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1977年的波兰电影,但是讲述的又不只是波兰。这样的电影很好,但是你不一定要看,因为它太过沉重;但是,至少你要明白,那个年代有无数的荒谬故事,我们不能忘却。 |
|
波兰版的[公民凯恩]。虽然瓦伊达视听上不甚讲究,然而在电影媒介自反这一主题上做得极为深入,探讨了“纪录片伦理”,曝露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作机制。音乐上混用流行歌曲与合唱革命歌曲来标识时间。影片很有力量。穿着高跟鞋的杨妲扮演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导演,举手投足颇有戴爷的风范…… |
|
站位是斜的,布景是斜的,摄影机是斜的,几乎每个室内镜头都是倾斜而下的。导演有意制造倾斜,以斜线标识出对位的不公平:事理是斜的,审视是斜的,存在是斜的。在这样的视觉中,扭曲,歪解与分裂之感也顺应而生,极其贴合导演所表达的批判。同时,这种倾斜也意味着人物的立场选择和他们命运的动荡摇摆。以第二部分的开篇为例,它直接展现了工人阶级的“异化”。工人的背弃说明一切组织之信仰都有被利用和摆布的可能性,一切都是可以被颠覆和另外解读的。XX主义,XX主义...它们在某些时候就会摇身一变成为谎言。伴随这些谎言而来的,通常是悄然启动的大范围的清算,而在无法攻占某些意志高地时,他们则善用歪曲的力去抹除意志原有的含义。在国家决定了什么是重要问题的前提下,该建筑的已然被破坏。然后,顺理成章的,一切都在最终审判后变形。 |
|
忧患时局中常诞生道德话语强盛的作品,例如50年代麦卡锡主义盛行时的美国文艺界,瓦伊达的《大理石人》在70年代的波兰即推动了这一即物而客观思潮的发展。其主题的核心亦是何为“真实”的经典问题。本片《公民凯恩》式的结构揭示出其新闻式的兴趣,特别是对图像媒体在意识形态塑造上的作用加以了解构。但影片在剧情架构上的错误一步是将一半的戏份加在导演一角的身上,其中带着天真浪漫主义的艺术观,似乎暗地里将她推上了大理石塑像基座。最终艺术家被剥夺了摄影机之后,影片对她提出了殷切希望:你的眼睛便是记录事实的机器。这可算是瓦伊达对于身处困难时局艺术家的乐观信息:无论如何,真实在艺术之前。 |
|
所谓抓劳模、树典型,他不是人,同时也不是一个人,不过各国基本都是这个路数。又是那种拼图式还原真相的影片,以采访、记录片段以及事件重演一点点还原人物和事件。音乐不错 |
|
一个斯达汉诺夫式工人的一生!70年代美轮美奂,年轻的杨达潮又范儿,瓦伊达当时拍这片是挺牛逼的,虽然被剪刀了,但也能感受到波兰社会充满活力的一面。“在格但斯克造船厂工人骚动期间,布尔库特丧了命。人们再也找不到他的任何痕迹。从此,大理石人就成了一个幽灵。” |
|
“寻找社会主义劳模”版公民凯恩啊,很有政治意义和时代特征的电影,这样的故事或许发生在了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又鲜为人知)。真希望什么时候我们国家也拍出来啊。影片各方面都很不错,竟然还有续集,但我真的好讨厌女主角,现在心情十分复杂。。。 |
|
标准的公民凯恩式结构,因为女主的导演身份,加上了一层媒介属性。大理石人从劳模到反革命,女主从初生牛犊龇牙咧嘴到备受打击,则指射创作者的处境,刀刀见血,都体现了社会主义体制下的荒诞现实,真的是一脉相通。但作为一个反思电影,居然拍得酷到这个样子,着实惊叹。七十年代的波兰就潮到这个样子,可能咱们现在也不一定达到,难怪同样的运动会有不同的命运。 |
|
虚实结合的“纪录”方式,体制机器碾压磨灭个人存在,带有明显的新现实主义痕迹,夹杂大量资料史实,与虚构的几部片中片,构成虚实相照的文体;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渐渐逼近“真相”的层次感,具有一定悬疑性,也为影片的可看性添上一笔。 |
