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红色火箭 Red Rocket (2021)

    最近更新: 2024-10-05 HD中字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佛罗里达乐园》《橘色》导演肖恩·贝克新片由A24拿下。贝克执导的黑色喜剧片《红色火箭》讲述色情片男优Mikey Saber成天过着吃女人软饭的风流日子,此后他事业完蛋,于是从洛杉矶回到了德州老家,那个小镇住着他关系疏远的妻子和岳母,没有人真心欢迎他回来。好容易跟两个女人改善了关系,这一家人似乎慢慢好起来了,但这时Micky在当地一家甜甜圈店遇上了担任收银员的年轻女子Strawberry,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西蒙·雷克斯/Dirt Nasty(《惊声尖笑》)、Bree Elrod(《禁闭岛》)、Suzanna Son出演。该片目前已经拍摄完成,在后制中,A24负责北美发行。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7 IMDB 7.5 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
      2023
      喜剧片
      美国

      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政治正确大行其道、DEI部门攻占几乎所有产业的当下,这片的讽刺力度简直拉满。但很可惜的是除此之外的家庭附线写得味如嚼蜡,视听语言更是毫无电影感,最后结尾非常鸡贼的处理也明显是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
      • 恭恭敬敬姿态超低的讽刺电影,拍给白人,也拍给黑人看。感恩里面还加上了打下手的亚裔隐身人。非常写实了。
      • 我看看奥斯卡今年敢不敢给American Fiction
      • 核心概念很强但这种【看完全片发现其实只看预告片就足够了】的观影感受是最糟糕的。有写家庭肥皂剧的空间,拿去丰富女配角(黑人女作家)的线不好吗…
      • 黑人小说家因鄙视黑人文学这种分类写了一篇全是黑人刻板印象的小说,结果得奖大卖不说还要被拍成好莱坞电影。讽刺感max的文学轻喜剧,对白人主导的虚伪政治正确火力全开。能把水深火热的美国肤色议题变成一道甜点,多伦多人民选择奖给得不冤。
      • 是一个无限循环无解的身份认同疑虑 写本肤浅的符合刻板印象的烂书最后上了nyt畅销得了文学奖 这到底是读者太愚民还是作者太高端 我觉得导演都不敢给出答案 男主和畅销黑人女作家的对话也见好就收了“我觉得黑人文学可以有更大的潜力””潜力是因为对现状不满意才有的词汇” 对 假如我就是对刻板印象对现状不满意呢?台词说的很暧昧 可以无限解读 以及对现状不满意仿佛就是对同为黑人的同侪不满意一样 可是同侪不就是为了迎合白人审美写一些肤浅文学嘛?只因为她是黑人我就一定要对她满意嘛?但是波本的那个比喻很好 红标黑标蓝标 红标销量最高是因为最便宜最亲民而不是酒好 蓝标太贵反而曲高和寡了 但都是统一公司生产的 仿佛是入世智慧了-为了融入人群 能生产蓝标的我们也要制造红标 自己知道自己几把刷子就可以了
      • 这个电影有点陷入了刻板之刻板的陷阱,就是为了讽刺某一种刻板,用的又是极为刻板的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皮毛,不痛不痒的。 可能唯一亮点,就是奥斯卡能让这片入围BP吧,可话说回来,它能入围的原因也在于它很皮毛,很不痛不痒,甚至带有一种自嘲的“优越感”和“亲和感”。 它的所谓讽刺,犀利程度和奥斯卡主持人开场白,实际差不多。
      • 这部片要是拿奥奖,那真是一段佳话。戏里戏外都完成了升华。
      • 好像嘲讽了一些东西它又不敢火力全开,所以一直顾左右而言他,拿伐木累戏份水时长,看得直打哈欠。
      • 好聪明好幽默,除了white people谁也没得罪,说到底就是在谁最得罪得起的时候得罪谁吧
      • 4.5 没想到会这么有趣,同类里比简直是对鲁本的《■》《△》降维打击。双线并行,都玩得好精彩,一条讲男主玩票写了本自己鄙夷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类ZZZQ畅销书”结果大卖,走红、得文学奖、改编电影,是种什么体验;另一条则是他自己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线,真实的生活苦乐是什么样子。全片的讽刺拿捏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度,似乎严肃精英、却又闲庭散步、偶尔还来个回马枪,达到的效果可以说是:not important,not necessary, but well-written🤣
      • 在政治正确几乎成为一种魔咒的好莱坞,这部电影为了跳脱也算是费尽苦心了。尽管刻意的地方还在所难免,但是刻板地嘲笑刻板印象,不正确地反向证明政治正确,也算是有笑点了。
      • TIFF23| 前50分钟平淡了点,从出版会开始之后笑疯。更好笑的是这个片得了人民选择奖的事实,讽刺投票还是得看白男白女🐶
      • 特意打开电脑来标记此片,这么各瑟的电影,简直就是黑人版的许知远嘛。在纽约的知识分子环境里太久了,内化了两种矛盾在自己的内心。白人的elegant和黑人的rude,变成了两种对立立场,上升到文学以后,就是固化的描述了。黑人作家虽从未承认,但他意识里想拥有白人作家的创作姿态,并试图进入严肃探索。可是潜意识却是自我厌弃、自我阉割,并没有接纳自己的特点和来处。总之,A面无法深入,却对B面嗤之以鼻,这样的心境是很难写出杰作的。这种对立现在在各个创作圈随处可见,本片试图打破它,但是它太固若金汤,稍微讽刺摸到了一点门路,但竟还是无法收场。似乎也不自信能给到一个自己超脱的立场,导致结局偷懒又拉垮。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探讨,遑论严肃文学呢。如果有伍迪艾伦的自我调侃也还能掩盖,有洪尚秀的男女之欢哲学探讨还能圆满
      • 两条线并行,一方面讽刺白人窃取政治正确的成果,替黑人感到冒犯的同时靠一系列刻板印象争夺政治正确定义话语权;另一方面讽刺男主这样的中产黑人不食肉糜,愤世嫉俗的他不知道家人朋友的喜怒哀乐,例如他从来不知道被他称为家人的女佣不喜欢那条围裙。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影片里妹妹,弟弟,女友,女佣等角色,他们真实忠于自我的生命体验更值得玩味。
      • [AMC]我不会觉得它有那么好看,但绝对是最值得观看的电影之一。它展示了黑人精英阶层,或者说已经认同为美国人的非裔美国人真正在/想过的生活。很难想象好莱坞的wokeness culture才兴起不久,好莱坞就已经产出了如此深刻的讨喜的电影。电影里的“blue label”小说和这部电影形成对照,大多数时候都是常规意义上的“白人(男)”故事,但换上黑人主人公的脸,平实地告诉大家没什么不习惯的——这是告诉大家“别太重视种族问题,而是把大家都当个人相处”的最佳方式。黑人问题也没有不存在,毕竟《FUCK》也是白男白女数量压倒黑男黑女后的得奖者。
      • 太阴险了,如果觉得这部电影不错,那我岂不是也是白人(精神)?
