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部青春片,竟然没有劈腿、堕胎、作死,把少女的感情和心理描写的十分细腻,青春片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尽管影片作为处女作仍有瑕疵,但每当图兰朵的音乐响起,我心雀跃了😍 |
|
孙伊涵的表演眼前一亮,从情窦初开的被动到主动,带有酸涩的不知所措,看起来清澈、单纯,把女生的小心思拿捏的相当精准。在种种“成人意识”的主导下,少女在单方面的成长。学生爱上的未必是老师,而是爱上了成长本身。用房间折射出学生与老师的性格,是美术方面的独特之处。 |
|
三星半。这是一部特别慢的电影,有多慢呢,像一节课那么慢,像一整段青春期那么慢。萌动不就是这样吗,自作多情地扑腾翅膀,却始终没有飞起来。如果要我拍一部电影的话,大概就会拍成这样。 |
|
少女的胸和脚踝,死掉的鱼和残掉的花,挂满教室的裸体素描,喧嚣的蝉,用过的勺子,留白的本子,摔碎的玻璃........
中国拍禁忌的含蓄程度,没谁能比了。
以及这片子就讲少女情愫的啊,少女情愫不就是无病呻吟,要什么北京变化年代感。 |
|
跟想象中的感觉很不一样 不过片子还是挺好 艺术气息弥漫却一点都不觉得油腻 OMioBabbinoCaro一放出来心都醉了 尤其主角妹子一直有淡牛奶的美好感 果然青春都是别人的啊 想我高中的时候哪儿懂什么艺术 哪儿还能披长发穿露背吊带啊 戴着大框子眼镜混学生堆儿里自己妈都认不出来 哈哈哈哈 |
|
这才是清丽脱俗的青春片好吗~ |
|
这部电影像一根奇异的枝蔓,展现了青春片原本应该具备的样貌。让我想起那部《野马》。 |
|
暗恋是一种病。在年幼时喜欢上自己的老师,本身就是青春时最美最羞的一件事情。女主在校园里的各种小心思,直挠心底。2016版《少女哪吒》《青春派》+《我的少女时代》。女主真是杨颖附体啊… |
|
正如导演所言,非常法国电影。小清新,生活流。镜头充满对年轻的痴迷和对细节的热爱,不执着于定位90年代,却拍出了能引起全年龄段共鸣的青春岁月。几位主演的表现都非常到位。比较不能理解几次渐黑的转场处理,情绪上有些脱节。 |
|
二刷印象好了些,摄影比较突出,女主很抢眼。 |
|
青春本是一地色彩斑斓的碎玻璃,随性拼贴即可成画,何必煞费苦心追求丰满羽翼?孤望旧巢,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而不自知。 |
|
这才是女性?东方?视角的“暧昧”吧,点到为止,尽在不言中…“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结局虽然顺应主流伦理,但是镜头
意外定格在“爱人”的速写之上仍然余味无穷,答案揭晓之时无奈也是故事-梦幻结束之时,只留下物-艺术聊以祭奠。 |
|
比预想的好。不同于同质化的集体记忆消费,专注个体化的叙事表达,以及少女心理的细腻揣摩。几处细节表明,青春对于导演的意义,一些黑暗面都可以化作美好,破碎的瓶子无果的师生恋,都将成为美丽的光晕成为少女成长之路的缩影。老师们说话不接地气导致整个故事似乎离学校很远,女孩的表演丰富有层次。 |
|
虽然不撕逼,不作死,不怀孕,不打胎了,但这种寡淡的校园青春片依旧没那么真,成了另一种无病呻吟,架空的只剩下少女情怀,骨子里陈旧的让人回到二十年前,可惜那不是时代感,只是一种过时了的脸谱化的俗,就像翻到一张自己中学时代摆着傻逼pose的老照片,除了感慨下青春,就是想毁尸灭迹的尴尬。 |
|
少女情怀总是诗。 |
|
@2016西宁FIRST//一个优美清新的青春短小品,特别北京。导演从女性视角出发,着重拍了很多青春期少女美好身体的镜头来表现暗恋的思绪和少女情怀,从光影中get到了中国女子高中生的美好。 |
|
男女主同框的戏都有点尴尬,青春期女生对自己身体的欣赏意识觉醒拍得也不够自然美好。感觉在处理带有自传性质的角色时,陷进去了,表象和导演内心认为的自己重叠在一起,有很多莫名之处 |
|
