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Korean Culture Center的Korean Film Night展出。非常好看的七十年代韩国电影,导演河吉钟是反叛的一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创作者。电影刻画了在军政府时期迷茫而烂漫的一代大学生,有商业片的喜剧性,也有文艺工作者痛苦的沉思。 |
|
"전 앞으로 돈을 벌 겁니다. 빨부리 장소에서 돈을 벌 겁니다. 돈을 벌으면 동해 바다로 간 건 3등 원행 열차를 타고 가서 고래를 잡을 거예요.
내 가슴엔 언제나 예쁜 고래 한 마리가 있어. 난 그것을 잡으러 갈 거예요. 푸른 물 속에 거대한 신화처럼 숨 쉬는 고래를 잡으러 동해로 갈 거예요. " |
|
在看鲸鱼和卧铁轨之间,还是愿意去看鲸鱼。大学停课了,大喇叭传出的质问至今还在回响:“听得到吗?听得到吗??听得到吗???” 今年看过的最动人、音乐最佳、ending最佳影片。 |
|
证明自己没醉就跟对方说韩语绕口令~ |
|
四星:流金岁月,迷惘青春,我们要去哪儿?爱与忧思,细致的时代隐喻,最后的结尾很有诗意.... |
|
时代记忆,看似青春的记忆,实际上是与时代分不开的。那时候的美才是最原始的美。 |
|
有一股野蛮的生命力,但是又不够生猛,可惜啊!2.5吧! |
|
102mins 韩国映像资料馆youtube频道彩色版;时代情绪下的(中产)青年画像;配乐,各种被禁;“让我们一起去东海,像神话一样捕捉呼吸的鲸鱼”;最后一幕; |
|
即使被剪过,还是感叹朴正熙时代的电影审查并没有那么严酷,至少比今天的某地要开放 |
|
鲸不仅在东海 也在我的心中
我此前一直不知道
现在 我要去捕鲸了
我要鼓起勇气
否则我无法支撑现在的自己 |
|
【3.0】 |
|
1⃣️音乐很好听,配乐歌电影风格很像香港七八十年代嘉禾的片。2⃣️本部电影中的女大学生形象是韩国电影中女大学生形象的原型。3⃣️男二骑着心爱的单车来到海边,跳海自杀,当时很多迷茫的韩国工薪阶级青年都选择了自杀。4⃣️结尾男主服兵役离开时,女主突然追着火车跑来见他,是一种希望的象征,远去的火车好似远去的时代洪流。 |
|
韩国七十年代畅销小说改编热潮代表作,无论是情节还是情感,时刻渗出身处维新时代中的无望与痛苦,在街上时刻有被警察抓的危险与对报童的社会性实验等诸多荒诞性情节,都透出韩国最政治重压时代时的个人惨剧和相互的冷漠荒凉。最后在悬崖的惊天一跳,竟成为最好的解脱,死亡是出口之时,就不仅是理想主义的悲歌了,还有时代之殇。结构并不完美,近乎是学生生活的段子贯穿于两段爱情、一段友情之间,台球厅一段的闪回更是突兀,但下行情绪的构建却足够好。结尾爱情的最终建立,不光在电影内保住了面对历史境况的坚持,也在韩国青春片自身的维度中,改写了其创立首作《赤足青春》的彻底无望(延续了对青年生活的详细描绘),其蕴含的希望抹去了前片中殉情的低沉,这一社会指向式青春片诞生伊始就携带的社会性悲苦,并转为人物面对苦难格局的坚持。 |
|
2018439 一星平庸 102分钟 情侣骑自行车都快到双黄线了不怕被汽车撞死吗 |
|
102.21 |
|
谁的青春不迷茫 |
|
ucla毕业回到低潮期的韩国影视业,科波拉的同学,电影里有很多美国主流电影笑中带泪的情节设计和呈现方式。有时候一场戏相似的景别互相切换得很奇怪,但有时候又会出现很有意思的镜头。第三幕太拖了,也许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看下去,但海边的谈话和在校园公路间反复切换的部分很棒,勾勒出了来自那个时期青年的迷茫和无用感 |
|
started strong but what a trainwreck in the 2nd half…考虑时代,这些角色还算站得住,但也不能写这么跳吧… |
|
最后一幕的火车送别真的是太感人了。我不认为这部电影是河吉钟向市场的妥协,里面埋藏的自我投射和对一代年轻人青春的刻画还是有着河吉钟的底色。p.s.看到庆熙大学的校园感到无限怀念。 |
|
一連看了幾部韓國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 快抑鬱了 沒想到緊接著就是「傻瓜們的行進」原來真的能從電影里看到歷史的行徑和軌跡。越是迷網 越是肆無忌憚地生活 雖然有些傻 也不知道未來在何方 但只要年輕 又有什麼所謂呢。 |
