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库斯图里卡每部电影中都有一只神奇的动物,外加杠杆原理的自杀吊绳与浓郁的音乐,哦,差点忘了,还有将某某箱子套住全身的躲藏游戏,这一定是他儿时钟爱的游戏 |
|
姜文的老师啊 |
|
8/10。门后杀死邻居的熊,卧轨殉情的驴,故去的老人蹲守铁道旁,灰熊的入侵预示战争来临,平凡土地上奇迹接踵而至;库斯图里卡用温情注视与暴躁狂欢淡化了民族对立,身处炮火轰隆的人们坦然面对一切,披着军装仍足球梦不灭,炮杆上放置的鸽子惊起纷飞,但即使结尾两人逃离家园,分割的故土已难成归属。 @2016-08-25 15:03:02 |
|
直到遇到了库斯图里卡,我才知道金凯瑞和周星驰也只是荒诞喜剧的孩童。如果非要说能比肩的,也只是卓别林大师。他热爱动物,向往吉普赛的自由与奔放,厌恶战争,尊重生命,这些美好的东西无疑是他的出生地和生长的地方所没有的。他的电影总是很长,可是总是意犹未尽,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是明晓的 |
|
这片居然在戛纳一无所获,查了下那届主席是昆汀,评委还有徐克,个人能想到的唯一劣势就是此前库斯图里卡已拿过两次金棕榈,单论影片质量拿第三次没任何问题,目前发现的戛纳最大遗珠莫过于此。 |
|
如果我看的第一部库斯图里卡是这个,我一定会从此把他拉黑……好恶心的爱情故事,像是中年男人的意淫,幻想出一个美女没有任何理由地疯狂爱上依恋上自己,女主就是纯纯被设计出来的一个爱情符号,本身是没有任何灵魂在里面的,她所有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男主,没有任何理由地爱上一个孩子爹,没有任何理由的疯狂和性,为了男主连国也不想回了,家里还有退休的爹也不想要了, 太恶心了我的天😅想起了我看《倚天屠龙记》时候非常恶心的对赵敏的塑造,所有的美丽、强大,通通都是为了铺垫她爱上男主,为了男主可以弃国弃家,连爹也不要了……我真的想把我这两个半小时的记忆清除 |
|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真是个好会拍动物的导演,目前看过他的几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他电影里对“动物”戏份掌控的厉害(如把猫咪放在床上,狗子一开始直接和它干起架…随后倒是和睦相处起来了),也由此更加彰显出他荒诞、幽默、生猛的作品风格。除了动物,他电影里好多的故事情节编排也是别具一格,那种特别的叙事方式技巧真是独树一帜。→ 一部战争背景下的爱情片。卢卡和莎巴哈两人躺在飞翔的床上那段拍得真是梦幻……失恋的人躺在铁轨上求死,就像那头失恋的驴,结果驴救了人,然后终成眷属的有情人骑在驴背上……塞尔维亚和黑山,难得一见的制片国家/地区。 |
|
库斯图里卡一向的戏谑加悲凉的风格,在本片又一次得到体现。本来想给五星,但我很反感片尾极力渲染同情“小三”的情节,减一星,老库在这方面意识是不良的,过度同情一方导致的结果就是另一方被冷落,这点从大多数网友的评论,处处显示出对“小三”的同情就可见一斑了。 |
|
总不自觉想起这歌“My name is Luka
I live on the second floor
I live upstairs from you
Yes I think you've seen me before ” |
|
依旧塞满库斯图里卡标志的动物、战争、狂欢元素,一直听着欢腾喧嚣的配乐。这一次战争成了背景,突出的是爱情,歌颂追求真爱弥合各种隔阂。浪漫足够了,责任也相对削弱。就像失恋的驴子堵在火车铁轨上一样执拗,活成一头倔驴。
第一幕晚宴的狂欢戏份有些过多,真正的女主登场比较晚,都要到一小时后,情节推进明显在女主登场后更好看。 |
|