好看,不是因为故事,电影内容其实非常单薄,“好看”之处在于摄影和角色,美轮美奂的光影,对于青春期少女心的把握恰到好处,生物课与美术课的大胆隐喻,师生恋或者单相思这种心猿意马的懵懂与躁动刻画的很棒,可惜大环境下,这个故事未能进一步发挥,有些遗憾,但仍然强过绝大多数青春片 |
|
3.5。策划张猛,艺术顾问田壮壮,摄影侯咏。导演是脚控,那一具具鲜活青春的肉体啊...和风少女写真,纯净的画面下涌动的是无处安放的荷尔蒙,所谓的乐而不淫。配乐不错,画龙点睛。新人的演技都非常厉害。故事麻麻地,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意象,而且年代的还原感很差。 |
|
更像是数码时代的成年人对打口碟时代的青春期的想象和建构,但明知是刻意地符号化拼贴,还能让人常常会心一笑,靠的是漂亮干净紧凑流畅,以及人人都想(但其实都别吹牛逼)代入其中的多幕剧。导演明白一件事,美术摇滚黑板报并不必然深刻得过王者农药,只是速度和密度改变了身处其中的感受。 |
|
这应该是我们八零后正常的青春,懵懂,憧憬,假装偶遇,在背后多看一眼就很开心,刻意的经过一些地方,还有失望,再大一点就很正常的谈恋爱,然后就像紫薇导演说的过安分守己的生活,堕胎,虐恋,互残我的朋友圈以及看到的朋友圈都没有,致青春! |
|
即便深陷在少女怀春的青春幻梦中,也不能完全无视北京这样一个变化过于迅速的城市。一群“完全不像在读高中”的孩子,一场结束不了的夏令营打闹写真,实在是目空一切无病呻吟的可怕事情。 |
|
4/10。所有衣服全部一水儿大胸口款(不分男女);大部分架空却又还留着线头所以各种拧巴的故事设定;一个接一个的为了抖段子而抖段子的一地碎渣;97年穿露背裙披头散发在学校里卖打口的中学,请问哪家;女主除了转眼睛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在尖叫一副“你看我多美啊多美”无演技;泛滥的身体特写。 |
|
大概只有导演在雀跃……… |
|
漸入佳境,把少女情竇初開的感受小火慢燉,不激烈,不著急,反而美妙 |
|
77/100 电影是偷窥的艺术,但在这部电影里观众不仅是偷窥者还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负责审美的人,这无疑让“我心雀跃”的境界超越了绝大多数同类题材的影片。剧情朴实真挚,表演得体自然,场面调度胜过千言万语,最后一幕令人难以忘记。 |
|
影片尝试通过视觉营造“还原”一种青春期的心理空间,这种还原当然并非如实搬演,它是另一类时空飞地(不同于用大事年表补足叙事动力的青春片),以高度精准的截取和放大来打开一类生命体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影片的格局,但如果放下主观臆断后见之明,也许这仍是一次重访和反思的机会。 |
|
2017.6.5资料馆首映式,处女座导演的处女作绝对合格。就影片前半段而言绝对是今年为止的最大惊喜,导演拍出了90年代的感觉,无论是镜头青春活力的呈现,还是角色充满灵性的演绎都叫人眼前一亮。可惜后半段不知是为了妥协还是创作桎梏呈现出不可挽回的颓势,结尾的画还算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睛的作用。 |
|
7分。比[黑处有什么]和[少女哪吒]都好一些。难能可贵的是片子里的人基本都说人话。几个胡同串子配角写得真是惟妙惟肖。当然不免有些很概念的地方,但是情感尤其扎实。算是私电影脉络?摄影好棒,再一看发现是侯咏大师。 |
|
#FIRST10# 孙伊涵好美!暗恋的情愫,青春的成长。在国产青春片里面真的很优秀,摄像,灯光,每个方面都很成熟,背后的支持团队都不小。但是故事讲得比较平,总觉得缺少一点点青年影展的惊喜。#女主是我们益阳人啊,那天要不是背后站了一个190+的大汉,应该去要微信的,后悔! |
|
有一个不能跟闺蜜分享的秘密,那秘密写在黑板报落款的名字上、藏进同学册空白的封底里,印在如小鹿般雀跃的心头,聚成彩色肥皂泡沫。少女身覆春光,眼含秋水,在这个知了聒噪了整个盛夏的季节,快被湿热空气蒸熟的漫长暑期,翻过派出所的墙、摆过一座小花坛、做了一大本剪贴册,还喜欢过一个遥远的人。 |
|
故事不说了,导演有些镜头有想法,但还是缺乏对情感有帮助的镜头设计 |
