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像陪外地朋友回了趟老家,但装北京人不说家乡话真的两边不讨好了吧。很接地气直指当下社会的诸多问题,环保是引子主要还是城乡发展的个人利益冲突,长镜头黑白画面的文艺腔调给电视或话剧的表演台词提升了电影质感也反衬了复杂的情感,映后谈对主创增加了好感,就是导演的表达私货还是过多。百老汇。 |
|
7.3 一只鸟,几组人。挺喜欢台词,至少大部分时间都在说人话,康文刚回村同学聚会那场戏格外好,原老师的存在感控制得很好。几个情绪和动机的偏转略生硬,不喜欢结尾,孩子奔过去就收,或者把最后一场戏台词都删了。 |
|
不到400万经费做到这样很不错。拒绝说家乡话是导演个人经历,很多情感也是导演的个人表达。因不想重复黄土地所以做成黑白。主要演员来自各个话剧团,带来了舞台痕迹也带来了趣味,让片子不那么像纪录片。环保和朱鹮是麦高芬,带出的人情才是重点。不讨观众和其他角色喜欢却担当视点的主人公是一步险招 |
|
格局略显小,结尾泪目。 |
|
很失望,摄影和美术很棒,几乎可以媲美长江图,但是演员的表演太差了,有几幕群戏(尤其结尾打电话那段)简直就是在演小品,电影感觉是为了怀念同窗情的校园电影,两次黑白转彩色太投机,结尾很不负责任,为了同窗情放弃环保?这个价值观真的震撼到我了。。见面会的意义就是听朋友来夸电影的? |
|
城市与乡村的意识对抗,有乡土文学的气质,很不错。简洁而不简单,故事有张力。导演说喜欢把自己隐藏,可其实最后两段彩色镜头的戏还是露得有点多了。 |
|
【CCTV-6】从朱鹮这种珍稀鸟类的保护入手,来切开乡村青年生活现状,结果是两个主题都没怎么讲好。倒是一口亲切的陕西话让人很有代入感。 |
|
如果是供中产阶级去消费的一种“乡土生活方式”标记,那就难堪了。另一个,导演说希望观众忘记他的存在,但掩盖不了缺乏彪炳的影像风格这一短板。印象较深刻的是,剧本使人无法舒服地站在一个预判的位置,因为它做到较enigmatic的一点是,没有角色是大比幅的正确or villainous |
|
朱鹮和原老师都是神来之笔,或许这二者的确有某种联系,带出人物各自的利益纠纷和童年心事。有几场戏的台词和冲突高明,无法完全认同哪一方,这是各自的道德困境。梦境和回忆恰到好处,不突兀,甚至看得眼眶湿润。 |
|
2.5。脑补了康文和任万鹏的耽美文。演员有的在演小品,有的在演话剧。环保片到最后因为友谊和初恋变成了啥?调成黑白是为了让朱鹮飞那一分钟的特效更自然吧…… |
|
环保外衣下的乡愁内核,近乡情怯大抵如此~ |
|
哎,期待已久了,结果全方位的被郑大圣导演秒到渣都不剩。 |
|
环保题材少见,故事看似简单,但演员群戏出彩。 |
|
年度华语电影十佳备选。 |
|
【百老汇电影中心展映】低配版《杰出公民》。整部电影的台词、站位设计感很强,尤其是两场站在高坡的对话戏,极为刻意。阴魂不散的原老师设定也不新鲜。有意区隔方言与普通话,意图表达北漂人“回不去家乡”的状态,但效果很一般。黑白影像与无配乐也并没有与影片相辅相成。勉强三星 |
|
味道出来了,到我还是喜欢江南 |
|
调度的形式感很强,主题有点尬,观感说实话不ok,和导演的电视剧相比多了钻营,不太走心 |
|
第一次只看了前半段,第二次看完了,感觉高开低走,后面的拍摄方式没有满足我的期待。 |
|
「要生存還是要發展」似乎只是該電影的外殼,「故鄉是否回得去」更像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內核。不知原作更側重於哪面,當天該問問導演的⋯⋯實在太後知後覺。 |
|
电影院空调坏了,太热,剧情还可以 |
|
多重主题,却都停留在浅尝辄止,导致完成度不高,和观众共鸣较弱。有些情节和镜头太刻意。 |
|
作为很有资格代入的人,感觉其中乡土元素和冲突真的是做的相当到位,再加上老师父母往事的纠结,能塞下这么多内容相当不容易。导演也说自己想拍的不只是环保,是为了提出问题(不过确实像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些两人戏群戏有话剧小品感的缺点应该还是存在的。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不一样的黄土高原。 |
|
和想象真的是很不一样了...... |
|
导演来到了现场。。我只能说他们尽力了。但是真的不是口碑佳作。越往后话剧痕迹越重。。最后结尾也够莫名其妙的。。整体表达也比较浅显。 |
|
《塬上》是一部纯粹,克制,做减法的佳作,真诚而细腻地探讨着当代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生存与利益、故乡和远方。本片获得莫斯科电影节金奖--这是华语电影最近在国际A类电影节斩获的最高荣誉,的确当之无愧! |
|
作家回乡记,人间冷暖情。拍成黑白的不如调成高原黄有质感,目前这个画面看得我眼累,人物表演也基本看不清表情,不过好在台词还行,剧作不错,就是结尾拖沓了。各方面还是有许多遗憾。 |
|
给乔老师多一颗星 |
|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