这里有最出彩的啼笑皆非,有最美艳的一场野战,最悲伤的一头驴,最痛彻心扉的一场离别,还有绝不亚于卡萨布兰卡的美丽结局。永远记得,生活不是幻想与隐忍,把握你想要的一切。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在影院观看胶片版,画面与声音效果太棒!依旧是库斯图里卡式的音乐癫狂。以如此特殊的角度和手法拍南斯拉夫内战。轰轰烈烈的爆炸中绽放轰轰烈烈的恋爱。(还有那些动物:馋猫忠狗憨鹅以及一头为爱寻死的愣驴)。150分钟里始终情绪饱满又癫狂让人目不暇接酣畅淋漓。爽! |
|
他们生活在一片神奇的土地上,在肆意舞蹈欢唱中却透出忧伤。这不是我们的战争,这是畜生的战争。最后又迸现的闪光:“先生,你曾为波斯尼亚的自由而献身吗?” “呸!” |
|
第一次是送奶工的奇幻人生,第二次是这个什么生命是个奇迹,行你名字起的是挺好听的,是听起来是挺好听的,看起来都是扯犊子,允许我生一点气,因为有些人在评论区说这位导演的电影魔幻现实主义,对吧?要吹就吹吧,但是还说什么比周星驰又是金凯瑞那种荒诞风格更好,而且说他们都是孩子看的,还尬吹,只有卓别林才能相媲美,能不能别尬吹了我讲真?有些犯恶心了啊,我知道,对于降智那些生活动人小场景里边是是有些美好,但是各有所爱,不要在一味的抬高自己的同时去贬低别人,行吧,恶心…
我就这么说吧,国内这种类型电影不是没有,二流电影看多了,你开始叫嚣着不好看,叫俗叫烂叫做作是吧,然后你发现国外还有这种电影,唉你觉得很新鲜,你觉得不同味道,你觉得看着顺眼,连连叫好是吧,这™就是作,吃饱了撑的! |
|
让人关注的点太多, 那些笑话的梗, 呆萌的人和动物, 以至于到了后半段才想起来原来情节的铺垫是这么个原因. 东南欧人民的生活作风毫无保留地展现, 因为导演本身就是个纯粹的人吧. 东南欧这个大计划不知何时才能成行. |
|
导演用喜剧讲故事,大部分角色都很可爱,略微夸张的表演,情节中夹杂着超现实的荒诞、浪漫和偶尔的残酷,但可爱的笑料无处不在,即使残酷,过后也会有情节让人不禁莞尔,配乐与情节配合的恰到好处,以及安慰式的结局,这些的化学反应使反战主题更加冲击人心;不足在于前半部分的节奏略拖,情节有些散。 |
|
庫斯圖裡卡的所有標誌性元素都有:癲狂,諷刺,政治寓言,惡搞,荒誕,魔幻現實,狂歡,槍,共產主義,音樂風格,甚至那只貓、狗,那頭驢,都出神入化。但可惜選錯了男主角,他簡直像一坨又冷又硬的屎,一顆老鼠屎毀一鍋湯,大概就是這樣。 |
|
老库是个奇迹. |
|
主题比《黑猫白猫》野心要大,似乎要寻找当年的《地下》,可惜整体结构有点分散,不过这对库斯图里卡来说不是重点,还是一如既往的癫狂…… |
|
库斯图里卡有他特有的解构战争的电影符号,《地下》和《流浪者之歌》完全是导演水平摧枯拉朽的巅峰之作,而后来的这部《生命是个奇迹》转换了视角,把民族苦难挂接了一个人的身上,电影最后蓄积的力量澎湃到令我五体投地。 |
|
战声铁轨旁的村庄变迁史,青年足球噪音爱恋,中年床梦神游波斯尼亚。萌物的调教不需要特技,天然呆喵,狂躁汪,还有鸡鸭羊鸽驴熊,是食肉的棕熊啊!!! |
|
库斯图里卡在本片中延续着他一如既往的狂欢和反讽风格,然而这种喧闹、癫狂的狂欢背后,却是战争造成的亲人离散、同胞反目成仇、家园凋零与孤独彻骨等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笑中带泪、笑中引人深思的好电影。 |
|
1.男人、女人和驴;2.战争、足球和交响乐;3.荒诞、幻想和浪漫;4.躺在担架床上遨游医院,乘着双人床漫游温馨回忆。 |
|
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疯疯癫癫,神经兮兮,故事混乱的类型。许多插曲完全不知所云,唱歌跳舞就忽悠过去了……7/10. |
|
好莱坞和香港电影看多了,忘了世界上还有南欧这块土地。完全不按好莱坞那套走,过了两本才出主要矛盾。不知道为什么我满脑子是东北人民生活的日常,一样的精力旺盛,足球,动手,小曲儿和火辣辣的妹子。笑料都是一样的难以消化。 |