      • 一种人到中年无法勃起的凄美感
      • 《过往人生》《音乐大师》《美国小说》,亚裔白人黑人,乡愁乡怨乡怒。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毕生爱少年。大同小异的样板间电影。
      • 上半年读了Yellowface,了解了一些出版社行业以及少数族裔作家的一些故事,有让我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讽刺拉满,中间真的是笑到头掉,有少数几个文化梗没有get到
    • 豆瓣 7.3 IMDB 6.1 正片
      Rifkin's Festival
      2020
      喜剧片
      美国

      里夫金的电影节

      Rifkin's Festiva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天哪笑死了,真的没想到老头还能抖出这么多东西,应该是作品序列里最迷影的一部了吧!从《公民凯恩》到《第七封印》基本把电影史里的名作全恶搞了个遍,看出来老头还是唯爱伯格曼。表面上还是欧洲艺术电影与好莱坞的对抗,联想到近几次大奖风向不得不说很会阴阳怪气,当然被黑的最惨的还是到处跑电影节的影迷吧哈哈哈。尽管如此结尾的感情戏应该还是近几年里拍得最好最真诚的,找回了一点巅峰期的神韵。好多情节在影迷看来都会有共鸣吧,每个电影节都能有很棒的回忆,在电影节认识的朋友都是最好的人,感谢有电影让我们相知让我们做梦。
      • 在导演这个行当中,真正能够做到「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的人不多。我有两个候选:一个是愈加「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洪尚秀,一个是早已「绝圣弃智」的伍迪艾伦。因所得非所求而导致的「出轨」是必须的。逃避?不不不,那是《狂人皮埃罗》的风格,不是《公民凯恩》的选择。创作危机?不不不,那是《八部半》的问题,不是「五十一部」的问题。伍迪来《里夫金的电影节》似乎只有一个目的:以影迷身份给影迷拍电影,并以影迷姿态看电影。通过陈旧又略微有些新意的电影情节,我们很容易发现,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和权力不对等的两性关系不是这位老人的需要,平起平坐的爱情关系才是令他保持健康的灵丹妙药。似乎是从《咖啡公社》开始,伍迪电影里的主人公,无论世俗男女还是神秘死神都是被金灿灿的夕阳色所笼罩,那些极富层次感的光晕,温柔而耐看。
      • 第54部Woody Allen。以戏谑+致敬的方式反复重演一贯主题,被cue影片不仅为了凑“迷影”,兼有点明主题的功能:《公民凯恩》——永存心底的rosebud;《八部半》——创作的焦虑;《祖与占》——三人行经典梗指代现实状况;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样的故事永远说不完; 《精疲力尽》——黯淡收场的确breathless;《假面》——破碎婚姻的真实;《野草莓》——回应“梦见自己做梦”,与父母的和解,质疑婚姻,面对死神的坦然,对老去的焦灼感;《泯灭天使》——惯常讽刺中产阶级;《第七封印》——在坠入黑暗国度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愧是老伯&费费忠粉,但老头不想再拍《影与雾》《爱与死》《罪与错》《我心深处》这般严肃的片;调侃影评人延续《好莱坞式结局》。
      • 希望伍迪艾伦健康长寿,多吃水果蔬菜低饱和脂肪饮食,一定要锻炼,强度不用很大但每天都要坚持,别吃加工食品,也别忘记做结肠镜检查。
      • 公民凯恩 八步半 祖与占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 假面 野草莓 泯灭天使 第七封印
      • 《祖与占》《筋疲力尽》的3P地点人选探讨;《野草莓》无表针饭局说起她受不了约会去看《红色沙漠》所以现在成了他嫂子;人老了,遇到心动的人也走不出《泯灭天使》的房间了;但还可以和《第七封印》的死神继续下棋:-就算西西弗的石头不会滚下来又怎样,你费老大劲把块石头推到山顶干啥?-人生无意义不代表人生空虚,推石头至少让你不会空虚。伍迪艾伦的另一个巨大恐惧:也许我只适合当读者(观众)而不是作者(导演)……怀念圣塞巴斯蒂安的海与落日
      • 内在的,外界的,身体的,舆论的,家庭的,世界的,各方袭来的挫折与阻碍构成了创作上的深情,许久未见的真我流露。他来到欧洲,仍牵挂着纽约,在如今“变质”的电影节艰难的呼吁经典,缥缈的婚姻导致的背叛化作欲言又止的祝福,投身写作还是回到电影,情感困境入梦变幻为那似曾相识的黑白告诉了我们画面外老人的优先选择。戏里戏外,他都又一次与死神下了盘棋,不管怎样迷茫踌躇的未来,先好好活下去。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再一次为他带来了“新生”,重获再一次审视自己漫漫人生路的喘息和契机,为其依然能够拍摄而喜悦,亦为其能够因阻力故短暂停留而欣慰,其思考的究极问题似乎可以暂时先告一段落,目前他最需要的,是片尾那最后一句台词的询问,穿越到银幕之外。“感谢听完我的人生碎碎念,请问你们如何评价”,我们依然爱您,祝身体健康,创作不息!
      • 一个絮絮叨叨认为写不出绝世名作就应该放弃的老头电影教授,秉持着自己的固有视角,总是谈论着大问题,说着“不合时宜”的迷影文化,谈论着新浪潮,焦虑不安渴望着被人理解,痛斥当下某些附庸风雅自命不凡标榜cinema的反战影片。各种老片名场景致敬复刻再演绎,虽然有些重复甚至于不恰当与莫名其妙,但借以怀念当初的电影黄金年代让人满足。幕间插曲或者说梦境的闪回让人能从高饱和度的现实中解脱,遗憾的是这部片子虽然与圣塞电影节紧密呼吸,甚至可以说是一场行为艺术,但是圣塞显得太天堂了,没体现自身的城市特色。整部电影总感觉有些碎片但又显得很满。 8/10
      • 告别也是一种收获,不是只有得到才算拥有。无敌的城市系列不是写给电影的情书,更像是寄给电影的一张张明信片,在奇遇与琐碎之间,不断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对伯格曼、费里尼和戈达尔等的各种致敬让人会心一笑,圣塞巴斯蒂安竟然如此美丽,真希望他给每座欧洲名城都拍一部!
