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法理解的创作思路的转变。莫莱蒂之前的片子(至少是新千年以来)全是悲喜剧,悲与喜不断交融,浸入生活的裂隙,人物在被剥离和被疗愈的状态之间反复切换。本片前三分之一是彻底的悲剧,没有一处cheer up的瞬间,完全浸没在痛苦之中,倘若能将这种氛围延续到结尾,那么便是毫无疑问的年度最佳,也将是莫莱蒂导演生涯的重要转折;然而,后三分之二的走向令人疑惑,是的,的确是在向纯悲剧靠拢,但却是通过文本超载来实现的,且完全摈弃了前段的余味;结尾迟到的“喜剧”时刻更为荒唐,或是创作惯性使然,或是对悲喜剧的误读。 |
|
接踵而至的情节剧狗血抓马被莫莱蒂处理得高级又高雅,焦虑、悲伤和讽刺共存,三条叙事线在三个时间段的交错并行显得如此轻松流畅,似乎不费吹灰之力。 |
|
3.5 虽然有个故事会地摊文学的三流剧本,但莫莱蒂技法依然到位,摄影运镜流畅,多线叙事平稳自如,音乐也是一贯意大利,这么奇情电视剧的剧情居然被音乐煽得还有点催泪。唯独剪辑还可以再紧凑一些,后半段迟迟不结束让人有点不太耐烦了,不过罗马的非法探戈是一个神来之笔,顿时给这栋楼这座城带来了别样的人情味。 |
|
5.0 / 完全浪费三层楼上的三个家庭这个概念,看不见他们之间更紧密的关联和区别,甚至不如中间的字幕卡来得清楚,与其叫「三层楼上」不如叫「三个五年」吧。而且通篇中产的肉糜让人不适,断片式的处理就更难让人共情。另外非常介意的一点就是,既然都清楚提及了 2010、2015、2020 三个时间段,那 2020 年的主角们莫不是生活在没有新冠的平行世界里?@BJIFF2021 |
|
如果有机会,我要对着答录机控诉你的残忍,竟让我从丈夫和儿子中做选择。如果有选择,十五年前我绝不会褪去那女孩的长裙,从此伤害了两个家庭。如果有能力,我不愿恍惚被夫兄觊觎争夺,弃夫抛子变成失忆的流浪者。穿上丈夫嫌贵但好看的裙子,卸下追寻女儿性侵真相的负担,牵起大街上跳舞的人露出微笑。 |
|
间隔两个五年,三个时空交错,邻里之间的人情冷暖被刻画得流畅而细腻。把抓马的戏剧冲突处理得让人接受且共情,导演功力了得。 |
|
一种欧洲的葬礼——电影的永恒话题,但莫莱蒂对此拍得精确又不失秘密,也从不伪装什么;扮演法官,他却放弃了手中的权力,也不再审判。搬家到哪?不再重要。但莫莱蒂总是能适时捕捉到人物的眼睛,镜头纯净,一切都埋藏在那闪现的光中让我们一窥。(某些评论的语气令人愤怒,真的配得上镜头下的这些眼睛吗,请和他们对视一次,到底是谁更高高在上?) |
|
第一次“五年后”:蛤? 第二次“五年后”:哈哈哈! |
|
无法言喻的舒适体验。狗血的故事(事故)像标本一样被风干、防腐、贮存,栩栩如生,又暮气沉沉。住在同一栋楼的人不约而同背叛了他们的角色,在诱惑、期待、悔恨、怀念中,患有应激障碍般被迫习惯陌生的境遇,又被害妄想般满怀眷恋地逃离。人生是那么繁琐,又如此轻薄。 |
|
扩一扩拍成电视剧吧……画面质感 (风格、滤镜、配光) 不错,但各方面都没什么特别出色之处。感觉有点名不副实啊。 |
|
三层楼四家人十年情感变故,轨迹跌宕纠缠,但看完寡淡无回味。 |
|
译名有误,应去掉“上”。三层楼住着四户人,跨度十年的家庭抓马被莫莱蒂以举重若轻的形式漫漫铺开。也不是不好看就是太像肥皂剧了,几条故事线到最后也没有汇拢,中产生活轻飘飘... |
|
莫莱蒂的滑铁卢?无稽之谈。
赤诚的当代Melodrama,一切在加速裂解,家庭随时崩塌,人物随时死亡,葬礼连着葬礼。莫莱蒂悲哀地注视这一下行螺旋,唤醒伟大的意大利Melodrama传统,《洛可兄弟》里吵闹的公寓,《灿烂人生》里流离的命运。法官已死,再无绝对,一头卷发的Alba如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从神话中向我们投来一瞥。 |
|
D+/ 前半段狗血淋头后半段力拔千钧。不过总归还是有些拖沓了。 |
