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分献给地质前辈,也献给同样在地质路上的自己。大二的时候同学推荐后看的,很揪心也很敬佩。毕业后,自己加入了地勘队伍,工作条件较电影里有了很大改观,但也在只有2G信号的锡盟草原深处连续待两个多月,也租住过农家土坯仓房(睡觉墙上掉土块的那种),也翻山翻到腿软,经历过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绝望。现在的地质队员,大多时候还是处在与这个社会城市脱节的野外地区,没有灯红酒绿,只有山川大河。这个行业需要被重视,也需要被尊重 |
|
就那样走着走着,一个人就陡然没了,这是怎样的可怕旅程!白描般述说了这样一个发生在70年代的故事,被这群人的情怀所感动。btw,这次的王洛勇没让我一看就王洛勇~ |
|
电影让人失望,故事虽简单但不合情理。摄影和配乐都不错,然而配乐太多给我一种戏不够歌来凑的感觉。向科考工作者致敬+1分 |
|
我出生在一个地质家庭,从小也在地质大院长大,地质队员的故事听过不少。年轻时风餐露宿,年老时满身病痛的老地质队员身边就有不少,所以我才会这么伤心吧。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向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姑姑姑父,叔叔婶婶,姨姨姨父,哥哥姐姐致敬。地质队员万岁。 |
|
很棒的一部主旋律电影,真实而不做作,却相当感人和悲凉…… |
|
此片女主角原型参考是王弭力老师,缅怀王弭力老师!19年我来南疆出野外,经历了无人区三个月没有信号生活,对影片场景深有体会,片子中“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心…”瞬间落泪,每次拿到五六十年代的地质图,都感觉沉甸甸的,向前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希望国家能多多关注、关心基层地质工作者… |
|
。 |
|
大自然赋予你的是生命 是生活。他也会无情的夺走你的一切。连声招呼都不打。 |
|
向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致敬。 |
|
加1分给影片配乐
|
|
很可惜,没有剪辑好啊。多好,多重要的题材 |
|
看哭了。 |
|
罗布淖尔不曾忘却的英雄们 如今哈罗铁路也早已通车 |
|
虽然也是主旋律电影,但是比《飞天》之流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可是没有讲到双鱼玉佩啊好!失!望! |
|
音乐很好,还有就是看到了沙陷,大概仅此而已了。 |
|
背景音乐太震撼了。致敬为共和国贡献的地质工作者,你们是真正的共和国脊梁。 |
|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给祖国找钾,在地图上看了国投罗钾的位置,卫星地图可以看到耳朵,周围修建了公路,终于。电影配乐很好,好像是悲凉又无畏,纵然需要面对牺牲,一代地质学家仍然将生死置之度外向无人区挺进,在那个年代,每一个突破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正是这样一群心怀抱负无畏牺牲的科学家,才有了今天的一切,致敬。 |
|
是知道了化肥危机以后再来看这个片子的,如果当时没有找到,现在的化肥还是要靠进口,农业发展从何谈起,今年因为疫情化肥厂停工还对进口中国化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现在的发展都是前人的努力啊 |
|
改变国家命运的一群人,无畏牺牲,令人尊敬 |
|
特别感动 |
|
早年的中国人不但有牺牲精神,更珍贵的是,他们有信仰。 |
|
挺务实的主旋律电影,导演已经很努力地避免沦为流水账,奈何人味和灵气是有,但是不多… |
|
故事背景是刚的,但画面确实差~ |
|
20222.08.04再刷。
致敬地质勘探队!致敬直面苦难的英雄主义! |
|
主旋律就该这么拍,虽然预算吃紧但剧作没拉胯,情节推进足够精彩,全片只有一个女性角色,但塑造得非常成功,完全不是拖油瓶,智商始终在线,关键时刻一锤定音,这才是女科研工作者真实的样子……一看导演,果然是女的,还导过《杨善洲》,合理了…… |
|
能够相信是一种福气。 |
|
为了国家 进入最艰苦的地区做科研。牺牲小我的境界是我国传统。 |
|
导演一定很爱沙漠 |
|
在腾讯视频看的。 |
|
原来这就是彭加木 |
|
致敬。 |
|
戏剧版《可可西里》。剧作思路是正确的,一步步剥夺主角的生存空间,这样冒险更显得惊心动魄。 |
|
主旋律电影能拍好挺难的,本身就有提出,这个投入也不是很大,可以卖卖奇观的?王洛勇还是中规中矩的表现# |
|
在家里的电影频道上看到。 |
|
80年代,8个人,2辆吉普1辆卡车,就这么开进了罗布泊。不断有人在前进途中送命,看似平静的绿洲里却可能隐藏着沼泽;想在干涸的盐壳上再往前一步插上胜利的旗帜,却能被风眼连人带车的吞没;30年前还汪洋一片的淡水湖,如今已成了魔鬼之城,遍布着盐壳、芦苇根和淡水螺。大气磅礴的背景音乐,牺牲和离别之时响起的维吾尔语歌曲,以及大段对罗布泊的航拍实景,都让人感到无尽的苍凉和悲壮。
地质队员们并不是神仙,也不是不在乎物质,这正是片子真实且感人之处。明知分开走的生存几率很小,仍然各自踉跄在荒芜的戈壁滩上。我想,这就是信仰吧。我不想说那是什么主义,没有一种主义,能胜过身边活生生的队友用生命为之付出的努力。 |
|
在田老师生日由她点播一起看的,这里讲的都是我父母的前辈同行,他们所经历的艰难,我父母也不同程度地经历过,我甚至会唱一点电影里那首《地质队员之歌》。由最后的字幕推测,电影是将数次勘探罗布泊的故事合成了一个,很动人,向这些纯粹的人们致敬。 |
|
2012年的电影,怎么像1972年拍的,我真的受不了那个异域风情BGM+慢镜头扫众人和沙漠的拍摄手法了。 |
|
不是吧,这居然是2012年的电影 |
|
郑建刚(彭加木的化名?)勘探钾盐为国捐躯的故事,全片都在荒漠里,故事简单,镜头很美,音乐很赞,应该是腾格尔
评论里说为什么不叫别人送水,送给养。这就是当年,条件匮乏,艰苦卓绝。而且在文革中还异常混乱(看看《邓稼先》)
|
|
在这样的题材下,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 |
|
信仰的力量 |
|
因为曾听探险、徒步的人说过那种宁可死都不愿意再往前走的状态,还有一脚踩下去就再也上不来的危险。看这片子还是挺揪心的,以至于后面放的那个复仇者联盟成了疏解我这种情绪的轻松搞笑药。现代人可能无法理解当年人们的选择怎么会是那样轻视生命的,但我相信在那个年代里,这至少是个真实的元素。一部 |
|
彭加木? |
|
向英雄致敬。 |
|
最近很喜欢看这种探险的,有点像可可西里。挺平淡的,又充满张力。致敬。 |
|
够无聊的 清洁能不能安排的在慢点儿啊 毫无起伏 |
|
述末
我们越来越知道什么是审美,什么是潮流,但我们好像越来越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
|
感觉是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游荡。音乐是不是过强了。 |
|
Respect。 |
|
题材很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