|
102 min@Lotte Cinema Daeyoung 3 |
|
七十年代韩国现实题材作品,韩国经济开始腾飞然而军政府全能政治,对年轻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小。 |
|
PA版102mins。看的是修复版102分钟,现在所能看到的最佳版本也就是102分钟版的。能看到这个版本的都是幸运的人,你不知道这部电影当时上映时多么曲折!至于117分钟版,这真是个有趣的谜题,大概只有导演本人知道了。 |
|
在人生许多的痛苦中,爱情的破碎是沉重的一击。列车的远去,带走了所有对爱的记忆… |
|
被고래사냥洗脑了 好悲壮的歌 |
|
韩国电影百年看的。期待一次大银幕再打分吧。 |
|
男主人公的名字解释了当时的迷茫,抵抗。 |
|
好美好幻灭的电影。年轻的活力和疯狂在灰暗停滞的时代里显得那么不合时宜,象牙塔终究会坍塌,坍塌之后人们该何去何从?当理想主义者开始质疑理想,那么这个世界到底会允许信念存在吗?只有傻子才能笃定前行。而稍微傻一点的则在无尽奔跑中不遗余力,以证实并维系自己的存在。 |
|
韩国的《本命年》——青年的激情与绝望 |
|
3.3/5.0 #Korean film例片6# “东海”与”军营”成为了个体于社会结构之下发展的二分,从“学校机构”积累的能量形成了“不稳定的身体”,这一持续耗散的身体性过程直到海边才被视为终止——海水稀释了骚动的能量,像《四百击》中的方法,降低了运动的节奏。于是其间的“街道”被定义成为“nothing” but “nothingness”,这是象征宿命的并发叙事能够成立的关键步骤。 |
|
歌谣超好听~~~ |
|
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来看,犹如洪水猛兽 |
|
都找不到这部电影唉! |
|
戈达尔+活力版洪尚秀即视感 |
|
70s流金岁月 |
|
在理想中,什么都是可能的。只要有理想。 |
|
论文们铺天盖地地向我砸来 |
|
一个因留长发就要拘留的时代。 |
|
真的好喜欢台词 |
|
韩国文学的作业 |
|
独裁高压统治下迷茫的年轻一代,酒精不过是自我麻痹的方式、“东海的鲸鱼”也不过是美好的寄托罢了……现实令人哀伤,却也如此肆意快活地在这世间走了一遭,영철的生命止步于20代,未尝不是一种庆幸呢? |
|
那个时代的youth film |
|
他再一次重复讲述他的梦想,烟斗的发明,赚很多钱,到东海捕鲸。他似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瓜,一个无法靠自己的力量通过任何一个考试的笨蛋,一个面对女生不知如何讲话的呆子,一个整日说梦的痴人,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空酒瓶堆叠在他的眼前,投射出酒吧的灯光,现出绚烂变幻的色彩,而其中空无一物,像时代空虚的楼宇。而他笨拙的脑袋就埋在这些海市蜃楼中间,说着打电话的女友还会回来的话。每当他提到遥远而美丽的鲸鱼,都让我想起满洲里的大象。大概我们都需要一个庞然大物来填补这空缺。 |
|
文化研究课上因为这部电影是考题之一所以去看了。前期很无聊,几度睡着。大概也是电影想要表现当时浑浑沌沌的社会现状吧。中后部挺惊艳的,男二是当时大部分人在迷茫里混沌度日的大多数人的立体表现,最后他终于如他所愿的去东海找他心里的鲸鱼了,有一点悲观化的理想主义。卖新闻的小男孩和最后追赶洪流的女住大概就是相对映射的某种希望吧。“听得到吗?听得到吗?听得到吗?”一遍遍放大至震耳欲聋的校内广播,我觉得可能是想表达当时军事政变再次导致的自由民主被压制时,人们心里想对政府呐喊的声音吧。还挺触动的。 |
|
시나리오론 |
|
做了一个presentation |
|
看完之后怅然若失…去东海捕鲸…找回自己。军政府时代下年轻人对自身命运的迷茫和反抗,除了最后的镜头我还喜欢他们失恋后在大街上奔跑的Korean style streaking....傻瓜身上总有独特的浪漫之处,即使是悲剧的命运也总是那么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