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的片上有声电影,2012年旧金山重见天日的硝酸片孤本,填补电影史空白,以现在的眼光看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片,技术角度有生嫩之处,但妙笔不少,原来库里肖夫的剪辑实验咱们早已有之,叙事意识也已颇为成熟,从穷人的小爱情,直到融入家国大历史的动荡人生,满满对贫苦大众的体恤同情,惊现民国时期的传票和刑事判决书,心疼如此珍贵放映却门前冷落,远道而来的香港资料馆何老先生不知有否小遗憾 |
|
中国人的善良真是写在基因里的 很感动 |
|
3.5;虽偶有跳帧虚焦帧率对不上,但整体修复效果不错,感谢。可能囿于制作成本,拍得略糙(“手工”坦克差点笑场),最后的战争段落意识形态过剩,为求升华而升华,表演仍有默片和戏曲痕迹,比较生硬。但镜头意识已相当强:1、几个转场很棒,从地上的鱼到碗里说鱼,从雨雪下的树到饭馆里的树,切换场景的同时也实现了时空迁移;2、空镜蕴含的情感因素;3、河边倒影与镜子反射;4、地主老爷的饭桌与猪圈猪食的蒙太奇段落,很有笑果且批判意识浓厚;5、推拉镜头的运动;6、打斗场景中以特写眼/手/脚/影子和家具为主。 |
|
3.5 香港电影资料馆修复,画面稳定和色彩做得很好。制作层面相当粗糙,上海部分全程棚拍,拥有时代感的早期有声出戏操作(仅有配乐+对话,无音效,with all due respect这个拼凑音乐真的不太行);电影意识层面可以算得上神作了(蒙太奇/镜面/光影设计/表现主义讽刺隐喻等等)。 |
|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乱七八糟的剧情编排,无声向有声转型期间不伦不类的表演风格,胡逼鬼畜肆意滥用的音乐音效。也就只剩下些史料价值了…(其实有几个镜头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但就和整部片子前后杂糅分裂的类型风格一样,湖光倒影的法国印象派与面孔联想交叉剪辑的苏联蒙太奇学派等视听流派也是竞相登场,但他们太混乱了,互不搭调,令整部电影都未形成统一谐和的影调与体系。) |
|
天一公司目前仅存于世的作品,也是中国最早的片上有声电影之一,裘芑香导演仅存硕果。穷苦百姓在乱世中的悲惨命运中挣扎,展现出了八十年前的民众阶层浮影。几处交叉剪辑的意向颇有意思,鲸吞的老爷和觅食的猪,病衰的老父和垂死的鱼。男女主演用现代眼光也不乏魅力:小伙精神、姑娘娇憨。时代局限而存在的问题,就是连绵不绝的配乐和用力浮夸的表情。 |
|
异常珍贵的影片,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国有声电影,在声音制作层面相当粗糙,配乐几乎贯彻全片,对话追求尽可能简单,而音效方面则相当简略、几近于无,演员依然保持着默片时代的夸张演技,这使得大量的长时间面部特写镜头显得浮夸怪异,无法发挥出应有的震撼效果,尽管如此,电影处处体现出导演巧妙的构思,如地主与猪的蒙太奇,杀人时表现主义的阴影效果,以及影片结尾对于暴力复仇的处理,这些地方都值得称道。 |
|
相隔九十年岁月,剧情片有些地方都可以当纪录片来看:那田野风光中的劳作嬉戏,那一二八事变的真实片段。中国存世最早的有声片,艺术手法上保留很多默片的特点。被开头结尾的国际歌震撼到,没想到是部左翼进步片。 |
|
11th BJIFF No.30@北京剧院。1.现存中国最早的有声电影,叙事还是默片技巧,开场快10分钟才出现第一句台词。对话效果像字幕卡,配乐吵闹却不搭。有老爷吃包子与狗吃狗粮的象征蒙太奇。2.也是天一公司现存的唯一影片,不过却是部一点都不天一的左翼电影,甚至片头片尾都用的国际歌。片尾end与“完”字织成的图案很别致,有传统纹样的美。3. 仇人相见,瞪眼为敬,男主就是舍不得开枪打死萌萌眼老爷。4.有丢帧和虚焦,但总体修复效果不错。5.当看展而来,毕竟独一无二的价值在那,好坏也就是它了。 |
|
