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赞排名第一打了一星的短评真的low 不尊重别人的信仰和文化 并且用狭隘片面的观点去加以评判 |
|
丝毫不煽情,在朝圣的路上,孩子出生了,就出生了,老人去世了,就去世了,没钱了就去打工,赚到了钱再上路。我看导演并没有表达有信仰就很牛逼的意思,不过是呈现一种和我们不同的生活。 |
|
有人觉得好看,有人觉得不好看,有人评价导演在消费信仰,有人抨击信仰本身的愚昧;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及追寻信仰的方式,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的朝拜者,用着自己的方式而已;终生皆平等,只是有人更虔诚。 |
|
我在藏地生活过几个月,知道这是我不能碰触的题材。很多观众觉得导演在卖信仰,批判朝拜是种愚昧的行为,而这些批判者大多数是在大都市,挤着地铁过着朝九晚五生活,忙着工作愁着买房,以为这是生活的全部。被现代化与智能科技让自己忘了什么是信仰,更不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大。而我不迷信,但我有信仰 |
|
张杨身上有一股劲儿,不在北京攒IP,与资本觥筹交错,拍这样的苦行僧电影,值得钦佩。一些电影的拍摄过程就像是一场修行,渡人渡己,修心修性,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没去过藏地,但是看《冈仁波齐》的拍摄花絮,还是有点心有戚戚。 |
|
主创说了,全是摆拍,并且不是纪录片 (←这是吐槽不是评分依据。看完 NHK 同题三部曲就知道差在哪了) |
|
我常说尊重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但朝圣信徒的纯粹还是超出了我的认知!磕着长头走完2000多公里的十个二个藏民,吃最简单的食物,一路上施予善意也接受善意,不怒不嗔,为了祈福众生的目标,心无旁骛的不停走着,他们的日常,在我看来已经无限接近神性。 |
|
真是那句话,同样一个图案,有人看到玫瑰,有人看到魔鬼。对于藏民磕长头转山朝圣的行为,竟然很多人批评愚昧,而我看到的却是接近神性的光辉和美。反观自己在欲望世界里浮沉挣扎蝇营狗苟,顿觉自惭形秽。 |
|
纪录片等于真实,仿纪录片等于不真实的批评套路早已经过时,至于朝圣是否涉嫌猎奇之类说辞,强行切割观众,却忘记电影本身是世界语言,实乃刻板粗暴。名为《冈仁波齐》的电影,主体只是在通往冈仁波齐的路上,没有进入最后的转山,这才是电影的妙笔。关注结果,追求成功,恰好无法参透朝圣真谛 |
|
成功地拍成了(伪)纪录片。点到为止,拒绝一切渲染和煽情,摄影风格也很节制;也成功地塑造了群像。信仰的力量就是你跪下来才相信,而且拒绝阐释意义。当然必须的解释和必要的编排实际上损伤了影片的完整性,显得过于雕琢。无论如何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都堪称一个异类,票房表现也堪称奇迹。 |
|
对这一类的片子真的是情有独钟。导演花了一年的时间,跟着他们一路从芒康到岗仁波齐,可见诚心和用心,推荐推荐。 |
|
看有评论说这是“迷信”,真是粗暴的打标签,我也不认为是猎奇。我觉得人物本身的质感,让平淡单薄的呈现方式变得丰厚起来。像我这种无信仰的人,对他们是无比的尊重。 |
|
处理车祸、死亡和婴儿成长都非常克制。 |
|