      • 小说家随电影公关妻子同游圣塞电影节,却发现妻子和她代理的导演暧昧不清,做着《公民凯恩》梦的丈夫,也和凯恩一样经历着婚姻危机,气出了心悸的他,看病时却意外邂逅女医生,小说和现实、电影和电影节都融为一体,简直就是迷影盛宴。伍迪·艾伦将小说家的幻想做成各种经典影片的桥段来致敬解构,配合明媚的天、碧蓝的海、美丽的城和可爱的人,奉上了《午夜巴黎》之后的最佳作品。PS我也想和路易·加瑞尔这样年轻帅气有才华的导演暧昧。PPS妻子喜欢瑞恩·高斯林和汤姆·哈迪,哈哈哈哈我也可以。PPPS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演《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太搞笑了。
      • 啊,又老又丑的文艺男使劲撩妹的样子是多么可悲
      • 伍迪·艾伦的新作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尽管总是重复相似的故事,但那股子自嘲与戏谑劲儿就是这么有趣。这部算是结合了小老头的“城市电影系列”与元电影癖好。维托里奥·斯托拉罗镜头下瑰丽迷人的圣塞巴斯蒂安。一系列对费里尼、伯格曼、布努埃尔、戈达尔与特吕弗的【复刻影梦】都是信手拈来的发挥,在餐桌上报菜名般抖出[忠臣藏]与[影武者]演职员名单的段落,周围食客一脸迷惑嫌弃,真是对评论人不解风情“装X”的神还原。男主与女医生的尬聊、女医生丈夫被捉奸后的哭闹滑稽而真实。或许,在自负与自卑间徘徊,注定是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瓦尔兹版[第七封印]死神压台,给予养生秘笈与心灵鸡汤,虽简单俗套,亦彰显出人生的本来面目:一切看上去都没什么意义,但总应设法填满空虚,让自己充实起来。(8.5/10)
      • 电影不会催生奇迹,不能延长爱情,无法增添魅力,更不可成为现实。电影,就是电影,只是电影。看电影就足够美妙了,你还在奢求什么呢?(没奢求什么,是你自己拍《开罗紫玫瑰》撺掇我们做梦的啊,气人!!
      • 噩梦一定开始于布努埃尔,而电影只能结束于伯格曼。
      • 伍迪艾倫終於用一部片直接完整點名那些他心中最好的作者及電影,一方面心裡也擔心這會是他最後一部作品。全片使用Sony F65拍攝。
      • 太怀念实体电影节了,尤其在刚经历一次线上电影节之后。
      • 感恩!加瑞尔少爷先是波兰斯基,再是伍迪艾伦,欧洲文艺世家就是豁得出去!(分割线 | 前面是“想看”时的短评)哈哈哈观影过程非常愉快。让加瑞尔少爷来演一个叫“菲利普”的讨厌鬼导演,还各种对比新浪潮大神,老头你是不是憋着坏哈哈哈!
      • 6.9/10 一封过于直白甚至略有肤浅的电影情书附上一贯的小老头碎碎念,过度饱和的色调和广角畸变镜头抹去了作为“法式小品”的可能性,最后只落得一汪存在主义糖水,文学梗和电影梗把本应有的“风趣”占尽,所谓的欧洲大师都被“致敬”(戏耍?)一遍:公民凯恩,野草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假面,第七封印,八部半,祖与占。最后谈分手女方还不忘沃霍尔和Rauschenberg的画(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这两位被小老头嘲讽为“商业画家”了)。但是手段太过于单一和简略,只是一些经典桥段的文本改写,而且现实-梦的单调二元似乎也未与作家-医生的关系产生更多构建。圣赛的美景似乎难以与小老头反复地自我怀疑,生死质问相互调和,还是布鲁克林桥下更合适。其中野草莓桥段主角推荐了冷门的稻垣浩执导的《忠臣藏》,值得一提。
      • 南柯一梦若浮生,不梦前世不梦今。
      • 华莱士·肖恩可能是伍迪·艾伦这么几十年来最丑陋、愚蠢、无趣的主人公(尤其是那一板一眼说话的腔调),虽然这些特质和莫特这个人物很配,但还是让整部电影变得干瘪无聊,就连那些迷影的致敬,也显得做作和生硬。当然,从中你还是能看出老头儿的那份幽默
    • 豆瓣 7.7 IMDB 6.5 HD中字
      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
      2021
      喜剧片
      克罗地亚/卢森堡/捷克/罗马尼亚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头一尾真令人痴狂, 中间个人观感2>1>3。第二部分真的辛辣刻薄而又冷静解构了大部分国家后现代生活里的苦乐酸甜。形式上看似简单粗暴,仿佛在长片里插入幻灯片,但其实它在结构和主题上很好串联起了全片,把宏大又纷繁的控诉编成一张大网,扣在我们每个人脑袋上(宛如结尾)——看完甚至都有了读鲁迅般的感受,仿佛感到导演站在那里点烟冷笑,骂这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第一段非常本雅明,城市漫游与震惊体验直接明了,默默展现消费主义、种族歧视、阶级和性别的剥削,左而不激,如沐春风。第三段其实也很强,但跟前两段那么灵气的手法比起来,就匠气造作了起来,还好结尾拯救了回来。啊!再次感慨*结局3*,若说电影有什么好,还不就是给我们提供如此妙而爽的幻想!!