|
非常公民凯恩模式的仰拍大广角 “一个社会主义劳模的诞生与灭亡” 我们也需要一部“社会主义雷锋的诞生与灭亡” 女主角酷到没朋友抽烟喝酒无情对待被采访对象壁咚上司 音乐不错 但整部片子拖沓做作 就好像那个女主一般 最后遇到男主角儿子的情节也不是一般的作 纪念自己没有看睡着 |
|
以年轻导演阿格涅什卡的创作机缘为话题切入点,在类似《公民凯恩》的剧作结构中赋予当代视角,讲述前政治时代的砌砖工人布尔克特如何成为劳动模范,后来被控告判罪,而最终又恢复名誉的曲折传奇的一生。瓦伊达通过摄影机镜头的“纪实采访”与穿插其间大量资料的相辅互成,创造出一种奇特的虚实并进的侦探情结,令观众切身感受观影过程中逐渐逼近的“历史真相”。喻由国家宣传机器制造模范工人的神话,揭露压迫体制对于平民人性的欺瞒与摧残,借由政权变换导致的必然悲剧,反讽波兰战后理想主义精神建设与七十年代文化气候的空洞和虚假。1.开篇&结尾:节奏明快的流行音乐和急速行进镜头。2.阿格涅什卡作为新时代的电影工作者,被导演赋予反思“神话”与探求真相的思想寄托,虽挫败但不言惧难的结尾意味深长,瓦伊达的心态是乐观的。(8.5/10) |
|
中文字幕一塌糊涂,简直等同没有,好多时候都是意会,不过还是被震撼了,啥时候咱也能拍出这样的反思电影让更多的人看到? |
|
masterpiece 新浪潮莽劲 犀利影像 内容也相当尖锐 影像自反 将政治符号还原为真实的人 批判斯大林主义 人性的丑陋并不因意识形态而改变 社会主义“公民凯恩” 后劲十足的作品 p.s呲牙咧嘴的杨达太可爱了 |
|
我花了三天看完这一部,剧情偏偏在最不经意的时刻戛然而止。女主长得真心烦人。 |
|
在政治上,这片比他早年的电影更加成熟。这是一个电影工作者在对政治进行思考,而不是网络暴民在乱吐口水。和大理石人一比,蓝风筝那样的电影简直像是小孩子--或说是它所攻讦的红卫兵拍出来的。和视听语言相比,瓦伊达的政治语汇在这一片里显得更加微妙,妥帖,赏心悦目。男主角也被炼成一颗视觉糖果 |
|
在原始剧本中,这位姑娘最后终于见到了布尔库特,当时布尔库特已下决心不再接触政治。这个昔日的斯达汉诺夫导演就决定影片拍到这里为止,因为她不想使布尔库特遭到麻烦。 |
|
这题材在77年的波兰还是挺敢的…对我来说更有趣的部分是片中对伴生于纪实影像的欺骗性的探讨,关于“纪录真实”与“创造真实”,关于影像中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
借核心两代主角与配角众生相,兼顾过去与现在,在虚构与历史中建筑共和国灰色史诗,两部合看手笔很大,单看这一部,时长几欲爆炸,多视角拼贴拍法反而使冗长之感愈盛,但即使如此,在东欧电影里已经算是容易看进去的了。 |
|
有三个在同一走廊拍摄的长镜头非常喜欢;叙事模式是《公民凯恩》式的;最感兴趣的还是前段一个热血沸腾的年轻电影人去采访一个曾经热血沸腾曾经年轻的电影人。。。 |
|
在将近三个小时的公民凯恩式回溯里,充斥着密集的讽刺,感叹历史何其相似。另一条讲电影制作的线也有清晰的指向,拍下来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残酷的真实就算不让拍也要记录下来。 |
|
个体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斗争,并终沦为牺牲品。流畅的镜头组接,丝毫不拖泥带水,在配乐的配合下,更显得韵味十足。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英雄到好似从未存在过的“幽灵”,影片通过一种类似《公民凯恩》的回溯性视角,以不同人物的侧面讲述建构起所探寻人物的完整经历和形象,并通过元电影的方式,借一部电影的制作来呈现整个探寻过程;其间穿插的各种影像片段更是对影片“元电影”本质的重申。相较于对真相的直接挖掘后呈现,被波兰当局删减后的开放式结局显得较为温和,但仍在一定程度上触碰到统治阶级的政治根基 |
