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na从海边裸着身子走来,那时的她是干净的,她一共走了十三步,每一步中间都遇到不同的人,他们对Mona“专属而排他的自由流浪”有不同的看法,或不解,或羡慕,或同情,或嫉妒。Mona一步步的变脏了,从大学教师嘴里的恶臭慢慢变成一身紫色的泥浆,当她来到宿命结局的寒冷地坑时,已是无路可去。 |
|
“她流浪之是为了自由本身”,瓦尔达像拍纪录片一样拍剧情片,使用大量真实环境中的非职业演员,情绪性移动长镜和对特写的谨慎使用是主要视听特色。摄影和用光都很讲究。叙事结构类似《公民凯恩》,打破第四堵墙:剧中人物面对镜头/观众谈话,瓦尔达所谓的“引用”。而主演精湛的演技来自她的“在场” |
|
至少莫娜不抱怨,不伪善,也从不会在别人身上期望些什么。 |
|
这追逐自由的流浪本身就是一种禁锢。我们都带着镣铐。 |
|
1985威尼斯金狮奖。纯粹的流浪者,永远在路上的女子,宁可短暂而自由地活,也不愿融入体制的规训中。瓦尔达用伪纪录片的方式和[公民凯恩]剥洋葱式的多视角访谈来拼凑出这位流浪女的生活碎片,并时而将她置于画框边缘。最终,我们并无法真正了解到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她更像是一位追求纯粹自由的行动者的化身,虽不能时刻让观者共情接受,但却不断地逼问着虚伪与庞大的社会网罗。在闪回叙事中,角色常常打破第四堵墙,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间离效果。引人反思,而非使人认同,是典型的新浪潮影像策略。(8.5/10) |
|
孤独就是无需解释自己的行为,孤独就是沉默至死。 |
|
瓦尔达的切入点永远是现实,但她的长处却是虚构,这部现实主义力作则处在二者中间的张力地带。她看似很纪录片式的拍法却暗自彰显着故事的虚拟性:所有关于莫娜生前的画面都是虚构的。现实里与她交错的人都在讲着她的故事,把她造进了自己的叙事体里;而电影则通过虚构的力量给自由流浪的莫娜以完全自主自由存在的权利。一方面镜头正如电影里其他人物一样漫不经心地扫过她的身体,另一方面又特写着她逐步由自由堕入困苦的全过程。最终当她终于死去的时候,虚拟的故事里迸发出了无尽的现实主义力量。 |
|
不是因为有这样的结局就叫悲剧了,和任何一种被选择的人生之路一样,不过就是生活的一种状态罢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她活的率性坦荡,并不以为苦;不是定居一地有规律的生活就不叫漂泊了,不管是富贵荣华还是清贫交加,每个人事实上都在天涯沦落,和她并无本质不同 |
|
朋友说,Mona倒在沟渠里,是因为那里刚烧过火,很温暖。从大海走向焦土,飘荡的一生。 |
|
瓦尔达钟情回顾、脸庞、村庄、树枝,是调皮的电台司令,被电影耽误的DJ。
种土豆的哲学硕士、研究树木的教授都憧憬以自由孤独对抗庸常,最终又无法忍受沦落女。退出社会、堕落的懒人即病树,会被锯掉。 |
|
老太太为啥对讲述者的位置这么感兴趣呢?完全通过目击者来推动情节。纯粹的游荡者是对社会最尖锐也最冷漠的批判。活着,但拒绝一切暂时的救命稻草。这种不劳作的流浪在必然自我毁灭的同时,更让遇到她的人感到空洞、犹豫甚至内疚。这到底是消极的抵抗,还是自由? |
|
宿命论似的低音提琴主题,横移镜头的细碎片段,陌生人视角慢慢拼凑:绝对独立即绝对隔离,绝对自由即绝对孤独,绝对反骨即绝对反动,而绝对的遗世、孤绝与反动难以sustain则往往导向虚无或堕落。这和社群研究里的独狼高灭向现象相当一致。而瓦尔达在看似冷眼的旁观之下,也用路人对流浪女的态度慢慢拼出各自的心象与世相。两个看似示好的知识分子设定,基本也回应了存在主义的隔绝悖论。 |
|
好处是看完过后的两个小时里,你变得不在乎自己身上穿了什么,说话肆无忌惮。电影根本就是催眠的最好手段,走出影院后主角们会在你体内短暂存活一阵子。于是你只好不断走进电影院去搞点催眠,过点别人的日子。 |