精彩!表演,美术,剧本构思,最后的反帝思想表达等等,尤以摄影为最佳,大量精妙的特写运用,熟练的推拉移动等等,让人感慨中国电影史真的好厉害。汤晓丹和吴印咸真牛。天一是值得被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和书写的。
唯一不够好的就是因为处于无声有声的过渡时期,音乐用的太满了。
修复的真不错啊!! |
|
现存最早的中国有声片,也是天一公司仅存的作品,史学价值重大。左翼电影,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葬身于日本侵略战争之下,卑鄙的,受迫害的,都躲不过更强大的外敌。
默片表演的痕迹依然可见,纸条信件、新闻报纸的镜头仍然接近字幕卡。配乐铺的很满,稍微有些闹腾。最后出现的日军坦克像是是用白纸壳糊的。
听李镇老师映后讲解,在当年审查时就删减了两大段戏才能过审,原定中秋上映,延迟到双十才上。 |
|
很默片的表演和影像风格,大量铺陈背景音乐,好的点在对比蒙太奇,以及刘别谦触觉 |
|
#光影双城 天一公司唯一幸存拷贝的寻获过程传奇。作为早期片上有声片仍带有很多默片的痕迹,如对音乐的依赖和一些表现主义的片段。关于脚和窗的特写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作为阶级和牢狱的隐喻。结尾的道德选择也耐人寻味。修复得很不错,虽然声音还是有点问题(以及,如果说默片字幕可任由如今的观众演绎,有声片里当年人说话的方式总显得古怪)。 |
|
填补30年代初中国影史空白的重大发现!香港电影资料馆修复版,上海电影博物馆上午试映,2019年11月2日,10:30~11:50~ 下午有公众放映场。 |
|
第一次在上海电影博物馆观影,光影双城开幕片,开映前有几分钟的修复前后影像对比。修复效果很不错,作为最早有声片之一,声画基本同步,但仍延续了默片电影的特征,比如夸张的人物动作和表情,台词较少,多采用大量的伴奏配乐烘托剧情和感染观众。女主挺美,演得最好。 |
|
9/18 BJIFF 小西天电影资料馆 天一唯一存世影片,从默片往有声片过渡,默片痕迹很重,但对声音和声音蒙太奇的探索已经开始,外景与内景互相切换,镜头调度也算有想法。开头男女主角在河里抓鱼,在田埂上追逐玩闹,真是江南水乡的小儿女啊~ 没成想最后落点是国仇家恨,阶级矛盾和淞沪抗战。日军空袭画面居然是真空袭时拍的。最后说一句,陈玉梅真漂亮! |
|
#11th BJIFF# 致敬影人。天一公司现存唯一影片(2012年发现的拷贝-匈牙利修复版),确实是部解决中国电影史重大问题的大神片。处在有声片早期,开场段落也几乎是标准默片化的(甚至帧数都不一样,怀疑是从默片项目直接改的……),对声音的理解很有意思(比如配乐的用法),已经能使用画外声音来叙事了!有几个调度也非常惊人,比如镜像,门框;再有就是蒙太奇的用法(猪,小报新闻,打斗场面等)。全球电影角度看恰好是德莱叶mix苏联蒙太奇学派mix默片传统。待电影史年会二刷! |
|
上海电影博物馆,光影双城展,7分
1,天一公司到目前为止,唯一幸存影片,期待以后世上能在各家博物馆/资料馆/图书馆有更多发现
2,开头连续的丛林镜头和两处人物水中倒影,倒是颇得法国印象派真传
3,小兰在耿老爷家中,桌上的刀滑落,暗示其生命的陨落与终结(与后面她和根发的婴儿从楼上掉落呼应)
4,我觉得最棒的一处镜头过渡:从耿老爷吃馒头,切到猪吃饲料(对地主的讽刺可见一般),然后再过渡到地上的馒头和根发父子(贫苦人民的生活与猪一般类似),是啊,连猪吃的东西也不得不偷
5,各种风格不搭拿来主义的配乐(古典与爵士)虽然有点唐突也算是节省成本的方式
6,画面修复真心不错,用高标准也经得起考验 |
|
又一次看到两个资料馆的联动,想起两年前在北影节看《忠烈图》。很珍贵的放映机会,看到了修复效果还不错的现存最早的有声片。映后嘉宾分享的电影课比影片时长还久(接近一个半小时),了解到了影片发现的故事还有修复的不易(看来缺钱啥也干不了呀)。胶片是有生命的,虽然有时代的局限,但还是看到了很多亮点:开头的田园之乐、门窗的应用、蒙太奇的剪辑法、老板娘的美妙歌喉、国际歌的插入…也正如嘉宾回应观众的某个提问: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处于“挣扎”的状态,人性在悲悯和疯狂中苦苦挣扎。 |
