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才是我理解的作者电影,主题故事呈现方式高度统一,谦卑且温柔,我想我会慢慢理解时间的意义的。 |
|
听到保安介绍鹦鹉感到很暖,看到流浪汉在街头冻死感到很冷。喝到便利店冲泡的薄荷茶感到很暖,看到女儿局促等待男孩感到很冷。余额已无法从提款机里提款,巴士已无法将我护送回家,我只拥有布鲁塞尔寒冷的夜色,流浪汉只拥有那条拴着的狗。想触摸陌生人的手,想凝望客厅到天明,想如幽魂般在热带游走。 |
|
文本还是太空泛了,但视听带来了真正沉浸式的体验,电影的某种未来。 |
|
一次意外的午夜漫游,更是心灵之旅。亮点还是在影像吧。 |
|
Tropic在生物学或者生理学中作为后缀有趋向性的意思,放在这里竟也可以释义,作为一种幽灵的趋化。声音系统承载了时间,在城市的机械回响和夜归人的沉静交谈中流逝。最后从胶片接入高清数码,突然点亮。最深沉的夜里,挣扎着疲惫的双眼,所见皆是好时光。 |
|
2019戛纳导演双周入围。13届北影节焦点影人巴斯·德沃斯三部连看之三。2019居然柏林戛纳双片联发!这次四部看下来这部觉得是最好的(可能也是因为看到最后一部比较理解导演的技法了)。“茫茫黑夜漫游”式的寒冬深夜公路片,空间主导的叙事(越往后就越变成女主角进入某个已经先展示出来的空间,而非由她的视点或者行动来统合),尽可能地把种族、阶级与性别,乃至代际的议题编织进这个故事,虽然看似稀薄平淡,但是实则在议题方面密度极高,关键是并无前作《下一站地狱》的顺拐,也不似后作《小世界》的生硬,除了有几处有点拖时长之外其实拿捏得相当之好。另外,《小世界》里的罗马尼亚劳工本片中就出现了(购物中心的保安),而引导梦境的则是鸟鸣,胶片也带来了相当有意思的影像质感。另一种意义上的“都市交响曲”。 |
|
商场里那个警察好帅啊。你是否也一个人在深夜的城市街头游荡。 |
|
局部舒展轻盈,但仍需线状的预置事件串起。 |
|
【比利时】一个别致却又不紧不慢的“公路电影”,老妇、保安、超市收银、流浪汉、小狗…TA们“都是夜归人”;睡过头了就没钱搭计程车的拮据,轮班倒仿佛才开始工作的医护,很小的篇幅里塞入了好多角度。在这里注视、默默的观察或是偶尔分享关于生活的细节,天亮前,这还是个充满可能的世界。 |
|
3.5,或许是hellhole素材里单独拎出来的一条线,夜的静谧在质密16mm中擦出了视听的痕迹。文本层面的做作和空洞,大抵是这类知觉系导演需要克服的瓶颈。 |
|
属于21世纪流浪者的长夜绵绵。 |
|
这部悖论在于真他妈狗拿耗子可是不拿就更没东西了(汪荒077) |
|
82/100 有温度的。从胶片到数字。也许成了《来自东方》甚至《安娜的旅程》的遥远变体。 |
|
摄影氛围很劲,比较喜欢女主上地铁到城市空镜头的段落,虽然整体还算差强人意,但后续的故事仍有比较坚硬的刻意感觉,并且完全没有催生出任何ghost的存在。 |
|
城市漫游公路片,天黑到天亮,寒带到热带。几个非常灵动曼妙的时刻,狗绳、街道、车厢鸟鸣。结尾稍拖。[230422] |
|
一场令人迷醉的夜游。黑夜中洞悉入睡城市的梦,有甜蜜,有苦涩。人与城市,谁又在谁的身体上赋予了动人的魂灵。让目光与灯光都在凝视,互相的困境中,于彼此的梦里被唤醒和安抚。 |
|
说实话,有点像在看自己以前的广播。一些记忆,热带亚热带,稀薄的夜晚,步履不停,一些照片,被忽略的场景,拍下了,便以为自己也能与它们同在,也用过游魂这样的字眼,因为无处可去,无家可言,口袋也没有什么钱,只是仍然像是不甘心似的,自己也不晓得为什么,很多时候就这样形单影只地走了下去,在偶然穿过他人的热闹时不说一句话,在可能是虚假的自由里敲打着自己那似有还无的心绪...如此,时间在流逝,我也目睹时间的流逝,并且一再告诉自己,我早已精疲力尽。如同开头那旁白所说,我日复一日用自己的生活填满空虚,这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吧,其实真不容易。 |
