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吹战争的人都该死!看的人心痛! |
|
这一个多月以来才意识到我们生在和平岁月这代人对战争态度的傲慢和天真。不明白点对点精准打击只是个看上去很美包装后的概念,没见过枪炮,没见过尸体,没见过死亡,没见过应激创伤,没见过销烟后的残垣断壁。可以不了解,但至少别丧失敬畏 |
|
战争不存在精准打击 |
|
神啊
我是个万物皆有灵的无宗教主义者,但我一直相信有更高维的存体在俯瞰着我们这些残次品
我们有祂们所说的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
我们有祂们所言的贪、嗔、痴、慢、疑
我知道我们被你们造出来的时候有着各式各样的原罪
但,能不能,在你打盹之前,给大部分还算善良的人以神启
我即便已经看够了人类的作茧自缚,但能不能稍微手下留情,不要再给孩子们的瞳孔蒙上阴影 |
|
在戰爭殺戮面前,高舉正義旗號多行不義之事,一如看一場恐怖LIVE🇺🇦🏥💥,普通民眾永遠都是棋子般的受害者。多條敘事線索串起的「誤炸」故事,不過是換作了「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的黑白名字而已,卻把當中活生生的肉身步步推向萬劫不復。如此無力、無助、無望,生離死別或許不只是別人,更要憐取眼前人,止戰!!! |
|
震撼人心 |
|
举着正义旗号的“精准打击”,却造成严重的无辜伤亡。当满脸土灰的幸存儿童睁着大眼睛,望向天空中出现的轰炸机时,他们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是什么,战争的残酷彰显无疑。 |
|
仔细思考,英军造成的伤害可能比德军还要大,还要严重。而它却代表正义 |
|
战乱时代 什么都好吃 |
|
她们都变成天使了吧 |
|
丹麦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战争历史片,记述二战末期英国空军轰炸丹麦首都的德军总部时误炸一修道院学校,至数百孩子教师死亡的历史惨剧。拍摄得很专业、人物生动,节奏紧凑。影片原片名就叫《轰炸》。联想到正在乌克兰发生数月之久的战争,又会有多少无辜百姓、孩子们和学校、医院等社会设施被摧残,令人感慨!影片应该是在长久、大量的历史灾难事件调查、追踪的基础上拍摄的,这种对普通人的生命的尊重,对过去多年的历史事件的契而不舍地探寻、调查、表现出的精神和做法,值得钦佩、赞赏! |
|
每个鼓吹战争的人都该好好看看这部片子 |
|
只留下名字...... |
|
7/10 |
|
以孩童视觉呈现战争的作品很多,这部也挺用心,笔触细腻,戏剧化编排可圈可点,CG也做的逼真。不必较真去杠这个战争史里的空袭事故,尤其那场席卷多洲的世界大战。难有简单粗暴棱角分明的对与错,回顾历史的方式和角度有很多。逝者为大,只能一声叹息。 |
|
拍的恐怖感太厉害了,战争太可怕了 |
|
今年以来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
|
饿的时候该吃就吃,能拯救胃,还能救命。 |
|
痛,太痛了 |
|
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能拍得如此失败,也真是少见。二战结束时,英军的误炸,导致近百人死亡,大多是孩子。如此事件,客观地平铺直叙,也会拍得让人震惊。该片导演却无谓地给故事增添了不少东西,视角又不断地转移,还一味地煽情,影片的叙事弄得乱糟糟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此片导演还真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奥卡姆剃刀的原理。 |
|
这打得什么仗呀,虽说那时候定位目标比较困难,但这两幢完全不同的楼,我也是醉了。 |
|
在战争的巨大阴影下,所有人都是受害者。多少无辜的百姓都悲惨地成为战争的殉葬者。
小演员们地表演都很精彩,最后一段Eva妈妈狂奔的长镜头太释放了! |
|
【3.0】看下来并没有感到特别震撼,究其因是导演对整个事件的回溯缺乏犀利有效的切入点,说白了就是太流水账的第三人视角的剧作思路。好在整部电影骨子里的好莱坞电影化的叙事节奏是精准的,从前期剑拔弩张危机亟待爆发的紧张气氛营造,到结局停留在小女孩喝粥的镜头设计,一切都安排得刚刚好,因而观影大抵能融情于故事之中。 |
|
整个事件还是很值得被讲述的,但通篇拍下来实在太平庸太匠气了。多线叙事求多求全,但导演的驾驭并不好,各条线索并没有有机的捏合,有头无尾、浅尝辄止;人物群像是一个个充满了设计感的“典型”人物,而且其间塞满了各种类型化的情绪和桥段,整个对历史的回望就显得非常绵软。 另外多说一句,苦难不应该被比较,但是吧。。。 历史很复杂,“一切事情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还是少点轻飘笼统的慷慨之叹吧。 |
|
虽说确确实实表现了震撼的战争下的脸庞,也在视听上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有太多似乎偏离主题的表达的叙事,看完也反应不过那是在干嘛 |
|
最后母亲奔跑回家的长镜头和女儿伊凡坐在桌子上喝自己早上没有喝完的粥,才是电影最为核心的地方,也正是伊凡勇敢的跑出了教堂才幸免遇难,故事的一切悲剧都来自于战争。 |