|
在“听瓦尔达讲”里面San姨还说奶奶当时对她很粗暴,奶奶讲难道你想我亲吻你手上的水泡吗?当时的San姨只有18岁,已把坚强和孤独注入角色和自己的血液内,我现在所能想起的她的所有角色,都是我爱的那种。(还在上海的时候一个深夜购的票,也是第一次去深圳看电影,次日一大早起来去检查350,非常难忘的一天) |
|
无论与谁相处,她都是一副不受控制,也无所求——很难产生世俗社会里的利益关系,所以无论什么人她都不能相处长久;喜欢里边光线亮度略暗的摄影——反而凸显了主体;对着摄影机说话——其实是对观众说,果然不是《伦敦生活》的首创啊。“我不在乎,我不停地走。”可能是小清新色调鼻祖;所谓“宁愿要暴风雨中的自由,也不要和平安逸中的奴役”;冬天走在路上被绊倒后动弹不得,直接冻死,或是在温暖的病床上一天天被折磨死(一般都折磨两三个月吧)——哪种体面? |
|
是弱者,偏偏凌驾在自由之上,有时也会想象这种绝对的宿命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说,很多时候都会想象要是自己能选择这种绝对的宿命,不必在乎什么,不必被什么在乎。其实这样的旅程哪里是自我放逐呢?明明就是凯旋。也许我加诸了许多近期的心情在这个人物身上,也许她又比我所想的还要走的更远,那是我无法企及的地方,那里是存有某种热切寄望的。现在,哪怕是倒叙,哪怕知道自己不存在这样的分身,我仍一遍遍这样幻想,天涯何方啊,天涯又何妨啊?别再骗自己了,再骗一下自己吧,天涯此处啊。 |
|
这才是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跟浪母的莫娜相比戈达尔的娜娜算个毛 |
|
面对自由与砂砾的抉择,莫娜只是一身风尘不曾停歇,隐约中闪耀的嬉皮士精神之光却不像抱怨反抗或诽谤,而是试图以一己之力去体验甚至辨析荒原与废墟的决绝逃亡——在这样充满对比(不经意的符号化)的电影中,瓦尔达模糊实与虚的手法让女性主义继续发光,不要再说寂寞的依附,这是独立的绽放! |
|
agnes varda,1985. 如果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了mona,你会给她搭个便车吗? |
|
瓦尔达的杰作,年轻的瓦尔达在叙事调度和导演上的功力力透纸背,不愧骑手一名。暂不说这部片子的社会性现实性,瓦尔达用“听说”的方法补充流浪女周围的故事线索使得这个故事就好像《俄狄浦斯王》被传唱,而流浪女之死也如俄狄浦斯本身,切身拥抱了致死的宿命,所以我们应该责怪那个绊倒女孩的土丘吗? |
|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从一具流浪女的尸体展开倒叙,打破第四堵墙以访谈回忆的形式串起流浪女最后的岁月。结构真是不俗,这样一比《黄金时代》用的都是人家玩剩的。虽然也有欢乐的瞬间,但更多的是放浪形骸的自由和无情残酷的寒风逆境。女主演过《东方西方》,印象深刻(放映居然是DVD格式,感觉略坑) |
|
瓦尔达的剧情片也不离她钟爱的纪录片元素,除去结构与形式的玩味,单纯看文本依然具有深邃的表达和感染力,另外选用的胶片发色十分好看;一个来去无踪却活在几面之交的陌生人记忆中的流浪者,回忆带有偏见与欺骗性,由之拼凑起的人生一路堕落,影片结尾她跌倒了,然而饥寒交迫四顾茫然无以为家,于是她不再有任何借口爬起来——活下去——那一瞬间微弱的抽泣里,又包含多少“代价”的滋味呢。// PS. 电影照进现实,观照自己内心,倒吸了一口冷气。 |
|
她就像一阵强劲的海风,带着一身咸湿迅猛来袭,瞬间扫得万物凌乱,当人们惶然回神,忙着收拾残局,边对她的威力惊叹不已议论纷纷的时候,她早在某个无名的时空里,消失了。——— 《天涯沦落女》尤伦斯 2011.8.19。 女主才18岁,赞! |
|
不用试图理解他人的生活,那没有意义,也不会有答案。非常漂亮又合适的摄影和音乐 |
|