|
3.5 观感有点割裂。片中片的部分是严肃政治剧,但外层又是个配着流行音乐的法国新浪潮调调的东西,女主非常飒还壁咚制作人,一路上遇见的人反复咸猪手也毫不在意。新浪潮的特点么就会是有种不以为意的散漫,多少好像在节奏和沉重感上消解了内层的故事,当然可能这都是有意的。还有不知是否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审查制度,两层故事中的很多动因都不被描绘成是直接的state pressure,而是出于为了迎合市场机制的选择。比如塑造典型是因为导演自己才思枯竭,想搞出个大爆点最后果然迎来事业转折点;比如制片人最后否决的点在于你没采到应该采到的人,进度太慢浪费了我好多资源,我这里不是慈善机构,我不能take你这个risk把我自己的声名搞坏(而不是你这个东西太敏感)。 |
|
重看。减至一星。波兰这个国家文艺界的精神怎么回事,这部电影就像是一个自大狂用自己学习良久的技艺把自己的吐槽和不屑不断地放大成一副美丽的古典画,只要你能忍受一切让人烦躁的元素,那他就是神作。 |
|
以记录片的拍摄影射制度黑暗面,女主角和大理石人一样,以自己的方式对制度及规则进行反抗;两个多小时并不漫长,越来越喜欢波兰片儿的味道 |
|
劳动英模形象直播那段,让我想到索尔仁尼琴处女作《伊凡.杰尼索维奇》一段,时候到了,再晚就吃不到汤里那片菜了,可是莫名而来的集体荣誉感,还是让他多彻了一块砖。电影女主角非常古怪却又很吸引人,尤其配上那个年代的东欧迪斯科。 |
|
波兰劳模陨落记,波兰劳模的公民凯恩。两条时间线,一条是现在线,女主要拍50年代劳模纪录片做毕业论文,然后采访劳模身边的人,但大家讳莫如深,当年拍他的年轻导演功成名就常年住在国外偶尔回国内做做演讲出席活动,妻子早已改嫁现在的房子翻新得好精致,甚至监视他的人也成了可以肆无忌惮潜规则别人的大导演,好友现在位居高位却不愿再多提劳模的事情,所有人都从劳模那里拿到了好处,只有劳模不见了踪影。一条是过去线,让我知道当年为了宣传先进人物是如何造假的,连结婚都是假的;劳模如何意外被烫伤双手;不能去各地做示范后,劳模把重心放在了解决普通人住房的问题,本来是和郭嘉性质相一致的事却将劳模带进万劫不复的境地,加上好友被认为是间谍,劳模被孤立批判妻离子散。最后劳模把那块砖砸向了zf大楼,与之决裂不再相信!最后女主与劳模 |
|
感觉还是续作《铁人》要好一些。《大理石人》一方面可能是遭到删减,另一方面真实事件离导演的年代也有些久远了,材料搜集上很难,因而在细节上展现的不够。如果父辈的经历的确是被国家机器埋葬了,也就不能怪罪导演没有给他们一个现身言说的机会。 |
|
在对特有政宣人物类型片的幕后探秘中,不仅围绕其元电影的设置说明了制作流程对最终效果的加持,还暴露了国家机器的宣传造神运动。不同时间线内的编辑被语句上的迥异面貌凸显,刻板与随性的风格姿态也成为一种对时代的政治诉说。类《公民凯恩》的图像拼凑中不仅是制作者/拍摄目的的不断现身,还同样从渐次揭开真相中击溃家国梦。不同的是,本片即没有玫瑰花蕊,也无死亡时回首的虚无,仅仅止步于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输出,这也是瓦伊达强化阿格涅什卡这个角色人物的原由,她并非《公民凯恩》内记者角色简单的串联属性,而是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指向性,也是与布尔库特并立的角色,以开头行为率先植入态度与目光代入点,从而造就整体的批判态势。时长其实部分折损了电影,过于一波三折的探秘与人物引进,使后段最终陷入了一种疲软,冲抵了叙事时代的激情。 |
|