|
对于战争的不屑,以及对有关当局的无能的嘲讽,就是米洛接受采访时候的那个嗝。也是那两头不知道哪里来的狗熊,和撕咬鸭子的老鹰,把这个地方原本的音乐、足球、象棋、梦想、平静全部打乱。
如果最后两个人没有在一起,要再加1分。卢卡发现萨巴赫穿老婆衣服时的反应,知道萨巴赫不能交换儿子而一走了之,还有最后交换人质的表现,实在是把大男子主义、自私、懦弱表现到了极致。这部电影应该是个战争片,但绝对不是个爱情片。
虽然故事和叙事挺烂,但是导演的镜头还是非常牛。除了一贯的旅行宣传片(绝对褒义)。米洛足球比赛时,由一泡尿引发的球场集体斗殴;他老妈被双胞胎小男孩浇成落汤鸡的晚间舞会;失恋了想卧轨的驴;不会下棋也要进屋的白马;还有那只爱抢吃的奶牛猫。热闹和冲突,无厘头和奇幻,都太有意思了。 |
|
一开始混乱,然后正常的爱情,最后又开始混乱...那个驴驴真可爱,库斯图里卡又一次为我创造了电影的奇迹~~~
|
|
前面有多喜欢,后面就有多讨厌。从没有一部讲爱情的电影把女主换成性感扫地机器人后,如此没有违和感。主线故事的糟糕宛如霸总爱上我的糟糕性转,对女性符号化的刻奇覆盖了所有对战争的讽刺和生活的探讨,不如停止在男主发烧死去,还使得主题更加清晰。 |
|
能如此荒诞的解构一场战争的也只有库斯图里卡了 对了 还有那只可爱的骡子和依旧强大的配乐 |
|
大银幕重看,胶片版。库氏狂欢曲又一部,少了《地下》那种近乎癫狂的荒诞和反思,也没有《黑猫白猫》那么犀利的讽刺,而是以一个家庭悲喜剧来贯彻对南斯拉夫种族仇杀、西方人的有意煽动的控诉。同样是库氏的风格,喜剧的手法,展现的却是家庭、民族、国家的悲剧。 |
|
澳大利亚之于波黑,就如阿根廷之于我。//每次德里纳河一出现,就觉得自己真的身临其境在波黑。//我也想要那个手摇小火车! |
|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可是,幸好還有庫斯圖里卡在拍美麗的愛情 |
|
前半部分节奏会快一些,看起来比较爽。失恋的驴和人体火车属实看呆了,果酱沾象棋也很牛逼。爸爸和儿子分别那么难过的时刻,还是能用配乐让人笑出来。妻子是有精神疾病吧?应该是去了精神病医院?后半部分节奏慢很多,搞笑元素也少了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妻子回到小木屋发现萨巴哈的片段,因为空间的限制,连打架都变得笨拙好笑。后半部分主要是在描写爱情吧,个人原因,不是很能接受婚外情的存在,所以看起来多少有点别扭,但客观来说萨巴哈和卢卡之间是有爱情存在的。萨巴哈从一开始就对卢卡有好感了,在换装的时候气氛开始变得暧昧。虽然卢卡刚开始是抗拒的,但爱上之后真的可以不顾一切——儿子被俘虏的时候想自杀却在火车来之前的一刻跳开了,失去爱情的时候却可以死死抱住铁轨;交换俘虏时,尽管怀里抱着儿子的时候,眼睛却一直跟着萨巴哈走。 |
|
如果说韦斯·安德森是反熵的大师,库斯图里卡就是熵增的影视化名词解释。浪漫的无以复加。 |
|
鸡飞狗跳,无比闹腾,没有道理,嗯,这就是库斯图里卡。不过我看的老库第一部电影是地下,所以导致了我后来看他其他任何电影都觉得差一口劲儿… |
|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战争。”大环境动荡下的人民永远只是炮灰,他们的命运有时根本就不在自己手里,但是我们仍然坚信世界有爱,挣脱枷锁,去追寻,去享受。库斯图里卡不愧是大师,各种神级想象力的场景既有讽刺效果又不乏幽默,配乐大赞,表演都不错。 |
|
