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多岁的泰西内还保持着一颗向腐女学习的心,讲述两个男孩从仇敌变恋人的故事(父母助攻),这是多么不容易啊!而纵身的湖水、夏日的浓荫和柏拉图的会饮篇,又依稀传来当年“野芦苇”的气息。最后两个男孩的狂吻让人肝颤:你们特么才17岁啊,未来还有多少甜蜜等着你们!喜欢!!! |
|
言而有物。“我想知道我是喜欢男人,还是只喜欢你。”PS:人们说随着时间,一切会慢慢好起来,我懂这个,也希望如此…但我知道,我永远无法接受他死了,我有时候会想他,有时候不怎么想起,每个不想的时刻我都还好,可接着悲伤又会回来,我又会意识到他死了。 |
|
参与翻译了几句。加了蜜的同志片,而且全程父母做媒,各种催化剂,让两个仇人居然在一起!你说...阿拉伯裔的小农村壮男,加上白嫩好学生公子哥,伴随如画的南法阿尔卑斯风光,两人在雪地里扭打,在床单上扭打,说不下去了。。。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
|
关于这部影片,针对豆友短评我觉得很有必要多说一句:片名叫做《当我们十七岁》,而不是《我十七岁的基情》,所以导演的出发点原本就不局限在这段感情上,尽管这的确是很核心的情节。如果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评论,而武断地认为那些战争背景毫无必要,那么我觉得你的分析从一开始就没有意义。 |
|
特别是最后音乐一起,找到了【野芦苇】的感觉。 |
|
爱恨都来得莫名其妙 |
|
从第一个学期演到第三个学期,从冬天演到夏天,还有“神助攻”的妈,结合Damien还有Thomas两人周遭的环境变化,涉及而不过分深入,配上“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故事显得有青春感也很简单。这么一比最近看的好几部同影,感觉少了一些造作矫情的气息。全片最后的吻很美,有种说不出来的满足感。 |
|
更像beautiful thing吧。我们不会“谈”恋爱的时候其实最懂爱也爱得最使劲,人生就是这么矛盾。 |
|
美少年之间的爱情,啱我心水。让暗恋的人载着自己去跟网友约炮,亏男主想得出来 |
|
对比刚看的《地下吻》,这一部真的好太多了。把同志当成主题来写的电影已经过时老土且没有张力。而这部电影可以把同志放在一边,好好讲述青春的乖张和莽撞,法国农村的景色全都体现出来,再配合从冬季一直到夏季,真的是部合格的好片。 |
|
男孩成年前的阵痛与甜蜜,即将肩负责任的前夕的小品故事,泰西内的电影竟然能很青春。相爱相杀的张力在就不会难看,况且两位小鲜肉真的很在状态。[B] |
|
完美演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恨就是爱而不得。在同志的世界上,恨就是怕。男主终于在最后一刻道明心意。树丛湖水艳阳和白雪,在这样的美景中爱一场,多么美好。纵使求而不得,还是愿意看到这样单纯的爱情。 |
|
影片探索了青少年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经历的青春迷惘与情感教育,四季的法国西南部山庄也成为两名男主角的心灵场所,同时教室这一场景集中体现关系变化。尽管逐渐明晰的线性叙事带来富于戏剧冲突的主线,且导演善于让自然环境变得可感,但不局限于同性故事的野心却未能让其在处理支线情节时投入足够精力。 |
|
为了最后那个在大山里奔向恋人的镜头。相信自己,相信人,相信生活。 |
|
一种由剪辑组织而成的致密叙事,与青春的速度和力量感紧密地交织了起来。对社会结构敏感但不矫饰的层层设置与推进,在自然风物的张弛舒缓下,把泰西内重新带回法国电影的高位。 |
|
