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纳粹之孙,一个红色战士之子,血统决定论是多么荒诞啊。喜欢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主人公乘上开往西德的火车,松了松领带,仿佛扼住喉咙的无形之手也消失了。 |
|
边看边忍不住想:这是个多么微不足道的故事啊,讲得倒是有声有色。而我们有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好故事,可惜一个也讲不出。至少现在还不行。 |
|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政权好,也不知道需要的什么样的政权。但是我希望我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可以充分的享受各种表达自己欲望的权利,看新闻消息不需要利用其它的工具,人们能全面的了解任何一件事情,而不是只能听到一面之词。 |
|
至少还能用脚投票。 |
|
我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就一定激发人的恶,资本主义同样会如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不过是执政理念,最终能有多少人支持,看的是执政手段与管理方法。我承认苏联的管理方法非常失败,但不必为此矫枉过正,否则出现的仍然是悲剧。比如给强奸自己的难民道歉这种,绝对是矫正过头到变态。真正理性的做法也许是对学生不进行政治宣传。你把这则真实的故事中的执政者,改成美国麦卡锡主义,改成穆斯林沙利亚法执法人,这个故事的力度都一点不会减弱,但问题仍然是你让年轻人看到哪个?所以,不对学生进行政宣是不可能的,那是不是这个世界就注定在不同的主义与教条中战争不断?不是的,你要教给学生的是思辨,是不盲目迷信,这才是他们以后生存下去的东西。所以这部电影只能是一部精彩的资本主义宣传片,因为现在德国人的思维是无法真正反思的。 |
|
发现当下很多人的心态其实和那位校长很像很像。正如他自己最后所说的那句“你们这样做,能帮到匈牙利人民什么呢?!” |
|
集中营已经拆除,自由却远未到来;柏林墙尚未垒砌,观念已无法相通。21岁的士兵揪住18岁的少年,53年的事件影响着56年的沉默,父辈的攻讦转而子辈的出卖。壁垒面前谁是犹大,责难面前谁又是圣人。讲台上倡导自由的代表,轻易变成倡导的另一面。两分钟的沉默背后,又有多少声音消失于烟消云散的恐怖中。 |
|
最触动的是父亲在警察局看到准备逃跑去西德的儿子 那临别一握 |
|
“妈妈,真相有多重要?妈妈,为什么你什么都不说?”“离开这里,再也别回来” |
|
你们把自己看作是有着自由思想的人,没有哪个体制喜欢这样子。个体必须要服从,不然就会无序。 |
|
1.一个人叫造反 一群人叫民意。后面看的真燃 2. 对比下最近微博热搜上各种大学里学生会的种种行为 啧啧 我们这代年轻人不行啊。 |
|
东德某毕业班学生临时以课堂静默一分钟的方式悼念匈牙利革命的亡者,全体学员由此沦为政治刁难对象,其家庭与个人命运被彻底改变。以学生、家长、校方和当权者四重视角强调事件复杂全貌,更细致展现集体内部分歧,延续的德国二战史造成的代际冲突和政治迫力作暗线,个人与集权体制的矛盾关系制造张力。 |
|
有什么比年轻愤怒、有意识的学生一代更有力量的呢。最后看到竟是真事改编觉得更加迷人 |
|
2020年7月后看,东方还在上演上个世纪50年代的用脚投票,但这次出走此生还能归来吗?如果人民自己不去推,柏林墙永远不会倒掉。(另评论里打一星的就别跳脚了,没有任何人向往打压人性的高压专制,向往自由民主是人类的本性) |
|
(你们想要自由,并追随了这个念头。你们就已经成为了XX的敌人。)仅仅是“校园”“教室”这样小的一个视角就已经如此惊心动魄 牵一发而动全身 复杂到难以想象…… |
|
作为电影肯定有缺点可以找到的,尽管我不懂;但是有打1星的我就不知道怎么想的了。 |
|
#Berlin2018# 非常柏林的东西德故事;中国观众尤其会感同身受(各种官僚党棍拿来都不用改词儿的),DDR统治下的收听敌台与上纲上线;好处是从调查展开而写了两代人(虽说不免太男性中心主义和血统论),并且和匈牙利事件有个不错的互文关系,年轻演员有颜;问题是拍得有点太行活儿,尤其第一幕太慢 |
|
