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rk Bogarde 扮演的贰货总是入木三分呀。Accident - Zwischenfall in Oxford 果然是牛津~ |
|
罗西被低估的的作品。德克和情人那段用声画分离构造梳离的亲密,全是对话但张力拉满。 |
|
《男人四十》。品特的剧本。Bogarde很帅。有三段我很喜欢:punting,草坪上的对话,以及伦敦雨夜的餐厅。可惜后面还蛮无聊的。 |
|
形式上的锋芒毕露依然不能掩盖品特剧本的文学性过强造成影像转换困难的病症 |
|
C+. 真是一部老气横秋的电影,虽然这或许正是它所想达到的目的:一种欲而不得、毫无生机的匮乏。在冰冷的镜头和精湛的演绎下,中年危机变成了最细思恐极的惊悚,而恐惧的根源又是如此实际的、在青春逝去后对其的渴望与嫉妒。拥有博加德美貌的牛津教授尚且如此,难以想象我到了这个年纪,要怎么活下去。2023.9.9 大光明 |
|
观感远胜『仆人』。片中好几处诡异的设置,比如片头的打字机声,Charley最初的出场方式,Anna的举止,与Francesca重逢时游离于画外的对白,以及在Rosalind和Laura之间那段无论如何都解释不通的平行剪辑似乎都暗示一切尽如Charley的“玩笑话”所言:这只能是Stephen的梦境或其为掩饰自己的精神出轨而编造的脑内小剧场,而Charley就是他的Alter Ego,不过是又被Losey和品特联手伪装成真实情境而已。“故事的发生只需要一个起始点而已”则解释了Losey对以Zoom/Dolly Out展开场景的技巧比往常频率更高的使用。然而无论此理论成立与否,电影对于特定阶级男性中年危机(尤其是其对衰老和竞争的恐惧)的分析都是成功的。 |
|
品特剧的精髓在于结构以及暗潮汹涌之后的荒诞高潮,这两者都是颇为老调重弹的[意外]里欠缺的。罗西从新浪潮那里拿来的风格在这里显得过于脱离电影本身,集聚了主要人物的周日家庭聚会戏因为凌乱的剪辑显得缺乏连绵性,背后的威胁就消失不见。“意外”作为电影的主要动机实在太过显而易见,中产阶级死水般平静的生活里当然少不了意外,无论是脑补里的还是现实中的。讽刺的是,没有人能够真正借意外的东风而破框而出。这也是英国等级社会的一大悲观认知了。 |
|
2023-9-9重看;中产优雅生活表象之下的暗流奔涌(细节也触及到阶级差异),细碎台词铺满暧昧场景,交错关系架构呼之欲出的紧张,倒叙设置的悬疑,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Accident不仅指代“车祸”,也是偶然参与这起事件的众人生命中的春梦了无痕,违反常规时间线的叙事顺序甚至让人产生梦幻感——查理究竟真有其人还是他主观意念的投射?偷窥感与神秘感无处不在,最喜划船时的桨声欸乃暗喻心中涟漪,首尾车子刹车的声音收束于后退镜头,仿佛这这只是一场荒诞的插曲。 |
|
依然是罗西+品特+博加德,但远远比不上《仆人》。 |
|
看品特的编剧的戏,总是先入为主地把它当成一出舞台剧,场景外延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想如何把它们整合到舞台上。这个戏主题很老套,罗西的风格有些特点,但今天看的话,有相当一部分手法都过时了。 |
|
4.5 比布努艾尔表面上讽刺更有力度,比希区柯克直白的欲望更深刻 |
|
08/05/2022, @ The Criterion Channel. Refined menace and power struggles. Bogarde’s dark charm; his repressed, subtle, and “feeble” desire and jealousy — jealousy is a damaging drive force. |
|
at大光明。不喜欢品特这个剧本,和格雷厄姆格林等人的affair题材比,没有任何文化上的延展性,就显得性别意识特别糟粕。加一星给和教务长女儿幽会的段落,剪辑、画外旁白有新浪潮魅力。 |
|
本身实际上剧本很好,而且约瑟夫罗西虽然说整个人端庄的调子让人感到烦闷,但却恰到好处的表达出了一种疏离的感觉,与本身剧本里将普通话剧味儿作品(鞭尸布鲁克斯)的那种很强烈的人物同代感消亡的做法配合,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感觉,本质上很cult。(突然想重看幽情秘史了)
重看。闷骚到极致的变态。 |
|
