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艹TMDB.1996年全世界最屌的一个镜头。 |
|
最愛他的是杜篤之,最瞭解他的是姜秀瓊,最尊敬他的是魏德聖,最無所謂的是陳希聖。第三千部標記,獻給帶領我走入電影世界的楊德昌。看台灣新電影的紀錄片,總會有想哭的衝動。那代人真的熱血又純真,聽焦雄屏上課也有類似感觸。但這個台灣已經不是那個台灣了,不由得有些傷感。 |
|
400分钟,还原一代大师。秀琼说,杨导一定不喜欢我们接受采访谈论他。他会说我活着的时候没重视我,现在也不要理他们。杨德昌太前卫,是预言家,时间越长,价值越大。 |
|
在座的都是xx |
|
第一次成功添加电影条目,谢谢你杨导,我要加倍努力才是啊。 |
|
真实的魔鬼一面。电影依然处在上一个黄金时代之后的衰退期,直到现在也没有缓过来。他的苛刻要求令副导助理崩溃抓狂,实际上是个人理念与家庭作坊的电影产业冲突无法协调。艺术家脾气,并非不好搞,拍摄周期长,动不动fire闲人那样简单。过高,过于追求完美,导致他自己也燃烧了,甚至透支了生命。 |
|
“”与杨德昌导演最好的距离,就是做他的观众。“” |
|
高空高空,你不要马戏 |
|
又名《杨德昌吐槽大会》。 |
|
这就是口述的魅力啊,讲者垂泪,听者哽咽。仿佛看了一卷长长的人生,台前幕后,不同的角度。张震说他与杨导保持距离感,鸿鸿说最恰当的距离就是观众。但每个人与杨导共事过的人,都更加深刻理解了电影,在追问人生到底想要什么。电影要建筑的结构,创作要逻辑缜密。老友游泳,阳光正午,美国墓园,怪诞 |
|
400分钟OL:http://m.bilibili.com/video/av10671054.html |
|
4.5;天才都有相似一面——理想主义,孤绝清高,完美主义,孜孜以求,蓬勃的创作力,勇于走出舒适区,勇于推翻自己,这些特征在杨德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斯人已去,昔日亲密战友十年回望师友,不少片段真是万分感慨、教人唏嘘,当初的争执相左与天崩地裂式的发脾气,在他们纷纷踏入电影行业后,对“片场暴君”拥有了全新的认识,没有谁能否认他对自己的影响,从勤勉认真到严苛的工作态度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他如一团烈火,将自己焚烧殆尽,也照亮了懵懂后辈们的职业规划。艺术就是他的命,我们普通人和他最好的距离就是远远欣赏作品,体察到每一部影片中都有一个人物是他的影子投射,能读懂他的心思、能看懂他的苦心的人,都怀着温柔的慈悲。 |
|
十五人对杨德昌的印象、对杨德昌影像感想,从杨身上获得的人生影响。不仅包括电影内外的周边爆料,还有从创作者角度出发的电影观。杜笃之如何捏造元素创造声音空间?张震口中不折手段的演技调度。小野谈杨对投影和玻璃的敏感细腻。余为彦所认为像建筑样的电影…侯孝贤和吴念真的缺席是唯一遗憾。 |
|
关于张曼玉受杨导邀请,花杨导的钱到台湾谈项目的一天时间里,还得拿出专门的时间参加成龙的台湾慈善活动,杨导最后干脆放弃邀请,这事处理得没毛病!(吾爱玛姬,吾更爱爱德华) |
|
把杨德昌看做狂热的艺术教苦修士就不难理解他的行为了,如果你跟他信仰一致那就是好伙伴,要是你信仰不坚定行为不虔诚,那就翻脸不认人了,再多年交情也白搭。用常人的视角这种人是冷酷无情的压榨者/巨婴,但也正是这种人通过奉献自己(并且要求他人也如此)的生命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
|
虽然杨德昌拍片时变态严苛的要求和直接开飙的暴君形象名扬内外,大伙纷纷吐苦水,但现在看来理解和感激远远大于当年的不解、受气和误会,杜笃之、陈湘琪、陈希圣(太逗了)…直戳泪点,感性、遗憾和怀念,对于创作永不妥协的执念和极致的完美追求超激励人,导演难搞才屌,每个爱电影的人都应该看看。 |
|
杨导在天上看完大家说他脾气爆做事孩子气“草你们误会我了啦”(外加甩帽子) |
