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在思考一件事的意义,那说明你过得不开心,对吧?” |
|
低配版《但是还有书籍》。最喜欢林叶和post post这两集。出于对行业的鼓励愿意给四星。但可能需要想一下,这个节目叫“盯书机”,可似乎采访的对象不太聚焦,到底想主力采访编辑,还是“做书”这个产业的各个环节?如果主要是编辑那是不是对日系的采访过于倚重?如果是各个环节那么印刷工厂这部分真的几乎完全漏掉。如果要做第二季可能要再思考思考整个片子的逻辑。 |
|
非常喜欢其中的八集,名次由高到低:11、7、6、9、15、13、12、14。 |
|
没必要和《但是》比,拍的是一个题材,但都不是同样的人,其实人的主体的思想、观点是不可能重复的。选题很有趣,但有几本书是妥妥的雷,不要买。 |
|
一般般(建议去看《但是还有书籍》 |
|
嘉宾讲的内容是好的 打光收音有些粗糙了 片中还有截然不同的观点碰撞 很珍贵 |
|
我就当16集结束了哈。再去一趟postpost。 |
|
整体还行,看了前六集,第七集没看完。第1208个标记看过 |
|
做喜欢的事的人,干净而且发光 |
|
看完《吉卜力的书柜》,不小心点到下方推荐的「盯书机 第13集 龙猫来中国」,索性也把这一集给看了。——「走进吉卜力」首尾两个字都超出画面被剪裁掉了,就不能把字体缩小一下吗?—— 编辑 银子:……我们就看见…有一个人像龙猫一样慢吞吞地走过来…所有人就在那小声地说,是不是?然后直到他走近了,…这个时候就有几个女生的那个眼睛就立马地充满了眼泪…大家就非常非常激动,因为提前都没有跟宫崎骏打过招呼…那个星野康二社长就赶紧说,你们先等一下,你们先不要动,一定要在这里等一下,然后就小跑过去,赶紧就跟宫崎骏介绍了一下,这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我们就看他冲着我们招手,我们就赶紧小跑过去。我们的沈总就跟宫崎骏握了个手,…等他走了之后,我们就赶紧去握了沈总的手,我们说,嗯,就当间接握手了,虽然我们更想直接握。…… |
|
盯书机 |
|
做的很用心,每期配乐,包括最后的logo眨眼都有小巧思,五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喜欢,不知道一共会出几集,追! |
|
每集15分钟左右的内容,纯采访,讲述人讲自己与“书”结缘的故事,编辑、译者、作者、设计师、插画师、书店老板、书展策展人等,纷纷现身说法,侃侃而谈。作为观众,仿佛直“盯”着这些爱书人,倾听她们内心的苦与乐。期待第二季! |
|
了解到了更多平时接触不到的好书,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希望过得精彩。 |
|
看到了喜欢的大艺术家系列的创作人大橘子,通过纪录片关注了豆瓣网友周安迪,听男友讲吕旻一家的大house,正如这部纪录片拍的那么随性,我的观感也是奇奇怪怪的。 |
|
看完EP02和EP03我又可以了! EP05和EP06就是玩儿(这里的“玩儿”就主要源自物质实力的支撑了) EP10 1.冯内古特“阅读就是你去音乐会被递了一把小提琴” 2.思考这件事有什么意义说明它不快乐 |
|
评论里有人说是低配版的但是还有书籍。但是我看这个比看《但是…》舒服点。因为没必要强行承载体量,简简单单想法讲好挺好。不能不说,书太诱人了,怎么看怎么拍都有慰藉。出版业好像真的挺有趣。致敬所有真挚做书的人! |
|
16集看完都有留下印象。印象最深刻是胡同书店和插画家大橘子那两期。分别对应 对独立书店经营的想法和用商业而非文艺的角度解读生活 两个给我启发的点。看到几个熟悉的:郭小寒,明室书房和周安迪。明室书房在高三那段时间给我很大的治愈,在一个采访的小纪录片里。 |
|
明明是 “盯人机”,与书籍没直接关系。 |
|
好看不火系列 |
|
二十集里面只有三四集比较触动人心,整个没有升华只是被采访者絮絮叨叨说自己工作文化创业的过程,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感悟不多。先生看了两集说怎么絮絮叨叨好像说了很多,又好像啥都没说。含金量比较低,关于日本书日本书编辑的特别多,一开头就一连四集我还以为是日本人赞助拍的。配乐也还蛮奇怪的,好多上世纪复古乐或者摇滚,感觉和采访者不太衬。整体很混乱,在被采访者的选择上积淀比较深的很少,好像和书有关,但流于表面。 |