      • 真的狠,尤其联系中国去年疫情期间那些直播网课乌龙的X爱事件,非常绝了。这才是疫情时代的影像报告~#2刷之后觉得有点扣分
      • Reshaping Cinematic Forms 柏林主竞赛/卢森堡电影节(金熊奖种子)年度十佳(看完想拍黄片😂)面具/口罩
      • 【柏林 2021】以性爱这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入手,得以窥见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态。戏里女老师因性爱视频泄露而受千夫所指,戏外导演则用政治黄片予以有力还击,影像与现实构成完美互文。在这个疯狂的时代,或许就需要更加疯狂的影片,要用魔法打败魔法。
      • 4.5 大雅若俗的典范了。一上来就是实打实黄片,然后是半纪录片式跟拍女主,行走于布加勒斯特街头,一系列百科全书式的荒诞定义,最后是女主被学校同事、家长审判。审判结果也玩了三个版本,结尾尺度大到令人咂舌。另外,能把疫情时代的日常如此自然地融入影片的叙事幽默中,也是头一次看到。
      • 我fuck因我在,我FUCKKKKK故我在。政治辞典与行为档案,揭示人类的两面性,一半掉书袋,一半爆粗口。
      •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金熊。详见长评。文本结构非常复杂,甚至过载。最吸引眼球的性爱录像泄露以及围绕它的有关私人-职业形象的辩论(感觉导演是不是参考了大表姐的那次艳照事件),甚至都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艳照只是一个引发议论的事件,导演真正要讨论的则是如今罗马尼亚的社会现实:贫富分化加剧、戾气横行、疫情加剧社会危机、消费社会、反智、阴谋论、民族主义盛行、右翼势力崛起,当然还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网络暴力和道德审判。我最直观的感受,大概是导演近年拍的几部屠犹题材电影让他在罗马尼亚遭受了右翼、民族主义、阴谋论者甚至新纳粹的围攻(可能很多是在网上的),这部影片基本是导演对他们的直接回应。其中关于SHZY历史和齐奥塞斯库的段落就显得有点多余,甚至有些“剥削”。
      • Berlinale71 去年一同坐在CineMart pitch,不到一年就拍完柏林主竞赛了。拉杜·裘德在平衡激进迅猛和不动声色之间做得太好了。第二段堪称短视频时代手机素材的教科书般打开方式。
      • 还是更喜欢第一部分的行走和第二部分的影像辞典,当然这两部分都只是在为第三部分做备注。
      • footnotes提前插进 生怕观众知识储备不够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论文思维 然而论文无法改变世界
      • 情色片中用来引起欲望的尾随,偷窥在《倒霉性爱》的第一段以景别的方式复现,但拉杜·裘德的影片是一种“拼贴的古典主义”,也是“第一部”关于疫情的影片,关于它如何改变认知与隐私空间。除却大尺度的开头和剥削电影色彩的结尾外无关于性。相反,第一段中,摄影机扮演着一个不称职的跟踪者,distraction,然后扫(“超链接”)向充满广告与事件的街道,一个COVID,波普,赛博空间与后集体主义遗迹的杂合体。第二部分则是一种数据库电影,字幕独立于声音。而第三段即影片结尾则构架了一个舞台空间的审判,如同苏格拉底,默尔索,或艾希曼所经历的审判,在当代(弱)技术哲学/伦理学主题下产生一种古希腊式的倾向。人物脸上的口罩等同古代戏剧的面具。这场对话和柏拉图的大多数对话一样,是未完成的,所有的开放结局都不是答案。
      • 真是一幅布加勒斯特街巷风情画,加情色趣味,历史回顾,政治表达,鬼马至极,片尾大炸弹。
      • 毫不夸张地说,这正是这个年代迫切需要而求之不得的电影:狂欢,闹剧,以及错综复杂的多面结构只是表象,拉杜裘德最具洞察力的成就,在于他和所有当代珍贵的作品一样,抛出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还剩什么?” 如果林奇和卡拉克斯在上一个年代给我们留下了任何遗产的话,那便是朴素的“现实主义”已经不够概括如今的现实:它太过魔幻、焦躁和琐碎,一板一眼的描摹反而隐藏了面对它应有的迷惑和恐惧。当代的现实主义必须是一个喜剧,一个致命的喜剧:世界是如此禁不住观看的推敲,以至于在合适的凝视下,它就必然生出滑稽的歧义来(这便是第一段的街景,在它产生的离心力中我们抵达“词典”的再说明),更不用说我们正是这般欢声笑语、五彩缤纷地稳步踏入毁灭。只是,揶揄大可以由电影来完成,而行动呢?谁会是有一天将权力的阳具捅回权力口中的人?
      • 第二部分的词典注解或有些多余,但随意抛出的词汇却表露出一种议题作为可尽情择选的素材、并嫁植在不同形式的情境中的创作观。而诱发结尾产生多选可能的,不仅是戏剧化冲突的产物,也是这一创作观下填充内容推动着形式产生的“爆破”效果。一部映射着当下的我们,看到世界形态某一面的电影。
      • #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结局暴加一星!嘴炮片看了这么多,这部是唯一笑着鼓掌的。无论从题材还是体裁来看,它都更新鲜,更贴近当下人际交往的现状。拉杜裘德用他那套喋喋不休的自反论调,解构了一个本身即荒诞虚无的伪命题。你拍的黄片被同事开大会传看,你以为是社死现场?不!拉杜裘德告诉你,也可以是新生!
      • 拉杜·裘德的这类论文电影极具想象力和创作力,怎么会有第二部分的影像小词典那样的想法,还把自己在职业生涯上的思考和当下疫情带来的社会环境融合进电影创作里,让熟悉这个导演的观众感受到他的私人感,借助于电影完成他的私人表达,不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因为是疫情期间拍的,第一部分的外景地在场景拍摄和声音设计上就有很多展示日常生活细节的目的,疫情也无法阻止好导演的创作。
      • 开篇即是性,在“莉莉玛莲”的配乐中进行,仿佛预示着战争帷幕的拉开。在罗马尼亚这样的前社国家,性作为公共议题何时不是一种战争呢!第一部分横扫covid常态下的社会图景,第二部分则很像轻巧版的影像版《米沃什词典》,意象丰富,是罗马尼亚近代史,是一本小说,亦是社会人文课本。直至第三部分,一场精彩绝伦的辩论,观众若把各色人物投射在第二部分构建的背景大幕上,则更加深了对背负着屠犹和共产历史的罗马尼亚社会的理解。
      • 影像泛滥的时代,铁幕坚硬,文明坍塌。监控(记录)、视频流(观看)、实录(交锋),无休止地表达,拒绝倾听与接纳,影像让所有矛盾变得肤浅又严重。我们赶走了威权社会,却似乎急需一个马东来敲木鱼。
      • 这种偏向行为艺术的“电影”,我向来没有好感。不唱赞歌需要的是勇气,说人话才是考验才华。
      • 拉杜·裘德作者策略的百科全书。虚实纪录、数据库意识流、演绎论证,组成电影的三个章节。数据库作为裘德作品中愈加凸显的创作引据于中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第一章集体与个人周遭境遇的微妙变化进行梳理和综述,后为第三章的实践论证潜移默化的打开了理解的入口。小到一段私人性爱视频的曝光,大到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将罗马尼亚乃至全人类的种种困局又一次暴露出来,裘德再度强调历史幽灵的还魂复辟及新问题的悄然潜入。此外更难得的是作者对自身创作理念的即时性演进,开篇大尺度的短视频性爱,第二章惊人的短视频素材穿插,第三章末尾第三结局的闹剧式神奇女侠登场,皆在全片随处可见的口罩下,阐述了疫情下裘德对观众与观看间新关系的思考,高压之下的碎片化娱乐成为快捷高效的宣泄,且正如片中提到的美杜莎寓言,这或许终将打破影像的怯懦。
