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交车上齐举棺材者不再需要关注穿戴丝袜,怀念苏维埃的两代同高歌盖过了被遗忘的死亡,尸体回收员在糜烂肉块中看见了爱人戴着婚戒的手,人权组织被自己所服务的群众视为卖国贼纳粹美帝走狗人人喊打,填不完的表格和见不到的有关单位,人民与监狱已有机结合共生,我们都是这场晚宴暴行的小螺丝钉,在众人沉睡中被带入宿命中的噩梦 |
|
太狠了。。。冰天雪地的俄语区真的出神人。。。此片像一杯浓缩果汁,得观众自己掺点水进去才会可口,不然会齁死。。。最后梦的轮回把女主的无力感推上珠峰上插的一把刀子的刀尖。。。 |
|
男人坐牢,女人流浪,一人哭泣,举国欢庆 |
|
“温柔女子”,却不是温柔,而是被压迫者的顺从。当男人高谈阔论盔甲与坦克、施舍他们所谓的恩德,却忘记了英雄式的伟大壮烈才是极权的显影,这桩罪孽是由所有“平庸之恶”来完成的,所有律法都沉浮在庸碌中,民众仰赖混沌的法则维持秩序,沉默滋生了哭嚎,哭嚎压倒了沉默。恶性循环中的被殉葬者,她们不是秋菊也不是孟姜女,她们是笨重体制之下被揭下来的伤疤,一条被抹掉的发痒的痂。痛斥在位的极权者只是隔靴搔痒,只有将锋芒对准每一个帮凶才能让装睡者睁眼、让喑哑者张口。 |
|
前半截非常现实,各种事件是非常熟悉的平民没尊严的故事。后半截突然跳tone,像是嗑药嗑多了,莫名其妙。 |
|
极权强奸民意时,民主的背上正在着火;国家无处前行时,伟人的路标指引方向。被制度检查时,别说切割钻孔,连阴道都要被扒开。求助于制度时,哪怕排队填表,连窗口都要扣合。人们举着旧国的棺材,洗着旧人的内裤,回收至爱的残肢,不知至亲的下落。乘着一架荒唐马车,发现自己早被权力扒光,身陷囹圄。 |
|
我算理解去年各位看「last face」的感觉了……看得我TMD都不想搞东欧电影了……到底是选片人疯了还是导演疯了…… |
|
和之前那部《我的幸福》有点像,借主人公的视角带出极恶社会众生相。梦里的表白大会让平凡的作恶者们剖白心迹,既荒唐又悲悯。「统治阶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个阶级统治下的每一个被虐待的温柔的人,都是这个阶级的创造者。」 |
|
东欧恐怖故事 每个我们都应当会做的梦 冲下年度十佳 结构启发 可是尽管 结尾轮奸戏摄影师为啥要跟着喘?临场感做太出戏 恐怖魔幻现实主义 人名路那段有姜文和贾樟柯文字游戏的可爱劲儿 |
|
在体制面前我们都是“温柔女子”。前半部分以为看到神作了,一组组连绵的镜头将俄罗斯社会群像如画卷般推开,几乎以为是在读托尔斯泰的小说;结果后半部分直接拖体制出来开大会,浅薄得让人想问什么鬼。算了我情愿戛纳多点这样的争议作品也好过变养老院~~~~~ |
|
片子还是太功利心也太电影节了,前面四处碰壁基本算个固定套路,后面玩起超现实更是生怕所有人不知道影片重心在哪,拼命指给你看。 |
|
4.5 在写长评。 |
|
故事节奏缓慢,大量的公车、公共场合、聚爬的场面非常详细地展现了社会风貌,电影虽长但非常吸引人,导演讲故事的技巧不错。前半段里,开头的起调、极美的摄影以及特别稳定的镜头调度,使得影片复古而工整。然而越往后越不着调,尽管有一个不错的开放式结局,依旧没能挽回高开低走的颓势。 |
|
用女主角穿针引线带出俄罗斯社会的方方面面。Loznitsa对每场戏的内容和剪辑点的把握都很讲究,掌控力超强。 |
|
D / 前3/4的长镜头非常扎实,调度功力了得。女主完全架空的处理方式反而使得她成为体制中不断穿梭的冷峻视点,克制地描绘出后苏联时代的转型迷局,“不是个例”却是无法联合的“个例”。后1/4梦境处理完美摧毁全片,导演一定是生怕观众看不懂才遛出个美颜滤镜的宴会来作肤浅的讽刺。 |
|