这个。比较重。会想成为这样的人。然后嘲笑这样的人。然后鄙视这样的人。一切都是因为成不了这种人。但是她最后哭了。临死前她哭了。这一点挥之不去啊。挥之不去。为什么哭了呢?为什么?自己选择的生活。为什么?the loneliness eat them up.死亡并不就是答案。虽然死亡不需要理由。 |
|
9/10。物质富足和精神自由不可能平衡的悲剧,牧羊哲学硕士更多为工作无法将所谓心灵解放做到极致,小偷和吸毒者的恶行也点缀了莫娜的自我追求,瓦尔达不仅赋予了莫娜这一形象真实性的指导(坏掉的长筒靴和毛毯、粗俗言语和爱抽劣烟),难得可贵地是不一味抨击男性,包括善良却无法给予工作的修枝人,树林里强暴莫娜和电话亭外假扮成树人用泥巴袭击莫娜的加害者,被委托寻找莫娜的农艺家因为厌恶选择无视莫娜,伪善地给姨妈送来鲜花却想着占有宅子,形形色色的男性都得到了客观的尊重,莫娜自身的缺点也伤害了想救助她的人,获取的零钱不是买面包就是投进电唱机的堕落态度过于固执作死,一边紧闭大门一边说为你敞开的修道院妈妈也是冷漠的一份子;开篇运镜从远景沙石地推进捡葡萄枝的农民,画面转向躺在沟里的莫娜,为人物行为提供了厚重冰冷的环境特征。 |
|
mona的困境也是所有人的困境,走在自由的极限同时也走在寂寞的极限。自认为脱离了社会体系就能获得绝对的自由,然而在其死后,我们仍然只能从社会的层面上来还原她的形象,没人逃得了。【立意挺好的,就是片子略有点儿无聊... |
|
#CC#Agnès Varda TCF.杰作。片名sans toit ni loi,直译“没有屋顶,也没有法律”,以女孩死亡开头,這個穿着黑夹克、长筒靴,如同《拾穗者》里遇到的无政府主义者,只拥有自由,四处露营,搭车旅行,常在乡间活动,“孤独而愤怒”,瓦尔达说,“这是她坚持活下去的动力,为了不停向所有人说不,去你妈的,这也将她引向了死亡。”
瓦尔达用了13个不连续的travelling(推轨镜头),从右到左移动,让整部影片组成一幅肖像画,并采用将“真实的”事件和场所与虚构角色并置的策略,呈现她生命最后几周遇到的人群,以各阶层的人:如移民工人、农民、商人、学者、建筑工和卡车司机,还有社会边缘的嬉皮士等,做了某种社会学层面上的反思,也让法国出现[新贫阶级]这一名词,来看待塑造此类的社会境况。 |
|
摄影很漂亮,故事很好。新浪潮之母,的确是牛逼的力作。边缘的女孩儿,自我放逐,其中被抛弃被强奸,最后饿死。感知之门最终紧闭。 |
|
像一篇人类学论文,解读角度十分丰富,值得反复观看,可惜自己才疏学浅。Anyway,做朋克真挺难的,这个世界上哪有绝对的自由,到最后谁也说不清是追求还是逃避。 |
|
有时她像大哲一样讥笑世俗社会,有时却像个废人一样百无一能——她永远“在路上”,各种各样的人从她身边经过,但她不会停下,流浪就是她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尔达并没有告诉观众她为何沦落天涯,只是看着她流浪,但与过客相比,她的绝对自由似乎成了一个囚笼,让她无法逃脱——这不也是我们的困境吗? |
|
1.直到最后也不知道她为何开始流浪,她的家呢?或许更重要的不是她的身世,而是她选择了自由和桀骜不驯;2.没有谁真正同情谁,各取所需罢了;3.孑然一身才是最终归宿。 |
|
瓦尔达的片子一贯是喜欢的,说成是女性主义似乎并不是什么高明的见解。她从海上来,然后跌落在肮脏的土地上结束短暂的生命。皮肤仍旧是白皙的,只是好像内心有隐隐的痛。 |
|
影片并没有纠结于莫娜的前史,也没有试图从她的经历中伸展出任何“意义”。对于这样一个人,最好的总结可能就是指着她的尸体说:这个人死了,而我们对她一无所知。所以,那些路途中偶遇者的讲述,说的不过都是自己,影片因此更像是一个群像电影,他们困境因为一个女人的死而被凸显起来。 |
|
