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邀第六季了,就没有人想听听许知远的故事吗?你看,他开始准备讨论一些了 |
|
第六集首期基本上是系列最爱了。以往的节目是透过许知远与嘉宾的交谈与碰撞,去展露珍贵的经历、阅历和真知灼见,这一期已经超越了常规访谈的层次,完全可以视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了。它不仅描摹出了黄灯这样独善其人进而兼济天下的老师形象,点出了理想主义者唯有贴近现实、关注具体的人才足以绽放光芒;同时它也以黄灯收集的学生作文为线索,去触达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以及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与现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黄灯,是真如明灯般的良善之人。她对大学生的描述是:“空心人,带着塑料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一针见血。许知远的访谈节目俨然自成一格了,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
|
走了六年的路,许知远越来越知道《十三邀》做不成一本实用的「答案」书。所以只好去做一本被现代人贴上各种现代性标签的「问题」书: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提供答案。毕竟,所谓「问题」颠来倒去,无非「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那么几个,而所谓「答案」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很多时候,知「食」分子抛出的问题越宏大,得到的答案越具体,越唯一。一个模糊不清的边界在于,我们不知该把这个节目定义为一部以知识生产为内容的「广告」片,还是把它归为一档以卖书带货为主的「脱口」秀。从第一期来看,作家老师们像是在说:喝这个吧,你看,所谓「二本学生」也可以从「工业废水」变成《诗人》和「知食」分子。让知识带领一个人脱离「应试教育」秩序很容易,但引导一个人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切实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谈何容易。 |
|
“您是遇到瓶颈了吗?”何多苓,“我很平静” |
|
我对于许知远作为一个明明在他各种著作里表现出强烈的反时代意识的并且带着明显旧时代风度的知识分子感到了震撼和欣喜,在如此一个时代之下竟仍旧在坚持不懈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着这个时代的问题。他貌似在之后也不再取巧性的去向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求解,而是落入一道道泥泞之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询问着,探索着。 |
|
是这样的,像我这样的人,能读到现在,是一个很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大都早早步入了社会,有的在做厨师,有的在修车,有的赋闲在家,有的甚至还在蹲监狱。事实上,苦难离我很近,而生活的幸福对我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幻觉,我很庆幸,能够如黄灯老师所言,在生命的某一刻,领悟到读书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出路。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被历史所书写,被文字所发现,但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真实,我们的分离是如此痛苦,我们的孤独是如此深刻,我们的生存路径是如此的单调。所以我们值得被书写,被发现,黄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书写去对抗生活的沉沦,觉察世界的参差,思考命运的起伏,但很多时候,书写仅仅只是书写,它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普遍地生活在一种无力感当中,时时刻刻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祈求眼下的苟且与安乐。 |
|
被“工业废水”四个字狠狠击中…… |
|
十三邀基本上越做越好了,真是难以想象,与现实同频共振与大众相抵共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第一集“黄灯”就看得我百感交集。许知远大概是在以一种他自己也无意识的状态,留守住了当代中国主流新媒体唯一的一块“思想的绿洲”。 |
|
黄灯真的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她在这个被社达思想荼毒的时代中重新唤起了一个悲悯的视角,让我们看见并能够体认到这份弥漫在社会中但常常被莫名其妙遮蔽的巨大的沉重感。也提醒我们去反思自己所处位置的正当性。“该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幸?”这是不能逃避的问题 |
