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莉在失去安东尼后,进入电影学院,毕业作品成了她填补内心缺口的载体,放映时将自我代入,一进一出,完成创伤的疗愈,电影拍摄的过程充满分歧,是锤炼自我的试验场,在压力围攻之下坚守表达,形成情绪的释放,结尾表明朱莉也是导演的化身。 |
|
比第一部更好,可能是关于电影创作本身的缘故,也可能是在形式和叙事上做了更多尝试,失去爱人的悲伤幻化成了意识流的叙事体验,从主角遭遇的想象、创作和现实中流淌出来,感染大银幕前的所有观众。 |
|
从元电影逐渐变为元·套娃电影。能有机会把自己的私人经历拍成这样多么奢侈,能在私人经历里再嵌套一层意识流多么奢侈,能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喊一句cut多么奢侈。 |
|
我可以感受导演对这段感情的着迷程度和从他身上汲取了多少的养分 人总是有工作和生活要过 但是这样不管不顾的沉迷 是很难在人生的其他阶段再现的 我对这种孤注一掷的自我感动着迷 他有着无比虚伪的一面 却在虚伪的自证中变得无比纯粹 |
|
Joanna Hogg 在纪念品第二部分作为毕业作品的片中片里形式上翻拍了自己当年在电影电视学院的毕业作品Caprice. 当年是Tilda Swinton主演而现在偷换成"导演"/Swinton的女儿,真的狠狠自我解构。从那天以后,我的世界是一片模糊不甚明显,一切都是你留下的纪念品,床上的经血、摄影棚内的飞鸟、锋利的边缘还有在拍的电影。 |
|
片名意指到第二部终于显露真容,不止是悼亡或记忆的链接,更是如此的情感既有人造物的部分,也有自然物的属性的体现,技巧上更有迹可循,结尾的揭秘是今村老师《人间蒸发》的低配版,舞台高光效应看来是绍拉《卡门》的翻版。 |
|
因为是电影院连着看的,能清楚感觉到导演在剪辑和剧情编排上的进步。拍一部学生习作,悼念逝去的爱情,电影是最好的纪念品。 |
|
乔安娜·霍格在《纪念品:第二部分》里将自己走上导演之路的艰辛历程展示得淋漓尽致。她与女主角的经历估计有重合的部分,可谓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元电影。这件“纪念品”看来并非指向女主角失败的感情,而是指这段感情引发她面对现实,从而促发她创作出的毕业作品。最后10多分钟的戏中戏打破现实与虚构创作的界线,也解释了上一部的不少疑团。相比起上一部的晦涩难解,这部偏向纪实的风格让观赏性提升不少。女主角打碎母亲瓦罐的一幕相当有趣,既指向电影片名,也暗示了之后的情节走向:必须亲自撕开不堪回首的经历,才能实现真正的创作。 |
|
看完第一部的时候还在想,在一个那!么饱满的男主形象之后,Hogg还能讲什么故事?原来是酱紫!厉害。巨大的失去之后,余波会来,紧接着是漫长的void,这才明白标题的意义,终究从另一个世界旅行结束,能带回来的也只有纪念品,无论曾经多么相信会生活在那个世界或创造一个新世界。重生之后会明白,旅行的目的地不用非得是美到眩晕,还可以是木有目的地,或者为别人创造目的地。而那纪念品,会放在家里书架上吃灰,偶尔瞄到的时候思绪会飞一会儿。PS.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太久没有看到这种非常非常私人且具体,不做任何努力把人物联系到某个群体或某股潮流的剧情片了,华语电影太缺这个了吧,转念又一想,全世界电影都缺这个!女性导演正在扛起这种珍贵 |
|
两部连看, 提升不少好感。 电影学校的片段都非常真实了。 |
|
D+/ 依然美美的,也依然get不到叙述的动力在哪里。 |
|
直面浅薄-11/16/21 at AMC Palisades 21 |
|
差点被击垮,但持续转动着影像,探索着自己。作为亮点的Richard Ayoade的回归,轮番作客好像被赋予特权“吃下”的新小生们,还有更多给人提供的对创作的联想与对前作的比照;第二部在基调与感受上都更加轻松与容易接近。自己、“我”、片、“片中片”,彼此之间保持了很和谐的距离;还想知道她会走到哪里,而未来还会怎样。 |