选择绝对而彻底的自由,绝对而彻底的孤独,绝对而彻底的在路上。纪录片般的镜头凝视莫娜,莫娜的行走串联起小镇众人,众人再直面镜头道出世俗的眼光,这眼光中又凝结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两端,形式太妙了。莫娜对人的社会性反抗得越彻底,越显示出所有人类个体被社会规则绑架得多彻底。整个物种都遵从唯一的价值观,你必须工作,必须体面,去换面包,否则即是堕落,终将走向消逝,这唯一的规则容不下任何一个人以异样的形式存在下去,但所有规则内的人却在嫌弃和否定她之后,又止不住地去羡慕这个决定永远不属于他们族群的天使。因为自由的灵魂过目难忘。 |
|
Mona被排除在人们的认知与想象之外,所以她被赶出屋外,赶出车外(字面意义上的mise à la porte);但想象之外的事物又吸引着他们,因此他们不断的叙述、不断地回到与Mona相遇的时面之上,试图构建一个总的虚构叙事来让遥远的不可触及的事物变得近代眼前(某种膜拜性),但丧失了感知力的人们什么真实也看不到,他们看到了只是死亡的表现,却无法洞察表象之下Mona正在跳动的心脏。 |
|
8.3 似乎跟拉斯的《性上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主角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使用公路片的形式让这个虚构的女权主义角色通过她的遭遇来展现社会现实,隐含着对这个男权世界的猛烈抨击,以及一种偏左的意识形态。 |
|
LILFF第十场。追逐自由的公路片,瓦尔达还是在探究女性的移动性,这次镜头更加冷峻。天涯女流浪途中的几场恶意的袭击轻描淡写,却是最后在误入一个村子的风俗节日场景而爆发,奇装异服头顶树叶的村民,追逐与红酒袭击,明明是类似于泼水节的风俗活动,镜头里却只剩青天白日里的惊悚,MONA嚎叫绝望地躲进电话亭。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善意与恶意,她依旧选择头也不回地继续流浪,跟荒谬的现实做别人眼里其实是堕落的抵抗,或许追逐绝对自由的结果是绝对的孤独,最后除了一条破旧满是尘土的毯子披在身上,身无一物,似飞鸟张开双翼坠地死亡。但瓦尔达依旧把镜头留给了旁人对天涯女的回忆与诉说,掷地有声地证明着MONA真实的存在。自由与尘土,荒谬与抵抗。 |
|
瓦尔达的镜头每次平移后的结束镜头都是静物,就像最初发现莫娜尸体的镜头一样。一件静物(死物)在地上,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永远在路上的现在时就是她存在的状态。莫娜的状态与所遇之人的状态互为映照,她就像石头,激起了人们心中对极致自由和极致孤独的向往与恐惧。观者自照,多少能从他人口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
|
一个不断流浪的女人,却成了所有她所流经过的人头脑中挥之不去的形象,每个人都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有的是为想象中错失的自由而悔恨,有的是为没有像她一样“堕落”而自喜——这可太有意思了,瓦尔达好美妙迷人的视角转换和结构方式,无愧金狮。结尾在寻找面包时被庆祝丰收的狂欢者们以嬉闹的方式攻击,强烈的境遇落差似乎在精神上形成了致命一击,也让人在她撕心裂肺的惊恐尖叫中欲哭无泪;最后那一绊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倒在一片烧焦的余温里。 |
|
他们都努力帮过她了,但最后谁都无能为力去阻止这种一意孤行的自由或毁灭。瓦尔达还是太神奇了,你就是彻底没有办法找到她自己的观点的,零度的退隐,只有世界的双重性缓缓呈现,每个人都展露出他们行动的理由与耻辱,最後剩下的,就是你自己的理解、决定与选择了,exactly where the bitterness lies. |
|
原标题完美概括剧情,终于觉得看懂法语真好,虽然四个词查了俩。。从头一次想看到现在拖延了十五六年,不过这片经得起拖延。。绝对自由,绝对无责任无保障,遇见一些善意一些恶意许多不理解,一些有趣的时刻许多无聊的时刻,再也无法回到需要牺牲自由换取保障的生活,只能这样走下去直到跌沟里死掉。。 |