那年总是看着你的我的目光,你是我十七岁的天空中最美的月亮。拍出了少年人的青涩懵懂与不知所措,那种无知无觉的野性张扬真的太撩人了,最后阳光下的相拥热吻真让人忍不住想要拥抱生活。特别喜欢! |
|
就我觉得老爸很帅么……两男主颜值完全没得比啊…… |
|
17岁,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纪,可以纵情去爱,用力去恨。可以不顾后果的放纵,又可以在迷茫中探寻未知与禁忌。在这个景色醉人的山间小镇,导演用一年四季的时间绘制了2016年迄今最好看的酷儿电影。 |
|
会饮篇永远是最好的情书。导演和演员们都是很自如的状态,两主角青春期的焦虑,对彼此情感的逐渐辨认,养子对自身地位“缺失”的不安都处理得较好。大人部分的情节却太用力了,当然啦,助攻得好! |
|
相爱相杀之五味陈杂:达米安纯G喜欢汤姆、但心里也清楚对方只是施舍;汤姆暗恋达米安的医生母亲,直男心初始抗拒达米安属自然,领养儿的身份有自卑感,对养母的临盆充满恐惧;达米安母亲居然能理解儿子的性取向,丧夫之痛让观众怜悯,是个讨喜的角色。 |
|
安德列·泰西内他做了一个最简单的和最基本的电影,这都是17岁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和它的弱点。 |
|
⒈IMDb和豆瓣上标注的片长都是116分钟,所以109分钟的版本也并非完整版?⒉看到「-2x²+x+2=-x-10」「-2x²+2x+12=0」「△=B²-4ac」和化学实验教室,突然挺怀念高中课堂的;⒊虽然如今社会男子戴耳饰已是见怪不怪,可我依然不太喜欢,以至于Damien那显眼的蓝色耳饰让我看到他便生别扭之感;…… |
|
得知达米安大老远跑来见网友的原由,他赌气得像个孩子,索性把车停在路边,靠小解掩饰暴躁;想知道托马斯清早离去的理由,他仓皇得如同小鹿,长途跋涉寻到山上想问个清楚,板着身子掩藏心虚。他们相互搏斗,排解成长中被忽视的存在感;他们彼此爱抚,不诉衷肠只诉离殇。跑过一个冬夏去吻你,甜得似糖。 |
|
对于青春非常随性又精确的捕捉。越是如履薄冰的欲望,越迸发的摧枯拉朽。欲望在季节变幻时萌芽,在唇齿咬合间生长。 |
|
跟肯洛奇并入了不爱冒险老年俱乐部 ps:冬装都是直男款,夏天一来就藏不住了 |
|
从冬季到夏季,法国真人版同级生,泰西内的电影写满青春男孩的野性与诗意。好几个镜头想起最爱的《野芦苇》。 |
|
当我们以本片谈论作者之时(泰西内是根正苗红的被探讨对象),不幸地却只能谈论“作者”的死,或者说作者性的彻底丧失-它带来的结果是惨不忍睹的:创作者失去了自己审视维度,仅以残存的浮光掠影附以沉疴笨拙的剧作是无法交差的。新浪潮命之以名的策略,是时候反其道而用之了:当我们老去,十七岁不再 |
|
“I went out looking for love when I was seventeen, maybe a little too young, but it was real to me”--《Seventeen》
人家的17岁🍋…我的17岁貌似只有书本和作业 |
|
從題材、故事到想法、立意都是十足的金熊相,劇本應該也不會太壞。但是活生生操作壞了,敘事僵硬尷尬,剪得雞零狗碎⋯⋯有點可笑。還有就是,描寫同性性行為的時候能不能請個專家指導一下,笑死掉了,假得讓人出戲啊,再手搖鏡頭也沒用⋯⋯ #柏林电影节# |
|
3.5 太硬了,尬笑点不下十次。战争背景的置入并不是闲来之笔,但可供挖的空间没怎么做起来(以为浓雾那场会提到些,结果一溜又甜回去了;结局的篝火戏后也衔接得吊诡)。泰西内拍出自带腐视角的这一套也是方了,但想想竟蛮有趣的?初估是剧本造成的灾难,第二个锅飞给很一般的表演,剪辑摄影还不赖。 |
|
萌的我心肝颤!萌的我心肝颤!萌的我心肝颤!
以及海报完全没把我小哥俩的颜值展现出来好吗!!!
