男依旧隐身在人群里,该死的审查制度限制了更多直白但深刻的表现手法,恶臭的父权制滋生了一个又一个“男人”,我就不应该用我狭隘的评分标准,评判一部进步的国产电影。 |
|
开宝马X3,找实习律师!真的是荒诞的剧情!题材很好,可编剧拍成了过家家,就是拍着玩儿! |
|
现实意义远大于电影艺术的一部作品 |
|
对于当下社会一个侧面的揭露,电影以现实主义视角聚焦家庭中具体的弱势群体,以她们心路变化作为叙事源头,而内外相互碰撞的张力,提升了电影叙事的充分性和合理性,《我经过风暴》足以体现女导演在处理电影细节问题上的优势,算是在小天地中做出大文章。 |
|
坦白讲,创作思维比较陈旧,拍家暴题材仍然走的是强感官刺激的思路。如果这是这个议题的初级阶段,这种依靠生理不适来唤起社会关注的拍法也没啥问题。但很显然,家暴话题已经远远不是这样一个阶段了。
更要命的问题在于,导演对这个议题缺乏一种提纲挈领的视角,这导致整个文本不仅形散,神也散,看过之后,观众唯一能记得的情绪,就是远离家暴男,再无其他更深的思考。这无疑有点浪费题材了。
说到底是个选题问题,“家暴”不是选题,这只是选了个题材,而没有定主题,真正重要的是想清楚下一步——拍家暴题材的什么?
国产片很多导演都缺少这下一步的思考。 |
|
这是一部不那么爽的影片,观众能在佟丽娅饰演的女主身上看见一条完整的成长线——婚礼誓词时的甜美与笑容,遭遇风暴时的哭泣与隐忍,经历伤痛时的害怕颤抖挣扎,歇斯底里之后选择不再“听话”、撕开“体面”,站出来刚烈发声与冲破风暴,人物得以层次渐丰、褶皱饱满、寸骨寸肤的嬗变过程。对演员来说,这是一个勇敢的挑战,用一个复杂立体的角色向观众展现着,每个人都有独立珍贵的人格,若遭遇风暴,要敢于从风暴里走出来,走下去;若生命有裂缝与罅隙,也就透出了光。 |
|
稀巴烂,踩着几个有话题度的节点阉割出来的电视电影,故事没有一条完整的主线,全是乱七八糟的挂件拼盘,男女主角的婚姻,从矛盾,家暴,离婚诉求,被迫复合,到最后酿出命案,没有一件可清晰明见追溯起始原由,把观众对家暴认知的那些话题一把抓甩还给观众,生硬又浮夸的还原新闻议题,群像缩影以及三观紧逼的代际观念也趁着空档时刻和盘托出那些嚼到没味的刻板印象,律师界的两个冒失代表,夫妻家庭的上下两代人,以及后半段突然出现的闺蜜猝不及防的在做深度忏悔,好久好久没见过这么糊弄观众的连流水线都够不上的命题作业,拿着暑假话题度不断热胀的红利,交出如此浅薄又稀碎的社会议题透析,本来抱着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的最低期待来看,现在看来创作团队既曲解模糊了女性困境,又消费背离了男性道德黑洞,成效如散落一地的普法传单,隔靴搔痒。★ |
|
题材非常好,但是创作很差。一名优秀的职场女性怎么就要去请一名菜鸟女律师,拿自己的人生助力别人的成长吗?电影只强调行为,没解释够心理和背后的因素,普通观众真的很难共情。 |
|
2.5 菜鸟律师的人物设置真的匪夷所思!!家暴题材故事你做律师成长线干鸡毛啊??why?? 挺好的题材看完气的冒火!!! |
|
剧本结构展开的不是很合理,观感不流畅。剧情转接突兀,故事发展逻辑没有很好地铺垫和贯通。演员没有入戏,基本无互动,像是在各演各的。丈夫的动机没有展开,就很平面。最后的说教让人反感。 |
|
一部吃女⭕饭的电影,以为是替女性出头,其实都是生意。跟之前吃爱国饭的一个套路。 |
|
支持女导演女演员展现女性帮助女性的作品。 |
|
老实说观感跟《门锁》没差 |
|
浪费了一个好题材…那老公和孩子一样令人感到厌烦…律师太垮了…结局令人舒适 |
|
女性电影我不嫌多 |
|
故事发生十年前,但对当下依旧有警醒意义,家暴不是打打闹闹,更不是婚姻生活的常态,很多时候问题加重就是被所谓的“家”给绑架,生孩子更要慎重,很多濒临破碎的家庭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摇摇欲坠。女性题材还得女导演来拍,导演敢拍,观众得敢看。姑娘们,别太依懒任何人呀,因为当你在黑暗中挣扎时,连你的影子TM都会离开你,擦亮眼睛,家暴男、妈宝男都直接pass! |
|
家暴老婆是因为有个神经病妈 都是女人害女人 男宝怎么会有错呢
(裹脚布不从脑子上摘下来 怎么拍女性题材都会带着恶臭味 最后十分钟是恶心谁啊
(第一次看一个电影全员招人烦
(两分给题材 两分给两位主演 律师扣一分 |
|
这个电影看的我非常难受,真的非常难受,处理家暴问题真的非常困难,感觉把人从灵魂上都撕碎了,电影故事我觉得两星,多一星给这个题材。有些戏剧冲突太牵强了,也太保守。另外电影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很诡异,陈均怀疑徐敏和助手有一腿,又给这个助手设定为通讯录,有点刻板了 |
|