|
1.一部摇移中进行的电影,开头zoom in,接着像一段段流浪和暂歇一般,起幅-横摇-落幅,从油绿松柏到枯枝老妪,最后一动不动。2.影片时间模仿着记忆的形态,“采访”镜头的延迟或提前,追忆和征兆,而目光的直视总带来自反性的思索:我们是猎奇者、警察、还是目击者;亲吻红围巾。3.人物弧光是被旁人的空间压缩的,被挤来挤去的,所以边缘人物是最好的镜子;我们只能从外部看帐篷,不透明的人,而其他的空间或多或少有阶级性的展示。4.劳动,或说贯彻劳动的必要性观念,是社会最好的规训(而莫娜看到的是人心)。5.日常想到秦龙 |
|
走在寒冷的成府路上,我跟可可一直在讨论varda到底想表达什么,个人感觉,还是对无政府主义的自由和世俗社会规则条框各自利弊的思考,导演似乎给出了答案,但并没有强硬地塞给观众,这就是新浪潮的精髓。
ps:讨论时突然出现的2位大叔疑似国安局的人,虽然极力在表达对party的不满 |
|
以命案作为开端,各种与她曾交集过的人的采访作为拼凑展开倒叙,瓦尔达又一部在形式上就很特别的作品。Mona虽然是女主,但Mona的视点却被其他人对Mona的态度替代。先是迎接她、再到摆脱她,没有人能完全接受自由的她。中产的伪善一览无余。而我们看到结尾也不知道Mona从何处来,内心在想什么,又为何开始这次流浪。(心想女主怎么那么像《冷酷祭典》的女主,结果真是一个人……) |
|
通过多方旁观者的讲述来展现社会对一个流浪女的误读乃至污名化,这种懒惰会传染,被当做病树等待被发现和移除 |
|
巴迪欧说年轻人的困境往往在建构生活和毁灭生活之中徘徊,嬉皮士无非是拒绝任何建构的可能性,直到自戕。但这和我在大理流浪发烂的日子也太像了,可以不吃饭但要抽烟喝酒喝咖啡,还有随便啃两口面包当饭吃,不真正做任何事不劳动但梦想爱,活的像一只恶犬而又充满纯真……瓦选择在一个平庸女人身上应用间离手法很有趣,她是mona的完全反面,懦弱地寄身于一个男人和一种生活,孤独和自由并非反面,却以不同的面貌组合起来为难每个人瞬息般的生命。会对这女孩产生厌恶的人,其实也是在厌恶自己的生活本身。农学男人的恐慌和哲学硕士的嫉妒,他们把自己没有勇气直面的死欲与自由称之为堕落,把无法医治的自身的衰亡称为病症,总之对生活束手无策。没关系,反正都会死啊! |
|
相信这里面开车的那个女教授对流浪女的态度是最近瓦尔达本人的,渴望了解又琢磨不透,更重要的是尊重和体恤。几个对着镜头讲话的演员并非在接受警方的调查,他们就是在对着镜头讲话而已,所以这有点伪造纪录片的混淆意味。女教授的触电、流浪女的陈尸、还有前作克莱奥,可以看出瓦尔达对于死亡的兴趣。 |
|
从短暂的明丽到长久的灰暗,从丰饶的田野和大海到阴黑的水沟,人生如此广阔又如此悲哀。瓦尔达借人物之口说:“如果选择自由,就等于选择孤独。如果不停下来,就会走向毁灭。”非典型公路片,实际上是流浪片。女主角脚上破烂的红色靴子衬里是最后的生命力。我爱瓦尔达。 |
|
这算是揭露法国南部乡村残酷现实的影片吗?中产阶级的冰冷与虚伪,年轻人的游手好闲与犯罪,乡村的破败、梧桐树的疾病……Sandrine Bonnaire在这里面的角色和她在Pialat的《关于我们的爱情》里的放纵又真诚的女孩角色似乎有些相似,感觉八十年代有不少类似这种用虚无主义控诉社会价值虚无、用个人生活崩塌对抗社会秩序崩塌的片子……片中一个个Languedoc当地人的口音真是一绝,已经快到理解困难的地步了(发音比Toulouse那边还要夸张:比如鼻化元音的发音,已经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南方口音里的去鼻音化,把/ɛ̃/发成/ɛŋ/,而是嘴形都已经明显变扁了,成了类似/eŋ/乃至/iŋ/的音……) ,而所有非农民、工人的城市中产阶级(以及他们的游手好闲的子女们)角色听起来就完全没有口音…… @2022-08-02 10:1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