#BJIFF 20240421,百丽宫IMAX。画面稍微有点暗,中间打了个盹,人很多,连台阶上都坐了人。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汇,加之库斯图里卡式的幽默,使其成为一部集视觉、情感与思想深度于一体的作品。在战火连绵的波斯尼亚,人物们的爱恨情仇、生死离别交织成一幕幕戏剧性场景,仿佛现代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电影出现了库斯图里卡电影的几个常见元素:普通人日常生活、裸女、性爱、战火、打飞机、混乱、莎士比亚、音乐、民族主义、沙文主义、“飞人”。个体的生活与爱情在战火与国家命运中展开,性爱、生育以及逃亡,都是求生、求爱的方式。人物在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爱、痛苦与牺牲,以及对欢乐、和平与幸福的追求,使得库的作品不仅是电影,更是关于人类精神与生命力的赞歌。四季变换风景很唯美,如果在这个时代拍,肯定更迷人! |
|
库斯图里卡的电影一贯的风格,戏谑又伤感,最后感动的一塌糊涂。 |
|
疯狂、开放、温情、感动,象征主义,家国情怀,反对战争,呼唤人性,这就是东欧电影的魅力。库斯图离开从来不会让你失望。男女主人公不顾一切的双向奔赴,卢卡和米洛斯的父子情深,老市长的可爱与悲壮,驴子、鸽子、黑猫、黄狗,一条条的铁路,一个又一个的火车隧道……这一切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日本电影的内敛、细腻相反,东欧电影的开阔、粗犷和豪迈,令人如打靶归来,如连饮十八碗好酒,真是酣畅淋漓。女主角身材真好,笑容真迷人。最后让我感叹一声:南斯拉夫,一个已经消失的国家,真是令人怀念啊……9分。 |
|
木有黑猫白猫好看,风格依然很老库。女主笑起来真漂亮~ |
|
澳大利亚之于巴尔干正如阿根廷之于中国,是否全世界的人想要逃离时都会用钉子扎穿地球来选择目的地?炮口的鸽子无法阻拦坦克的前进,每个人都可能是为情所困的驴。足球是和平年代的战争,战争年代的足球是什么? |
|
欣赏无能,很闹很乱很色色,一点也不好笑,甚至我觉得没有拍的必要,中年男人的YY,居然让他在儿子和情人之间纠结,这什么玩意儿的戏剧冲突,白眼🙄️ |
|
哔哩哔哩版本是个坑,千万别看,各种删减打码。库斯图里卡的地下是南斯拉夫的黑色幽默史诗,非常震撼。但生命是个奇迹对于塞尔维亚波黑战争的幽默解构显得太轻飘飘。这部片子止步于联合国进驻停战,电影给了大家一个happy ending的幻觉。上映十六年后波黑导演会拍一部叫艾达的电影,告诉大家,在波黑战争停战4个月后,塞尔维亚在联合国安全区制造了斯雷布雷尼察种族大屠杀,杀光了那里的阿族的男性平民。生命没有奇迹,一个活着的都没有,库斯图里卡不会不知道。 |
|
在去塞尔维亚的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电影,看起来有点奇幻的人设和故事,落地之后都一一找到了对应。山崖旁的铁路小站,到访了卢卡在电影里家,门口还停着那辆会飞的车,整个电影和国度,就像乌托邦一样的存在。 |
|
7分。多数情况下是混乱的,少数情况下是好玩儿的,浪漫的时候最好看。如果把它看作是从1h15分之后开始的爱情故事,我可能会给8分。 |
|
铁路的意向象征着文明世界的联结,即使是深山中从没见过外面世界的居民,也会将极少通车的铁路视作珍爱。铁路带来了他们的整个世界。前南的分裂是痛苦的,在痛苦上搭建的浪漫更加迷人。战争结束的时候,浪漫也终结了,带着“文明世界的”无耻新闻学回归了落雨的现实,一切似乎回归了原状却又真的有什么东西悄无声息地失去了。只有那头驴的真心未变。姜文也爱用铁路的意向,或许库斯图里卡也是姜文部分的精神之师。bjiff2024 |
|
照例的库式喜剧和魔幻现实电影,可惜和他的其他作品对比,没有什么突出的亮点,电影里的风光很不错,喜欢那样的山间。 |
|
2015年看的第一遍,觉得闹闹吵吵的;2024北影节又看一遍,感觉不一样了,也能感觉到女主的塑造有几个瞬间令人不适 |
|
忘标记了,资料馆看的。飞翔的床垫,为情自杀的驴,还有最后的那声饱嗝,喜剧外形包裹苦难的内核,笑中带泪。 |
|
生命就要这样充满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