7.8/10。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女主搜集各种素材致力于去展现出一位工人曾被誉为劳模后被判刑后又恢复名誉的曲折一生,关键词包括批判正府(的意识形态)等。运用类《公民凯恩》式的多角度拼图叙事,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却叙事很拖(也许只是较拖?),扣1分。btw,不同意一些影评说的“影片通过大量画面的「斜」(体现在布景机位等)来表达对波兰社会之扭曲异化的批判”:我认为这种「斜」并没多风格化,所以影像力量很小。 |
|
强大的统治机器与宣传机器转动起来可以踏平所有个体的意志,你该说什么,能说什么,别人会听到什么皆不是你能控制,尤其对于一个被塑造的模范来说,你的意义与功能就是保持一致,输出与统一思想。如果你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开始露头,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那么你的巨幅宣传海报就不得不退出江湖,成为罪人。 |
|
雕像也有被倒塌的权力…and R.I.P. |
|
导演通过重复自己来确立他的电影形式与美学。 |
|
三星半,利维坦的造神运动,借由拍摄相关纪录片的女导演视角,拼图式的重现了50年代波兰当局塑造所谓劳模工人的故事。对特定对象的崇拜是古往今来,一直在进行的一项运动。无论何人,一旦涌现于众人之前,便已然踏进了历史之门,在身后留下了一道模糊的阴影,令后人难以琢磨。亦如同本片中的砖匠,在现实中,他只是一个每日奔波于工地不得安歇,却又无时不刻不在憧憬着未来的普通人,然而,官方拍摄的纪录片中,他成为了光荣自信,能轻松完成任务的的大理石人。首尾两段女导演在走廊中的充满激情的步伐,再次呼吁着观众与其一同追寻真相 |
|
如果说《公民凯恩》是一套带有神秘性不协调感的拼图,《大理石人》则是纵深向的神话破除。探寻者角色无论在动作还是镜头塑造(取景、角度的夸张)上都被表现为一个冒进的主体,跟被意识形态尘封起的凝态历史激烈对撞,回溯的影像(可视作片中片)与作者视角重合过滤出来自大他者的“邪恶的声音”,结构被赋予的自反性也就是先进于《公民凯恩》之处了。 |
|
用电影揭露体制虚伪的导演都是值得钦佩的导演,更何况如此具有观赏性。波兰电影导演,安德烈·瓦依达 |
|
两个细节:(1)暗中追随(监视)布库特的公务员第一次出场是在前者完成工人神话缔造的现场,他回头怒视一个在纷纷鼓掌的人群中僵直伫立的老人,仿佛见着了叛徒。而后镜头迅速推前,在分秒间模糊地展示了老人布满血疤的双手。这个老人难道不也是“布库特”?他的双手难道不是在为布库特旋即而来的变数报丧?(2)布库特与工友维克多在办公室门外枯等,最终以秘书的反问(“我还在想你会不会跟我开口呢”)打破僵局,而后推开门,微笑着的恐怖巨兽在封闭的盒匣里吞噬了鲜活的人。布库特环视四壁的眼神,是对这个卡夫卡时刻的难以置信,也是引领观众去生成恐惧的导游——是啊,他去哪里了?被扔出窗外了?这个方正沉默的水泥棺木里,精妙的机关陷阱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而布库特始终是一个赤诚者。 |
|
8。政式造英雄,石碎消世间 |
|
太棒了!「铁人」和这部的差距显而易见啊 从视角上甚至作者表态上都是如此 即便前者有现实背书夹杂/轻盈诗画结尾也没能胜过对一个“大理石雕像”符号的新现实主义的层层剖析 |
|
可以想象到这部片在当时的先锋程度 音域和时空的对错 倾斜的对角线构图和夸张仰俯视角 挤压的形式和快被爆裂的燃核...看到一友邻说 女主的形象有失端庄 真是笑死了... |
|
他真的是个雕像般的楷模 |
|