当学生涉足政治,当政治渗入校园。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欺欺人,如同《浪潮》一般的教室革命。一切不懈,只为找寻真相,迫在眉睫下,顿生人性的考验。英俊斯文的金发帅哥Tom Gramenz让我好想看多几眼!Paul小哥乖巧可人~。画上休止符的最后一道镜头意味深长,松开紧系的领带,长舒一口气,骤然阳光明媚。 |
|
一场小小的反抗,却在特殊的高压政治时代背景下,演变成一场连作案。父辈的欺骗背叛,是青年一代信仰坍塌的最后稻草。一个国家,两种信仰,这种人为的分割终究是反人性的,和《再见列宁》、《浪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
|
年轻人就是这样,热血而冲动,轻浮(简单的从已知片面角度判断问题和做出行动)、绝对(认为非黑即白)、无畏(不计后果,甚至生命)。人性又是这样,生死和利益面前,诚实、情感、道德、善良都变得脆弱。青年是有棱角的石头,生活为你打磨,大多成年人变得圆滑。影片只截取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段,而未来他们又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呢?是否为今天的坚持骄傲?或后悔?气氛非常好,令人感觉无形的恐怖。其实有些真实事件比较敏感,若不能真实还原就造成严重误解。 |
|
“离开这里,永远别回来” 结尾在教室里的起立,虽然俗不可耐,还是会被共鸣到。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没有武器阻挡得了自由的灵魂! |
|
越看越气,集体压制个体,威逼利诱,下三滥的手段。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似一个循环。这才是更让人无奈和可悲的地方。 |
|
不告密的自由才是最大的政治自由! |
|
三星半。太四平八稳了,且有《死亡诗社》珠玉在前,这部显得有点稚嫩了。比较喜欢的是桥段是父子的“叛徒”命运循环。然而人家还有西德可以去,我们这办移民多不容易啊。 |
|
又是黑苏联意识形态的呗。。。有病。好像你们现在的生活多好似的 |
|
片中以互为好友的四个学生设定了四个典型人物:Kurt出身于高干家庭,Theo出身于工人家庭,Erik出身于革命家庭,Paul(很可能)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唯一的槽点是,除了Paul之外,其他三位演员已经老到超过了大学毕业生的年龄。抄一句经典台词:“要是革命只发生在我们脑中,那有什么意义?” |
|
拍得中规中矩,但题材着实引人深思,不受控制、戏剧化的走向却是真实事件,四条线索的紧密交织箍扎出严寒的政治气候,在二战阴影仍全面覆盖的敏感时期,姓社姓资的矛盾点落脚于普通人,再次印证个体对抗国家机器的无力;青年的血总是热的,而同样热血过的父辈最终了选择不同的道路,几个主角的父亲形象在历史的迷雾中渐渐清晰甚而坍塌,出走成为青年的成年礼。 |
|
片中的父辈角色也蛮值得玩味的 |
|
所有少年角色都耿直得不像话。而我从小被教育的是耿直=傻 |
|
情色片救德国!豆瓣有个话题大概是情色片对你的影响或你怎么看待情色片,《沉默的教室》大概就是最好的答案,去看情色片的高中生,改变了德国民主进程,加速了德国统一?想看那部情色片……电影本身对于大陆人来说可能就是过去的日常,情绪饱满,中规中矩吧。 |
|
豆瓣很多小孩儿就是喜欢把反叛当高深,拿反动当自由吧,说白了就是年纪不大经事儿少,完全不懂他们所反对的是对是错,有多危险,真的有一个完美的体制么?以为自己喝两天洋墨水就高瞻远瞩了,其实骨子还不是还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思维。。。你真在美国高中,让个自己都没见过面的傻小子给一枪毙命了不知道对资本主义还吹的起来不。。。 |
|
Erik其父出卖同胞,Erik为守住父亲的尊严再次出卖朋友;Kurt爸爸绞死叛徒,现在他的儿子又手握绞死Erik的刑具。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隐喻:纳粹在一战后得势恰是民族尊严的诉诸,他不会沉缅在上一次悲剧的苦果,却更愿为当下的压抑覆辙。那么现在我们是否要在演一次刽子手?
18岁的年轻人,你天生纳粹后代的枷锁在反问自己配不配拥有自由和信仰———真相是从来没有永远代表正义的民族,遑论政权。
死亡诗社般metoo的句式看一次振奋一次,你不会觉得这是炒冷饭,他是比刘胡兰更真实鼓舞的英雄教育。
想要踢爆东德辛芷蕾的狗头!