|
始终黑白色调,只有最后朱鹮在河中啜饮有了色彩,仿佛一直阴郁的氛围最终得以缓解,在这个被贫穷、污染、疾病困扰的山村看到了希望。这个希望是村民的觉醒,以及站在他们对立面,从这里走出来到北京做记者的同乡的态度缓和给予的。影片很平淡,在环保问题中夹杂着一些个人感情,总而言之,有张力但不多。西安话太标准了,根本不像山里人的方言。山村太穷了,有点脱离现实。 |
|
摄影很赞,用大量沉稳扎实的固定机位和黑白影像,刻画出一幅乡土气息浓重的朴实画卷;男主角归乡人的身份,让他不得不卷入故乡错综复杂的利益链和关系网之中,最后朱鹮作为麦高芬出现,也算是契合了影片的主旨:环保。 |
|
题材不错,摄影也有一些想法。朱鹮只是麦高芬,由此引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重点。但在人性的表达深度上还欠点火候 |
|
一星给环保主题。除此以外太可怕了。导演还是电影学院老师,更可怕了。 |
|
嘻嘻~ |
|
中国好久没有出现好片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与民族文化,而我们一味地去模仿好莱坞以及讨好趣味低级的观众导致我国的电影行业鱼龙混杂。乔梁的这部拥有浓厚的中国彩色片子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 |
|
2.1/10,感觉看了个华为手机拍照功能的宣传片。主题矛盾点的选择和剧本人物冲突的走向其实是没有关系的,这也导致编剧到了最后无法找到收尾的点,敷衍了事草草了解。影像更不用说,黑白的处理对电影几乎没有意义不说,场面调度、运镜和人物走位甚至剪辑也没有眼前一亮的地方。男主远观有点像赵立新。 |
|
《 塬上》
离异记者回乡里,采访珍稀朱鹮鸟。
水泥污染伤人肺,同学聚会旧恨挑。
枯燥长镜黑白片,构图文艺故事糟。
有心无力塑概念,昏灰催眠说环保。 |
|
离开故乡的人无家可归,同时也到不了那些形而上的远方。隐隐感到受题材限制太大,情节就事论事甚至枯燥,有一种想要拔深要升华的劲头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因此黑白显做作,怀旧也显做作。人物还可以,死者老是回魂也是尴尬。又一部导演说“开始就想做黑白”,结果全是灰度也不考虑光的电影。 |
|
好看,也值得看。但是整片用黑白我感觉表现的有点做作了。但能感到导演也是尽心尽力了。推荐观看。 |
|
2.5 导演课上看。康文,可能真的不太需要演技了,一个非常木的宝男和一批自愿围着他转的村里人,还都有着莫名的麻木呆滞的乐观。两个女人的形象刻板得很,如果有幸听到课上导演对于性别的言论,那就更会大开眼界啦。 |
|
影片给了一个答案 就是发展 |
|
外围者视角,结果就停留在了表面肤浅的层面,走马观花。污染在哪?贫穷在哪?这两难在哪?只有对白推动剧情,看不到影像细节,看不到这个乡村的个性与人情世故,因此也没有情感。黑白处理很讨巧,藏拙,拙是藏了,不过也看不到有什么亮点。故事倒是挺完整,不过也就这样了。也就同学打儿子那场戏不错。 |
|
三星半(略浅,其实可以拍的更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主题挺应景的,无缝对接“五位一体”,是否有刻意迎合需要问导演。铺开叙事倒不主旋律,黑白运用和演员表演都比《村戏》自然,用了三次平行蒙太奇,摄影引人入胜。城乡的差异产生多是始于人的意识形态对立产生碰撞,物质和精神难以协调根源是人与自然难以协调,却无法终止于现代化的演进,结局人和人妥协了,但现实不会和人妥协。中间和快结尾的时候几乎都是在讲陈年旧事和扯不断的感情,差点跑偏以至于关注到了康文和任万鹏相爱相杀的事实。 |
|
乔老师对空间的想法很学院派。问题很明显,台词太多,信息全在台词里,同时台词设计感太强。讨论的东西太浅,浮于表面。整体上看像是一个学生作业。 |
|
乔老师加油 |
|
剧作!调度!表演!构图!错的,全是错的!!! |
|
3.5 基本上为全景的景致镜头,没有配乐,演员表演也很好。但讲故事的是台词而非影像本身,当演员们一句一句地抛出新人物新事件来建立设置的时候,画面与画面之间的静止便过于让人难以忍耐。秦腔、原老师的在场以及结尾的彩色画面都挺让人印象深刻的,导演的表达欲非常明显。 |
|
喜欢这部电影的叙事模式和色彩处理 没有着意描写怎样治理环境污染 而是以成全人类自身发展的反向思维刻画了当今生态污染的根源和无奈 康文操着普通话返乡的人物形象塑造同样很有亮点 凸显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矛盾 但其中不乏有些槽点 如去世的原老师动不动就像惊悚片一样突然出现/朱鹮沿着人类铺就的路飞走 都令人瞬间出戏😂 |
|
对白多到让我脑子疼! |
|
这部电影所有的情节点和人物的设计都暴露了导演说教的野心。 |
|
经费够不够这种事情不应该作为解释或开脱的理由,毕竟观众是不会在意也不会去打听这样的八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