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特的叙述结构,把一个非常狗血俗套的出轨故事变成了两个当事人对婚外情深刻痛苦的反思。无法解脱的年老戴维在幻想中与已自杀的情人马莉安娜回顾了两人如何发展成婚外情,如何又因婚后情备受折磨,而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人生悲剧发生。导演构思巧妙,戴维请求幻觉中的玛丽回忆诉说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故事,诉说便以玛丽的视角为主,并在玛丽的回忆诉说中再现过去的场景。现在的诉说与过去的场景相互交织,年老的戴维在玛丽的诉说中痛苦悔恨地审视过去不堪的戴维,回忆诉说中仍难以释怀的玛丽也痛苦地反思过去的玛丽,形成了巧妙的互文。导演手法细腻,用一个音乐盒承载了过去和现在的戴维的复杂心境,电影在音乐盒琴声中开始和结束,首尾衔接呼应,贯穿始终。剧本强大,台词密集,文学性极强,具有思辨性,需要观者沉下心来仔细倾听理解。 |
|
在追忆中自觉或无意识的“二度创作”,主观视角或多或少混淆或篡改了记忆具有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事件参与者逸出文本,成为主宰、定性过往的决定者;老伯的编剧委实强大,Liv的执导亦不遑多让,无望如地狱的情感拉锯,在嫉妒和欲望中全部化为灰烬,不知映射了多少真实的血泪痛楚。 |
|
本来想说Liv导演的这部“婚姻生活”真是太长了,然而结尾真是好棒。Juni Dahr的出现让故事多了另一层味道。无论是伯格曼还是乌曼,都太懂自黑了。老头年轻的时候究竟是有多少风流韵事呀!男女主后来在“Kyss mig-2011”里老夫老妻的感觉很浓。魔笛、勃拉姆斯、春之祭、一出梦的戏剧、婚礼…谢谢胖胖君 |
|
或许「爱情」与「创作」最大的共通点在于「私人化」,世界本来悲喜不同,而在情感中的个体表达夹在了太多私货,要获得观众共情就要媚俗,而特立独行则会激发更大的抗拒;同样观众对于「感情景观」也无法忍受太过于狗血的激情,甚至于出人意料的反逻辑,当男女关系过于直白或者就事论事之后,也就剩下一地鸡毛了。 |
|
约翰都那么老了,在剧中他叫戴维,玛丽安变成了导演继承了伯格曼的影像和叙事,以一种更加饱满的情绪张力展现出来,前3/4情绪恒定拉扯后1/4陡然变奏,这些瑞典人真是太妙了。 |
|
谁都不能阻止我想你,包括我自己。 |
|
但凡冷静地坐下来谈婚姻,都是要冲击深度的作品,这部伯格曼的精彩编剧,从第一秒就开始,这背后的创作对即将观看的人群虎视眈眈,注定是一个危险的故事。伯格曼对丽芙乌曼的执导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个故事很长,是关于罪恶的循环,或者是我们微小的动机在语言中被放大,那种不安令人紧张。但电影的观感很好,就像是听朋友讲述了一夜她的人生故事,五味杂陈又过渡为平实,走出家门已经秋风渐起,一片树叶落在后脖颈上,凉凉的,情感远去而不知所踪。 |
|
大师也有昏招时。 |
|
电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这是电影,更是生活!非常扎实的剧本。婚姻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一个个的漩涡,好不容易从这个漩涡里挣扎出来,还没来得急喘口气就心甘情愿的跳进另一个漩涡……每个人都会在这个女人身上发现自己竟然也有相似之处!Ingmar Bergman封笔之作!为什么大师不自己拍?深思! |
|
这个片子比较有意思的是它的结构,约瑟夫森在剧中扮演了伯格曼或者说作者,他创造了一个女性角色取名玛丽安,并“虚构”了一个关于玛丽安的出轨故事。但从音乐盒这个道具可以看出,这是作者本人经历的故事,他是故事中的大卫。概念上有点接近元小说,把创作过程一并展现出来。 |
|
9岁女儿沉默观察着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目睹了杀死情感的恶魔,看到了扼住对无望呼救的双手!Erland 扮演叫伯格曼的老导演在 Fårö 自家书房里对着亡妻倾诉,身后的一道阴影里走出同名女性,自此聆听&联想&提问&抚慰 … 心理描写两次顶峰:1. 玛丽安回忆和女儿袒露自己悔恨抉择时,恐惧感逐级递增,正反打是对切面部表情特写和冰冷肢体反应动作 2. 玛丽安回家面对大卫的扭曲妒火,在其病态诱导下,从慌乱闪躲到失控动荡报复式的描述,自我毁灭同时也要腐蚀彼此恶念丛生!乌曼的室内剧转场衔接平稳柔和,呈细微呼吸感般节奏,对各种情绪/心境进行捕捉。从激情到悔恨,从爱到妒所挤压的一切褶皱都被层层铺开,无处可躲。最后一道救赎黄昏之光,令整个故事半隐半藏的叙述视角模糊失真,暧昧维度陡升,焕发同情和怜悯,坠入地狱。 |
|
前面矫情空无,后面具体世俗。封闭空间,幻想游戏。伯格曼剧本。 |
|
xzd 喜欢伯格曼电影的人应该看看此片,语言的描述讲了很多故事.