|
|
如果有朝一日需要付出代价的时候,中老年人应该走在最前面,创造重建秩序的机会留给后辈。 |
|
意识形态套入的太过于仓促僵硬,使得人物的行为显得愚蠢而无意义。 |
|
女人对主义的爱更理智冷静。父亲告诉你斗争的意义,母亲则说,不要捍卫,不要流血,也不要伤害。她爱你和你的灵魂,想要你朝着太阳高飞。除了溺死在泥地的囚笼里,你可以以任何一种方式死去。Auf die Freiheit, auf die Freiheit. |
|
这是非常容易感染人心的类型题材。叙事结构很传统,但内容已足够令人震撼。哪怕是以一时的冲动为动机,但随后毫不退缩的反抗,才是这群学生最光辉的时刻。最可怜的还是埃里克。即使这些抗争表面看似除了让自己陷入困境,毫无意义,我们仍然要付诸行动。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
|
是争取民族自由的革命,亦或境外势力怂恿的动乱?游戏心态沉默示威,不慎揭开了专制机器真实嘴脸:政治定性,离间连坐,人肉家史,揭发告密;瞄准母亲的枪,紧握父亲的手……从敌对电台,到翻墙梯子,世界变化真不大 |
|
一个影片的煽动性>技法素质>题材载量,压根就不是什么好事。看似冷静客观实际上狠黑另一边,成王败寇,来到这个时代怎么鞭尸苏联意识形态都是政治正确了,可惜同题材我腻到反胃了。我心中理想的政治/历史片不是这样的,做不到以小见大反而玩起观念强灌,说实话就是没天赋。情节蛮好,可你又是纪实改编,那我还能夸什么呢?一煽就跑还是省省吧,目无法纪民粹甚至无政府照样能洗出民主自由来,只要站在某批舆论期冀的那一边怎么拍都是好评,我不服,所以我拉低。 |
|
沉默之下,热血沸腾。 |
|
剧本非常扎实,故事的推进节奏掌握得很好,学生们的明线和家长们的暗线以及学校、政府的辅线主次有别、互相补充,把“政治事件”、同窗情谊及男女情愫的演化过程都讲得很清楚。唯有反思才不致遗忘。在这方面,这部电影实现了它的意识形态功能。 |
|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要以为一直都是无足轻重或是无济于事,对的就是对的。 |
|
表面谈东西德,最终着眼点仍然是被无数次拷问的问题:纳粹铁蹄时期/高压时你的选择、多数人之恶时你的选择、孩子是否该承担罪责即使那是父母辈的抉择等等,而这一系列“抉择”所拷问的并不限于德国民族,影片全程每个人都处于各种抉择之中,如果能预知1961年8月的墙,1956年的他们是否还会都一一站起,弃父母家人的处境于不顾,满腔青年热血地捍卫良心底线;院子里与家人假装寻常“再见”的诀别真是飙泪剖心十级;片中天气也甚是贴合:雪终将落下,风暴终会来临 |
|
铁幕落下之后东欧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场景,以1956年匈牙利革命为背景,从一所东德高中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入手,将当时铁幕后面那种沉闷、恐怖、令人窒息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围绕着告密与勇气展开故事,从一桩小事引发人性的震撼。 |
|
我们终会在没有国界线的土地上相遇。 |
|
没错,特别浪漫主义、特别理想主义,特别不真实。但谁能不被青年时代对正义和真理义无反顾的追逐而感动呢,以至于在每一个“选择”的瞬间,对他们屏息和胶着感同身受。至少得为这种纯粹的正直而感动啊,不然就完了。(电影语言方面的一个细节:最初默哀的戏,配乐非常紧张、急促,夸张得如同谍战片。与之相对,学生们在窃笑,像是在将一场玩笑刻意装扮得隆重,将自己的行为伟大化。但最后这个“玩笑”在非正常的环境下果真蔓延得异常恐怖,他们则必须为自己的玩笑做出与那配乐同等沉重的选择了。回味起来很妙。 |
|
沉默作為聲援。 |
|
完成度非常高的一部电影,但存在明显的政治意图,故打低分。本片回避了自由意志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下,形式不同、影响力不同的问题,只展现了集权在社会主义国家对自由的抑制,没有展现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对自由的操控。社会主义下萌芽的自由小花,同样会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凋零。如此片面的表达,后利用人性加以伪饰,骗些所谓的感动,动机实在丑恶。主题核心跟《死亡诗社》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
|
德国的政治正确越来越好笑了……二战的时候背叛自己的阵营、战友去帮助纳粹,不是叛徒是什么?不该检举这种人吗?库尔特凭什么要责备自己的父亲这样做?有什么好神气的?纳粹给人类带来多少苦难德国不反思了吗?!宁可去反对不成熟的社会主义也不反思自己的纳粹暴行了吗?! |
|
很在意最后没站起来的那个女孩子怎么样了…… |
|
学生意气,琼瑶风格,甚至有点给斯塔西贴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