|
还不错,但这位拍出来,是黔驴技穷了呢,还是缺钱了呢? |
|
#TIFF 2021# SPECIAL PRESENTATIONS。前入围2021戛纳主竞赛。这部非常厉害!起了个如此法哈蒂的头,但是南尼·莫拉蒂并没有对法哈蒂式的social drama那么感兴趣,反而在狗血之余用简洁的剧作导向了人类的某些共通问题。故事三幕有十年的跨度,群像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大师手笔。#年度佳作候选# |
|
对莫莱蒂来说是“又”一部野心之作,如果说之前的电影还是聚焦一个人物的精神危机,《三层楼上》则给出了同一栋住宅楼上三组人物四个家庭的共同危机,即意大利中产阶级家庭的精神危机,这些人沉浸在自己所臆想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周遭的世界对他们来说缺乏理解与温度。反过来说,人与人之间必然的无法理解和交流的不可能又必然地让他们陷于孤独和幻想之中。不过当然,莫莱蒂不是哈内克。会心而感动。 |
|
群戏狗血 |
|
#TIFF21,其实可以当三个独立短片来看,比较工整但是没有新意,用两个五年隔成三个时空,试图通过时间来验证一些人性的东西。基本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虚伪以及人类的道德标准,表达的内核到头来还是爱。丹尼丝·坦图奇还挺漂亮的,表演也不错,这次奉献这么大,前途大好。 |
|
+++。与以往的作品确实有较大不同,几乎是一部阿莫多瓦电影,观看方式也与之十分接近。在享受情节剧行进的流畅感的同时,不同人物群组(外部与内部)以何种类型关系、以何种类型情节进行建构、群组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也需要观众得到认知,这也是阿莫多瓦诸多电影共同达到的目标,当然需要“狗血情节”,这是此类电影建构机制中的一环。 |
|
打破寂寞的治愈是畅然飞翔;疑邻盗斧陷入自作自受的泥潭;语音收录时光雕琢的情感纽带。
稀松平常地抖出一鸣惊人的情节脉络,一副举重若轻姿态,镜头后的目光却热泪盈眶。大师匠气不过于此,应付裕如地编织着对剧作角色情深一网的表达。
释放内里的含情脉脉去翩翩起舞,洒脱、浪漫、动容。 |
|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问题,也可以消解一切冲突,给了两次五年后的时间跨度,这么写剧本肯定就没想写紧凑的冲突和人物塑造,他感兴趣的可能就是时间的魔力,三层楼上的四家人都被时间改变了,时间也给了人们苦苦追寻的答案。大导演的功力还是无与伦比的,几条线处理的无比流畅,习惯了意大利电影的抓马,这个算小儿科了。 |
|
4.5 莫莱蒂这部片子最令人惊叹的应该是2个五年对三层楼的四户人家的一个影响和改变。一种客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中我们没法看到左邻右里的生活与对比写照。时间对人的冲击是强烈又不可扭转的,经过琐碎的生活与时间冲刷下,他们只能叹息先前自己所犯之错,但又发现大家都是善良的。 |
|
“生活不只是这栋楼”?真是赤裸裸的中产的伪善,鳄鱼的眼泪。这是一部让人感慨“大可不必”的作品,莫莱蒂可能用脚都能拍成这样,而电影标题中“三层楼”这么好的概念,竟然完完全全被浪费了。剧情简介里的“每个家庭成员都被迫应对艰难的情况”是认真的吗?2021年了,居然还想要我们在电影院与这些“第一世界烦恼”共情?走好不送。 |
|
编剧不去写电视剧真的屈才了,就是8点档家庭伦理大戏那种。 |
|
如何将Melodrama写得高级又拍得高级。3.5. |
|
大脑的一个个bug堆积久了会直接改变人生轨迹;生活的一地鸡毛到底是命定的必然还是bug导致的偶然,还是说连bug导致的偶然都是命定的必然?