|
在资料馆看过了这部“电影遗珠”。电影拍摄于1933年,是中国电影史上现存的真正意义上第一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电影,早于今天大家公认的《桃李劫》和《歌女红牡丹》。片中对于蒙太奇的使用,包括摄影、灯光都很考究。“天一”公司在片中体现出的反帝反封建、抗日的思想也不像我们电影史中所学的“宣传旧文化”,真正去理解电影史还是要从作品出发。五星! |
|
天一仅存的一部,邵氏家族的价值观源头在此。杂耍蒙太奇很娴熟,放在1933年也是大制作了。邵醉翁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国民政府和进步青年都不喜欢天一价值观,却能在夹缝生存,败走南洋仍另辟蹊径,其后才有邵氏父子、邵氏兄弟。史上超长待机的家族电影企业,respect |
|
【2021北影节】香港资料馆修复的真好啊!典型的过渡期有声片,摄影和表演都是默片式的。声音运用的最大问题是满、重复性高,且很多时候跟剧情不太搭。念白倒是自然舒服,演员的口音还挺贴合人物 |
|
终于看到这部天一目前仅存的片子,仅存的这部也可算作是天一独特之作。1933年受意识形态压力开始转型,《生机》和《红楼春深》无法看到,但据我了解都没有这部意识鲜明反帝明确。也正因此,决定上映前一天被租界禁映,但天一转危为安,据李镇老师映后讲在10月10日重新开映。这部最突出的除了天一改变作风,更让人惊喜的是视听的自觉实践,可以看到导演个人美术功底综合已有的世界经验。开头的田园生活段落,镜头节奏比起同期影片都更明快,同时不忘结合诗情画意快中有慢;尝试冲突、隐喻性蒙太奇,直接将上层人、猪进食、下层人偷食并置,一面讥讽一面同情;大量使用单人近景特写镜头;剪辑技巧数次使用,配以镜头内运动,省去不必要叙事,部分地方还完成空间搭建。有声部分映后说得较多,观感一致。 |
|
天一公司的唯一存世作品,因此影史价值高于作品本身,片名的“挣扎”可能更多落在结尾面对家仇深恨的地主,却依旧要选择首先枪口一致对外的“民族统一战线”,恶人最后让老天收拾,考虑到电影拍摄在1933年,很难说是否真的有统战的考虑,不过前面大部分时间用了大量爱森斯坦对比蒙太奇来表现贫富差距和为富不仁,可以一览当时左翼电影的特色。 |
|
第2034部,苏州香港影展第一部。非常荣幸能看到天一公司唯一存有的电影,从拥有天一阁的城市乘高铁巴士来到苏州,来看宁波帮邵醉翁先生留下的影像。就像电影一上来就是《国际歌》,这一点没想到。天一公司的有声创作受到了同时期左翼电影的影响。在中国,声音媒介在影像上成为一种重要的民族主义和左翼思想传递的工具,这一点,与好莱坞对音乐剧类型中奇观化的视听组合的关注是不太一样。电影制造强烈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农村与城市,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冲突。影片的叙事想做到对地主的惩罚,然而可惜的是,可能因为片段的确实,我们只看到善良的人在战争中的牺牲。然而我们看到当时影片对中国战时社会以及封建意识所形成的忧患的一种纪录和批判。男主角与反派的最后的决斗让人想起弗里茨郎的《M就是杀手》,非常有表现力的多次正反打镜头 |
|
《挣扎》这部电影其实是普通话的,是现存最早的中国有声电影,天一公司的制作,硝酸片基,唯一拷贝是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影院,因为当地天气够干燥才得以保存,后由香港电影资料馆收藏。
这部电影先从男女爱情田园生活开始一层层推进,然后上升到阶级矛盾,再到后面128事变的民族矛盾。因为是默片到有声片的过渡时期,录音手段有限,讲话声音和背景音乐都是单声道,不能共存,剪辑过渡很突兀。虽然修复,但还是修旧如旧,还有部分音乐的旋律句子、镜头衔接,感觉尾巴就像突然切掉,是否有一些胶片缺损,电影本身剪辑如此。
映后才知道片中有一二八事变的真实战争镜头,所以和摄影棚的近景打斗还是有明显区别。不过在当时也是绝对的大制作!