|
离魂。。 |
|
她分明在困境中,末班车坐过站,没有回家的现金,独自走在黑夜里,忍受着寒冷与脚踝的疼痛,遇见未成年的女儿与其他青年一起喝酒,拯救的流浪汉没送到医院就已经去世,分明是不愉快的一晚啊。我却感受到了一种悠闲与写意,仿佛也随着镜头,在城市街头漫无目的地、从容不迫地游荡,散漫地感受着时间的流动。莫名地解决了我的某种困境,忍不住多打一星。//#13thBJIFF 保利天安门。银幕二刷,观感舒适。发现了想从城市出逃的清晰线索:坐过站前,在get lost广告前停留了许久,在地铁上、便利店员的车上都听到了自然的声音,困在商场里的鹦鹉四只死了三只…… 也许在地铁上睡过头只是一次精神逃亡。 |
|
第13届北京电影节第15部。一次偶然的午夜城市漫游,潮湿的奇遇。好多空镜,好多过程,好安静。 |
|
男性想象里的漫游无聊透顶 |
|
简直是梦想中的电影。《热带离魂》拥有着一股来自漫游与行走的沉寂力量,这种沉寂却内蕴着强烈升腾气息的能量依托于某种纯粹的“素描”状态。当夜幕降临,流光溢彩的建筑开始沉睡与静滞时,“游荡”则变成了一种对城市空间的轻柔抚摸。在这样一种暗夜下的都市漫游中,一切都开始变得漂浮而无意义,在路上与陌生人相遇闲聊、拐入流浪汉栖息的僻静小巷、窥视行人与情侣的状态,思维运动开始达到临界点。一切都在当刻发生但又瞬间消逝,隐匿在纯粹记忆当中。黑夜是世界的潜在状态,城市建筑的机械声响与静谧的自然音在无人称的灵化(etherealize)镜头中飘然掠过,那些夜色下轻柔的凝望、静默的游走、随意的攀谈与奇幻的探索都切实发生过,但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好似幽灵一般消隐在无边暗夜中。 |
|
B+/ 配乐一开始仅仅作为城市空间的流动性标记,跟随镜头的穿梭与事件的穿插停顿或接续;此时的人物与外部空间基本只产生直接的物理运动关系,声音与光的粒子化则软化着空间,并进一步拉远人物的距离。而当低垂的眼与配乐同时抬起,被景别进一步压缩的面容才与城市真正相遇。电影的声音不再作为城市陌生的“配”乐,而融入为城市绵绵长夜的一个内部——正如光在一头一尾如括号般拢起时间和家宅,声音作为陌生人,遁入人类幽魂般的面容并抚慰它。 |
|
3.5 |
|
刚下地铁的那段太迷人了,配乐也好听:夜色如水(镜头移动的方式让人感觉是在水中游行),街灯融融也澄明。 |
|
私心五星。曾写过一个相似的剧本,徒步穿过杭州,在路上和他人相遇,旋即分开,发生过,但是好像什么也没有留下。呈现了我非常期待的效果,我们潜入黑夜,做一个真正的漫游者。 |
|
我相信靠近奇蹟的時刻,並非是「摸索」,而是「迸發」出來的....... 凝滯的,並非藝術的。 |
|
在深夜,与主人公一起漫步在一座我所陌生的城市。喜欢作品镜头里所呈现的氛围,迷离的、朦胧的、静谧的,令人沉醉,令人融化。 |
|
很舒服的感觉。3.5. |
|
刻意并做作 |
|
【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某种“真空电影”,透着虚无,不去探索也不再纠结其意义,喜欢与不喜欢纯纯看感觉。温暖和寒冷纠缠在一起,比利时夜晚的光影暧昧不明。 |
|
城市夜遊 看到了過去現在未來 想起杜拉斯的清晨開著車漫遊 |
|
每组dolly in and out用得真好,离魂即在此刻。为《小世界》的观察方式进行了尝试,比较寡淡。 |