    • 豆瓣 6.9 IMDB 5.9 HD中字
      France
      2021
      喜剧片
      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法国

      法兰西

      Franc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我想无法共情或者不理解女主感受的观众是幸福的,大概因为你们太happy了。这种莫名的哭泣,狂躁,撒娇,无限寄情于工作,无奈的治疗和不可避免的复发,简直是抑郁症发展全程的临床范本。当活在谎言里成为你的一部分,France的困境是不可能解决的,直到最后导演给出“活在当下” 这样如此直白的答案时,我能感觉到的依旧是深深的绝望。无论你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挣扎在生存中的蝼蚁,困境都无一幸免。这一系列不断高潮的事件,我们似乎都在等待一个转折的时刻,一个女主终于或崩溃或觉醒的时刻,但这个时刻最终也没有来临。于是我们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也许根本不重要,France是为什么一步一步走到了这里,她不知道,我也不知道。P.S. 此片真的是Lea影迷福利…几乎是全方位包装式的展现了Lea的倾国倾城的美貌…
      • # 74 Cannes# 蕾老师这部的演绎太精准了,把一个抑郁症患者从初期因偶发事件的激发,到各种临床症状的出现,再到治疗后期缓解后再次复发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个可发SCI的典型病例,回巴黎会立即推荐给我们医院所有同事去看
      • 在《法兰西》中,马克龙不过是一个拙劣的虚拟特效,这个曾经属于男性与权力的国家象征被数字-媒介的女性化拟人取代,蕾雅·塞杜饰演的France是“法兰西女性”的当代犬儒版本,她的眼泪是塑料溶液。正如同鲍德里亚的预言,关于战争的新闻纪录成为了关于景别与机位的片场游戏,景观的干预重新将事件编码为影像素材,在声音和情感的作用下转变为虚假的线性,晃动欺骗性地宣称“这个存在过”。而在影片中,杜蒙反讽地将自身的标志性风格隐藏在极多主义的新闻画面与夸张的视觉特效之中,真正的战争发生在观看者的注意力,双方分别是画面的中心和四周,来自角落伸出的相机闯入画面,作为一种荒诞的命运,提醒着她肯定性的不可能,她仅仅是拟人化的媒介,媒介本身则是熵,总是将她周围的人导入事故与死亡。
      • 2.5 开场就有马克龙出演然后笑点还撑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变成上流社会抑郁症人士的苦情片真是nobody cares,杜蒙花重金给蕾雅安排时装走秀,谁要看你穿着LV花样自怜。后半段故事的走向是用脚能想出来的cliche,部分台词嗲过《还珠》,观众转而因烂俗笑场。难得的是蕾雅居然没有露点可喜可贺,但哭戏多到爆炸眼药水估计滴了几升,琼瑶可以考虑考虑下她。
      • 这就是“法兰西”吗? 内里死亡,外边流泪,但还是要穿美丽套装。
      • 堪称是杜蒙职业生涯最差。在此之前他和布努埃尔走了一样的道路:以自然主义一鸣惊人,过渡至戏谑的荒诞主义登上巅峰。但布努埃尔从没进行过这么跌破眼镜的风格尝试,站到自己的对立面用预设立场的写实主义加小清新多愁善感的正面口吻无比笨拙地倾情刻画一具毫无情感价值的行尸走肉。
      • My gosh!第五分钟和蕾雅赛杜迎面走进旋转门的白头发大叔是我导师…!
      • 这个法国电影和今年奥斯卡热门的美国片《不要抬头》完全是姊妹篇啊,讽刺当今媒体与政坛的荒唐。恰好刚看到个由美国知名公关公司爱德曼(Edelman)的调查报告总结的世界社会问题:1,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和媒体,是今天的分裂力量。2、46%的受访者认为,媒体记者是最不值得信任。3、对假新闻被用作武器的担忧,达到了前所未有之高的76%。片子中规中矩,问题值得思索。
      • 精准预言了马克龙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
      • 伪善的,悲悯的,犬儒的,终究脆弱的法国人。
      • 3.5;过于清晰的像素和全无阴影的亮丽光线正是这个时代媒体所呈现的表象——外表光鲜,叙事流畅,任何新闻/事件都有“戏剧点”加成,一切都是被过度包装后的精致与虚假;整部影片其实无谓“情节”,皆由刻意明朗的“符号”堆砌成摄影机画框代替人眼捕捉/剪辑到的信息,观众被投喂以经由裁剪/操控过的“真实”,媒体则在泡沫盛世中收获虚幻而短暂的赞美或践踏——虽不是新鲜议题,杜蒙的确抓住了某些痼疾症候。 面孔的特写仿佛是观众进入这场集体造梦的工具,此刻「法兰西」所有的民族历史和国民特性都浓缩到这个高度象征化的脸孔上,最后一个明显是凝视景框外的镜头宣告真假界限的再次消失。
      • 讽刺媒体和政治那点把戏,已经被太多人玩过了,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很跳脱,要不是蕾老师坐镇,我可能真的坚持不了两个多小时。蕾老师可能是我见过最负责的品牌大使,从风衣到泳衣,还有全片换过的几个包,悉数LV。
      • 天真也罢,一厢情愿也罢,杜蒙生生再造一个贞德。仿电视无孔不入的视角正如高高低低的审判者,Madame France的抵抗是直视观众,以真实的虚假(或称对虚构的信念)换取真实:“是的,上帝告诉我……”。法兰西凝结在她脸上,蓝眼,白肤,红唇。
      • 完全没料到是这个走向,我不理解啊,一边摆拍新闻一边高敏感是在干嘛……做不做新闻人都会消费苦难,人就是好这口,黄昏时他们悲伤的脸真美,是片中唯一一句真话。总之这题材要不就纯喜剧,要不就正大光明理所当然地观赏和消费,这呈现实在是太矫情了受不了
      • 就很微妙的感受。近年来接触到的所谓“阶级”话题越来越多,但某种程度上又能共情这片表面上所谓“不符合俺阶级”的情感传达,蕾雅·赛杜的表演确实是可信的。但结合起内里的意思的话,最后又觉得比较难以说明这片究竟要传达什么,而究竟在当下这个时候还有没有意义。惹,总之是较为过时的“长满虱的华美袍子”系剧作,而影像也无特别出彩之处。
      • 当满脸精致妆容的蕾雅赛杜在杜蒙的镜头前展示各种极端情绪的时候,某种程度上来说和以往非职业演员展现出的脱节和间离感相似,杜蒙抽离了影片中所有事件对角色的作用过程,把镜头聚焦于角色在当下的状态,而蕾雅赛杜的脸庞在镜头中越显得突兀,我们似乎越能感知到这个人物/国家的内心,尽管我们并不太知道为何会如此(这也不是杜蒙的兴趣所在)。
      • 不太杜蒙,做工很好,但缺少共鸣,预设采访、制造新闻的场面不错,蕾雅.赛杜真的有演技吗?好像有一点了,但其实可以更放松地去演。
      • 已经不是暗讽而是明喻了,或许杜蒙希望透过女主来针砭当下的新闻媒体乃至法国的国民性,但像蕾老师这样一位每日走奢侈品秀住豪宅的美丽宝贝,她甩掉了不成器的深柜前夫拥有了鲜肉情人不开心了去昂贵的度假村做心灵spa甚至最后变得更有名了,普通观众如我要如何与她共情呢?或许这就是法国,它当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依然属于第一世界依然美丽。如果杜蒙要骂的只是假新闻,对各种问题高姿态假惺惺地讨论,对实际则视而不见,那么女主的情感drama似乎加插太多了;如果要表现抑郁症,那么我无法理解开头女主为何分明如此享受这一切带来的成功与名望。这或许是蕾老师的正确打开方式,看完可以暂时忘记她在NTTD里面的灾难式表演。3.5.