短短2小时把3户人家前后10年的命运转变完整且行云流水般呈现出来,内容简洁紧凑、人物塑造鲜活有力、布局精密严谨,南尼·莫莱蒂牛逼!! |
|
放中国 就是觉得这栋楼风水不行 |
|
75/100 #TIFF2021# 确实狗血抓马,但有magic and tragic here and there...从一开头就有。经常围绕着生与死、亲近与距离、谎言与坦诚之间脆弱的平衡展开。需要重看 |
|
三层楼的居民构成了一条有关生活进程被隐秘性引导的连锁生态链。角色都被暗中的不对劲/不可指认的精神裂痕影响着人生轨迹至一历经悲剧和难堪的处境。
在无法把握进程的疲惫无能下直面多米诺增生的坏果,虽不至于引发毁灭性的灾难,但嵌在生活道路上的铁钉也能让人摔一个满脸血的狗吃屎。
那么到底谁打下了这些铁钉?这便是戏剧上值得向深里玩味处,摔的一脸血是人血(链条的清晰可见)还是狗血(对因果的戏谑、重组、碎片化),也值得辨认,但那些隐秘的打下钉子的力量也总是存在的,当辨认本身模糊了起来,戏剧的语境也就现代性了起来。
这种模糊化为了剪辑和调度上的一丝微妙但有形的鬼魅感(“寡妇”癔症,缪斯突现,儿子“暴动”),左右着角色们的环境并拨动无声的trigger,像射出了一串粒子,却检验出了波粒二象性,薛定谔的生活 |
|
釜山电影节看的。女人勾引男人,却污蔑男人糟蹋了自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
|
男人可真是从小时候作到老年,年纪轻轻就撞死人,爸爸是法官,家里事无大小都要听这个男人的,搞的亲子关系极其糟糕,漂亮能干的女强人妈妈在丈夫儿子之间斡旋几十年,知道父亲死后,儿子也成为父亲,这母子关系才开始重整。一个自己本身就是跟未成年女孩儿上床的男人理所当然的怀疑一切男人都会对他年幼的女儿图谋不轨。看起来最为幸运的倒是那个丈夫常年不在身边独自抚养女儿的那个女人了。 |
|
一栋楼上三户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物理空间的靠近,却因为内心的矛盾越来越疏远。最终,有人离开,有人搬走,还有人留在原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
纯粹八点档悲喜剧,灿烂人生式长篇叙事,可能受小说限制比起前几作略显平淡。这么多年了nanni的儿子还是andrea。 |
|
莫莱蒂没有渲染所有的drama,只在最后几分钟简单地为大家演奏一曲,随着音律的悦动,旋转、跳舞,一个又一个精妙的动作,拥抱、环绕,在这里真切地感受到运动影像的伟大魅力!既是离别,也是重逢。它是如此清晰地流动着,同时也很迅速,绝不轻易的停留在某一场景,它是突然消失的,甚至没有预兆,但是记忆却不可磨灭,情绪成了唯一需要捕捉的对象。 |
|
演的怎么了?人生如戏,不能演吗? |
|
3.5 南尼·莫莱蒂还是能把这样的狗血情节剧处理的高雅从容,尤其洛尔瓦彻的神秘色彩和玛格丽塔母子关系的细腻又为三段故事带来不一样的观感 |
|
松散的拼盘家庭剧,由一起车祸引出三个家庭的线头,随后各自发展,只在结尾以一场超现实的探戈孱弱收束。莫莱蒂没有法哈蒂般对社会伦理与现实困境的专注和挖掘,一味以强戏剧冲突的高压推动情节,尽管也有细部的刻画,但五年又五年的跨越,似乎只在追求结果,观众只能在错愕中迎接每个人物的新状态。满眼皆是充满机心的设计,没能看到独到的洞察。 |
|