|
是因为我没看过第一部吗?不知道看了个啥…… |
|
【Gene Siskel Film Center】作为年轻人是幸福而又苦涩的。你充满了能量、希望和情绪。你准备好去爱、去感受和去受伤。但另一方面,以还没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没有人会对你的意见特别在意。但不管怎样,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一定会想念自己年轻的时光。 |
|
连续观看 |
|
看着看着就觉得更像是第一部behind the scene的纪录片,果然最后一幕也做了类似的处理。填充了第一部的很多留白,然后在表现形式(而非文本)上又做了些新的尝试。 |
|
结构不如第一部纯净简约,但对父母的描绘有如此罕见的深深温柔。 |
|
放下那些放不下的,时间仍然继续在走 |
|
5.1 倒也没好多少 |
|
8.5/10。第一部的女主如何逐渐从她男友去世的悲伤中走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情节是她把这段感情拍成半自传电影)的故事。影片运用零碎的叙事结构、精美(符合角色气质)且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美术、舒适的音响等营造了生活化的诗意氛围。但电影拍的有些自我沉溺,一些生活细节拍的无聊/不清晰(不是说电影一定要把内容讲得让观众觉得共鸣有趣/清晰,但这片需要,否则就会削弱形式与内容的共振),扣0.5。 |
|
将这样的感触 写一封情书 送给我自己 |
|
第一部剧情早已记不清了,第二部全程不知道在讲什么,有些段落非常迷人
|
|
意外得蛮喜欢,比第一部好很多,各种形式的运用也都服务于情节本身,也终于深刻体味到女主角对爱人拧巴的情感状态。(第一部就不该有) |
|
oh this was much much better than Part one. Hogg is masterful at subverting expectations - she really did avoid the temptation to be obvious. something magical happened for the film the second Julie started directing her stand-ins. then just as you think it couldn't get any better than this the end scene happened and it was even more magical. also her/Hogg's wardrobe is to die for. |
|
6.5/10。两部都很好,但更爱如耳鬓厮磨的第一部分。到了第二部分,导演拿起摄影机这个武器来拯救自己,撕碎银幕,大喊一身“cut”,这是她的《痛苦与荣耀》。电影比一般的悼亡片多了分犀利与决绝,最后的平摇甚至是恐怖片式的。《笑忘书》中写道:“将这样的感触,写一封情书送给我自己,不失为天大的幸福,可以不在乎,才能对别人在乎”。 |
|
设置 Patrick 这样的角色呼应了 Julie 第二部成长的台阶 从而延续并发展解析了片名的意义 故事本体来源与故事呈现样貌紧密对位 从 Hogg 自身投射到 Honor 中间的媒介自然是 Swinton 这个老友 主演 母亲 p.s. 一段经历与折磨 无论人 事 情 都可以化作艺术创作的养料 这个层面看来剥削对方哪怕亲密人的同时 也要从自己身上挖下块肉 淌出鲜血才能真的动人 不自欺 |
|
女电影人讲起自己的艺术之路源起这样谦虚,但能有机会拍成上下两部本身就是业界奇迹。 |
|
[1.0/5.0] 覺得第一集好看,還硬說續篇好看的人是有多愛面子?Richard Ayoade 的表演令人想到約翰馬可維奇。 |
|
6.5/10 |
|
