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整天为公司挣钱,晚上回家看纪录片哭的稀里哗啦,我这一天天做的都是什么啊。 |
|
我为什么会过得跟狗一样呢?我有多久没品过书香,遥望雪山,为某一段文字落泪?这种作品与其说有深度,不如说愈发衬托得当代年轻人的贫瘠、狼狈,叫人难过。 |
|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老是玩嘛,用时间做点事情,是哇” |
|
能当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真的好幸福啊💗
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爱好是多幸运的事情。
顾晓军的npc生活就是我的理想生活了!!!能自学掌握那么多种语言是真的好厉害 用原语言阅读也太幸福了🥺 超理想职业🈶 |
|
永远可以为了一些纯粹的坚持热泪盈眶 |
|
看到拉姆说她哭着写完父亲的那个故事,看着她坐在自己理想的大学笑着说自己未来想做的事,我哭得稀里哗啦😭。
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
|
知识是精神脊柱,纸张是物质基础,但是还有书籍,于是两者兼具。 |
|
这几年,书店很难,出版业很难,经销商很难,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更是火中取栗夹缝求生。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困境,他们是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只要还有书,待到山花烂漫时 |
|
一直觉得判断一个人更多的应该是以TA内心真正想的是什么,以及是否还有温柔和善意。但是其实遇到的人几乎都不会这么想,大家都是生活在对抗性很强的逻辑中——好像你要足够好才有存在的必要,但其实如果往太理想主义的方向努力对于现实生活也很难有什么明显的改善,最后就变成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满足了。所以与其说但是还有书籍,不如说但是还有这样的人,能够让人继续相信和期待一些事情吧。 |
|
第一集完全文不对题。一个是古籍版本的研究者,一个是利用上班时间自学外语的图书馆管理员,一个是开设公益课外辅导的僧人,这三个人与书发生的联系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跟“图书馆”扯上关系,根本就没有在讲图书馆。编导只是挑了恰好跟图书馆存在物理关联的三个素材攒成一集,然后取了一个大而无当的题目“我们的图书馆”,完全没有深思熟虑去想怎么合题和怎么解题。可参考怀斯曼的《纽约公共图书馆》。 |
|
格局是有了,看到高原上僧人自己盖的图书馆就觉得,这世间有那么多不确定,但是只要当下还有书籍,还能看书,这一刻就不白费。 |
|
此心安处是吾乡。目录学大佬、国图图书管理员、久美、藏区小女孩…..她们都通过书籍找到自己的家,实现自渡及渡人。读书改变命运,不应该作为功利主义的简单解读,而是内心深处的觉醒导致视野的改变,从而走向更大的世界。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潜心读书是一种坚持,保持童真与简单。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
|
本季出演人员如下,有关书籍故事与人连接……
沈燮元、顾晓军、久美、拉姆、许先哲、赵佳、匡扶摇、马爱农、包慧怡、杨武能、张立宪、杨全强、涂涂、班宇、梁鸿、吕德安、张辰亮、杨潇、塔可
|
|
一位网友参与并推给我看的,可能是我在做乡村图书馆,抱着学习的心态看了。沈老先生和国图的顾老师这两位人物挑得很好,拍得很细腻。看完感慨人一生钟情一件事是幸福的,很多专业和敬业的人也是出于热爱。遗憾是我毕业后疲于生存和拍片,看书并不多,时常感觉自己知识不够用,孤陋寡闻。但很感谢纪录片这份职业,习惯了去读人,让我接触和认识很多有趣的灵魂,他(她)们成了我的导读,喜欢跟有思想的朋友聊天交流。有时出于工作做功课需要,找本书来看看,还常分好多次看完。 |
|
真正热爱阅读 是一件看起来极其容易却又难以做到的 我已经开始向往退休泡图书馆的日子了 希望能活到退休吧🙏🏼 |
|