无论故事还是拍摄,都不可信。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导演成功地将以色列原著小说本土化改编在意大利背景下,以三个主人公为视点,讲述一栋三层居民楼内四户中产阶级家庭跨度长达十年的生活故事。涉及狗血的出轨事件、父女和母子关系、产妇心理变化等议题。主角们不得不多次对簿公堂,牵涉进一桩桩自己或家人的案件中,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经历了种种糟糕的事件,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内心都发生了变化。各个角色能够修复记忆的创痛与人际关系的裂痕,得到心灵成长,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剪辑和叙事节奏流畅自然,演员表演力度拿捏得当,支撑起角色和故事的可信度,吸引观众关注他们的经历与情绪。乌鸦、电话答录机、探戈舞群元素设置十分精妙,令人难忘。片中几对父母的生活、教育观念对他们的子女同样产生深刻影响,这和影片充满希望的结尾一样引人深思,余韵悠长。 |
|
有一些细腻的触动时刻 #PremiereElements |
|
隔离电影的异类 |
|
有点滑向哈内克,可是最后竟然一股阳光普照地久天长的气息。 |
|
一个房子,几个家庭,各自发生着故事,邻里之间也有故事,是一些你听过、见过、不奇怪没奇情的故事,但是在导演的镜头里,却张力十足,引人入胜,让人津津有味观看,并留下意犹未尽的结尾,这样的作品真的太让我喜欢了。 |
|
So,this is Nanni Moretti!充满着以静制动的魅力,缓慢游动而不追求任何目的结果,由人物情感自发驱动,drama恰恰是加分项。 |
|
意外地挺好看,结尾也很平静圆满 |
|
男性下楼,女性上楼。 |
|
调和平衡依然是莫莱蒂最大的美德。隐喻欧洲社会结构矛盾之类老生常谈的议题,莫莱蒂借助通俗情节剧的形式,驾驭得颇有大师气象。以男性角色为主导的分裂冲突出走的能量,与以女性角色为主导的修复治愈的渴望联结的能量,总是处在博弈的过程中,并且彼此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判然有别的,而是时刻流动和互相转化。三条叙事线的剪辑节奏流畅顺滑,借助之间共同的元素(环境的造型的内部矛盾的)完成交织和跨越,连续的强情节反而简洁有力。连接点常是睡醒,却从来没有梦境,乌鸦时刻提醒我们将目光投向正在发生的当下。 |
|
#TIFF 2021# 真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呗!可是这一切不都是里面一群自大、无脑、情绪化的巨婴男作出来的吗?(所以这届意大利男人不行?) |
|
开篇的设计就足够出色,生与死的直接对撞将所有人物引出来。而这栋三层楼的设定也是精巧,这栋楼好似吃掉了每个家庭关系中的一部分,缺失的部分只能通过另一个家庭来弥补,多组关系的对照就由此产生。最明显的是侵犯与被侵犯的这组对照,粗略看来好似在用一种辩证的方式让男人站在加害者和受害者双重角度去看问题,但莫莱蒂并没有简单地设置两根往返的直线了事,他在其中设置了很多暧昧的点,直线甚至到不了终点。这让人感觉到强烈戏剧冲突的同时又体认到生活的质感。这种对照在片中还有很多。莫莱蒂甚至还想讨论更多,3个5年的设置,楼栋中不同年龄段人物的设置,都在指向时间。在表现冲突的同时,更想去看看冲突被时间最后冲成白开水的样子,再激烈的矛盾都能被时间淡化,这时再回头看,那些从前缺失的部分都不重要了,三层小楼将这些缺失留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