观感比第一部好太多 优秀的审美被继承了下来 剧本剪辑有了质的提升 第一部的观影记忆又返哺了第二部的观影体验 用电影 生活 去缅怀曾经的爱 太浪漫不过 |
|
没有最矫情,只有更矫情 |
|
先锋又古典的电影,过去的疼痛就是未来重生的起源。 |
|
#2021-58th金马:两部连看,非常神奇的,第一部评价很低,第二部评价略高,但是没有第一部的铺陈,第二部就不会显现累积后的成果。导演无疑还是自恋的,耽于自我的,但是本着电影人拍电影人拍电影的微妙逻辑,该系列还是完成了一种蝉蜕般的自反。另,导演请贵族母女来演贵族母女,加诸各种古典格调元素的堆砌,或许同时也在追忆某种失落的classic传统,太贵族惹! |
|
+ |
|
没演 我他吗没演 sb |
|
如果和第一部比,那是好一些。女主居然还纠结于第一部的感情中(彻底搞不懂了,外?),用“拍一遍”的方式来复盘,来翻篇,还是有点意思的。也算是贵文艺工作者们的特权了。虽然看了两部发现真不喜欢这故事,但是毕竟我Moss很亮。不亏。 |
|
3.5 更迷人的外壳, 继续精致但不细腻 @ walter reade |
|
拍电影的部分还蛮有意思的吧。但对我来说这个片的问题始终在于我无法get到她讲述这一切的原动力。事实上,片里不管是父母还是演她的故事的演员,也没有一个人能get女主这段感情的origin(片里用了这个词)。也许作者就是想说:“我坚持自己的感受,既不想解释,也不要被理解。”当然可以。但不知道作者是否意识到(也许她意识到了),这样会使她和每一个自我意识过剩,翻来覆去地讲着自己乏善可陈的前任的人一样烦人。 |
|
比Part 1更relatable |
|
【C】比第一部略好的观感,但也仅限于对音乐的使用和元电影的指涉,还是不能get到她过于随意和自我的叙事走向。 |
|
6.9/10 #NYFF “纪念品”作为和解和复活的手段并没能得到更充足的展现,电影拍摄与学院部分的确有趣但似乎也仅此,重现记忆成为了一种妨碍性的执念,而本作作为成片似乎也同样展现了片中拍摄时存在的问题,一种过度的随意和铺展打碎了整体。家庭部分也显得仓促和功用性(打碎的被子),音乐滥用也可以不是问题,但过早的切断常常砍断刚连接上的思绪与情感,应该有勇气给予观众更绵长的体验与时间。 |
|
真私人,真遥远,真悬浮,但我就是真的完全被击中了。 |
|
三重嵌套的电影,因此Julie在第二部里拍摄电影的故事实际就是Joanna Hogg拍摄这《纪念品》两部曲的故事。毕业电影展映时Julie幻想的那部电影结构,很像Hogg早期拍摄的那部讽刺时尚文化、消费主义的短片Caprice:女主深入一个又一个奇异空间(包括网纱礼帽被树钩掉的情节),最终见识到了最深处的“丑恶”,于是又一步步逃出来;而Caprice的女主正是本片女主的妈妈Tilda(那时还叫Matilda),不知这算不算是Hogg的一个自我homage |
|
结尾真的爱不起来 |
|
就诠释了什么叫心碎的故事和迷人的影像。破碎的氛围感和流动的音画,真美好啊。 |
|
年末最好的礼物。我们又有多久不曾碰上这样能说服我们像最初爱上电影时,那样举起摄影机的电影?电影的魔力早早被祛魅得支离破碎,我们几乎不再记得剧组聚在一起,片场的灯光亮起,为了书写一个逝去的人开始创作,又最终在工作中重新觅得乐趣的喜悦了。我们清楚电影对生活的凯旋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一厢情愿的谎言,然而我们面对电影又只能是孤独的,这一事实严酷的同时又稍许宽慰了我们:天真的错觉再多延宕一会儿,或许有朝一日我们依旧能用电影完成自己的回忆。 |
|
4.5 Honor Swinton Byrne温柔但坚定的言谈举止完美契合Julie这个通过疗伤来寻找自我的角色。故事偶有矫揉的瞬间,但依然动人。“I just miss that intimacy.” |
|
7.7 花活好多,不断从戏剧中淡出以寻求主观下的客观,甚至有意去正视自身的情感缺陷,但最终为何又回到了回顾生涯式的自恋? |
|
Cine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