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下这碗死藤水,亚马逊河入梦来 |
|
两条时空线交替叙述的想法很不错,形成一个圈。摄影也好看。神秘的亚马逊丛林,有巫术,有部落,有探险家,消失的丛林和文明... 中间有个漂亮的把两条故事线连接在一起的长镜头,美到吃惊,一气呵成,这年轻导演不赖啊 |
|
丛林控,亚马逊河控,即便换成了黑白影像也不减分。沿河而上溯源,就像亚马逊版《长江图》,却有更多荒蛮而玄幻的体验。 |
|
1/15@影城 虚构亚库纳,续命死藤水;蛇行亚马逊,梦回二险程。黑暗殖民(近代南美)史:精神污染(宗教洗脑)与物质剥夺(橡胶战争),弥赛亚之狂喜与食人族之衰竭无二致。海顿创世纪响彻河流上方,嘲讽与悲悯俱备。最后魂游航拍黑白壮丽,梦洞大开如有天启赞。Chullachaqui 多义,梦样编织路加星。 |
|
1.5 stars. 比较像福克纳的《熊》 |
|
应该对未知丛林保持敬畏,应该对现代文明心存怀疑 |
|
在尤伦斯文化中心与B站举办的“戛纳云展映”活动中看到,并第一次参加了“云中交流”直播。网络的普及其实已经开始替代了过去的许多活动,疫情的长期蔓延又促使人们寻找这种防止近距离接触的“云方式”,即省经费,又方便。中小学、大学近期都是网上授课、考试,年轻人应该早已经体会了它的便捷,一个Zoom 软件就都解决了,像我这样的老年人才刚刚了解到它的方便。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世界的一切! 说到这部电影《蛇的拥抱》还挺切题,现代文明替代原住民文化其实是无可阻挡,艺术家的反思只是提醒人类,变化是带来进步,也会损失许多好的东西;我们今后如何注意少损失,少走弯路。影片对邪恶、不义、愚蠢带来的恶果、灾难的抨击,引入深省。 拉美青年导演的独特想象和视听才华耀目。 |
|
这不是一个烟斗,这不是一片雨林,你的精神是一场癔症,你的旅途是一次昏眠。 |
|
两段因果交缠的亚马逊丛林探险,关于重生和救赎的轮回拥抱。这是80后哥伦比亚导演写给所有失落文明的黑白影像诗,是文学魔幻现实在镜头里的延伸。无论天主教、殖民主义还是种植园经济,都无法夺走属于这片大陆的野性。没有对自然的敬畏,我们都只是虚影。 |
|
幽深丛林里的鬼魅魂魄,亚马逊河流上双时空并行的逡巡,治愈疾病、抵达万物核心的梦境通道,梦境里的前世今生,丢弃回忆与重负,体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宇宙;“在那做梦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博尔赫斯式的意象;彩色部分的神启堪比《2001太空漫游》。 |
|
几乎找不到评价角度,也判断不了好坏。 |
|
2015戛纳双周+奥外提名。2016北影节看过大银幕忘了标。两条时间线通过水面和土著人独特的时空观念联系在一起(对他而言两个科学家是两个人也是一个人)。因此影片超越了简单的对殖民主义的控诉,而触及了时间与记忆这些高级的艺术电影命题。影片也算广义的迷幻片,美洲豹与蚺,图腾与神话,大蛇与河流,这些都在死藤水(caapi)和对神秘强化剂(Yakruna)的寻找旅程中成为气氛与情节要素。 |
|
这部拿下导演双周最高奖的电影无疑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佳之一,绝妙的观影体验。 |
|
有不错的立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纠缠,犹如豹子与蛇的对峙。双线并行,就像同一个雨林时空。但在看过的南美丛林题材里头,或者是《黑暗之心》那些不可考的片子中,它在影像风格上,显然还可以(应该)做得更好。 |
|
虽然影像优美,但剧情严肃到有点令人生厌了。人物都依照政治正确性被符号化得很严重,白人都是宗教或科学狂热分子,土著的动机都莫名其妙,个个神秘莫测,成了“绝对的他者”们。 |
|
一看就不是我的菜,看了觉得有点厉害但还是不喜欢。 |
|
北京电影节,独特的观影体验,形式和内核都很牛逼。 |
|
一厢情愿的神秘,懒的快进 |
|