暴政极权下的温柔一文不值,当美好的事物所遭受到的礼遇不是同情和理解,而是更像一块血淋淋的鲜肉般诱惑,引来的只能是面目狰狞嗜血残暴的披着权力外衣的怪物和一众阴暗角落里蓄势待发的恶狼。
重要台词
一切我都安排好了,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
|
每一个镜头都想拉回再看一遍。 |
|
对旧制度的抨击,结尾处理得很好,里面的歌曲吸引到我了 |
|
我终于比较明白了什么叫电影节电影 |
|
被摆布的平民四处碰壁的故事,导演的很稳,下的一盘棋也很大,然而后半段的梦境破坏了整体的和谐。[B-] |
|
内容太陈旧做作,但形式和技法又是赏心悦目的 |
|
到后段不精彩的时候,发现有些地方和《我不是潘金莲》一样有点“假揭露”的“膈应感”?对公务系统众生相的展现、还有想要批评的话题拿捏得还算适合。不过还是碍于片长和节奏问题,导致高开低走,让人在观影中难免失掉“耐心”。结局倒很妙--有点强行被灌了一口黄连又来颗彩虹糖的奇妙滋味。 |
|
单场戏确实出色。 |
|
显而易见《温柔女子》的标题是一处反讽,观众无法从这个苦大仇深的女人身上看到一丝妩媚。然而当她走近探访的体制里时,那份挂在脸上凝重的神情似乎才真正“温柔”起来。这是因为观众跟着她冷静游离的眼睛去观察而非监视东欧社会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但导演仅让女主表现出缄默却不精炼他人的台词,导致最终的梦境力道全无。影片尤其需要在时长方面多做一些删减工作。 |
|
只能说此刻看这部更加应景,丈夫背着她找妓女,她不去怪丈夫却只会诅咒妓女,每一个看似温柔的人,眼里都写满了绝望,但他们又那么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苦难源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如此庞大的机器能够运转,离不了每一根微不足道的螺丝钉,于是你们今天的处境,每一个自己也都是罪魁祸首。最后的梦境表达见仁见智吧,但我也想不出更好的处理方式。 |
|
5/10。学识丰富的洛兹尼察展现了对荒诞主义作家的效仿,片中监狱有着沙皇时代的雄伟建筑外观,对国家庞大的刑罚体系、罪与罚的关系讨论,以及与官僚权力做长期抗争的失败,极为容易地联想到陀爷的小说和卡夫卡的[城堡]。场面调度中塞满政治符号和局外人视角以分析俄国社会的形塑,譬如公共汽车和邮局里指向美国核威胁的谈话,而拥挤的火车厢里高唱坦克战歌的乘客,以及小镇酒馆内玩起转酒瓶脱衣,男女宾客粗鲁对饮、脱到只剩四角裤大笑、伸手去抓肥厚的乳房,这些场景先交代环境和众人最后轮到主角露面,让主角变成小镇上的局外人,但看多就有种单调的感觉,女主演成天顶着一张愁苦漠然的脸无法令人同情,最后猛然来了段超现实梦境,以穿着光鲜的代表人士进行空洞的发言,苍白的口语强行堆砌出宏大的政治议题,这点奇观远远触动不了全身麻木的观影状态。 |
|
把俄国母亲黑出翔 |
|
灰机上看的。魔幻现实。导演最后的温柔处理其实有点败笔。 |
|
前50分钟可以不顾剧情为技法与氛围鼓掌,观众此时依然能就人物的心绪和处境与导演“探讨”。后程...大家自己看吧,心情有如观光途中被拐入做戏念经的收费寺庙。 |
|
那个梦境非常讽刺现实。而最终善良的好人还是会成为牺牲品,摒弃一切没有原则的人才能控制国家。 |
|
