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村里大学生口语手册:1.我要离开这破地方;2.我的生活不能一尘不变;3.我们一定要找点刺激不然一辈子就这样了。 |
|
GPA2.5的美国大学生真实写照。 |
|
应该叫美国蠢货吧,给他们一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就消停了,还是太闲了。 |
|
大型反青少年犯罪教育公益纪录片,看完真的会思考一下还是别铤而走险了吧不然蹲号子捡肥皂被车撞啥都没捞着也就罢了,哪天万一被人拍出来简直神他妈傻!真人Warren长着年轻版杰克尼克尔森的脸顶着梅尔吉布森的头型,优秀。Spencer真人也是太帅了吧!!! |
|
七年牢狱流出的眼泪,都是青春期脑子里进的水。 |
|
虽然导演努力拍得很有躁动感了,但从计划到实施到打劫内容再到最后的销账,这就是美国史上最白痴的抢劫案啊!真人口述部分太说教了,像失足人口在写回忆录,一开始流露出来的踩线精神反而更真实些... |
|
【SXSW】【#2】形式上的确酷炫到难以招架(虽然我仍然在消化打通剧情和纪录片的屏障这种事),娱乐性也十分到位,不过给故事本身奠基的概念真的好蠢啊--如果只是剧情片的话还好,但是一旦把纪录片元素加进去之后,蠢人将蠢事做绝之后反省出来的哲思一下子就成为重点之一—而它真的不值钱。7/10 |
|
失望。从剧作到表演没一个地方讨喜,只剩昙花一现的(笨重)机灵劲儿。 |
|
比完美偷窃更精彩的是一无所获,比生而不凡更困难的是甘于平凡。记忆是个骗子,混淆男人的围巾颜色;青春是场闹剧,捉弄少年的蓬勃野心。规划路线图,猜不到人生的走向;复制易容术,逃不掉衰老的追捕;寻到新买家,卖不掉天生的愚蠢;窃来珍本书,赎不回幸运的眷顾。时间会偷走全部妄想,宣告你成人。 |
|
D+/ 尽管承认叙述过程是有趣的,但整体还是太倚重类型了。对人物的心理情境呈现以及其他细节刻画非常欠缺,只是依赖情节推进的刺激、纪录片的文本式补充以及到位但程式化的表演,中后段愈加拖沓乏力。到头来更像一期美式青年法治在线,缺乏创作预期中的情感复杂性与社会纵深——说到底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种好莱坞式的平庸收编。 |
|
感觉故事还是单薄了,只能强行使用虚实结合、真实人物口述的模式撑满俩小时那种。演员都是喜欢的,也各有特点,但扮演的几个人物却谈不上有趣,作为一个犯罪片,尤其和昆汀的落水狗产生联系的那种,不能说是成功了。落水狗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妙不可言,人物虽然蠢爆又狂躁,可如此有魅力! |
|
四星半,完成度很好。能看出来剧本灯光摄影剪辑都有巧思,笑点和转折数量够。形式上的创新增加了质感,同时限制了张力。结尾回归纪律片式的总结,处理得有些轻松了。Evan小哥的表演很加分。在某一时刻四周的人都屏住了呼吸。//这群人确实很闲/画都好好看! |
|
大三的时候,在校图书馆发现了一套珍版。于是那天晚上,查询和脑补了各种偷书计划到plan f,失眠到天亮,大家去上课,我睡着了。
最后还是没有勇气去施行。
到现在我忘了那套书的名字,但依然记得那个夜晚。
很多人很多事,不就是这样吗?