我小哥俩真的配一脸~!头二十分钟完全就是两只小奶狗吵吵啊~!超级激萌~! |
|
17岁 |
|
大概是和André Téchiné趣味相投(笑)。
颜值并不出挑的演员,内容并不复杂的剧情,实在不知被戳中了什么奇怪的萌点,愣就是从头到尾目不转睛的沉入故事并且一路痴笑着看下来了——非要说,也许是André Téchiné纯熟的叙事手法与视听呈现,把简单平淡的青春暧昧编织成了调性宜人的光影时空吧。
青春懵懂的躁动里,有焦虑、有嫉妒,也有迷惘和成长,名不见经传的两位演员恰到好处的诠释了Damien与Thomas青涩的萌动、拉锯,甚至“引狼入室(并没有)”的Damien母亲都有着格外讨人喜欢的性格——人物设计丰满立体,隐约投射David Bowie海报表征的时代下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阶级、种族、海外领……点到即止,既深化表达、又免于喧宾夺主。实际上,天雷勾动地火之时,天翻地覆也只是过眼云烟。
爱情无关性别,柏拉图的Συμπόσιον是最美的情书。 |
|
3 剧本台词表演实在是差强人意,自然度本来是法国电影的强项,却在这里全部略显生硬。两位基友的青春火花也不太够,该搞得时候不搞,到了真搞的时候又太假。不过群山间放牛打草的粗壮小哥,山下小城里会料理有文化的金发少年,实在是太美好的一对。 |
|
泰西内这次不够大胆,一条主线到底,人物情感太过单一了。20年前的“Les voleurs”里同性之爱说来就来,哪有这么扭捏的。妈妈的春梦该发展下去,才是三颗寂寞的心。 |
|
两个男孩间表达爱意的方式竟是掐架,法国人又玩出别样浪漫~到泰内西这终于有人好好运用校园暴力中肉搏元素,可惜剧情略白开水了。城市男孩与乡牧男孩间的摩擦与骚动,在高山雪原上绽放的爱—尽管你让我遍体鳞伤,但我依然选择袒护你。这类片看太多得蛀牙 |
|
汤姆的家庭描写少多了,相对的人物层次的包裹就比较单薄。母亲的阵痛和孩子们的烦恼没有有机结合,比较割裂。我并不认为结尾是在积极解决面对自我的问题。 |
|
影片向我们展示出在大山、植物、动物、自然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自然地感情,生命之间的关系:有医生治疗病人的爱,寄养关系的感情,富人帮助穷人的爱,大人关照孩子学习成长的爱,与“约炮未遂”的男子短暂的相识,亲人的逝去之情,恨与爱自然的转化,性爱,新生命的降临。人文主义。 |
|
男主长得也太像多比了🤣 |
|
两个小男生感觉太纯情了,感觉很久没看到过这种打情骂俏的青春感了,现在不都流行糜烂嗑药风么lol…感觉两家人都是职业“媒人”啊,爱恨起承转合也算是很明白,“怕”一字解决所有问题。自然环境的烘托拍得很到位,南法阿尔卑斯风光实在美哉。 |
|
青少年亲密意识觉醒似乎并无关同性/异性恋与否,然而以两个男孩由仇恨入戏(特别是托马斯以暴力手段对抗世界),达米安家庭的包容到完美无瑕,两人之间最大的冲突与矛盾只在于情感方面未免太一厢情愿和充满庸俗的标签化,安德烈·泰希内的「玛丽苏化」也是LGBT电影的困境与退步。 |
|
9分,十七岁的年纪青春正当时,在林荫间奔跑,在田野间追逐,从怀有敌意到彼此和好,或许正是不打不相识;十七岁的年纪情愫正懵懂,但愿意向彼此表露心声,大胆述说对你的爱,也为这份爱肆意奔波。当我们十七岁,我们去跑,去爱,去自由生活。 |
|
"我想知道 我是喜歡男人 還是只喜歡你" André Téchiné至少有60了吧? 還能拍17歲~很膩害~ (可惜兩演員無火花啊) |
|
作者对这个题材的挖掘远不止于青春故事中的自我认知、成长与爱情元素,而是将两个主角以及他们间的关系在文本层面上的意义放置于更广阔的阶级交流与融合的社会语境中,使得这部电影在文本层面上是聪明带有隐喻性的,但本片也就此止步,视觉层面的丰富性与深度挖掘则被搁置。 |
|
告诉我这不是耽美改编吧,人设可爱,剧情发展仿佛都是为俩男主牵线而设计的。小孩子那套“喜欢你才欺负你”的逻辑,打架打出爱,各种场合四目对望,越纯情越肉麻~ 17岁的年纪更多是青春荷尔蒙的悸动,故事末200米冲刺般的甜蜜拥吻却给未来带来无限遐想~ |
|
当导演70岁。 |
|
导演掌控能力太强了。ps,男主房间里的大宝和c.r.a.z.y的海报太亮了,性向明晃晃啊233 |
|
死对头变情敌设定有点好嗑~ |
|
比《野芦苇》稍微弱点担心母亲怀孕被抛弃 上课绊脚 篮球队最后两人 不断的厮杀来结构 母亲的需求让两人结合 故意让对方送去yp临到却失望了 唯一次的发生关系是安慰以及知道要离去 |
|
一部《野芦苇》让我记住了安德烈•泰西内——法式青春爱情片的代言人之一。年逾七旬,依然能拿出如此青涩暧昧细腻之作,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实属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