其实 愿意静下心来看完两小时的人 如果这个片长四小时也是可以看完的 所以 能不能告诉我 为毛线从拉萨直接就快闪到冈仁波齐了呢!这后半程路难道不应该是重点么? |
|
和其他藏语系导演作品一比就能看出短板。除去朝圣之路本身,几乎看不到想要探讨的东西。 |
|
以纪录片手法拍摄的剧情片。讲述藏民磕长头向拉萨&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队伍中有孩童、孕妇、屠夫等。在壮丽的自然风光下,漫漫上千公里的朝圣之路,囊括生老病死。让人心生敬仰。去掉了戏剧冲突,藏民自己演自己,更显自然纯朴。摄影过于平稳精致,剧情片质感浓厚。若是真正的纪录片会更震撼人心 |
|
我觉得这片跟文化猎奇没啥关系,就是以一种认同尊重且不渲染推销的方式讲一个在路上的故事。 |
|
一行人开始磕头的那一刹那,旁边坐着的一个妹子哭了,当时真想问她要微信号 |
|
看到短評的2分3分,覺得心灰意冷。多么好的片子.... |
|
比较催眠,导演用极端纪实的手法拍摄了一部神似纪录片的剧情片,基本除了一家人前往冈仁波齐的磕长头朝圣之路外,只有个别零星的戏剧冲突存在,318上浓郁的风光也被导演降饱和化处理,感觉更像是一出消费藏民信仰,满足诸位好奇的猎奇片。★★☆ |
|
这种不假思索的外来视角可真是傻透了。 |
|
北京电影节凑个热闹。年轻人迷茫了就去西藏,导演迷茫了就去拍西藏。有观众问张杨拍摄过程是不是特别艰难,答曰一路开着大篷车在风景如画的地方扎帐篷,驴友一定很羡慕。看完听完都觉得像玩票之作。 |
|
全片我没看见任何角色落过一滴泪,但我自己却哭了两次。一次是在漫天飞雪中磕长头,一次是男人们回到车祸现场从新再来!我没想过去看这部电影的人都有信仰,但请带着尊重!别TM一会哈哈大笑,一会骂他们愚昧。遇到脾气不好的人,真的会起来扇你。 |
|
民俗风光片。 |
|
迷信…… |
|
真的就是那个张杨,Q&A时一直不敢确认.......显然是一部陷入魔怔的导演拍的魔怔的片儿,认可去崇高化的处理,也认可剧情片的方式反而更真实。但真的难逃猎奇化的自娱自乐之嫌。 |
|
非常不喜欢。贩卖民族风情,浅薄。 |
|
有的人把信仰寄于投往功德箱的人民币,有的人却把信仰寄于真和善深埋于心;有的人把信仰寄于烧香拜佛算命一日游,有的人却把信仰寄于五体投地的朝圣之路;有的人心向钱程,有的人心向虔诚。《冈仁波齐》,带你寻找心灵的纯净,信仰的纯净。 |
|
一味的朝圣,却从不思考朝圣的意义。盲目的信佛,却不愿意做实事来获得幸福生活。磕长头到西藏就真比上班更高尚?和《偶滴神啊》《我的个神啊》相比太浅薄了。 |
|
今年国产电影五佳之一准了。 |
|
经幡翻转出了生,经筒旋转出了死。在朝圣的路上,生生死死仿佛都蒙上了福气。磕长头的时候要把众生的平安幸福放在心里,于是才好带着神圣力量,一天能磕十公里,从芒康磕到拉萨直抵冈仁波齐。在藏地曾亲眼目睹过一路磕长头来朝拜的人,朝圣的本身或许比信仰更加重要。也似人间无两种,这边才死那边生。 |
|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去年电影节的那部《皮绳上的魂》 剧组为了片中一个可有可无的镜头残忍杀害动物(母鹿)。拥有如此“信仰”的导演,其所谓“朝圣”会是如何? |
|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怀着近乎猎奇的心态,以他者的视角观看他们时,一边难以遏制感动,一边感到陷入某种罪恶的困境,警惕被唤起的哀怜情绪,也不想将他人的日常、文化与信仰奇观化。 |
|