触目惊心的电影,压抑窒息的故事,感同身受的痛苦,至少是我印象中第一部专注讨论家庭暴力题材的内地华语电影。剧情层层递进,人物渐渐崩溃,佟丽娅对角色的诠释很到位,把女主角从隐忍,到痛苦,到失望,到绝望,到彻底崩溃的每一步都血淋淋地呈现了出来,每一滴眼泪都恰到好处地令人心碎,每个眼神都真实凌厉地让人心疼,特别是几个特写镜头,感觉她透过屏幕跟我说着她的恐惧,让我与她在同一个狭窄的空间中感受着痛苦与绝望。选择这样的题材与角色无疑是勇敢的也是用心的,用狼狈与残破去展现一个现实议题值得我们的敬意。 |
|
作为成长在女性长辈遭遇家暴并在90年代就毅然决然离婚独立的家庭里的女性观众,没有一处让人觉得“真”。女性角色浑身充满逻辑漏洞不说,全片讲家暴占三成,其余为婚姻议题。主创并未感同身受主角的绝望,才在最后没招了拿孩子博取同情。母亲离婚为争夺抚养权杀夫坐牢,电影只呈现到出狱儿女迎接就结束,殊不知这在现实里才是开始:儿子在叛逆期很大可能会因父亲缺失和母亲入狱对母亲拳脚相向,现实里许多中年妇女遭遇的更为隐蔽无解的家暴便是如此。被丈夫打能离婚,被血亲子女家暴能如何?反家暴不反家庭结构、血缘禁锢和婚姻制度,人物没人物,情感没情感,还给律师群体泼脏水,为了立主角就要贬损另一个女性角色,是这么立人物的吗?这写的是什么东西啊?最顶级的编剧当导演拍电影,最差的居然永远是剧本,这个国产电影魔咒今年已经两次了。 |
|
难以置信参与过《刺杀小说家》《万里归途》等影片的编剧秦海燕,初执导筒,文本竟然可以破碎拉胯到这般程度。《我经过风暴》完全就是为迎合当下的女性市场,捕捉家暴等相关议题,东拼西凑了所有可能的刻板印象。所谓的人文关怀都是假象,实则就是赤裸裸的消费苦难。围绕“家暴-离婚”这一主题,在故事推演的过程中,能看到主角没有因由的反复横跳,更能看的律师作为客观第三方的极度不职业的表现。作者自以为是到无视法律的基本规则和逻辑,所有都概念先行,作者意识先行。电影作为艺术创作,现实题材提供价值导向,就是要为观众在无序的表象之下,找到有序的因果关系。影片混乱全片,再以杀夫,以施害者即受害者的硬逻辑来强行总结。这是对观众的侮辱,也是对影片题材所映射人群的极端不尊重。 |
|
1.8 先不谈结尾二十分钟过度煽情的问题和如大部分国产电视剧般干瘪的视听、表演问题,值得怀疑的点在于就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家暴题材来看,暴力的悬念化、反派的“高智商化”其实给暴力增添了一种麦格芬一般的吸引力,部分手持摄影、暴力、痛苦与巨大转折的设置还有过度的表演都将电影引向了一定程度的奇观化,还有那些干净好看的女性面庞特写,可能也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
|
我一星都不想给,荒谬至极,角色人设相当鸡肋,没看出一个女性角色在几种生活之中挣扎的绝望感(只强调家暴,其余的所有生活全部被弱化),想搞girls help girls也是一点没搞成功,23年上的电影跑去拍14年被家暴,甚至16年才推行反家暴法,搞来搞去还是让女主故意杀人,没有条例科普,没有任何法律知识宣传,甚至完全没有给女性一个面对家暴的处理方式,除了关注还是关注,我实在是无话可说。我真的很怀疑大家这个进监狱是一定要出来是吗?就一定要出来面向一下大海,给荣梓杉混个最后镜头是吧?很崩溃,他妈的看到荣梓杉的脸我都笑出声了。虽然儿子念念在法庭上摸鼻子我真的哭死,除此以外啥也不是,我真的麻木了这两个小时我真的如坐针毡,求求你了下次别这样折磨我了真的很崩溃 |
|
千万不要看一个人好的时候对你有多好,而要看他生气的时候是怎么样做的 |
|
前半段讲整个社会系统如何阻止一个女人离婚,后半段讲家暴受害者为何重返家庭,一个女人为什么变成杀人犯。议题框架很好,但人物和情节太硬。比较惊讶的是,这电影十分受忽视,连批评也没多少。 |
|
最后佟丽娅法庭忏悔戏差评,说教意味浓重。看完感觉特别无力,调解组织、妇联的不作为真实,公安系统和稀泥真实,女性离婚难真实,老年妇女压迫你不离婚真实,所有的都真实,只有律师法庭戏不真实,成天见这种案子早麻木了,律师法官哪有那么多情感涌动。新证据新证人想加就加,太儿戏。以及,女性成了妈真的为母则刚。为了它的警示意义,加两颗⭐ |
|
完全地消费女性题材,致使家暴沦为创作者狂蹭社会热点强凹戏剧冲突的工具。剪辑上的零碎与跳脱让叙事逻辑变得薄弱,人物行为动机自然立不起来,法庭戏代际教育议题、亲子作证煽情刻画地也很僵硬。同意豆瓣某组的观点,拍家暴题材镜头尽量聚焦施暴者的暴行与狰狞姿态,被害者淡化处理即可,过度呈现弱势方被凌虐奇观立项意义恐怕适得其反。还有片中律师不以委托人利益为反而质疑对方意志也是醉醉的,在头几次官司打得毫无进展的时候早该被换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