7/10。快速剪辑与跟拍长镜头构成了一种视觉区分,布尔库特的新闻素材都是快速剪辑过的,他的大理石雕像和他最后被撤下的海报都呈现静态画面,象征工人阶级被动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这与阿格涅什卡采访与布尔库特相关的人、气冲冲地走过走廊与老师争论的手持长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明确地引导观众跟随她一起探寻真相:在布尔库特的学生作品中,排队领午餐却只领到一条鱼的工人们,愤怒中向官员扔鱼,但这段工人反抗当局的无声影像因‘‘技术原因’’无法公映,同样是布尔库特在一个轮班内破纪录地砌满上万块砖的政宣片里,不会看到拍摄当天导演强迫他塞进过盛的早餐,请理发师给他刮胡喷香水,叮嘱他干活时要表演得轻松不吃力,更荒诞的是为增加成片效果,伪造了他的婚礼、隐去了砌砖前他在胸前比划十字的真实信仰,展示了官方影像对现实的操纵性。 |
|
全片电视电影式的配乐听着有点厌烦,被阉割的结尾也没了力量。不过整体尺度还是挺惊人的,恐怕八九十年代的国产片也拍不了 |
|
波兰70年代拍的关于50年代工人阶级劳模的现实主义电影,虽然这是1977年的波兰电影,但它讲的也不止是波兰,两条时间线从大理石人成为劳模到反革命,从女主初入社会职场到后来备受打击。用女主纪录片导演的视角带领观众一步步了解劳模的诞生与毁灭,来反思社会制度。影片严肃的基调常常配上流行先锋的配乐挺先浪潮的 |
|
这部电影仿佛在说只有我的摄影机才有挖掘真相的权力,殊不知,这片子本身和片子里摆拍砖匠干活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某些人想听到的"真相"早就存在于电影的叙事结构之中了,根本不用女主费力去找,她在乎真相吗?她只想拍完这部电影等着自己的处女座一鸣惊人罢了。 |
|
历史的共鸣 |
|
东欧的片子都是这种调调,驾轻就熟地讲了宏大故事,举重若轻。喇叭裤女导演印象深刻。 |
|
结局太烂了,中间部分倒还蛮有戏的,女导演太做作,有点用力过猛。 |
|
和铁人是一体两面的(偶像的陨落和再造)近似的公民凯恩式结构和真实电影的风格 尽管此片中阿格涅斯卡所处环境并不是她试图记录的那个年代的强硬威权的产物(因此这部也有着比铁人稍显活泼的镜头和画面色彩)但存在于权力体制内微妙的软暴力已经预示着下一部电影里会发生的事 瓦伊达本人出现在了其中一部新闻纪录片的credit 中 里面布尔斯基的金狮奖实际上也是他本人的奖杯 所以这意味着他把自己也放了进去 并且对电影人和他们的影像在这样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和身份做了一些反思 阿格涅斯卡象征着正相对宽松的时代长大的年轻一代 他们有着令当局害怕的力量 就像曾经消失过的博科特和他的伙伴一样 但最有意思的可能还是这部片对铁人中真实事件的预言 或许是对历史的还原过于真实 那么真正的历史沿着这个剧情发展也显得毫不意外了 |
|
泥瓦工布尔库特被树立为劳模,他垒砖的速度成为宣传重点,以彰显大干社会主义的劲头,摆拍是一定的,气氛是烘托的,干劲是鼓舞的,但他现场的表演被某些人民群众在砖块上涂上腐蚀性液体而将布尔库特的手烧坏,你劳模的速度打破了普通人混日子的梦想,干多干少都一样的集体制,忽略了人心的自私,无法找出元凶只能指定布尔库特的伙伴来顶罪,布尔库特为他打抱不平,想说出真相,而一直跟踪他们的秘密警察掐断了话筒,全场唱起了革命歌曲。布尔库特的光辉形象受损,马上撤下他的巨大画像,为他塑造的大干快上的雕像也被扔进仓库,他和妻子的婚姻破裂。大理石人是宣传部门的工具,是愚弄人民欺骗人民的手段,英雄完美无缺,一旦有瑕疵,立即消失,而作为有血有肉、有好有坏的人一定要被消灭,这样才能让统治者占据统治地位,灌输理想的不切实际的意识形态。 |
|
安杰伊·瓦伊达“政治运动”三部曲之一,有点波兰版公民凯恩的意思,比较政治性,结尾貌似是被和谐过了的 |