|
一部特别慢的电影 |
|
“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才是我们大部分人的青春吧。简单、干净,意外的好看。女主——特 别 好! |
|
青春是一场无疾而终的细雨,似乎永远记不清她何时来临,何时离去。暗恋是一声五彩斑斓的叹息,好像永远听不清这是个开始,还是结局。思念一旦在眼中游走,空白的画板仿佛涂满了色彩。情绪一旦在指尖徘徊,凝固的雕像也鲜活了起来。或许将所有的陌生拼贴,只是一厢情愿,不过没关系,纵然你心如水,难挡我心雀跃。处女作能出来这种质感挺难得的,近几年里面国产青春片里绝对有一号,导演很会选演员,孙伊涵用她的灵动与真挚完美的诠释了“少女情怀总是诗”,没有感人肺腑的告白,也没有峰回路转的打胎,大多数人的青春不就是在波涛汹涌中悄然流逝么?当图兰朵的歌声响起,爱做梦的孔雀静静的独舞,即便那些迷人的色彩都只是幻想,依旧沉醉。不过还是要说一句,不管电线还是玻璃瓶,国产青春片的隐喻有时候会成为表达上的累赘,捕捉情绪比堆砌艺术更重要。 |
|
几盆花摆过来摆过去……两个字,极其无聊 |
|
2017.04.19 北京国际电影节。去年First青年电影展错过的影片。少女对感情的懵懵懂懂,情窦初开幻想过师生恋爱,暗恋的那么美好。我们的学生生活没有堕胎宿醉,我们的感情就是那么干净。对于这种最后给观众留白的做法我非常赞同,不然就不美了。比如《窗外》那种。配乐也相当好。 |
|
侯咏摄影 |
|
北京这些高中生,怎么风尘味都这么重,太欺负人了也。 |
|
再好看的脸再好看的身材也经不起这么大逆光无休止的特写,我心真跃不起来。 |
|
感觉还不错啊,暗恋的羞涩,情窦初开的欣喜,都能感受到 |
|
2017.5.20 FIRST青年影展上戏主动放映。影片非常细腻地描绘了青春萌动期少男少女们的情感体验,让我仿佛回到了高中时代,女主角很漂亮,表演非常精彩。电影整体节奏慢了点,还可以再短一点,叙事有些散乱,不过,这么亲切朴实的青春片还是值得推荐的! |
|
优点是摄影和视听语言。但缺点就能说出一大堆了,首先根本没必要做成年代戏,虽然由于资金的原因导演故意模糊了九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但你仍然能随处看出二十一世纪的痕迹,让人很是尴尬。另外为了表现少女情怀而刻意抽空了对学校、家庭的叙述,而一个个配角也仅仅成为符号化的工具(表演我是认可的)但 |
|
国产青春片最应该有的样子,用美好的影像盛放纯净的情感。没有狗血,不见套路,亦不刻意营造年代感,故事停留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只有年轻的面庞,羞怯的爱意,发乎情止乎礼。孙伊涵在侯咏的镜头下格外靓丽,卧室里的色彩、光影反映着少女的绮丽内心。只是我的青春兵荒马乱,还是《青春派》更能引起共鸣 |
|
#SIFF2016#6.2/10,一部看似新鲜而又不新鲜的青春片,故事并不值得玩味,摄影不错有点《野马》的感觉,有趣的是一直都是生物课,总是用这招强调少女成长其实并不好玩,不过学生喜欢老师的题材是有趣的,剧作还差火候。 |
|
怎么说,没有打过闹过吵过的青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味道,就像做菜不加调味料,太单薄太无趣了,女主角倒是清清纯纯的,但是故事本身并不值得一个票价啊…… |
|
好看。清新自然,把少女的思春拍得荡漾却不情色。女导演很懂女性的美,光与影运用得极好,少女的明媚都映在镜头里了。推荐。 |
|
《我心雀跃》,笑了吗?“恣雅态、明眸回美盼”,好甜。谢谢紫微导演,院线见。 |
|
2.5,同样是有田壮壮参与制作,这部居然有一种廉价网大的感觉。国内有意思的故事设计,但是情节设计的有点弱,比如抄课表制造偶遇,会不会太学生作业了一点,最后停在画那里挺好,想起来去年的烧女。演员选的挺好,女主角挺水灵的。 |
|
平庸之作。好在美术把观众的视觉拉回了相对真实的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