看见“张杨”俩字就打了一星,没商量!以他为首的这帮资深文艺中年的眼中能看到的根本不是真实的西藏,就像当初他拍《生活在别处》也不是真实的大理一样,如今大理州政府发起的拯救洱海七大行动应该狠狠扇了他一大嘴巴子! |
|
我可能还是有点猎奇,我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电影给我展示的却是一种生活方式。 |
|
我们开始念经吧 |
|
如果我们参观猴子,当然希望猴子越原生态越好,不然我们要猎奇什么?如果我们看望同胞,我们希望他们享受到社会与文明进步的果实,越来越富裕和先进。宗教信仰不是落后的挡箭牌,愚昧能带来虚伪的安宁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所以问题来了,这部片的导演在把西藏朝圣者当成什么?观众试图看到什么? |
|
还是不错的,虽然藏区生活、风景、去神山朝圣这些元素多少还是有吸引眼球的优势,但公路片生活流的气息仍旧可以让人继续看下去。用了非职业演员所以表演味有些重,其实如果大胆点,放弃某些“剧情”的话,说不定会更好呢... |
|
不是纪录片。@法文中心 |
|
都2017年了还拍这种香格里拉呢??佛教这种完全破坏生产力的玩意没有外力扶持只能导致灭亡。。所以内地演变为禅宗,看到没有,拖拉机上面四个大字:扶贫开发。人是社会人,看一个人信仰是否真的是圣洁,纯粹,那就要先扔到酒色财气的世俗世界去修行,而不是一个人面壁苦修,由薄到厚再到薄。 |
|
飞溅的冰屑、雪崩、经幡,张杨细致地捕捉到了朝山途中的种种视觉奇观,画面精致而富有意涵。尽管在灯光、机位和故事性方面已经接近剧情片,但依然具备真实的力量。影片巧妙地避开了一切政治敏感性,表现直面生老病死的纯粹宗教内涵。可惜的是赴拉萨的旅程占篇幅大半,真正的冈仁波齐之旅反而从略了。 |
|
在哪里出生,就从哪里上路,在哪里死去,就在哪里埋葬,人生是一场苦旅,既然开始,就好好的把它走完,穿过山,穿过水,脚下有大地,头顶有蓝天,你每一次虔诚的祈祷,神明就在你心中…… |
|
【B-】趋于平淡了点,这种电影平淡是常态,但完全看不到想要探讨什么的欲望就很失分了。比较可贵的是很真实的展现了藏民的生活状态,影像力度强,摄影特别的好。嘲笑信仰的人,多半只是把信仰理解为宗教概念,人都需要借助一些东西完成精神寄托的。 |
|
勉强及格吧,其实还是个剧情片,只不过全用了素人出演,情节上的设计痕迹很重,但是张杨的特色都在:波澜不惊的生活感,河水阻路照常磕过去时嘻嘻哈哈的欢喜佛状态,导演还是那个导演,但题材本身并没有沉下去 |
|
茅山道士在淘宝兜售鹿晗签,第六代导演躲进深山拍磕长头。当仁波切成为都市生活的产业链条,面对供不应求,挺直腰板赚钱是理所应当。 |
|
因为朴老师的微博去看的。上午只有一场,影厅里不到10个人。虽然不是真实纪录片,可是从高速公路上他们磕长头,身边的货车呼啸而过开始我就泪崩了。比起大片,对我来说更愿意掏钱进电影院看的从来都是这种小众的片子,真心希望可以多一些排片。 |
|
3.5星。完全地置身事外,伪纪录片,也基本上是纪录片质感,极小的戏剧波澜,不突兀。没有太多可触发人思考的东西,主要是缺乏细节。 |
|
可与蔡明亮的《行者》系列比较看。纪录片感强烈的剧情片。藏区蜿蜒的国道如经文;无限贴近土地的磕长头,生与死之间的激烈和平静都展现得很好。 |
|
对信仰者来说,信仰确实不必高于生活,它本身就是生活。 |
|
我期待看到藏族青年创业奋斗的电影,而不是一味宗教,宗教,宗教,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