|
台版《牯岭街》蓝光居然出了一张“裸碟”。其实,这六个小时的访谈就是最佳花絮,超有料,有怀念,有传承,有影响,也有吐槽。 |
|
看完才能体会杨德昌的付出与坚持,严苛与眼界。如果有一天能坐在大荧幕前把修复后的七部电影从头到尾再看一遍,那可太幸福了。我们想知道的还搞不清楚的那些,他早就懂了。 |
|
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那年金马《海滩的一天》修复版看完(啊当然之后修复的就层出不穷啦),张艾嘉和杜笃之还是谁在台上对谈,也没怎么注意。散场后走向捷运,怎么感觉就那么恍如隔世而不爽呢? |
|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所以他们看杂志看报纸看广告看电视听电台,希望从其中找到答案,希望让别人来告诉他们,他们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671054/】每一集都很精彩,印象最深是楊德昌編劇的方式,最感慨是姜秀瓊說她一直沒有辦法對媒體談楊導,一是楊德昌會在乎自己的隱私,二是他會認為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台灣并沒有支持他,現在有了一些價值才被需要 |
|
鸿鸿说,这个时代慢慢追上了杨德昌,和他最开心的距离是做他的电影观众,因为和他工作太痛苦了,吹毛求疵,山崩地裂。不过,和他在一起过的人,没有不受他的影响。(打算把杨导的所有电影再慢慢刷一遍) |
|
一个伟大的导演对生活如此敏锐的洞察力究竟来自哪里呢 |
|
片场的暴君,创作的偏执狂,生活中的大男孩。因为是纯粹的采访,所以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每个人聊杨德昌都会谈到他的脾气,也会谈到他对自己电影生涯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果只看一期的话我会推荐杜笃之那集,听到一些动人的技术细节。他对杨导的包容、理解,以及最后眼里泛动的泪光,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
|
天才是超越时代的,天才也是吸血鬼。不过跟一个天才总比跟一个自以为是的好 |
|
涨姿势 |
|
在豆瓣电影标记看过的第17777个条目。—— 陳希聖:…好,譬如說1996年,1996年全世界最屌的一顆鏡頭!哇靠,全世界最屌的一顆鏡頭!大家趕快過去看一下,什麼是全世界最屌的一顆鏡頭,就一個畫面,大概1/10的兩個小人,一個光打在兩人身上。哇,那是全世界最屌的一顆鏡頭,其它一片漆黑。—— 杜篤之:…悲情城市拍完了以後…侯導就覺得說,以後如果要走這麼長遠的路,他,他又得獎了,他那個時候 他覺得他可以分紅,他就把我找去說,我送你一套錄音設備,不用還的,我送你一套……叫我開一個清單給他,我就開給他 我理想中 是這些東西呀。他就 多少錢 問好了,他就把那個錢給我,我就去買了。…那後來我知道 他沒有分到紅,那個錢是他借的。…後來 他沒有跟我講,別人跟我講的。—— 張震:……最後我會選擇做演員,其實跟拍牯嶺街有很大的關係…… |
|
跟着杨德昌做事的人,多多少少受到了他的影响。他有时像个孩子纯粹,有时像个愤怒青年,但是对于创作的心,永远坚持不妥协,名不虚传的片场暴君。魏德圣说:在美国洛杉矶看到杨导的墓地,上面什么也没写,这样伟大的电影人,令人泪目。 |
|
把这15段访谈转成语音,隔一段时间就翻出来听一遍,和充电一样,悠然神往,满血复活。 |
|
杜杜聊Edward那个娓娓道来又眉飞色舞的样子感动死我了……细节处见真心——他有时候像小孩一样……很多人说他脾气坏,其实不是的,你要懂他——他们的相处模式也让我想起Herzog&Kinski |
|
看杨德昌的电影,对愿意投资的那些人很感兴趣,我想是因为他们在杨德昌身上看到了过去选择了另一条路的自己 |