4.5;比第一季更好,素材的整合度、主题的开掘性和统一度、文案遣词的精心以及捕捉被拍摄对象的“恍惚时刻”都有长足进步,虽每集都开辟不同主旨,但本季所有镜头中人物都有一个共通点——即他们都以极盛的热情和绝大的孤勇去做一件自己真诚热爱的事,或许最初是迫于生计或职业生涯空窗期,或许是处于人生某一阶段的低谷危机感亟需被拯救,或许是源于内心长久积淀的某种火焰,他们选择与“书”为伴;被他们眼中散发的明亮所打动,智识和思考的乐趣永远无可替代——一种深层的幸福。
最爱第四、第六集,《海错图》太有趣了,考古《诗经》与历史对话;陈梦家这段话实在令人感慨:“因为了解古代所以了解祖先,是他有信心在国家危机万伏的时候不悲观、不动摇,在别人叹气空想的时候切切实实从事于学问。” |
|
因为还有宛若天堂的图书馆,还有很多美好的读书的人,所以这个人间还值得。我在《读库1904》上曾经翻译过一篇文章《公共图书馆那些事儿》,虽然讲的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故事,但图书馆的精神和功能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基于平等和分享的公共精神,自由地获取思想和信息,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
|
“即使我遭到凌辱和消灭,但愿您的庞大的图书馆在一个人身上得到证实,哪怕只有一瞬间……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 |
|
南图古籍沈燮元,国图隐士顾晓军,藏图自在僧久美;传奇镖人许先哲,黑血女侠客赵佳,随心随性匡扶摇;魔法世界马爱农,炼金诗人包慧怡,维特魔山杨武能;读库老六张立宪,行思师傅杨全强,乐府民歌声涂涂;东北逍遥游班宇,乡村梁庄人梁鸿,流浪诗人吕德安;海错图考张辰亮,杨潇重走湘黔滇,摄影考古者塔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还有书籍。 |
|
印象最深的还是顾晓军,当他读歌德的《最后一课》,读到“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开启监狱的钥匙……” 突然眼泪就涌了出来,他说:“对不起,这段话写得太好了,每次读我都会特别感动。”那一瞬间,我的眼圈也红了。我特别能理解他的感受。
阅读也是这样一把钥匙。当一个人失去自由时,只要还愿意阅读,他就是关不住的。 |
|
看了一集就已经忍不住来打五星!!! |
|
每集时长比上一季增加了,虽然还是一个主题三个人物的配置,但不同的分集导演会让单集之间的气质有所不同——如何在十几分钟内快速建立起一个人物,如何找到生活的趣味或者动情的细节,还是很考验组织力的。个人觉得出版人那期最深,作家那期最浮,漫画家那期花样最多。整体来看,确实在严肃和活泼之间找到了平衡,算是第一梯队的专题纪录片。 |
|
恋恋不舍地看完了,纪录片里有熟悉的朋友和同行,他们的热情、才华和个性扑面而来,这是对于涉及到书籍的各个面向一次深情的回顾。希望还有第三季。 |
|
这一季的叙述角度有一点不一样了,有更多“广为人知”的读书人写书人编书人译书人,更侧重于讲人,以及人背后的书。人之所以为人,塑造他们,打磨他们的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有几种答案。
我最喜欢的是张立宪那一集,提到日本的一个纸厂,在传统纸媒式微的当下,他们依然固执地选择了重建,重新打造一个书籍的乐园。这就是最让爱书人动容的事。 |
|
每当我焦虑、烦躁或是虚无的时候,打开这部纪录片,就能获得一份片刻的安宁与美好。 |
|
比第一季来得好,很喜欢最后一集中杨潇引用的陈梦家的话:“亦因了解古代而了解我们的祖先,使我有信心虽在国家危机万伏之时,不悲观,不动摇,在别人叹气空想之中,切切实实从事于学问。” |
|
永远从书籍里汲取力量。
E1 我们的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沈燮元 国家图书馆顾晓军 纳朗玛社区图书馆久美
E2 成为漫画家 《镖人》许先哲 《黑血》赵佳 《塔希里亚故事集》吴淼 匡扶摇
E3 词语摆渡人 翻译家马爱农 包慧怡 杨武能
E4 出版人的日与夜 张立宪 杨全强 涂涂
E5 文学的现场 班宇 梁鸿 吕德安
E6 从纸上到路上 张辰亮 杨潇 塔克 |
|
继承了第一季的风格,但略逊一筹。第一集以图书馆为题,可过于局限在个体的故事里,整个维度就变狭窄了,题目几乎是一个空壳。本末倒置,很可能让读书变成一种自我感动,而不是真正在心里放一个书桌。 |
|
虽然知道但书的第一季就是依赖选材、依赖拍摄对象获得成功的范例,但还是忍不住有点失望。书籍这么好的题材,有那么多现实的抽象的问题可以讨论,偏偏拍成了“啊,这个人在努力做这件事啊,真好啊”,没了。 |
|
没有流量不代表没有力量 |
|