      • 杜蒙能保证基本的「好看」,但太像一种“资阶反思”电影:拍资阶角色给资阶观众群看,达成给资阶瘙痒,最后资阶们一起反思资阶病症,结果实际上从头至尾都陷在“闭路”里的电影。杜蒙能在细节和收尾上处理稍微好一点,观众群身份也能再加些影迷,但本质差别不大。
      • 二刷3.5→4.5 法兰西究竟在对着谁说话?对着废墟,对着荒芜,始终没有人听得见她的声音,电视的影像压过了她,于是原本这个谎言和剥削的制造商霎时也变成了受害者,而在她最深的一次受害之中,她唯一一次,滑稽而不失浪漫地,遇见了爱情。这是杜蒙专有的辩证法,最后一个镜头向我们撬开了机关:法兰西是一个关于“看”与“不看”的故事,即便在远离战火的都市里,虚无和厄运的影像也呼之即来,我们会心存伤感,也会继续作假,et la vie continue,带着它全部的良心和恶意,你能做的只有选择睁开和闭上双眼的时机。
    • 豆瓣 7.1 IMDB 7.0 HD中字
      Competencia oficial
      2021
      剧情片
      西班牙

      主竞赛

      Competencia oficial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TIFF 2021#迷影向喜剧,一位想要名流千古的富豪,资助一位金棕榈女导演,改编一部诺贝尔奖小说,遇上两位明争暗斗的知名演员。要素过多,嘲讽力MAX,花一部钱,看两部片,绝对超值。尤其是粉碎机粉碎奖杯那场戏太爆笑了,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什么金棕榈、银狮奖、戈雅奖统统扫进垃圾堆,只有金球奖还在,意思是金球奖连垃圾堆都不配进吗?(好mean)
      • 热闹的秀场画卷以及一种全然不在乎的调侃姿态,项目中资方与主创的互相推诿甩锅;表达上的自我迷恋以及每个主演在面对角色时的游刃有余(Penélope大概回到了2005-2010的黄金期),都有相当的可看性。“Triple fuck”、怼记者提问抑或是拷问大劫之后的电影工业,为标题所吸引的卖点之外,它也因为这种没有身段变得有特殊的意义。
      • 元电影。洛佩兹飒疯了。班德拉斯马丁内兹哈哈哈哈。
      • 威尼斯主竞赛第七场,之前看的都是虚假的主竞赛电影,这部才是真正的《主竞赛》!!!😂
      • #TIFF21,实在钛好笑了~用金属粉碎机把金棕榈和银狮奖碎成渣那段太魔幻了!这两个导演在《杰出公民》之后再度联手的一部喜剧,片子里面有不少这两个导演前作的元素和道具,今天TIFF看的片子里笑的次数最多的一部,充满讽刺的一部解构类喜剧,把社会权力刨开进行解构再重组就很好笑,如同用刀划开伤口再去缝合。克鲁兹演的真好!另外两个影帝飙戏也很爽!
      • 靠剧本和演员托举的讽刺喜剧,导演只做了伪cinema的工作,讽刺的也不过是一个剧组里最容易想象的情况,故事里擦边现实和电影行业的地方,是一种high点,最出色的还是演员的表演,导演在视听上做不到的虚假细节暗示,反而演员靠微表情的细节给到了。这部电影本身就是讽刺吧,一个拿了金棕榈和金狮的天才女导演,拍的主竞赛电影竟然是这种水平。
      • 十方空无异。众生起分别。如是取如来。虚妄不见佛。
      • 对影视行业的讽刺力度只是隔靴搔痒,但两位男主的表演确实精湛。
      • 佩内洛普再不四封戈雅就该婉拒提名了…最搞笑的其实是马丁内斯的角色,装到了一定境界。和剧情辩论的一样片子讽刺的有点“高级”了,非影迷观众笑不太动
      • 妙趣横生,贵圈专享
      • 还真是有趣。一方面看着两个男主的斗争 你会慢慢发现 这一切的背后导演才是最大控制者。从坐到菲利克斯腿上开始 到和太子女热吻 到粉碎他们的奖 她一直都是处于一个“我是幕后但我掌控一切”的位置 其实想想 让两个人反目逼出他们的最高演技水平 到获奖 这不过是她的一场棋局。另外 换个角度想 电影会让人总倾向于利用菲利克斯靠浑水摸鱼上位的事情讽刺娱乐圈 但有没有想过 其实菲利克斯本身是真的有硬实力 只不过花边新闻太多 让人有一种希望看到退朝后他其实在裸泳但一直被他人生赢家的光环保护着没办法打他脸的感觉。怪就怪伊万命不太好吧。
      • Luxembourg City Film Festival上映,讽刺电影行业演员导演投资方的那些破事儿,从又拍电影又建桥到处砸钱为流芳百世的虚伪富豪,到追名逐利的自恋主流商业大片演员,到孤芳自赏自怜自艾的老戏骨文艺型演员,都黑了一遍,导演看似看透一切,却依然置身名利场的漩涡之中,很轻巧灵动的喜剧。在场很多说西语的观众,也是难得一次在法德双语的国家看到有英文字幕的电影。
      •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风格。不过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不是用来讽刺电影行业的,如果有讽刺的话,他的讽刺更全方位,但我更倾向于把这部电影单纯作为一个艺术作品看待,它很好看,画面好看,过程有趣,表演精湛,结局开放有遐想空间。跟深层次的东西需要每个人自己解读。
      • 一群好演員發揮了其對於電影的最大意義,演得太好了,好到能讓一部平庸的電影看起來像好電影,在一場又一場可以作為表演課教材的精彩表演背後,是導演的偷懶和隱身,卻仍然讓人無法忽視結構的失調。和《傑出公民》一樣,嘲諷的槍口依然對準了精英主義,然而簡單直白的嘲諷,消解了可能性,將反思取而代之成傲慢,然後甚至顯示出些許“你不喜歡我,我還不喜歡你呢”式的幼稚來。