|
听老友和后辈聊他对电影细节的执着,对电影艺术的自我要求和自我相信,对年轻人的提拔和寄予厚望,那种单纯创造力和以电影为圆心的社交圈子,纯粹、简单如水晶一般;他拍电影暴脾气引起周围人的不满,他自己认为那都是误会,好在多年之后那些周围人在看到杨德昌的很多电影后都因懂得欣赏而与之和解。杨德昌真的是好有魅力的人啊。 |
|
門生太多,故舊太少。 |
|
“和杨德昌最好的距离,就是做他的观众。” |
|
虽然不断流下泪来,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姜秀琼说的是对的。 |
|
如果他還在世絕對不希望大家這麼集中談論他。這幾年他已經被消費成某種符號了,反倒是件壞事。即便看完這15人訪談以後也依然覺得,這樣一個將自己所有精力熱情都投注在電影上的人,他不需要以這種方式被理解。訪談中珍貴的部分是幕後人員的軌跡,杜篤之、姜秀瓊、王維明、小野、陳博文的訪談還挺感人 |
|
一口气看完了吐槽大会杨德昌个人专场,是杨德昌的电影和电影研究之外的那一部分人生,他的形象通过这些身边人的述说变得非常鲜活,足以拍成一部很好的传记片。 |
|
通过15人的表述投射出众人眼中的杨德昌形象,理工科的背景养成了缜密的逻辑思维,所以他电影的结构都是非常理性完美的,同时他对社会的了解又是鞭辟入里的,以至于他的作品就像是个预言,而正是由于这种超越时代的才气使得杨德昌那么孤寒,好在他还是影响了这么多的人。 |
|
有很好笑的,也有很感人的,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看到杨德昌以及他所带领和影响的这一批电影人对电影那份认真和执着,听到他们总是互相提到对方,感觉真的有种杨家帮的感觉。每个人都会模仿他,了他的脾气,知道他的喜好和要求,甚至是一些小嗜好,而且那种发自内心的回忆与怀念真的会让人哭着又笑起来 |
|
很少给纪录片打分,五星仅献给杨德昌。魔鬼与天使的共存,暴躁的脾气,理工男追求严谨的思维全用在电影上,事实证明牛逼的人干什么都牛逼。最令人动容的是魏德圣那集,杨导去世后,小魏找了他的坟墓很久,终于找的时候他很难过,因为他不知道要对杨导说什么。只是夕阳下看着他的坟墓,又想起了当年在杨导的工作室里他时不时抬起头来对他尴尬的一笑,那个场景似乎总浮现在眼前。 |
|
一生的灵魂导师。 |
|
在众人诉说中又死了一次。 |
|
口述史还原杨德昌,一个会在片场爆粗口发脾气动不动喊收工不拍了的大男孩,一个对人对事要求极高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者,一个对电影满腔热爱与赤诚的创作者,一个对社会有着敏锐观察力和批判性的预言家,一个很难搞又给予身边人巨大影响的艺术家。这个时代终于慢慢追上了他。 |
|
抱团取暖还是大树乘凉,似乎不那么重要了。能够让纯采访带有非凡的色彩与光芒,杨德昌,与他有关联的若干人,都已成为电影史上的明星。因侯孝贤而来,却只出现了杜笃之的一段台词里(捂脸)。 |
|
一晃都十年了。15个人讲杨导,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的以及心目中的杨导。同龄的大多说一些共事时有趣的事,以佐证他是个易怒却又有个人坚持的老小孩;晚辈多是追忆从他身上学到太多太多太多。听大家描述他,模模糊糊的都有点像是前尘往事了…最后一集却不同,在魏德圣的桌上,放着杨导的照片,笑的真好。 |
|
老杨在旧友里面风评不大好啊 |
|
通過15個人口述,楊德昌的形象太飽滿了。 |
|
结构是第一位的 |
|
看完六个半小时多的记录访谈,杨德昌的形象逐渐清晰。杨导就是一个走在时代前面,对电影艺术一丝不苟的“孩子”。他敏感、不妥协、完美主义、一身傲骨,“要不凡的人才能拍出不凡的电影”。听他们讲,当时再不能理解的事都可以笑着讲出来,温暖感人,数度泪目,唯叹天不假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