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面变形,人物简单,几乎没有故事,说实话,我是真的受不了这样大师的片子。我问大冉子,你觉得这片好看吗。她说好看。我问哪里好看。她说风景好看。囧 |
|
同样师承老塔,始终逊于小塔。老塔小塔的镜头,除了美,还有思想;索科洛夫的镜头,除了美,只有空洞。 |
|
这也太美了趴,形式的造诣到了极致也就同样诞生、蕴含了思想。借王国维“造境”一词(“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缓慢电影谱系里,卡洛斯雷加达斯的《柳暗花明》和索科洛夫的《母与子》可以并称造境双峰(或者也可以再加上阿隆索的《安乐乡》)。两者都采用某种方法使得电影画面产生畸变,卡洛斯声称“就是厌烦了用正常的视力状态去观察事物”,采用方形构图(同安乐乡)+增设棱镜并打薄,由此产生重影效果。《母与子》以作画的方式抽空了景深,将电影变成画面,长镜头的移动类比人们打开卷轴目光随画面的移动,空间的抽空留下的是时间,这是一部时间-影像 |
|
好好看的片子TAT,看似是波澜不惊的镜头语言,其实是以静捉动。你甚至听得见时间流走的声音……真的被这部片子打动,那个男人倚靠在树上哭泣,那一刻风起鹤泣,时间似乎都凝固了,美不胜收。 |
|
凡是让我看了产生写作欲望的,都是好电影。 |
|
我知道我们终会重逢。 |
|
艺术便是把人们难以形容的感受借由理性的方式描述出来。所以在索科洛夫极具感官创造的《母与子》里我们看到诗性电影所承载的这份浓郁情感。渺小如溪水一般流淌的声音与影像最终凝结成一幅画,你能在那些静谧安详的画面里读取到千丝万缕的理解。我想,再也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讲诉人之生死的孤寂和伤感了。 |
|
浓雾,与圣像画式的自然景观,平面构图,塔式美学的遗产;低吟,缓慢的镜头运动令观众的感知犹如正在走向生命尽头的母亲,一种超越影片实际68分钟RunTime的内在体验。
她能感受到时间的绵延,一种在语境中暗示着余生的时间,并在这种不可控的流逝中召回过去的晶体。
《母与子》没有剧情,只是儿子抱着母亲衰老的身体行走在乡村的蜿蜒小路上,广阔的听觉空间暗示着生命,或者超验性支配力量的存在,将逝之人呈现出一种返祖的状态,生命预示着自然的环形叙事。
而《母与子》却是宗教狂热的,进入自然代表着一种虔诚的无限弃绝,并在自然之中接受神启的沉思。 |
|
3.5,很特別,歪像與色擴。 |
|
缺乏那种真实的诗的观察…… |
|
油画般染开去,亏我坐在姑苏月下,溶溶地还能打起盹来。“你带我走”是最大动容处,这样子相依为命,草木,老屋,摇曳的残烛,再生的魁梧。呼啦啦就这么丢开你,走了。 |
|
人烟罕至,静谧非常,这里的景色如同律动的油画一般.不是塔可夫斯基而是索科洛夫。之前看摩罗神的时候手法就是氲氖般的却是冷色调。看俄罗斯方舟的时候满是长镜头。看这里的母子之情,暖暖的色调和拍摄手法以及叙事方式让人有一种无力挣扎的绝望之感。 |
|
没有空间感哎,更像画画。某些镜头的构图很美 |
|
油画一般的换面,但是影片的意义则像没有焦点的画面一样模糊不清,定点定机位拍摄,通过画面和声音暗示画外的空间,构成开放式的构图,还好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长,否则真的要崩溃。 |
|
简洁而哀伤,每一帧都犹如油画般美丽,但也略显空洞。★★★☆ |
|
8/10。 呢喃语页的沉寂往事+跨越生与死的精神之歌。扭曲静谧的镜头堪比印象派画作的神秘美丽,噢,伟大的索科洛夫!哪怕你只学到了塔神的皮毛仍就可以美得难以言表,好比不同分子间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在我心中猛烈扩散开来!当然,还不值五星。 |
|
索科洛夫,你完全抓到我的G点了... |
|
诗情画意,摇曳残烛,风声鹤泣,草木皆悲。 |
|
孩兒反哺卻無力,蒼帆漸盡碧空處。如其說索科洛夫是個電影詩人,還不如說他是一個尤其擅長氛圍音樂的音樂家。 |
|
他真的不想妈妈死去吗?或是他真的希望妈妈永远活下去?他真的不想离开这个毫无人迹的地方吗?或是这个不毛之地就是他所有希冀?答案总在两个极端中游移。但是,在一切尚未尘埃落定前,他必须学习面对自己,也必须得学习面对死亡,无论是眼前妈妈的死亡,还是日后属于他自己的死亡。他总要这样做的,想要在万物的沉静中得到指引,想要离开内心的喧嚣而获得永久的丰腴的沉静,就必须得经历这样的对自我的质疑和探索。 |
|
8.5/10。①如简介所写:将死的母亲在儿子的陪同下默默享受最后的时光。②静谧而诗意的氛围的营造:除了滤镜下朦胧+变形的画面这一设计外其他影像技法照搬塔可夫斯基,但构图的力道明显与后者差距不小(甚至对景深的运用都乏善可陈),扣1.0。 |
|
母子间的情感,以舒缓的节奏浇灌在静谧流淌的时光隧道里。有人说好电影是不需要色彩的,如同本片在内的索库洛夫影片。有人盲目迷恋长镜头,不过索氏长镜头的确动人心魄,同时催眠效果一流。睡过去两次,分三段看完。另外不知道是否为片源问题,本片有大量虚焦及拉伸画面。 |