这季刮目相看,如果说上季还有点摇摆于拍“书”还是讲“人”,这季就致力于更长的篇幅,更灵活的调性,塑造更多样的人物,而生命经验的讲述带动了视野大开,民营出版的困难、城镇开发之披靡、乡土女性的无名乃至b站不敢明说的十年,更多时代图景得以显现,而更突出个体持存之善,精进的文案得体地称颂具体的生活,如毕肖普“忘我而无用的专注”,对上诗山河“微弱而持久的抵抗”,这里面有一种坚韧、贯通的东西,有点像叶嘉莹的弱德之美,节目做到这,已超越“书籍”主题,却给人以书的庄重。 |
|
第一季与我有点关系的是乐开书店,第二季和我有点关系的则是写《重走》的杨潇,因为我去年参与了西南联大纪录电影《九零后》的发行,然后配合阿球一起安排了导演徐蓓和作者杨潇的视频直播。看完第一季,很难不追第二季,虽然现在看书远没有以前多了,但是对实体书还是心心念念。这次在写短评前,特意看了下差评区,发现写差评的人都很短,且言之无物,说明,这部纪录剧集拍得确实还可以。不过两季是否穷尽了这个选题呢?第三季要拍的话我会好奇还能拍点啥?以及,我也一直想把自己的很多文章集结成册,弄成书的样子,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实现,虽然现在印书好贵呀。就像韩寒说的那样,书籍是文章的归宿。 |
|
老師說完那段失聲痛哭的時候 我居然也難過了 |
|
现在国内纪录片拍这么好了吗,真好看啊 |
|
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纪录片之一。像追剧一样迫不及待看完,提前来打五星,真的太好了,比第一季还要好!每个人都那么认真又可爱,顾晓军,杨奶奶,包慧怡,杨师傅,涂涂……从此不再是印在纸上的名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专注和纯粹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东西。情怀与质量并重,尤其讲翻译的那集,文案太优秀了,哪个写的!啊我甚至讨厌那些只给三星的人! |
|
还是要多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热爱带来专注,专注带来成就,哪怕只是非常小众的一个点。 |
|
好想去国图迷宫 |
|
想去老六的南通库房。还是第一季的感想:假如不考虑收入,我觉得编辑这个职业适合我。 |
|
弹幕里有一句话说:顾晓军是沙丹失散多年的兄弟,当代扫地僧。【bilibili】 |
|
#2022.70#幸好,还有书籍 |
|
本片展示了一种在当代被多数人所忽略的幸福安宁的生活方式。 |
|
作为纪录片,还是拍得太简单了。比《舌尖上的中国》还陋,不应该啊。不能体裁决定论吧,打高分的都是身份标识码吗? |
|
中文太美,这片土地太美了。希望继续出第三季!!!第五集吕德安老师的房子太好看了。 |
|
人生的无用感,终将伴随一生。/ 往事如烟,往事也并不如烟。/ 写作是建筑纸上家园。 |
|
(第五集[文學現場]:「一位作家的早期作品通常是原漿,帶著濃縮的生命記憶,飽滿赤誠,和盤托出,生活是他與生俱來的痛苦的財富,而寫作是對自己的經歷的質問與回答。時代的浪潮,被一個個具體的人所吸收,成為命運,成為文學。」 |
|
听人推荐了很多次都没看,总担心会太作。直到昨天听《珊越拾穗》的介绍,说第二季更好,终于看了这季。虽然难免还有点儿散吧,但是闪光点真的很多。话说第四集结尾花絮里,杨本芬老人说:“我专门下了个豆瓣app看评论,这个评论蛮好的。” 突然弹幕弹出:“天哪,这个评论是我写的。” 简直能够想象那位读者的雀跃,收获剧集之外的开心 :) |
|
个人觉得每一集的立意、角度还有拍摄方式都比前一季要好!可能因为这一季出现很多我自己读过的很喜欢的书,能从侧面了解到这些编辑、译者或是创作者的故事,真是件能媲美读书的快乐事啊。长路漫漫,还好有书籍。 |
|
《但是还有书籍》每一帧都让人想哭,文字是全人类的历史印记,书籍作为载体纯粹而有力量。当我们讨论阅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在谈论一种横贯的认同感,我们在找寻自己,摸索世界。文字从每页纸张的摩擦中跳出,像精灵一样长着耳朵。 |
|
看了S2E06,就是博物君、杨潇、塔可那集。。印象是。。果然北京人没有讲普通话的习惯听着很费劲啊。。 |
|
希望下一季(如果有的话)能找一些弃业编辑和在底层摸爬滚打的编辑聊聊(不是这一季里坦克手贝吉塔那种成功转型作家的,通过@重版出不来 就能找到不少)。书商老板面子上的光鲜和惨败,有多少是底层的节衣缩食换来的?出版行业的代际不正义,不是一句「还有书籍」应该掩盖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