亚马逊奥德赛,离开与归来,过去与现在。土著的野性被现代文明剥夺,成中空的chullachaqui,“故人“的回归,又重新赋予其记忆。跟着水,跟着风,跟着祖先的声音。最喜两段故事的衔接之处,流畅若和,仿佛记忆若隐若现地归来。丛林部落实拍,难度之大可以想象,环境音制造得逼真,人类最后的失乐园。 |
|
现在看到“诗”这个字都快要吐了。。。阿猫阿狗都把自己当诗人的时代,活生生地把“诗意”给毁了。。。这么好莱坞的叙事手法别诗了;现代启示录?2001太空漫游?电影如果有一天死了,那一定是被拍电影的“知识分子”和看电影的“知识分子”给联手做掉的 |
|
母蛇咝咝的声势中,能听见一切技术落后人群的哀歌。五官神似甄子丹的男主角不打拳,但会吹箭,祖先传下的食衣住行、礼乐医卜、心性义理,他全会,全留着。宁可把祖先传的少得可怜的珍宝毁掉烧掉,带进棺材,也不让落到白人手里。我们要是出一个这样的人,谁不笑话他就像眼镜蛇一样活该给花豹一口咬死? |
|
要变成战士,科瓦诺人必须放下一切,被梦境引导,独自一人前往丛林。在旅程中,他必须找到,在那孤独与沉寂之中、真正的他是谁;他必须变成一个漫步者的梦。许多人迷失了,有些人则永远没有回来。但是,那些回来的人,他们已经准备好面对即将来临的一切。 |
|
立意好。我原本希望能多看一些叙事之外的镜头,没想到一直在叙事,但导演好像有点太迷恋神秘主义了,导致故事过于松散和模糊。也没有看出两条线的必要性。蛇拍得也太阴森恐怖了点,“拥抱”之意就更费解了。 【20160422:CGV颐堤港】 |
|
下午连看两部导演的作品,并没有特别喜欢这位导演,属于离开了自己的文化很难出作品的那种吧。他的影像风格不如三大主竞赛的那类片子视听技巧精准,这种讲法主题上也很难有很强的冲击力,不过他在拍他们民族的文化,他天生就有这方面的话语权,在外族看来有很强的猎奇性,某种程度上就像我们平时看藏族导演的片子,片子有过硬的完成度,但总归是很难让人有兴奋的感觉。 |
|
对人种志研究的讨论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但在信仰和文明等更深远方向的延伸并没有那么顺利,甚至连必要性可能都有商榷的余地。 |
|
@影城老地方 有如赫尔佐格附身、神性与诗性满溢的人类学电影,充斥着剥削掠夺而又自以为是的现代文明的反思,对灵魂生灵万物梦境宇宙的认识,丢掉身外之物不然船会沉会带来疯狂与死亡,与这些看似一无所有的土著人相比,到底谁更懂得生活与生命的智慧,到底是谁更“文明” |
|
去电影院的路上我还在看讲美洲原住民历史的《1491》。看完电影以后我敬畏得不想说话,好像醒着做了一个疯狂忧伤又难解的梦,然后决定步行4公里回家。身后没有历史,前方没有答案 |
|
第一次见用黑白影像呈现亚马逊雨林,主题还是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的冲突,拉美地区很适合魔幻现实主义,电影最后神迹一般的升华,人类的渺小得到直白的展示,宇宙中的人类微若尘埃,不要妄自尊大。[B] |
|
和去年那部《喝彩》一样的优缺点。 |
|
以亚马逊里的奥德赛之旅,在两段互相交叠的轮回圆圈重合(相似轨迹联系)之下,借由文化撞击(蛇与虎)在精神信仰和群体演化两个方向陷入虚无,又在回归原始之际(众神的工坊)与蛇拥抱共舞,发现自我、荒夷的梦境、宇宙尘埃的起源,在懵懂中抛却一切。可惜了这个主题,剧本太设计,人造的神性影像。 |
|
1. 题材吸引人,那块儿陆地对我几乎就是神秘、茂盛、湿润的代表。2. 到底谁是文明、谁是野蛮,你们白人怎么就那么在乎物质? |
|
嗑药通古今 |
|
绝妙的黑白光影,热带雨林,原始神力,癫狂异化的入侵,在文明的后现代废墟下追寻一切的起源,但在巴别塔之后的世界,我们看一切异类文化就像看电影之初的奇观和杂耍。蛇之拥抱,可在当代再没有一个农夫,再没有一种价值可为之而舍身。 |
|
原以为丛林嗨友奥德赛,没想到最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旋律,看来太阳的精子不够活跃,呼了那么些也没什么用…… |
|
美。人类学与神秘主义、理性与感性、科学和宗教、西方和东方碰撞融合,两代人的寻密之旅。黑白影像迷人而震撼,敢这么拍雨林的人,只有经年累月与森林打交道的人才能做得出来。 |