|
温情,是对成人世界的抗拒,全片仿佛只有两个孩子,温情地给予对方爱。儿子站在路中央,怀里是弥留之际的母亲,那蜷缩的姿态,皱缩的脸庞,呢喃的自语,都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儿。生命在此刻即将成为一个完整的圆,而你什么都不能做,除了满心的愧疚和遗憾。 |
|
仅仅为了那无与伦比美轮美奂,每一个镜头都堪比绝美的风景油画的画面,这部电影就值得为人所铭记,何况在沉静舒缓的长镜头下,隐含着同样深沉内敛的感情,语言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画面下心境的流动。索科洛夫告诉人们的是,不仅仅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拍电影,一首营造意境的抒情诗同样可以拍电影。 |
|
风吹草地,层层尽染,颜色如同麦浪涌动,利用声音出手刻画,配以古典交响或者协奏的宁静音乐,整部电影和谐地融汇成了一首自然清新而又充满感伤的诗歌。 |
|
呃~~~~实在是没法看懂~~~~~感觉太悲凉了~~ |
|
非同寻常。如果说哪部电影的视觉和气质能够表现出shoegaze盯鞋这种音乐风格,我认为此电影就很接近了。 | 你曾遇到那个击中你的人,防御不再必要,理智停止工作,胸腔流淌无限温柔,与那人隔绝于世般厮守,抚摸那人的胳膊和手,只因那是对方的部分身体,你不愿忘记…那时你总能不经意间感受到某种向内的清澈。 | w |
|
病又可以靚,溫柔至死,變態關係,就是媽的耽溺想像。 |
|
你真的还太年轻,我不停地很不贪心地祈祷,不要多,请让你再活六十年 |
|
一幅美的让人走不出来的流动的俄罗斯乡野油画卷,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
|
我承认我更喜欢父与子的迷离感 |
|
少对白,古典油画一般的变形构图,滤镜,极其简洁的情境。电影史:通过情境的简洁性,以及索科洛夫对变形镜头和滤光镜的大胆使用,营造出一种令人刺痛的失落感,创造出一种介于现实和抽象的神秘领域。 |
|
這些靜靜相處的時光啊都將成為永恆,我真希望人生可以多一些這樣的時光 |
|
缓慢的长镜头太美了,仿佛一幅幅流动的油画。感情细腻,绝对的打动人心。 |
|
8.5 感性的国土,在流逝中逐渐失去支撑并进入沉思,仍然是索科洛夫独特的时间形变。 |
|
不知道这是油画还是早上起来没清醒的梦。 |
|
诗情画意,似梦似幻 |
|
索科洛夫亲情三部曲第一部(好像一共只有两部)。
索科洛夫是塔可夫斯基的学生,可惜电影只得其形,未得其神。本片与其说是诗电影,不如称之为风景电影,堆砌了大量意味不明的远景,而且只看到了在调色上下的功夫,诗意并未发现,文本性近乎于零。优点是节奏把控得极好,缓慢却不失章法,每一个长镜头都牵引着你的情感到达新的层面,使人可以静下心来欣赏一个多小时的风景和母子间的悄悄话,同类电影还有日本神片《回家》。 |
|
俄狄浦斯挽歌或是弑母悲剧,诗性凝结于长镜之中,滤镜广角镜与特殊镜像,意象堆砌与空镜留白。对话不难联想到联邦母体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与萨金赛夫沉船意象与父亲之喻相比,索科洛夫更接近塔氏的哲学诗体叙事,意蕴有余,但个人喜好依然偏向后者的宏伟气质与绝对绝望 |
|
母离子别天摇地坠的静谧诗。 |
|
骂了隔壁的太他娘的深沉了,喜欢。 |
|
8.5;你奔腾的静脉,她干涸的动脉 |
|
母亲代表sl的精神,教师的身份对应着文化和艺术。和之前的三部曲相同,房间暗示着俄罗斯人的内部心理空间,依然一片黑暗。房间之外暗示外部现实空间,已经春暖花开,森林象征希望,花朵象征生机。山谷暗示sl遗留的屏障依然存在。母亲喜欢散步并且有爬向窗子的镜头,暗示对自由的向往。死亡不可避免,但灵魂永远在男主心中,他也必须自己走下去。乌云暗示sl文化死亡的危机,雾霭暗示未知的未来。枯草旁边是青草,呻吟声与童声相伴,死亡也伴随着希望。当男主打开窗户,看到外面的阳光和风景,俄罗斯内心终于有了光明和希望。前进代表历史的进程,像火车一样不可逆转。当男主穿越森林,虽然代表禁锢的山谷依然在,但最终到达了代表自由的大海。结尾母亲还是离开,飞蛾的尸体暗示生命的逝去。历史还在前进,也许有一天男主会和母亲在天堂相遇。 |
|
简直。。。。。睡一觉起来还是那场戏!!!不过画面美翻了~ |
|
独特的电影思想,油画般的画面,出神入化的摄影镜头 |
|
画面和声音:黄色,对白少,风声多
这么那么地打动人 |
|
诗性电影经典作品,关注死亡命题的索科洛夫的代表作。 |
|
4.5 梦境幻境心境 |
|
像油画,像老照片,像梦境,每个镜头都诉说着生命流逝的伤感。亲爱的妈妈让我在你身边轻抚你的手,就像小时候你看着我入睡一样。 |
|
诗意,非常的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