牛津教授噶姘头的故事,中产阶级暗流涌动,你还没完全下勇气,同事已经提前噶几周了。德菲因伦敦那段再次音画不同步,呼应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后几段时间快速剪辑想起蔑视。#英国大师展大光明电影院 |
|
被压抑的欲望在朦胧与酩酊中释放,有无数的细节足以解读,可惜我还是觉得这种写成小说更好,晚餐戏上大概能猜到众人关系核心其实是啥,就是觉得很没有意思,兜兜转转就为了刻画这些,我拿本连城三纪彦也有这种主题,就是结构差点,至少还相对直给与爽快点。现实的车祸与人生的事故,或终结或继续。三星半。 |
|
拍得太优雅了!(而我无法判断我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
|
#英伦展第五季#@大光明,罗西粉表示又大银幕补了一部不能更欣慰,不同关系中的自私、隐晦、颜面、虚伪、彼此的折磨,简直手到擒来;有种隐约的《仆人》的变奏之感;首尾两端声响,某些场景间的跳切,几乎细思极恐;罗西真是太擅长用镜头语言来建构两人之间的情感“拉扯”,有些场面如果换上某些当红剧集,绝对会惹得西皮粉尖叫,时下热衷麦麸又拍不好的创作者赶紧来好好拉片学习;然后德克老师真的是很神奇的演员,无论演主仆还是情侣关系,还是此时的师生关系,都有“不像是真的”的感觉,哪怕不是刻意为之,也会达到让人在观影过程中忍不住重新审视的效果;映后山海经群友补充了一个与本片相关的冷知识,我觉得非常重要,特此摘抄如下:截止到2023年,木星已知卫星的数量增至92颗 |
|
悶得要死,生生一出恐怖片...... |
|
法潮冷冰冰式轧姘头 || 3L没有一篇课文教我dinner和supper的区别!! || 马里昂巴女神一段太新浪潮了,波光流转对视+走来走去,不动嘴,画外音对话反复,佐以诡谲竖琴 || 第一次看到老电影里出现consumer research这种字眼,为我的工作纪念一下 || 贵族都想死 || Bogarde太英了真是太英太英了!老婆骂人蠢一段也超英hhhh @大光明二楼 |
|
这样的叙事方式真让我不习惯。 |
|
猎物总以为自己是猎人。扮猪吃老虎的男主在高校(牛津)黑暗秩序里游刃有余,欲望皆满足,还是挺可怕的。麦克尔·约克这种贵族王子(老演这类角色)干不过没底线的XX男。品特的不确定叙事当确定来看也可,不确定的是人性和心理层面的模糊地带 |
|
说实话挺失望的,可惜《仆人》一枝独秀再无法撼动。《车祸》很明显在玩故事概念台词表演,别扭得很,直到煎蛋饼一幕才完形了戏点,笑点倒有几个,比如报死讯俩人排队队鱼贯而入。罗西好像没有发挥空间,视听毫不出彩。一句话感想:品特俗了,罗西囧了,博加德老了丑了油了。台词机微放在这种故事里就像老男人的黄色笑话,自嗨、尬且生硬做作。 |
|
目前觉得比较合口味的一部罗西作品 |
|
品特这个剧本越想越有趣,好像没有正面刻画的事件,也没有直接描写的人物,总有谜团需要观众自发去联想和解读,但一幅中产生活暗流汹涌的图景在最后被明切拼凑了出来。介于“美”和“怪”之间的某个位置,它的“扑朔迷离”格外动人。 |
|
疏于对英国戏剧的不了解,我不知道品特的风格究竟是什么样。但整片都在强调一种难以逃脱的疏离感,但这种疏离感还不是安东尼奥尼种那种无法深入的一对亲密关系。影片人物关系复杂,有基情,有婚姻,有超越异性恋的三角恋。正常导演处理这种蜘蛛网般的感情绝对会拍的很折腾,但这部影片不是。罗西这名导演是一个被好莱坞列入黑名单的导演,但到了英国之后,确实足够放飞自我了,他的观察角度并不戳穿伪善的一切,不暴露矛盾,只给你看生活的表面,然后让观众猜解和思辨后去感受角色们普遍的不满足和嫉妒,尤其在这种“自充风雅”“满嘴哲学”的老旧知识分子的圈子里,知识分子阶层那种伪善,但不失审慎和亲切的魅力。在欧陆的现代主义电影里,车祸常常作为讽刺“现代性”的一种符号,不仅在戈达尔的《周末》里有些体现,在这部影片也成为很重要的主旨。 |
|
惊悚的心理真实感。但品特还是搞话剧比较好 |
|
女主很作很难看啊,想不通为什么三个男人都喜欢她。 |
|
闷骚大烂片,装逼文艺范的最爱 |
|
推推推推,误入歧途步入正轨,退退退退,绝非企图准是闹鬼,凌晨两点撞死个人多看两眼核反应堆,月朗星稀下客区里空中技巧哪好愧对,千杯半醉高速路口哲学意味给整不会,重振雄风深表遗憾如梦方醒这就再睡,打乱时区最爱最烦再指不定那就干脆,课间领操的教鞭和闷棍被前后夹击而缝纫货色此生不渝拆检祸根此肾不亏,在一切阶有可能的地标性上加罚一球听到没有硬翻过去略差治罪,活着回来的位置感在爱的字眼里妄称新锐。 |
|
losey同学经常搞得空气都要涨爆了啊。 |
|
简洁含蓄,给观众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