      • 3.5 班德拉斯、佩内洛普和马丁内兹三人的表演都太精悍,浮华荒诞讽刺的装扮和一本正经谈话实在太好笑了!佩内洛普那异域气质挺有导演范儿的。不过影片对电影艺术的嘲讽也仅仅停留在表层,成了一场喜剧小品。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一出两位性格迥然不同的男演员(老戏骨VS性感巨星)在女导演面前互相“雄竞”的元电影好戏。影片对这两种角色所代表的男性群体都有微妙的讽刺。再加上导演排练演员的苛刻与强迫症,分外好看。影院观影更能体会画面和声音处理的细节。跟宁浩的《红毯先生》一样,也很适合国内导演翻拍。比如找吴京和张颂文对戏,脑补一下都觉得肯定精彩。
      • 3.5;黑色幽默的成分,赋予本片一种灵动的气质,把常见的讽刺业内题材拍得颇有可看性,讽谑味挺足。戏中戏互为镜像,教科书级的演技实力演绎何谓影帝影后。
      • 不错的“小品”,但还是《杰出公民》更怡情。
      • 电影圈内部趣味,人物、场景变化不多,建筑环境有密斯巴塞罗那馆的风格继承
      • 视觉教学片。色彩、灯光、室内设计、空间规划。西班牙人的艺术水准非常高。
    • 豆瓣 7.7 IMDB 7.4 HD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2023
      剧情片
      克罗地亚/卢森堡/法国/罗马尼亚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1 拉杜裘德的《周末》,大罗马尼亚娜娜的一天见闻,如此下沉低俗又坚定立场地抓紧当代语气的荒谬与可笑。可能正是有彻底放下道德底线开地狱笑话的勇气,才能如此精准且有力地抨击这个时代的疑难病根:一个娱乐至死的永动机,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每个人都在推波助澜。如今的"真实"已然比世界末日还要罪恶不堪,只能从过去的"虚假"之中寻求慰藉,但也许这世界一直都是一滩烂泥。
      • 罗马尼亚人真的跟老中人没有血缘关系么?
      • No.10092。2023洛迦诺评委会特别奖。7分。拉杜·裘德掉书袋不是一两天了但是真的没有哪部像这部聒噪到令人反感。密集引用就状如片中抖音小视频一样信息过载且处处透着炫耀劲儿,砍掉一半差不多吧,之前他爱读书爱引用可以说是优点,这一部就是吵闹……除了抖音滤镜之外其实所有手法之前都用过了,并行对比见《元帅的两次行刑》(这部倒是数据库思维方面提升了一些),散文电影前面一大堆了,档案玩法前面也一大堆了,最后那个长镜头不仅自我重复《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而且完全照搬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虽然片子切中了不少时代病,但是要真有导演敢TM这么聊天还不被剧组人锤死吗?
      • 真的很喜欢啊啊啊啊 作为一个学新闻学传播的广告人 真的是我私人很喜欢的内容 方法和语言 俏皮话电影 活在烂世界上 普通人的愤怒是什么样的 不是发疯杀人而是无意义发疯
      • #GH60 都說惹,哈杜裘德才是披著流氓皮的真知識分子,而奧斯特倫德太像藝文速成班年費會員惹。坎城把奧斯特倫德捧上了天,怎麼柏林推銷不出來一個哈杜裘德呢,只能說可憐的柏淋。開玩笑,不管影展的事,其實沒有故意要並置對比二者,只是正好連續兩天前後腳看完,不由得做些聯想,拍謝🙏
      • 可以用TikTok换掉一张脸,也可以在Zoom里一键换掉脸以外的背景,电影又在结尾更悲观地告诉我们,几块绿色纸板,你可以轻易换掉一切。两年前,几乎是拍出了第一部真正的疫情电影的拉杜·裘德在诘问道德的虚伪,现在他与我们都早已发现道德,尚还是虚伪中得体的一面。纯真年代出租车上的几次交错就能紧紧系起两人的绳结,如今开遍灰暗的街道,找一个能博到观众同情的谎言。虚假的尽头则末日般走向人际信任的消解:怀疑悲悯,怀疑动机,怀疑痛苦。与此同时,拉杜•裘德也同样在怀疑电影:它们不是为你演,只是希望你伤心。所以那个事故与视觉上犬牙交错的长镜如此必要,人心难测,小心被骗。最后一幕女主不经意的“无情”则转瞬打破观众长时间跟随她的共情,失落迅速攀上心头: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今天也许更糟。
      • 左出右进,犬牙差互,在历史和当下、东欧和西欧、现实和虚拟中作无比自由以至癫狂的运动。从《发狂黄片》开始,拉杜·裘德开始描摹出未来电影的样子。在他这里,煞有介事地讲个故事已经成为那么虚伪做作又顽固不化的一件事情,电影只在为腐朽的体制内外每个拙劣的、看似毫无美感的、不平等的要素平等赋权之后才重新焕发生机。
      • “More nothing.”广告业、短视频……几乎是我在这个时代最讨厌事物的合集。通过一个PA严重缺觉痛苦工作的日常拍传媒变态与人之异化的齐头并进,内里都是真正的虚无。各类“症状”塞得太满了点,但很喜欢其中的黑色幽默。一部拍给影评人/知识分子看的纯粹电影节电影——倒也不是贬义,只是观影门槛立在那儿了:你至少得对流行文化和影史经典有足够了解才能明白作者安排角色一本正经讲出来的好笑或不好笑的笑话有多滑稽。得了解基础罗马尼亚历史来看关于政治的吐槽和安插的出租车女司机段落,最好还看过些裘德其他作品大致了解他的创作方向和风格,不然铁定一头雾水,哈哈。
      • 后Covid时期的幽灵本体论:来自极权主义后期的胶片影像突然被减缓,一方面作为某种uncanny,另一方面,它正是Zoom等诞生于Covid期间的远程办公软件在不稳定的网络信号状态下所呈现的数字glitch,后者的存在实际上构成了资本的非人加速,持存至例外状态完全解除的当下,使得阶层问题的对立,以及accident的暴露更为明显,在影片中,它通过Angela不断重复的“驾驶”档案化为灾难的图像的博物馆,档案正是资本-国家尝试通过propaganda影像掩盖,修改,缝合之创伤的反面;但与此同时和上一部类似,《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将熵作为绝望的出口,拥抱了反讽与达达主义,它从不讳言短视频是电影的未来,通过粗暴且政治不正确的AI假脸庆祝电影这一自诞生起即表现为亲资本性的“邪恶”媒介的死亡。
