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身本是一座庙宇,供奉着圣洁的灵魂,她却亵玩着器官带他享受不齿却规诫不掉的欢愉。她俯下身体,含住他固有的道德准则;他割伤手腕,流出汩汩苦闷彷徨的爱欲。既是口耳相传的荡妇,也是晃动小腿的少女;既是衣冠楚楚的校长,亦是令人作呕的怪物。用绝美的温柔意象洗濯眼耳口鼻,爱意无定,孤独长存。 |
|
被学校开除就要上战场送死,留在学校有宗教压抑、烦人室友和古板校长,你以为你在经历一场强说愁的青春期,其实你在独自承担一个时代的苦闷和乏力。“这是1951年,你何必这样选择呢?”可年轻人的青春哪里有多少选择。只有镜花水月的爱情,像墙上斑斓的壁纸,再也触不可及,却永远身在其中。 |
|
3.5 十几分钟的办公室“愤怒“戏正是本片精髓,丝毫不觉冗长。两人的对话促使观众对两人进行道德评价,随着Marcus的愤怒升级,一个睿智勇敢却敏感脆弱的男孩形象完全成形。影片年代感塑造得很好,意在用男孩初进大学的迷茫反映战后整个时代的迷茫,可把笔墨放在做作的初恋戏显得散漫不着题。 |
|
4.5 I couldn't ask more for the last film in New Haven. and with good company as well. That pure loneliness living in the world and incapability to reach out to people is just crushing and hard to watch, and yet mostly sadly, universally true. Gotta find the bookLogan is amazing. |
|
李安的御用编剧夏慕斯开始自己当导演了。处女作拍得很细腻,一头一尾尤其巧妙;可惜用大时代来讲述无疾而终的校园爱情,太大题小作了。一场20分钟的办公室愤怒戏终于让Logan Lerman不再是花瓶… |
|
A |
|
78/100 被同质化社会标准遗弃的两条生命,校长办公室那场戏Logan Lerman表现出了相当高的表演水平,他还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之一。 |
|
看过 |
|
把几场戏拆开打乱时间顺序来叙述实在没什么必要。因为配乐太美,作为主线的两个被主流价值所遗弃的灵魂反而没有展现出与之相匹配的感情力度,“愤怒”也仅止于与校长的两场对峙;而与时代的对峙、命运流转下生命无疾而终所引发的悲伤——真正值得愤怒的这些幽暗细节,却没有仔细推敲。 |
|
这个片子真的巨奇怪?????!?故事角色镜头剪辑一个比一个奇怪 奇怪到甚至挺有趣hhhhh 小公主接这片一定是为了炫技吧?!跟校长长对话那段演得太tm好了 |
|
James Schamus当导演还是差点,不过罗根勒曼和莎拉加顿这对真美好啊真美好。 |
|
很久没在一部美国电影里看到这么多优秀的谈话戏,两代人的思想冲突全部凝聚在主角和院长那场吵架里,没有剑拔弩张只有纯粹的论战。许久不看沙姆斯写剧本的戏,都快忘了他是个多么优秀的编剧。虽然作为长篇处女作这部电影有些中规中矩甚至拘谨,但整个故事笼罩在朝鲜战争死亡阴影下的感觉是对的 |
|
与院长的两段对话,与母亲的一段对话,是全剧核心。很细腻的故事,两青年追求个性,却被社会的传统与家庭的要求,压迫逼仄。 |
|
过度感伤的配乐有点不合时宜,为赋新词强说愁。和校长吵架的段落太长,影响了节奏,看到第三幕了也不清楚这个故事的侧重点是什么。开头结尾很巧妙,但零碎的对话稀释了张力,让这个初恋故事显得很作而缺少真情。 |
|
电影本身我不会给满分,然而男主的故事太引起我的共鸣了。这个世界上,像这样凡事较真,严肃、认真又十分紧张的人真的不多了,不仅稀少而且生活不易,影片结局也是对这种人格的结局的暗示吧,没有被同化的话,也许就只有毁灭了。 |
|
刚从青春片里出来的男主才22岁,不过表现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和校长的两场辩论戏真的很出色。可怜男主才华横溢,但是太过敏感细腻和耿直了,只恨自己出生在了错误的年代,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混乱年代的洪流淹没。 |
|
Based on the novel by Philip Roth. 我:【郁结;前一半,剩下快闪】 |
|
台词出色,本以为李安御用编剧挺牛的,没想到编剧还有菲利普罗斯!!还是他小说改编,如果是舞台剧会很棒,电影就一般般! |
|
总有一种神散的感觉,而且怎么看两个主演都不来电;但是罗根.勒曼的表演进步不少。 |
|
有一段剪辑的很混乱,不知为何。 |
|
格局小是好的切入点,但看完意犹未尽又变成了不足。与其叫愤怒不如叫讨厌,讨厌的时代,人人都很讨厌…… |
|