几位老师谈到窗户和镜头的运用也很好。 |
|
现存最早的国产有声片。大银幕观看,机会难得。观感还是十分接近默片,配乐太满,大量脸部特写,主要靠身体语言表演,夸张滑稽。开头一段江南水乡的嬉戏,很好看。地主吃脏包子和猪吃食的蒙太奇。烟、鱼和树的匹配剪辑转场。窗和镜的运用。剪影,省略。后半段不知怎么就转到战争,甚至用了假坦克,好在空袭轰炸是真实画面。 |
|
修复的很不错了~整体有很重的默片的感觉,尤其开头三个人的欢乐时光,莫名有种基顿的感觉~地主姥爷和猪食的蒙太奇真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讽刺又好笑~最后的5毛坦克太逗了~家仇国恨,无法泯灭的善良与心软吧 |
|
香港电影资料馆片头,有简体中字与英文的影片介绍与修复情况,正片是内嵌简体中字@默片思路的有声片,有的地方存在BGM与台词声轨重叠的情况。重意象以及正面特写,还有几乎同期片子的时代烙印,拍着拍着就演变成救国救民。挣扎一语双关,免不了痛心疾首。 |
|
国仇家恨都报不了,这是对命运最无力的挣扎。相比之前看的奋斗,这部的战争场面更宏大,空袭可能用了很多真实的镜头。上海天一的孤本拷贝由香港电博从美国寻回,这样的传奇道尽了近代中国的百年悲欢。@2019光影双城电博 |
|
影史研究意义大于当下娱乐观看价值//仿佛处于有声电影与默片电影创作的迭代期 人声时而出现 配乐和音效已有些进入叙事的态势 而表演依旧是默片式的 依靠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和夸张的面部表情//导演意识在场面调度和蒙太奇上接轨国际(。联想蒙太奇和景框运用得都是三十年代电影的样子//大概是板材的装甲汽车道具 着实有些可爱…//与其说是左翼表达 不如说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聚焦 |
|
@光影再现 香港主题电影展映 看过之后,更深理解了为什么电影取名《挣扎》,这种状态是自始至尾的,也是人物的生存状态(因为地主的逼迫,根发失去父亲、爱人,和爱人的生活被拆散/侵略者燃起战火,家园被毁,失去亲人、孩子)、内心情感上的。可能是因为当时有声片刚刚出现,为补充对话之外的时间空缺/向观众展示有声片效果,在人物对话之外,许多时间都以音乐伴奏。可以感觉到电影的叙事、情感是稳步积蓄、推进的,最触动人的一处是根发含着眼泪,背着气若游丝的父亲回家时,那种悲伤的表情、心境足以令人落泪;意外的是,结尾处根发和义勇军同伴们以血肉之躯冲向日军的装甲汽车,最终悉数牺牲却也没能摧毁它,可是倒在地上的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因为自己是为抵抗外侮光荣牺牲的,此刻,电影的表意跳脱情节,以更升华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
|
值得研究的蜡盘发声片。不仅在声音上有自觉的艺术探索,摄影机运动也很欧洲,偏向德国默片的技巧,比好莱坞大多数电影都要自由,但也缺乏对观众清晰接受的考量(运动速度和方向性不够好,也可能是技术不够)。同时,它也用剪辑制造出难得的动感,尤见地主刺杀女主一段。再者,和同时期其他理性蒙太奇相比,地主吃包子-猪吃包子-贫农想吃包子的结构流畅自然地多,很大程度归功于镜头从猪摇到了贫农身上。 |
|
如果你愿意多看看早期电影,会发现除了技术受限,其他能搞的前辈们老早吃透了。看得津津有味。为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再加一星。 |
|
山桃初绽,柳树抽青,农人锄地踩水车,本该甜蜜的爱情却被地主破坏。老爷吃包子犹如猪吃糠,穷人却得走偏门,在地上捡食。根发在监狱墙上刻下的日期划痕充满了仇恨,监狱外西式餐刀却让小兰送命。房间的门被从里面反锁,却脆弱得一锤就破,如同虚张声势作恶多端的地主,脆薄得如一块木板,抵不过子弹。 |
|
8.0/10 【苏州港影展】现存最早华语有声电影。1933年,影片已使用片上发声技术,但仍有很大局限,背景音乐和人声无法并轨而行,且切换处比较突兀。《挣扎》是目前天一影片公司唯一存世之作,也是这次吸引我观影的最大噱头,过往从教科书上了解到的天一,促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商业类型片的成熟,也引发了后续的“国片复兴”运动,属于功过相抵。《挣扎》之后才了解原来三十年代初天一也在积极拍摄左翼电影和进步电影。电影本身来说,它的艺术价值是肯定比不上文献价值的,但也算是一次比较奇妙的观影体验。 |
|
20191102@电博 佚失,三藩重得修复重映,珍贵。剪辑有想法,地主总虚焦,男主有成长。配乐满233 |
|
1933年的电影,这不是惯常意义上的“看电影”。可能更类似去博物馆看展品——憋装!单纯说欣赏瓦罐子青铜器,不是历史或考古专业的人,能欣赏出啥?