|
感动子,人还是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 让自己快乐的工作啊! |
|
选题不错,呈现尚待加强 |
|
非常快捷利落的一个个出版业小截面,好看。 |
|
前3集基本上是编辑/译者/设计师聊天+推荐一本书以日文出版书为主
后面就比较杂像各种小众独立书店老板 娱乐记者 写书人 设计师 书展策划人一类 冷门但聊天都蛮有意思 有这样的书籍纪录片不错👍 |
|
比较粗糙 |
|
不比《但是…》差,挺喜欢听他们絮絮叨叨的,更主观更直给。而且助眠。 |
|
足够诚恳的出版人访谈纪录片 |
|
非常喜欢第一集。把我从虚空世界带回现实。 |
|
编辑,译者,设计师,书店老板……充实的生活 |
|
比期望值高,三星半。没必要拿其他纪录片比,和《但是还有书籍》的切入点不一样,每一集介绍一个书籍相关的人。特别喜欢的是第2集(译者:林叶)、第4集(编者:逸雯)、第7集(设计师:尹琳琳)、第10集(周安迪)。一集时长10-15分钟,以被采访者的自述为主,提供视角不提供答案,你可以不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是你能看到一本书背后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观点、想法,以及书在他们手下的故事。每集的配乐都有小心思,不足之处,可能是集中于被采访者,而没有拍摄被采访者和书之间的关联。期待第二季。PS,黑白镜头切换是因为这组镜头出了问题(编辑在评论区有解释) |
|
每个人一生只有一种经历。读书也好,看电影也罢,不仅仅是消遣娱乐,重要的是“穿越时空”获取不同的人生体验! |
|
喜欢,我也想从事图书出版的工作 |
|
很棒,对于访谈影像的创新尽管粗糙但是新意十足。看到上头的时候,反手一个分享推荐给我的美女责编了,学学。和14/16年台湾的《书店里的影像诗》相比,这俩片子在创作形式上是两个极端,《书店里的影像诗》几乎是纯空镜头3分钟展现台湾有的特色书店,《盯书机》几乎是纯访谈讲述与书有关的作者、编辑、空间的故事感受。《但是还有书籍》比较中和这俩。 |
|
开书店的、做书的、翻译、办书展的,各种和书相关的人的切相,希望可以看到更多 |
|
关于书籍的选题、人物职业的全面、以及画面文案,都十分中意。书,作为古老而严肃的命题,但表现得十分轻巧现代又用心,随时随地都可以看一段,串联起来便是一本书从创作到读者买到的全过程。推荐。 |
|
后期扣一分 |
|
看到好多新的创意,文化也可以更小众,更私人 |
|
蛮好的,幸好还有书籍。 |
|
推荐第五集,第九集,十五集,感觉是特别可爱的人们。开旧书店的老板阚炜,幽默风趣;出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编辑于北,勤恳认真;画漫画的大橘子老师,乐观开朗……他们这群人不是为了逐利,而是为了心中的热爱。生活正要如此,追求过程的本身,而不只是一个结果。 |
|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好呀 |
|
身心疲惫,满心欢喜; 水平参差 |
|
比较平庸,没有一个集中的主题,太散了。
排版也比较敷衍,糟糕。 |
|
很好看,没看过的可以看看 |
|
一般般,就是推荐书的环节可以收获一些好书和书评。 |
|
这部纪录片里的人就在我身边哈哈哈哈哈哈,
但是没有亮点。
搬家的时候当背景看完了,画面很奇怪,不明白为什么突然黑白,也没说啥亮点呀。而且黑幕打的字体很难看,没有设计感。而且为什么很多集都是日本相关的?一会儿编辑,一会儿设计,一会儿书店老板,没有一个清晰的主题,也没有很全面客观的视角。最最重要没有记忆点和人物的独特性、代表性。 |
|
摄影家拍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在拍自己。其实,我觉得作家写的所有的东西也都是在写自己。人做了太多的事,证明自己的存在。我终于找到自己焦虑的原因了,在于长时间输出没有输入。一直在考虑人生意义,说明不开心。哈哈。太通透了。 |
|
妖怪普查员太棒了 |
|
又给我看哭的纪录片 请你给我火!!! |
|
爱书人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