|
|
【B-】真人采访与虚构叙事相结合很新鲜,但电影显然想让人感到的不止是新鲜,更试图用这种直接切入的方式挖掘人物,可效果却非常鸡肋。因为很快观众便会将真人与角色视为一体,那手法其实也不过是换了个壳打破第四面墙罢了,人物塑造变得外化,一切深挖的意图也只得尴尬化作配乐凶猛的平行剪辑。 |
|
偷钻石的见过,偷黄金的也见过,偷书的还是头一回看见。为了偷书不择手段、煞费苦心,真是个好学生。 |
|
看多了各种高潮迭起、技巧高超的“神偷片”,这部尽是纰漏、满是犯罪bug的作品好像一部逗喜剧。穿插的虚实镜头和原型出镜突出了这当中几个人物的心理戏(尽管有点拖),美国动物或许是被冲昏头脑、忘了错误与代价的动物。四个男演员从气质还是肌肉都好喜欢【羞耻表白一下Charles的原型人物~ |
|
青少年犯罪教育宣传片。真人事件改编,将案件过程再度演绎了一遍并穿插真实人物的采访,手法老辣娴熟,剪辑真是太棒了。 |
|
看完片尾方然大悟,莫怪乎這四個搶匪敢用本尊出演發聲了,他們出獄後的現在不是作家、電影製片就是藝術家,而世上還有哪些職場,能把「曾經搶劫」這件事化成僅為某種單純不帶致命利害的「履歷」呢…… |
|
没想到这个中二病是真实事件,过程又惊险又好笑,实在是不适合抢劫啊你们喂。 |
|
纪录片出生的导演搞的这出非常冰血暴式的“现场还原”式叙事看上去有一种……非常的“虚构感”。开场的不可靠叙事的场景变换剪辑(在盲视或无姓之人中都有类似的例子),最后一个跟前面呼应的不同时间里的虚实之间的车里车外的对视——这个作结的桥段设计的很漂亮,总觉得某些气质可以搞的跟今敏一样,或者某种类似大卫·芬奇+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混搭质感。有让人想起英剧《皮囊》,还有最近西雅图塔科马机场的地勤劫机事件,那个想开飞机去看不愿意离开死去的鲸鱼宝宝的鲸妈妈的29岁已婚美国男子Richard Russell。故事(真实事件)里的四名奥杜邦劫匪,如果不是在那个年纪把青春里的某些不安发泄出来,估计到现在三十岁就要像Richard Russell那样去劫机自沉了。 |
|
本片最难得的气质,是一种久违的年轻的电影的灵气。过场式剪辑很灵气,纪录片这么拍很灵气,中二沙雕故事讲成颇具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很灵气。虽然最后老太太突然说教大为失色,但总体瑕不掩瑜。展示了一种又丧又怂的犯罪新状态,也正指向当今大部分年轻人的心理状态。 |
|
太炫技了,演员们都豁出去了地演有点可惜 |
|
妈的,太屌了,观影时候的紧张感与焦灼感完全和去年的《天才抢手》媲美,演员和真实人物原型共同出演的点子也真的是太cool了,剪辑酷炫,顺便致敬《落水狗》和《黑暗骑士》,导演对于视听的把握真的娴熟到了一定地步。 |
|
原本存于一个人大脑中YY的幻想却最终演变成噩梦植入在四个人的回忆里,这部试图剖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作品明显分析错了方向。很遗憾这个真实事件中竟没有真实的人,因此本片才会在音效与氛围营造上格外专注和用功。但问题在于作者开启上帝视角带领观众返回现场并参与这个看似逼真完美实则不堪一击的理论模拟,不幸的是到头来他们依然会像那些有待驯化的《美国动物》一样两眼茫然视道德底线而不见。除此之外它还映射出暴力电影对青少年犯罪推波助澜的影响。 |
|
「You're taught your entire life that what you do matters and that you're special. And that, there are things you can point towards that would... which'll show that you're special, that shows that you're different, when, in all reality, those things... don't matter. And you're not special.」 |
|
青少年犯罪警示片2333还蛮值得看的,质感很棒,配乐很喜欢!年轻时我们总不愿接受平庸,殊不知安稳是多少人的梦寐以求…… with Hanni 18年上海电影节@长宁来福士 |