洛兹尼察真的好厉害,前半段惟妙惟肖。后半段虽显得有些套路化,但讽刺力度更入木三分。最后那场梦境表彰会,活脱脱像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现场。最后,温柔女子从噩梦惊醒,转身离开一群沉浸梦中的民众。除此之外,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人权活动家的独白,暴民没有勇气向公权力发出抗争,只能抽刀向这些为他们伸张正义的“弱者”。福尔曼在捷克新浪潮里面不再简单地攻击政府和体制,把镜头审视地视角放置在“人民”之上。《温柔女子》讲的虽然是女子和体制的纠葛关系,但同样是展现出极权下的众生相。造成这样的局面,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
|
2.5 有这种电影在,《何以为家》简直可以算是质朴清流了。 |
|
若不是有苏联魔幻般的一夜崩塌,又有谁能想到理想主义者的地狱也是由理想主义者们自己亲手打造的呢?“景观展示”的思路和今年《日暮》还挺像,只是对符号与事件的处理更尖锐直接。后段绝非蛇尾,但导演对梦境的呈现就跟这片用柔光一样诡异不搭调。 |
|
也没有网评带节奏说得那么差吧...平民的苦难在你眼里只能有骗奖这一个功能的话那这么多年电影你也算是白看了。话唠路人百态算是有点坨的皮毛。长镜头稳,但演员表现一般。最后那个梦sequence画蛇添足了,呲光摄影也是醉了= =。【那民歌好耳熟,是Mac的自由操曲子?= = |
|
导演基本功很好,最后的魔幻主义太飘了,各种攻击苏联共产主义的埂用得实在是有点按耐不住。 |
|
剧作扎实,处处在讽刺社会黑暗。前面都很稳,很多地方值得细品,但最后突然来个魔幻主义让人措手不及,反倒觉得有点坑。传说中的西伯利亚…… |
|
17年戛纳漏标。 |
|
A- 一个女子的探监之旅,真是一场集权社会的浮世绘,对集权统治的拥护者真可怕,导演拍的真是太妙了,长镜头的展示和调度都很好,最后的梦境说实在的有些点的太明白了,不然能更好,结尾给的挺好的 |
|
非常性冷淡风的电影,重在集权社会群像描摹,但影像非常出色,结尾很妙 |
|
8.5/10 “人类是盲从思想的生物” |
|
同样是灵感源泉 Loznitsa 的笔触落在喧嚷又冰冷的现实里 单独段落里各有天霜地火 …… 随着 A. Vertinsky 原始版本「By the Long Road」转换了时空 伥鬼回魂人世间 恶灵恶土复生 缓缓关闭镜像之门 回归人间炼狱 |
|
前面冰冷残酷的现实主义加上结尾极端的超现实主义梦境,政治意图明确而浅显,非常符合西方进步国家对于东方极权国家的既有想象。 |
|
梦境对比还是很有力量的,我觉得是女主不够有感染力,撑不起长镜。 |
|
高开低走,最后二十分钟,成败显然在此一举。拖垮节奏又构不成亮点。现实主义冰冷的剑不够锋利,魔幻主义虚妄的罪又不够欢脱。 |
|
7/10从黑格尔大街到....捷尔任斯基大道,这就是电影主题。 |
|
直到1小时46分,才开始讲点东西,你们体会一下。 |
|
对前苏联社会的一种反讽与批判,也对俄罗斯民族历史有反思。前半部分相当真实,虽然电影模糊或者错置了时代背景,给人一种前苏故事在现代延续的感觉。剧中主角亦即温柔女子,其实具有一种观察者或导游的角色,她本身沉默极少话语,借由她周边的人甚而是旁白,来陈述种种荒谬甚而令人震惊的事实。她的遭遇也令她陷入一种荒谬的非现实之中。电影后半部分则是进入一种非现实状态,导演生怕观众不明白,又以一种愚蠢的表现形式,直接让演员来点题,毁掉精心构建起来的真实感与现实感。结束时的南柯梦醒,还算将故事拉回到现实之中,并留下一个开放式结尾。 |
|
不言说不抵抗,默默服从安排但保留念想。 |
|
138.28 |
|
二月底去拉脱维亚时,在火车上碰到的前苏联知识分子老奶奶,她说在解体期间从圣彼得堡搬到了里加。我觉得影片的结尾切在女主换衣服那儿就可以了,梦境后面的内容点得过度明确了。明显的亲美意识,以及女主标准的苦瓜面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