|
很喜欢,大概因为刚好是这个点,而它也刚好是一部失眠的电影。闭上眼睛的时候,被突然阻断的外界光线会像残余一样遗留在我们眼皮底上,这部电影就是那几秒钟的残余。失眠时的辗转反侧到底是为了寻找一个舒适的入眠姿势,还是身体在祈祷白天永远不要到来? |
|
导演缺乏了一点对情景的感知力,单独抽出几个片段还不错连在一起看像一支完成度比较好的MV |
|
故事就是一个20分钟短片的体量吧,感觉加上种族、底层和阿富汗男孩(还是看字幕才看出来),一晚上的流水账就有了意义吗? |
|
介于两到三星之间。每一个小分段进行到无聊到我想睡过去的时候就想给两星,既不够酷又不够治愈;一到老太独行的配乐一响起,我就觉得又可以三星了,那段配乐真好听,搭配影像瞬间slay. |
|
#BJIFF2023#第五场,有种直抵毛孔的真实感,以往很少在电影中获得的体验。影片内外的时间和空间都变得缓慢,浸没在黑色的气体当中,像是我真的在街头,像是看着一个熟识的朋友。 |
|
很适合放空,不禁回忆起来那些午夜漫游过的城市角落,纯真善良无限柔软的那一颗心。 |
|
做作 |
|
失望 |
|
三星半,空镜甚至有取代人物和情节的倾向,画面极佳的审美意识,你还不能说是不是监控录像也能成精?究竟是人在感受空间,还是一直都是空间在凝视人,不仅令人琢磨ghost究竟是寄居在肉身还是空间之中。也或者,人的肉身不过是游荡在“空”间的鬼魂?就影像的质感来看仍是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口味“观看”,感知的主体放在一个体力劳动者身上,并穿越大量的劳工阶级,城市究竟是谁的城市,夜晚究竟是谁的夜晚?最后莫名想到,巴斯·德沃斯在践行着佩德罗·科斯塔的拍片策略 |
|
太累不能看这个电影,太容易睡着了,看得我好困。感觉是我不能欣赏艺术了…有些画面挺美的,但是剧情有点奇怪又牵强 |
|
睡不着就看这部电影吧,里面的音乐也让人心情平静,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或者看着看着天就亮了。 |
|
鸟鸣啾啾,长夜漫漫,日复一日。【BJIFF13th/Scene20】 |
|
开片五分钟简直了就觉得这摄影思路简直我本人不管是视角构图甚至镜头内节奏基本上我内心深处9成就是这尿性不二了(当然我没勇气拍这么大反差)比较谦虛的说法应该是这首歌每个音都弹在了你觉得他应该弹的地方甚至音色都对 (作曲怎样都另说了但就算有变奏它也没滑去你不想它去的方向) 配乐让我想起《布鲁塞尔的浮木》(等等这片不会就是在布鲁塞尔取景吧?)到这五星buff叠满然后片尾字幕的玩法筒直看哭我,什么叫尊重每一个人啊??这尼玛六星都不够给了 |
|
#13th BJIFF# 真的很喜欢🥺比小世界观感更好,更真诚。一次夜间城市漫游之旅,致敬那些冗杂潮湿心绪的收留所。 |
|
3.5星。有别于导演前两部疏离压抑的作品,这部换上了温情亲近的调子,人物、叙事风格都出乎意料。意外引发的午夜漫游,借助女主角好奇的目光来观察布鲁塞尔夜晚的模样。在与陌生人偶然相遇的情节里,不动声色地引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虽仍有招牌式的空镜头,却不再是《下一站地狱》的亡魂视角。这是一个人性和幽默尚存的城市,即使最寒冷的午夜也关不住最炽热的幻梦,哪怕只有昙花一现的光景。 |
|
时长不够 静帧来凑 |
|
富有悲天憫人情懷、又有正義感的清潔婦,在治安良好的布魯塞爾徹夜未眠的走看人間冷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