|
还是一眼能看出来不是品特自己的本子,排演时候反倒比《仆人》留白多一些 |
|
混乱情感的音效画面的配合表现;和那种由无配乐、长镜头更重要的是对白而带来不露锋芒但可以明显感受到的紧张的人物关系;声画对位搞出来的优雅从容梦幻的氛围。 |
|
英国电影大师展,大光明一厅,2k修复版,8.3分
车祸对人内心隐藏着的盘根错节的黑暗,情感,自私和欲望做了大胆的描绘与细致的暗示。平淡生活与中年危机的到来,因年岁增长的噩梦而对年轻的渴望,因女大学生的介入而让性与欲的喷薄如车祸撞击一般爆裂,直接,而又残忍
开头对环境音的应用堪称一绝;车祸本身既象征着中年夫妻摇摇欲坠的婚姻,也是男主人公弗洛伊德式潜意识中对性本身的渴望与彻底的释放;两对夫妻,两个新生命儿童,两位男女大学生,分别构成了生命从开始盛开到终结的圆环,正如影片首尾呼应的环形结构
会见弗兰西斯卡一幕的画外音独白可与爱德华大夫中的梦境作对照,这段似真似假的插叙犹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另一重意义上的男主人公对未曾获得的爱和纯真与想象的渴望
无法占有,看着美好毁灭,快感油然而生,实在令人恐怖 |
|
电影里一个普通家庭,夫妻二人,三个孩子,
其实是挺热闹的
好像这才是一个家庭应该有的样子
各自看书,一起晒太阳,拥抱,吃饭,玩耍,打球,
就是好友有点希样怪气
但剧情急转直下,牛津教授男主在老婆生新儿子时,发现好友睡了女学生,于是他也强奸了这个女学生(还是个邻国公主)
车祸血肉模糊西特额是个号称想死的贵族二代,跟剧情也没什么实际关系
为什么大师展放这种电影
散场观众还鼓掌。还听到路人说男主演的非常好
什么鬼啊 |
|
多角恋情的延绵,和车祸在物理上的骤然而止,约瑟夫·罗西+哈罗德·品特的组合,制造了精致而又迷离的意外现场。对画面的掌控可能让人想到希区柯克,对文本的延展可能也有法国作家导演们的做派。 |
|
风和日丽、安宁静谧的校园和田园,地下却涌动着最污浊的暗流。在隐晦、巧妙的镜头和剪辑下,在明亮和阴影相互映衬下,斯蒂芬是谦谦君子,却有着中年男性对自我成熟魅力的过度自信,同时又极度自卑,嫉妒、猜忌、怯懦。害怕被背叛、被抛弃,却并不收敛自己的欲望。在这错综的关系中,直到最后彻底暴露他才是那个最龌龊、最卑鄙的人。 |
|
电影本身四星,为Dirk多给一星,气氛营造完美 |
|
(5.8/10)#英国电影大师展 at 大光明电影院 有些过时,观感比较差。完全由编剧主导的电影,品特的剧本叙事结构相当精妙,但也造成影像呈现相当困难,最终结果十分刻意做作,偶有极速推拉的镜头和声音设计(画外音和环境音的运用、声画分离)比较有趣。另外又是男性中年危机叙事,有一些非常猥琐的镜头和可笑的幻想,差点没绷住,性别意识非常糟粕。 |
|
Losey的调子太怪了没有看很懂!开场教授聊天戏是纯粹品特式对话,拍的也炉火纯青。Seyrig出场一段整个风格改为画外音恍若雷乃附身,久久无法回神。 |
|
Losey导演的画面层次感很强;Pinter写的这故事主旨真是“坏思想”,欲念浮动处理的很好;Jacqueline Sassard性感至极。 |
|
带有强烈的D·H·劳伦斯色彩,主题同样关于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情欲、罪恶与堕落。视听语言亦风格怪异,部分桥段舍弃了以定场镜头开篇的通常形式,转而以特写镜头介入场景,由此有意引发困惑与混乱感。剪辑节奏也以猝然为特征。不过,影片的主题表达实在有些陈旧,人物尤其女性角色的塑造同样过于单薄。 |
|
#2023英国电影大师展# 2023.9.9 13:30 比较典型的品特成熟期剧作,影像风格上向去年在马伦巴致敬,甚至请出了Delphine Seyrig。 |
|
片名Accident取得好,Dirk Bogarde表演很准。这是品特和罗西无声息的一盘棋。三个男人各自的巫山梦,一个女人的人间游戏。 |
|
约瑟夫罗西导演的片子总是可以拍的晦涩难懂,镜头的角度和人物调度很特别,隐隐有种类似于安东尼奥尼的奇遇,角色设计风格很有格调,尤其是演员的衣着精致考究。 |
|
众角色之间因为欲望的纠缠构成微妙的关系网,多好的题材被罗西处理成了一滩死水,完全没有一点张力,和《仆人》简直没法比。P.S.塞里格只有可怜的五分钟不到的戏份,还是个完全多余的角色。 |
|
我校传统美德 |
|
老男人精神困境大电影 拍得不错 |
|
看上去很像《仆人》中的角力,但沉闷太多,三男一女的配置也看不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