|
这一季的第一集可以看出,其实老许的语言体系是很难切入到现实主义中的,注定是个很难链接的对话,更多的像是倾听受访者的声音,相比于在理想国度去不断发问,在现实题材中用智识去寻求答案反而显得尤为艰难且无力。 |
|
刚看十三邀,内心受到震动继而全身发麻,在无序混乱的城中村中有个年轻人在追求秩序的美 |
|
钟书河这期 真的看到暴哭 太动人了 即便费劲心力才从泥沼深渊中存活下来 依然向往未来 深信一点点火炬就可以传递下去 在漫长的时光里 人这一生算什么 又何谈挫败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样纯粹、磅礴、又清醒的生命力更动人的东西 |
|
刚刚看了黄灯老师的这一期,很喜欢, 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她在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做她的学生是件幸福的事情吧!节目涉及了很多重要的话题:留守儿童,教育,成长,大学,写作... |
|
好看是好看,但总感觉许知远就像是一个冰箱空了的人,从始至终提着同一个篮子的菜,去换各种东西回来。有时候换来的菜好一些,有时候什么都换不回来。不变的还是他自己:抱着一份早已形成、无法改变的偏见,把开放性、可能性挂在嘴边,却怎么都做不到。 |
|
“书还是要读的,笑还是要笑的,让我们死是万万不会去死的” |
|
这节目上过很多大神,大都是感觉他们很厉害,但黄灯是让我喜欢的,感觉她的温度可以熨帖内心,想去跟她说点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底层生活,只有升学找工作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种普遍性的失落从何而来,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之前看和刘擎的番外篇,怀疑我们所做的坚持是不是只停留在行动而缺乏更深的探索,也许向内沉淀才是更好的出路;但其实和有质量的人相处也是一件乐事,这种质量倒不是说条件有多好,,更多的是一种本真。许知远好像也变得更加关注众生了,生活就是这样,成天那么严肃,会累。 |
|
凭第一期的选题就可以打五星。 |
|
高圆圆大可不必…… |
|
黄灯这一集的社会意义能顶好几集,呈现了许多现实中的普通人状态,每一分钟都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惜时长还是短了些,有些敏感问题看起来是不好详细谈,赶紧去读《我的二本学生》吧。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课堂上曾想考北电的男生坦言生长在城市有房子所以有安全感,爆粗怒批土地红利不创造价值,房价几年就翻几番,这确实让自己都有点…许知远下意识插话:罪恶感?男生连忙否认:不是罪恶感,这玩意儿你说我一个人能承担吗?可见,许知远包括黄灯仍然是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人,而大多数人意识到了社会问题但不会归咎于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启蒙者的位置。其实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是运气使然,我时刻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而心理承受不住,只能逃避到同温层。 |
|
书生气在生命科学的大拿面前就变成了一关心生死二是绝对敬佩了,窦文涛是,许知远亦如是 |
|
给第一期五星,从中段哭到结束 |
|
或精进 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才能赋予生活以安定感。在这个单项度的社会,以前那个暧昧的多样性被牺牲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太焦虑了,丢掉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太争斗了,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重新树立思想的尊严。 |
|
#414许知远对话葛兆光。当今中国还是有有良知、思想有深度的学者的,葛大师即如是。一小时多看下来,讲的内容都还依循葛氏一贯的价值立场:不要老是以中国的视角看世界,要多站在世界看中国。警惕对中国特殊性的过度强调,唯有回归普世性,方能与其他文明共存。融入世界,还是与世界对抗,值得深思。葛先生认为史学不应失去关怀社会与国家命途的价值,因此他不讳言与当前碎片化史学的隔阂;但另一方面,他也从不轻易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终极解释下抽象的结论,因为往往越宏大的论述越容易空洞,破绽也越多。有注意到葛先生屡屡欲言又止,比如谈到五四运动,“救亡压倒启蒙”就快脱口,却又及时收回,此处引起我一点点悲伤。但总体上,在这个个体越发无力的时代,整个谈话还是给人以希望的,至少它告诉我们,还是有头脑清醒的人在的。 |
|
触目惊心的“工业废水” 瓶颈?神马?平静?我就让我尽量很平静...哈哈哈...振聋发聩的时间的私有化 |
|
不出意外这是今年最后一次给五星!给郝女士五星!郝女士和十三邀加油鸭!!! |
|