了解到了整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有对原著的预先认识,会更好的理解整个电影以及为什么会如此压抑。说起来Marcus和校长的两场办公室戏加起来承包了电影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不过却处理得很好。Linda Emond作为妈妈的演出也是让人感动。【Logan的高潮脸简直了!演Sonny的演员PicoAlexander也超级帅~】 |
|
讨厌男演员和他饰演这个角色,又没本事又自以为是,从头到尾我都觉得很烦躁和生气。 |
|
背负,死亡或是精神崩溃是个卸下重负的契机。就这样,没人规定一生是多久。 |
|
挺有年代感的故事 |
|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绝佳例子,看到最后我都想揍男主一顿了 |
|
那些年,命运不是自己所掌控的。 |
|
这一次“壁花”不再沉默不语,他的愤怒和困惑振聋发聩。中段长达17分钟多的办公室对峙,绝对年度第一棒撕逼文戏,惊叹于罗根·勒曼的爆发。片头片尾的呼应里能看到哲学的思辨。所有怀念的、不甘的、悔恨的,带着所有这一切的情绪,当有一天我们最终倒下才后知后觉地明白即使是愤怒和咆哮也如此苍白无力 |
|
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沙拉酱在每个片子里和男主都辣么有CP感,那么好看那么可爱,一对比结局真是太不幸了。 |
|
觉得愤怒倒不至于 而是无奈 男主从头到尾都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选择 但还是一步步走向这个终点。依然很喜欢Logan Lerman😘 |
|
剪接很突兀,男主哪里像体育生了,亮点是妈妈演得好,整个片就是俩字,难看。 |
|
原来是柏林亲儿子 待遇那么隆重 还纳闷不就一部口碑麻麻的处女作么... @berlinale |
|
表演有点撑不起来 |
|
在那个时候,男主不想去礼拜大概和我们不愿意上政治课一样是大逆不道吧,导演以古喻今,六十年前的事情到了现在,在西方在东方,红绿当道,故事依然在上演,一个个体的反抗终究是不够的,男女主角能够彼此吸引,大概也是因为他们身上都有那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吧。 |
|
#Berlinale##Panorama# 导演故意没有将故事格局放大是全片最佳的部分 大篇幅罗根太容易出戏到wallflower…片子叫indignation但是时间推移所有人的戾气全部消失了 一切就像发呆时的断片回忆和不舍臆想 [CinemaxX] |
|
换一个视角看青春,还不错 |
|
也许这样的剧情发生在一个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身上会让人对事件的重要性有所看低,但可以看出小说或者是剧本背后的想法很大,尤其配上Liszt和Tchaikovsky的曲子,那种青年的苦闷与迷茫更是张力巨大。 演员的功力倒是给整部片减了点分。 |
|
年代感,犹太人 |
|
这…这…这! |
|
节奏画面演员都非常舒服,很少看到这样的美国电影,如此含蓄细致舒缓又一板一眼,有严肃小说的感觉,编导原著作者比角色人物更有看头。Weak people are not harmless,their weakness is their strength. |
|
青春的阴影 |
|
开头结尾是本片最棒的部分。把大时代感的战争与校园爱情的彷徨结合总有一些怪异感。野心有点过大。 |
|
有人认为什么事都是可以妥协的,有人认为有些事是死都无法妥协的,这两种人的矛盾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矛盾.PS:片名指的是剧中女主为男主口的行为,应译为“不检点”,带有家长式的居高临下批判眼光,更符合原意 |
|
有特别喜欢的部分,也有隔靴搔痒的时刻。 |
|
神经过于纤细的一部电影,在我看来神经衰弱崩溃的不是女主,导演本人才对。整个电影两个字牵强。 |
|
算是另一个时代的壁花少年。依旧是孤独。信仰只是工具,人的终极目的该是追求自由。做另类也是每个人都该有的权利,尊重不代表必须服从。 |
|
2.5,節奏怪怪的,2016.10.29 |
|
结尾男主角结局有些莫名其妙,是臆想吗?家庭关系,子女跟父母,青春期的事情,1951年的美国,哈感觉跟现在中国好像啊。 |
|
愤怒 来自于自身的无可作为、软弱与环境的压制。7.1 |
|
2018.08.05
一个赛一个“作”……虽然“作”的个体都没有好下场,但这个社会的日益进步,不正是这些“作”人推动的吗?(50年代姑娘们的裙子真是太好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