|
扣一星给说教太重,但是节奏、剪辑、构思真是太帅了 |
|
美国蠢货无疑。。。 |
|
抢劫过程状况频出,应该算是比较真实?但又不是喜剧,因为他们都在很认真对待这件事。这就有点微妙了。像是每个人想努力过好却不断搞砸的人生。四个人的后续倒挺光明。 |
|
哈哈哈哈哈哈哈,片子拍得挺有意思的,四个人也…挺有意思,关键最后他们看起来还过得不错 |
|
蠢和酷二合一也蛮不容易的 |
|
6.6 叙事的形式还算有趣,不过原型的故事本身就没啥意思,结局直接往纪录片方向处理了。 |
|
喜欢的色调喜欢的音乐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剪辑方式,最后知道就是真人在说故事整个震撼到。教育意义非凡,能想到这么拍就是很牛逼了。 |
|
自我定位太有问题了吧……最没脑子的跑去当智囊团,想帮着鼓鼓掌 |
|
看到结尾心里一凉,二十岁时候生活无望,会去做的蠢事是策划抢劫,三十岁时候就是study filmmaking了…导演残忍,别有所指啊。 |
|
反类型深得我心,导演通过抢劫排演的那场戏证明2件事:❶他能拍高智商犯罪❷现实就是愚蠢且无趣。不求财,只因百无聊赖,这种本能才是《动物世界》啊。正如片中采访所言,他们极度渴望改变人生,急于证明自己。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人,可实际上是不够了解自己,而且还不敢去面对未来。尤其喜欢出狱后从业的描述,妥协也好,成长也罢。 |
|
不管怎么说,这几个家伙蠢得让人发火 |
|
剧情片的话-偷的太文气,据真事-戏剧张力不足,平铺直叙且人物建设不solid,到后面越觉得没动机支撑。戏太满没留白,穿插真人视角也没升华主题。故事本身可挖掘很多,百无聊赖美国中产阶级子弟,他们与家庭的关系,对自己,社会和彼此的认识等。做成有戏穿插的记录片可能更好。#作业太少系列 |
|
年少轻狂的冲动,叛逆,想要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可从具体实施来看,还都是一群胆小的孩子,而这件事终究还是对他们有很大影响,夺去每人七年的自由外,服刑后都从事了相关的工作,作家写这段经历的回忆录,健身教练写监狱健身的书,重上大学学电影制作,研究鸟类绘画的艺术家。 |
|
个性的代价 |
|
看似无聊的青春,实则是无法改变平庸的无奈,都是命! |
|
55/100 无论导演这drama混搭一点documentary元素的风格有多么花哨,都无法说服我这是一个值得拍成电影的故事。 |
|
从过瘾的角度来说,你会觉得这帮劫匪太蠢,结局不过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实更可能就是这样的,不是每个劫匪都能像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演的那样,横冲直撞进去,飚一顿演技一阵走人的。 |
|
做了一种简单粗暴的剧情、纪录片嫁接,结果相互消解,还不如直接拍纪录片,那几个人物应该都挺出彩的。 |
|
#SIFF# 胜在对青年“明知错却要做”心态的把握和回首往事的追悔,以及如嗑药般欲罢不能的紧张、漏洞百出的犯罪过程,在回忆性的采访中,过往蒙上了一层抒情的色彩(或严肃或戏谑,像《阳灿》)。该片会把观众带入一个很丧的状态,尤其是等着警察来临的时候。 |
|
真实事件很蠢,剧情也很蠢。拍这片子干嘛? |
|
如果我们交给Harmony Korine拍 是不是可以衍生出一场更绚烂的伊卡路斯般自毁式浪漫? |
|
SIFF18-D4,8.8/10,真是喜欢死这部电影了,从剧作到形式再到到剪辑配乐。导演属于那种既有灵气又能控场的人。
|
|
美国大学生果然像我想象的一样又闲又蠢,急的我都想进去帮他们抢。本人叙述和故事线的结合很棒,但绝对没有精彩到“就像昆汀的电影一样”的程度,三星半。 |
|
错位记忆,盗舞幻想,自我道别,呕吐副驾,Mr.Pink之怒……为脱逃平庸寻找人生意义,真实犯罪,愧疚狼狈无浪漫。开头还不错,后面就公益宣传俗套了;中产阶级就是吃饱撑的慌,所谓反思也蛮空洞无聊的,形式大于内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