最喜欢葛、黄和锺这几期吧。“当了右派以后,我跟妻子说,饭还是要吃的,书还是要读的,要我们死是不得死的”。锺老说不能成为一个信徒,要有自由的思想,旋即浅笑自己因此吃大亏了,这一笑中包含了太多… |
|
钟叔河这期就值得五星了。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老人,面对满屋年轻人说出的话,那个镜头太难忘。 |
|
葛老师那一集太精彩了。关于“我们都不否认中国有特殊性,但你要不要共享一些普遍价值,比如说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现存的国际秩序,你是融入,还是另起炉灶?你认为你的特殊性是地方性文化,还是普世性文明?过于强调特殊性,就没有一体,只有多元。” 推荐大家读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写这个写的特别透彻。 |
|
何多苓厲害!他的某一個笑容跟賈樟柯一樣。感恩這個節目 |
|
这么快就播了,许老师可以的 |
|
上个世纪的老知识分子风骨犹存,旁敲侧击地指出仍需启蒙做新民,多读书把火炬传递下去。 |
|
许知远就是那种男性,他永远议论宏大的时代感,他们关心历史的人,但不是情绪的人,肉身的人,只能在历史这个条件下找到意义,但是人天然是意义,眼前这棵树不是唐代的树 |
|
高圆圆比起俞飞鸿,思维不在一个水平上。 |
|
选点女学者➕男明星 — — 要带点偏见看世界,是不 |
|
只看了两期。多读书,开卷有益,读什么都好。///看了十几二十分钟就突然觉得,最近三个月这么烦,还是因为没读书。人还是应该多读书,多找点有思想的人交流。只不过,勇气大概还是得靠自己。 |
|
1、没想到黄灯老师卸下院长之职,到深职院任普通老师,继续实践她的关怀与非虚构写作。2、探索人的意识,只是开始,摸没摸着门都不好说。3、何多苓,翟永明的前夫,自居1.5流的画家,自洽且自得的老人。4、她是代表沃尔沃来的吧,不过,每一季都要有一位女神,这季的最美。5、冠军的体验并没有那么昂扬,季军的体验则是人间百态。6、宁浩原来是个民间哲学家,他的电影里有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7、在同辈或后辈学者或成背书侠,或躲入故纸堆,葛老还保留着人间清醒。8、吕燕这期印证了她的幸运,也是最尬之一。9、钟老的走向世界,可能是今年我们最应该反思的话题。10、原来她叫姜逸磊。11、已经有两三个月没更新了,烂尾了? |
|
腾讯怎么还不更新呢?之前在北京798参加黄灯对话贾樟柯,有幸见过黄灯一面,感觉是屈才贾科长去聊什么二本学生的话题了。黄灯是一个难得优秀的自省而又体贴学生的老师,在老师中指定是珍贵的一类了,但是交流的话题也没多大意义,其实不只二本学生,所有学生乃至青年少年的有自觉的一代都是处于迷惘的,只有那种没有欲望或者混吃等死的才能长乐。鲁白和何多苓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属于那种大业已定混吃等死的,许知远一点都搭不上话了,全程被牵着鼻子走,这两期最无聊了。高圆圆这期最有意思,一个在大众看来的花瓶,许老师和她聊聊音乐、聊聊人生,高圆圆打从大学迷迷糊糊就被拉去拍了戏,走上演员这条不归路,她的成熟真的是让我惊讶的,抛弃了世俗的欲望而寻求一种稳定的安逸,像极了大多数人最终要达成的状态,真的是发掘出了她内心的沉郁。 |
|
这一季质量太高了,葛兆光讲中国思想史那一集,每句话每个字都是切中要害醍醐灌顶。 |
|
思想的光芒太过耀眼,足以点亮一切黑暗 |
|
了解一个人真得从长计议,看了六季了,我终于和许知远和解了,再也不冲外人说他不好了,没看够这一季。 |
|
葛兆光,钟叔河,黄灯,何多苓。高圆圆那期是软广,卖车的,可弃;吕燕、杨杨、papi酱也没意思,宁浩太油滑,可弃。 |
|
离自己最近的一本书和一次访谈。 |
|
更新的周期太长了,是真爱才能看完 |
|
刚看到第七季要播了,才知道第六季结束了。 |
|
许知远采访别人很有意思,主要突出一个刁难,问些抽象的问题搞得嘉宾一脸懵逼,然后不失时机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采访的意义何在呢?可以这么理解吗,许知远看了某某某的作品,有了一些看法,于是相应地编成问题,答案已经蓄势待发憋在胸中快呼吸不过来了,赶紧把嘉宾请过来吧。至于采访,至于嘉宾,那都是装饰品,只是为了显示我许知远能量大,层次高,什么大咖都能请来,还能把他们问懵逼,比嘉宾们更牛逼,嘿嘿。 |
|
只看了鲁白那期,不喜欢许知远一直一直的抢话,还有他那种看似直击心灵其实就是八卦的那种提问。被鲁白非常好的给挡开了。感觉主持人没有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还是在关注自己,老想着节目效果和自己的预设,是没办法好好采访和理解被访者的。同样是采访科学家,去看看鲁健采访丁仲礼那一期,完全不一样。 |
|
葛兆光、锺叔河,还有黄灯和她的学生 |
|
高圆圆宁浩这种不看也罢 |
|
作为一个访谈节目,两个主要因素决定了好看与否:
1 、制作平台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又不太受体制内的约束,这样才能采访到大人物、而不限制记者的发挥。
2、记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会思考,还要敢想敢问,才能尽可能的引导受采访者表达出更多的信息。
综上腾讯和许知远可太适合做这种节目了,不好看才怪 |
|
老许,你的第七季怎么还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