重点在193X年的电影,无论中外范围,都是看一部少一部,太难得了!这是电影界的历史展品观摩。曾经偌大的天一公司,到今天谨存于世的唯一作品。印象记得说也是裘芑香导演存世的唯一影片。 |
|
天一公司迄今为止留存的唯一一部影片,电影资料馆,北京首映观看。 |
|
电影语言意识与形式:多特写,推拉的主观镜头,匹配性剪辑的转场蒙太奇(鱼、树、烟、刀叉),空间对比阶层差异(包子联结屋内餐桌与猪圈,一扇窗隔开餐厅内与外) |
|
现存最早的中国有声片,开头和片尾用了国际歌,也是天一公司唯一存世影片。本片的出现不仅改写了以往电影史认为的“《桃李劫》(1934)是最早把声音作为艺术元素的有声片”,也扭转了对天一公司一味拍古装片、宣扬复古的惯常认识。拍地主总是虚焦,应该不是有意为之。 |
|
光影再现影展,4k修复,在不剧透的前导下,第一观看体验:①电影开始的景色很美,盛开的山桃,柳树断支新枝摇弋,漂满花瓣的流水,以及人踩水车,锄头翻地,这是90年前的景色;②震撼于摄影的技巧美学与手法,多少年后,我们依旧东施效颦,窗、光影、构图都很美。
展映后的人文电影课学到了很多:①现存最早的有声电影,天一唯一一部留存的完整电影,后面一些战争镜头是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的真实画面;②电影细节:a.蒙太奇手法,老爷吃包子,猪吃食,b.场景调度,镜子中的女仆和警察,地上的鱼碗里的鱼,窗下老爷抽烟与窗下根发抽烟,镜头从老爷到窗外的小兰,c.窗,(是出口,是阻隔,)是阶级的分界;d.精彩的人物特写镜头,(考验演员的能力,一些失焦的特写也很迷人,传神);e.天一的是艺术片和进步片,也是一部很好的商业片 |
|
引导语强调这是中国早期有声片。不过,1933年,电影已经38岁了。邵醉翁是好导演吗。 |
|
原来是现存的最早的中国有声电影,这么有历史意义。感觉摄影布光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在表现戏剧冲突时,正反派演员的表情演绎都特别的鲜明,很有功夫。30年代的电影观众应该会连连称奇吧。突然有种电影发明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50%的感觉。 |
|
天一公司(邵氏前身)拍摄的中国「现存最早有声片」,香港电影资料馆主导修复的「硝酸基拷贝」,光是这两项头衔就令这部电影成为一颗沉甸甸的影史遗珠。从片头感受90年前的江南乡村田园之乐,管窥电影抒情诗传统的源流—镜头中水面泛起涟漪,原来是农民用脚踩着水车把河水抽到农田里;在片尾跟随真实的影像重返一•二八历史现场,挖掘天一公司被忽视的左翼进步意识和电影的文献史料价值。映后两位嘉宾分享了早期电影胶片的化学衰变和修复历程,是一次有趣的电影知识科普,唯一“遗憾”是映后交流观众发言太过踊跃没有抢到提问机会哈哈:-D。/苏艺 |
|
苏州港影展,可差不多对应同时期日本的倾向电影。
同样的和日本电影一样,西洋配乐/固定机位/大量特写,明显的欧美电影影响。
能看到很难得,但或许是修复或其他原因,叙事是断裂的。
但一些表现主义的运用以及蒙太奇还不错。 |
|
BIFF11th,满满的敬意,希望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更多修复好的优秀中国老电影~ |
|
影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影片拷贝,天一公司唯一存世影片,早期有声影片,但从各方面来讲过渡痕迹都很重,无人声时配乐很满,这也很默片。国际歌倒是很惊喜,最后的道德选择也蛮有意思的。(北京今天这交通,从五道口打车到小西天走了一个多小时...迟到了半天😑) |
|
大量外景拍摄,声音上的瑕疵蛮明显但也算有技术过渡时期的学术研究意义,影子表现行凶还有大量面部表情特写算是很明显的风格了。整体史料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
|
默片时代的电影脸耐看,可看性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