|
|
我们的感情已经成了上一代的复制品 |
|
这部电影简直是女演员个人的演技狂欢。妥妥的文艺片,一个人在房间内的自述,强表演,弱情节,各种伦理抉择一起抛出来,虽然两个半小时时长确实很难坚持下来尤其是中间打断慢慢自然主义气息的恋情描写,但从马库斯死后各种情节峰回路转,知网上没有一篇关于这部电影的伦理论文我不看(bushi) |
|
太棒了!这部片子如同在读一部优秀的引人入胜的小说,使人沉溺于影片营造的气氛中难以自拔。节奏把握非常好,剧情也是越来越精彩。本片亮点在于文学语言,是那么的具有思想性。中年女爱上不该爱的装腔作势的自私滚蛋的代价是如此惨烈! |
|
伯格曼的剧本,影片中一女对两男,生活中很可能是伯格曼一男对两女 |
|
丽芙·乌曼版本的《婚姻生活》,伯格曼的编剧能力强大,中年人的出轨、设防、倦怠与悔恨,都在里面了。这部电影也是谈论电影与戏剧类型关系的一个绝佳版本。 |
|
都死了那孩子咋整 为了一个又穷又暴躁的渣男 毁了原本幸福的家庭 值得吗?然后渣男又找了个下家 真是no zuo no die |
|
伯格曼的剧本,情人导演的电影。简直就是他俩的事。
像是灵魂的呢喃,磨磨唧唧,实话看不进去,越看越想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傻了。 |
|
我以为,
是导演用女主角以幻想游戏的所谓幻想,
和看似故事,
讲述了老头曾经的真实过往。
老头则是好多人的缩影和代表… |
|
同一天看了善意的背叛跟這一部,同是柏格曼,但我覺得他還是說自己的事比較好一點,會多一點想像力跟趣味在,然後麗芙烏曼的導演功力也讓我驚豔,簡單的手法就吸住了觀眾,然後重點還是人物的表演,每個人都演到骨子裡去的感覺。 |
|
有一种特别的喜欢。12Feb |
|
@BFI |
|
看的剧本。。。算么 |
|
這世上所有的傷痛,都不及離婚的殘忍。 |
|
Liv Ullmann是个神奇的女人 |
|
出轨的完整版,真实到吓人。不适,但一帧都不舍得落,错过还要倒回去看。 |
|
闷。 |
|
结构与创作,爱情与苦难。 |
|
设置了叙述主体陷阱的元电影,故事本身虽然狗血、俗套,叙述角度和虚构事实的功夫却有巧思和别致在里面。 |
|
编剧和导演功底很强,太过于真实地展示了婚姻生活中的常态,因不粉饰而可能引起不适。 |
|
这片叙事的角度加了旁观者多了一层平静的意味,让人看到了婚姻被撕裂时当事人各方极度的痛苦。情感,真的太复杂了。能说什么呢?不是所有的情感和行为都能被理智控制的,人类总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试错,然后侥幸地希望自己能够是幸运。人类有痛苦,痛和苦还是不一样的,痛一般来说是生理上的,肉体的不协调造成的,而苦时精神上的,思维的纠结纠缠混乱造成的不通。两者都有,就是痛苦了,精神的苦也会造成身体的痛,反过来也会一样。所以痛苦的时候人会把自己身体扭曲成一团,那时候的精神也是扭成一团的。这部电影的叙事者的那个声音和我的一个朋友一摸一样的,简直震惊了。 |
|
丽芙导演,伯格曼为她编剧,拍摄地是他们在法罗岛自建的房子里,大量关于情爱的对白,应该都是丽芙和伯格曼的生活写照吧。 |
|
154.17 |
|
我思考我的电影: |
|
角色依偎在作者身旁缓缓讲述,作者与虚构角色的交流,好喜欢这样的形式;三角恋情真的电影最爱母题LOL。 |
|
影片把家庭破裂和人们彼此伤害的过程,描述得相对细腻和克制,没有破口大骂的总结,给观众留下更好的反思空间。似乎没有舒服的爱这回事。 |
|
撕碎婚姻最痛,导演水平也是惊艳了 |
|
把过往的每一天都过好 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
|
嗯~~其实是伯格曼写的剧本而已~~ |
|
爱上不该爱上的人,注定悲剧,但谁又知道谁是该爱的人呢? |
|
在文本全由伯格曼提供基础之上,不输晚期的他。有机会要看一看“后伯格曼”乌曼。 |
|
节奏真的偏慢 但老伯的剧本没话说 |
|
背信弃义 风行 |
|
有些许遗风 |
|
面对象征界,男性比女性狠很多。
1.情人丝毫不站在女主的立场上,不去体会她对孩子那种深刻的爱,说明他根本就不爱孩子,不然不会精神侮辱女主一整个晚上。
2.丈夫决定去死,居然劝女儿陪自己一起死。这不是正常的父亲的行为。
3.以老情人的身份去讲述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罪,非常自恋,真情人就应该,当时就陪爱人去死。
乌曼是个非常优秀的导演。
|
|
没看懂大师要讲啥,这样的爱情,婚姻好累。 |
|
充满了俩人私心的作品。 作为曾经的爱人,他们共事了大半生艺术创作, Liv口中的老爷子嘴硬又可爱。今天她在最后说: Ingmar Bergman didn't write for your mind, he wrote for your soul about the existence behind your existence. |
|
不成熟的父母,将生活弄的一团糟,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可怜他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要承受那么多的悲哀和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