|
“你回去以后也会向他们表达你对我的情感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
陆上行舟,一段野蛮与现代文明碰撞的启示录,神秘植物亚库那就像是2001太空漫游里的那块黑石,挥舞的骨头接连起宇宙文明,而一段流水的长镜头也勾连起两段间隔数十载的历史时空,末尾也惊现了相似的“星门”这一列伟大图像。蝴蝶围绕时,自然文明在那一刻契合,巫医悄然消失,但科学家仍在。 |
|
迷梦人类学,丛林文明史。还是有点沉闷。 |
|
这部开头有些《火山下的人生》,中间神似《陆上行舟》,最后直接冲到《生命之树》高度的片子,实在是个大惊喜,而且它也并不是这三种电影的简单拼贴,所展示的遗世丛林世界天人合一的文明精髓与电影一步一步显露出来的虚实融合的手法非常贴切,它在展示一种文明的同时也做到让观众真正体验。high片慎看 |
|
两个现代人在原始丛林里找现代的出路,一个为了当下的生存,一个为了自然的延存。在寻找中发觉原住民在现代化中生存环境(橡胶)与生存理念(神)的困境。当种种的神迹揭露人类认知的局限,电影便一直强调抛弃经验跟随无意识的梦境去往他方。两个段落末尾都通过摧毁最后一株花令历史得以保存。 |
|
没看解读居然都没全看懂。既抽象又具体,十分风格化。如诗般的观影体验。 |
|
7.5/10。亚马逊里两个白人探险家在不同的时间找到同一个巫医寻Yakruna(以下简称Y)的故事。两条叙事线交替进行,最后形成一个圆形——这也与原住民的那种重感性的圆润的思维方式相呼应。有意思的结构。
为什么用黑白?据导演说是因为现在亚马逊和以前不一样了,既然无法还原,不如就用黑白留给观众脑补空间。
电影很多视听亮点:拍的极富诗意与美感的丛林;第一次叙事线转场时各种蛇的特写;背景音的处理【虫鸣鸟叫、走路声、水流声、等等(虽然很多地方还可以更好,比如有些地方远处的虫鸣声掩盖了近处的翻书/拿行李等时的声音)】;岩石上的各种画;充满神秘气息的各种bgm;邪教狂欢篝火的那场调度;被烧毁的Y;靠近结尾的山上那一段拍的美、宏伟、让人敬畏;靠近结尾的空镜头与超现实主义;结尾蝴蝶围绕着男的飞舞;等等。 |
|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暴露出蛇鳞般的组织,和粘液般的雨。 |
|
现代人的线性时间在印第安人眼里是环形;现代人籍由理性工具以及信仰的激情最终抵达暴力与虚无,印第安人凭借梦境与幻觉完成与世界的合一达成自我的完整;何为文明?何为野蛮?而两者的混合通常带来最糟糕的情况,就像片中吃人的弥赛亚一样。这在南美,非洲,亚洲曾经并正在发生着。 |
|
歐洲白種人早在十五世紀末就強力入侵並擄掠了中南美洲和亞馬遜,現在卻開始在夢中追尋那種已經遺失的原始風貌。
這是一部崇尚人文環保的小成本電影,片中抒發的哲理思想隨各人慧根來體會,我看了是沒什麼感悟,只好當個優良的攝影作品來欣賞。 |
|
[蛇之拥抱]拥有独特的题材和视角,结构晓畅,执行出色。它展现的是一个文明在被另一个所冲击后的所经历的扭曲。可最终电影似乎对自己的能力不太自信,在诸多震撼的场景间插入大量辩论戏码,本该留白时却试图对西方的物质主义下诊断。结果作为诗歌它显得冗长而不节制,作为教育小说它显得泛泛而不深入。 |
|
容我照搬黃錦樹為《無傷時代》寫的評語獻給此片:「在一個凍結的時間裡反覆周折的恍惚點綴。這或許也該說是抒情技藝的限制了。因它傾向不斷地停格,阻絕時間流動,故而不利於主線因果的長篇體制,而適於短篇連作。」 |
|
2016|01|01(?) 文明与文化?2016|01|03 18H55 前重看《当年事,我记得》 |
|
博尔赫斯的永恒轮回仿佛在亚马逊湍急的水流中迂回演绎,梦境是幻觉还是现实,生命是衰老或是循环。人生的重物该怎样被丢弃,科技的罗盘会否侵蚀原始文明。滋养邪教的是怎样封闭而可怖的沃土,而这片神秘土地也有彩蝶纷飞的自然圣境。镜头在水面的一个摇移,三十年跨度瞬息,时间如水,大自然最难捉摸。 |
|
烧光之后,剩余存在的就是记忆。人类的文明其实都建立在毁灭的痛苦上,否则毫无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