      • 荒诞末日,抽象艺术,大中国娜娜,保尔柯察铁看了会沉默,范小勤,完颜慧德看了会流泪,uber司机顶着困乏烦躁焦虑自掘坟墓式的忙生忙死,灾难艺术家和被拿捏住软肋老百姓间的虚伪对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乌维鲍尔客串笑尿,整个把讽刺意味提升了一个level
      • #76 Locarno Film Festival 4+ 再一次与当下的真实世界(后疫情、战争、政治局势、Tiktok)紧紧联结,却也是延续以往“讽古讽今”“辱己辱ta”内核之下的一场“论文电影”新实验。因此在黑白影像里当下的对比之下,多彩而温暖的Communist年代也会复古式地丢帧;References不再整齐地排布在属于自己的部分,而是紧跟生活化的论点之后。失去了集中爆发的强度,但在结尾将近40分钟(?)“镜头中的”长镜头后,电影结束于一种戏里戏外共振的荒诞的绝望。
      • 年度十佳。拉杜裘德就是当下最接近后期戈达尔的人,他知道如何编排让观众在精确的时候看到需要看到的,听到需要听到的,以任何形式。A面轻松地并联各种类型,阿巴斯式的驾驶影像,纪录片式的访谈录像,短视频中的合法副本,还有古典风格的footage支线,却细腻勾勒出资本驱使下底层影视工作的女性形象,整了一个Z时代的让娜迪尔曼。B面是比肩蒙吉的长镜元电影,连默片都整进去了,所有这些都犀利地剖解到罗马尼亚后疫情的社会生态,一种世界末日都难以瓦解的顽疾。(Nina Hoss让人惊艳。
      • 当然不该期待它变成另一出Holy Motors,但谁又能说这场无尽的驾驶不是一种对自身的拯救呢?正是Angela的驾驶为裘德提供了一切,从摄影机的位置到松散的节奏——在“老电影”,也在当下中,衣服的亮片闪烁在倦怠的工作世界中,炸醒了黑白影像,只有这样她才被赋予了思考的时间,透过车窗看到一切被图像化的过程,一个个危险而快速的梦,即便工作还在继续。难道不是只有电影能“拯救”TikTok吗?因为只有电影能更具体地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而拉杜·裘德热爱影像的世界。
      • 拉杜裘德的电影,仿佛一个镜头、一句话就是一个戏谑的段子,但它并非是简单的段子拼接,而是对罗马尼亚的拆解。上半部分两个对立时代的影像交叉前进,在对过去的逐帧慢放,现在的科技图像混淆下形成虚实不清的诡妙联系,又在两个女人的相遇中完成对这个国家时间的拆解;下半部分将一个长镜头的拍摄现场至于新旧时代的共同空间中,真实被资本不断压缩,工人的利益不断被抽尽,到最后一切沦为绿幕上一块块虚无的谎言,完成了对这个国家空间的拆解。总体跟前作相比,这部作品的讽刺力度显得更佳
      • 一场让人困倦出神的观影之旅,一如平日里疲于奔命的工作流程,亦似年轻安吉拉那样身陷时刻四处奔波的困境之中。这也是一部后现代公路片+戈达尔[周末]般的躁郁论文电影。各种贴近当下的挪用、戏仿、玩梗比比皆是,不同媒介影像拼贴,碎片化、无所不能又虚无浅薄的短视频影像席卷全球,一切都成了符号化的图像,可以任意修改变形和剪辑。空间也成了亮丽精美却悬浮不实的符号化背景,超真实泛滥过剩,而诚挚的情感与本真的生活却愈发稀缺。如果说前面的两小时有些过于冗长单调(不过,适时穿插的旧时彩色电影片段以及对美化浪漫影像中偶尔露出的不和谐裂隙的慢放,确实挺有想法),后四十分钟的一镜到底段落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华章,资本-科技体系对现实的肆意扭曲删改及对真实鲜活个体的凌虐,暴露无遗。(8.0/10)
      • 可以在最后一幕重温罗马尼亚新浪潮最经典的“强设计下的时间剥削”。面对电影的社会价值承载属性,裘德不再像上一代作品一样被动承压。他理解电影首要的始终是娱乐性(观赏性),且娱乐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表达,并不等于对现实问题的回避。不考虑通过情绪上的压制去表意,而是极致彻底地将一切乐子化,完全不设置底线意识和道德包袱,肆意践踏每一类人。博比塔无疑是最符合现下的“影帝”级别角色,一种令人艳羡的处世姿态,一部属于抽象人、乐子人的时代电影。
      • 今年最重要的电影之一,攻击性在嬉笑怒骂的摆烂中一览无余,影像与爱的挽歌。
      • 堪称对驾驶我的车的恶搞
      • 向左走是齐奥塞斯库匠心打造的牢笼,向右走是欧盟道貌岸然面具下的剥削。主题上依旧是新浪潮的国族叙事,拉杜裘德用A面B面的对照进一步揭示影像本质是可被操纵的意识形态工具。无论处于政治光谱的哪一极,都有借助影像型塑政治合法性的需求。利用黑白彩色切换和不连续剪辑以摒弃经典叙事自有其代价,使电影变成了一场智识游戏,所谓高阶观众得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意识形态批判玩具尽情玩耍,就像Angela一样以极尽嘲讽的虚无在tiktok上扮演红丸教父。这当然是一种高姿态,甚至是一种抽离,但面对这个处处在挥刀向更弱者的洼地,呐喊半天确实不如揶揄半句更容易获得精神胜利。
      • 极其当代的电影,一部2023年(世界坍塌时)的「欢乐颂」:用换脸滤镜发泄式的抖音,用手机拍Zoom会议来Casting的广告导演,A面纪录片式的黑白影像、1980年代的怀旧电视剧式的段落与广告片拍摄的叙事拼接一处,充满讽刺、段子和癫狂,与B面直面「什么是真实」、充满道德探讨的一镜到底footage形成鲜明反差。Radu Jude自由地在各类素材和图像中切换,公路边纪念死者的十字架由115个连续一秒的固定镜头展现,结尾的手写字幕卡也回应了「绿幕」时代的后真相本质。(连录制的问候视频也采用了静态幕后照+语音!)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