|
结构松散,但最后三分之一部分实属震撼。视听也很出色。希望世界和平! |
|
很震撼的事件和很多可拍的矛盾点,却没啥东西拍出来 |
|
聚焦二战皇家空军轰炸哥本哈根盖世太保总部的误炸事件,因为误炸的是教会学校,无妄之灾地被炸死近百名修女、老师和幼童而格外令人难过。影片采用多视角群像,故事跌宕起伏,从开场行驶在乡间小路上的轿车被“误袭”及其对于路遇少年的冲击(然后造成了失语)就已经埋下了不祥的伏笔,随后从事件亲历者、遇难者、遇难者家属、伪警察和皇家空军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叙述,封面海报因轰炸而蒙尘的稚嫩面庞上,瞧向天空的尽是迷惑的眼神,俨然不解缘何招致厄运的劫难。固然这个事件本身并非出自皇家空军的主观故意,从过程来说也很难苛责瞬间的判断造成的失误,燃鹅盟军轰炸导致平民死伤却远非鲜见,在其他的战场,不分敌我,照样造成了惨重的后果,但肇事者却几乎不须负任何的责任,大战时代,终归是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
|
美好瞬间首尾相连,是死亡发生的征兆,在时间轴上做的多点透视散点,缺点是在于人物上失焦,好处则是群像提供了更丰富的采光,真的非常喜欢这部影片,尤其几个孩子刻画得无与伦比,一头一尾互文相得益彰,导演还有一部高分剧集1864,务必找来验证一下再做分享 |
|
前半个小时挺好,中后期的叙事似乎不在一个调子。 |
|
11.2 本无条件反战人士,想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所有认为正义的战争是可行的的人。你以为点对点袭击就是点对点袭击吗?你可能是盖世太保大楼里的肉盾,也有可能是旁边学校里的孩子,老师和修女,以及这些孩子老师和修女的家人。 |
|
全片过了三分二才出现轰炸那一幕,角色多戏份散,但是整个剧本的叙述并不是集中讲这个悲剧的引发过程,那两个飞行员的角色很重要,结果就是个龙套,故事用了很大一部分去描述其余几个小孩的命运交叠,又描述一个对信仰动摇的修女和纳税士兵的恋情,这三个主题都足以拍三个版本,但是却要缩在100分钟里,结果都没有说透。 |
|
看哭了。我们不需要什么主旋律的宏大叙事,我们需要的是小人物的苦痛。God droped his pencil and we suffer for it. 4星。 |
|
看的时候觉得不可思议,一查居然是真实事件改编,1945年3月21日英国军队轰炸盖世太保总部,一架蚊式轰炸机撞到杆子坠毁到了一所学校,因为被浓烟干扰,第二队和第三队都只有一架飞机轰炸了盖世太保总部,其余的几架飞机均将炸弹投向了学校,最终造成学校附近123名平民死亡,包括87名儿童。 总结:英国皇家空军实在不靠谱! 愿世界和平没有战争! |
|
十七分钟 |
|
🙏🙏🙏 |
|
一次失败的空袭作战,选材角度很棒。热兵器时代带来的残酷转瞬即逝后劲儿极大,很喜欢结尾妈妈长途奔袭的长镜头。 |
|
故事很悲剧 也值得做成电影 但是排得就。。。太支离破碎了 |
|
拍成了一坨翔,白瞎这么一个好题材... |
|
活着挺难的。但是,依旧在努力活着。 |
|
太假太做作 |
|
有点浪费一个好题材。拍的不聚焦导致了没有一个主角,每个演员都各司其职完成了表演但彼此没有什么融合,也没有凝聚到某一两个人身上,散而杂乱。甚至到最后有几个人物都没有交代到底怎么样了。 |
|
7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惨剧。二战时,英国空军本打算轰炸盖世太保大楼,盖世太保抓了许多抵抗组织的成员关押在大楼顶层成为肉盾,英国空军一直没有实施行动。后来终于决定行动了,却因为一架轰炸机坠毁在当地修道院学校,后续的轰炸机以为坠毁战机冒起的浓烟是任务目标的标记,而将炸弹陆续投掷到学校,造成超过一百人的死亡。用最直接的方式展现战争对于发动战争的一方来说也是残酷的事实,老百姓,特别是儿童是战争中最弱势的群体。哪怕代表正义一方的英国空军,误炸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任务“失误/失败”罢了。 |
|
三个可爱的姑娘打扮得美美的准备去参加婚礼,(丝袜破洞用指甲油救急我也用过)吻了开车老头一脸的红唇印,悠扬的口哨声,颠簸车篮里的鸡蛋,那么美好……
年轻妈妈狂奔回家,女儿正在吃早餐拒绝的那碗冷粥……
哪有什么上帝,愚蠢的人类啊,不要战争,愿和平! |
|
上帝已死…… |
|
我俩一起在沙发上看这个片,看到炸弹出仓的镜头她直接转过头去,再也没看过来。她可是一只猫啊。 |
|
特蕾莎修女客串激吻党卫军还行……胜在题材吧,不仅被盟军误伤的平民,甚至是被故意牺牲的抵抗组织成员,战争残酷的另一面。其实就算伊拉克和阿富汗,如此现代化的美军都有被自己误伤的,更何况平民了……战争的魔盒一旦开启,就很难有非黑即白的判断了。 |
|
希望那个小女孩没事 |
|
根据二战时期迦太基行动改编。一开场就抓住了吸引力,但是整体篇幅太短。如果可以把前因后果拍得更详细就好了(看完之后就去查了一下这段历史)。摄影和孩子们的演技都非常不错。Teresa和Frederik的角色应该是虚构的…总结就是 英国皇家空军真的不靠谱❌🆘
(看到能正常走路的Alex 有一点点不习惯kkk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